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观音寺印记之二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

观音寺位于桃源西北部,与沅陵县五强溪,七甲坪接壤,又与本县龙潭牛车河相邻,由原三望坡燕家坪观音寺三个乡合并而成,属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四季分明。

·

境内北面有万阳山、丫柱山、汤田界等大山,南面山下有姚家坪、长潭坪、李家坪、燕家坪等,盛产稻谷鱼类。

·

我的家,就在万阳山上,最高峰海拔918米,在那里,我度过了纯真的童年,后来,也走出大山,求学,工作。

·

小时候的记忆中,观音寺虽然相对物产不算丰富,但是智慧的乡亲们,利用有限辛劳所得的物产,也能创造出诸多永久的味蕾记忆。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大米,分为糯米和粘米,除了普通的米饭之外,还可变幻出其他神奇。

·

粘米,石磨干磨成粉,伴上新鲜剁碎的红辣椒,入坛,一个月之后,就变成了外表普通而味道淳美的醡辣椒,坛子保存,经年不坏,是我们住校时带去学校的干菜,容易保存。

·

干磨成的粉,和上水,再用韭菜,或者南瓜花,拌匀,放到油锅中炸到自动飘浮上来,就变成了拖面,自然是我们小孩子们的最爱。同样,和水,加适量的糖,揉成圆饼,再下油锅,就变成了油粑粑。那个时候,都只有插秧时才做,用以慰劳辛苦劳作的乡邻们。另外,也可以揉成汤圆,直接下锅煮开,依据个人口味,可以加盐或者加糖。

·

粘米和水,用石磨磨成米浆,用帐子布过滤掉较粗的,剩下的米浆,加上石膏,就华丽转身,成了略带绿色的米豆腐,切成小块后,韭菜切段,一同煮熟,吃上一碗,能消夏解暑。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小时候还有一种米做的,叫作瓦儿糕,上面点上一两点红,我最喜欢一口就把红点咬掉。叫卖瓦儿糕的人,总是挑着一担箩筐,用沾了水的纱布盖住,可以用钱买,也可以用大米换,一升大米可以换到十来个。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一直想着,怎么用大米变换成瓦儿糕的。

·

糯米的产量相对较低,所以那个时候插糯谷秧的也不多,如果自家没有,到了年底,就可以和邻家用粘米换,好像是一升糯米换一升半粘米。糯米,也是到了年底腊月时,用来做粑粑。糯米,煮熟,放入石臼中,几个壮年男人用力用木棍冲捣,一直到完全成糕,再揉成圆饼,撒上一点干米粉,防止粘在一起,这就成了糯米粑粑。糯米和粘米,按照一定比例,磨成粉,再用水和匀,撒上一些夏天采摘的野蒿子叶磨成的粉,同样用夏天采摘的苗竹叶,两个用粽叶子捆在一起,叫门栓粑粑,如果单独的,叫插叶子粑粑。每年正月,走家串户互问新年的时候,总是拿出粑粑招待亲友,辛劳了一年的乡亲们,唯有此时,才能享受这片刻安逸。

·

除了大米,还有一种最平常,也是最神奇的物产,同样也是自己劳作所得,它就是黄豆,富含营养,它所变幻或者衍生出来的食物,数不胜数。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黄豆制成的豆腐,是中国人另一大发明,从东西到南北,从汉族到兄弟民族,食谱里都出现过。家常豆腐,黄豆与水磨成浆,煮开,然后过滤,再放入适量熟石膏粉,叫作点卤,用专用的竹筛做底,用纱布包裹已经点卤的豆浆,挤出多余的明水,再用木板盖上,放上一块石头,压上一夜,就成了豆腐。我的最爱就是在妈妈点卤时,舀一碗豆腐脑,放上白砂糖,呼噜呼噜就可以喝完一碗。

·

还有另外一种叫悠浆豆腐,是专门用来加工制作泡豆腐的。它的区别,点卤用的是生石膏,相对滑嫩。做成后再用油炸,就成了红白喜事吃的泡豆腐,观音寺一带,也叫起炸。

·

另外,豆腐的衍生品种,还有霉豆腐,火炕了后的腊豆腐。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我的最爱,就是木豆渣,桃源其他地方也叫和渣。用黄豆磨成粉,筛掉壳,装上一锅冷水,放入适量韭菜段,或者白菜叶,南瓜叶,再放入豆粉,和匀,再文火煮开,最后放入适量盐和猪油,一道看似平常,却让我一直念念不忘的美食。我妈也会加入适量的花椒粉,或者瘦肉末,使香味美味更增一筹。

·

黄豆煮熟,拌上盐,发酵,长出菌丝,叫霉黄豆。煮熟,拌盐,暴晒,干了之后,就成了酱黄豆,跟臭豆腐一样,闻着臭,吃着香。

·

黄豆,直接也可以和排骨猪脚煮开,能吸收多余的脂肪。黄豆,也可以炒,便成了男人门下酒的焦黄豆。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两件事,一件就是吃酒,观音寺也叫走人家,另一件就是过年。

·

遇到红白喜事,立屋,做寿,主人自然会请亲邻一起庆祝一番。遇到结婚的红喜事,提前两天开始准备,厨师,帮忙的还有都管师傅,提前进场,杀猪,推豆腐,准备喜庆用的菜品。正日子的前一天晚上,会举行告祖仪式,告慰祖上在天之灵,主人家又要纳入新人,同时也请再世的长辈们到场,新郎会给每一位长辈下跪礼,长辈会给上一段红,作为回礼。

·

第二天即为正日子,一早就开始上正餐了。那时候流行十盘或八碗,凑够吉利数字,十全十美或者发财,也有家底稍微殷实的,会有十二道菜,意喻着月月发财。家常白豆腐,上汤泡豆腐,骨头炖黄豆或者饭豆,水煮海带丝,油炸滑肉,肉丸子汤,瘦肉炒胡萝卜丝,散肉,最后压桌菜,就是蹄子,这道菜,用五花腰方切成四方四正,两斤左右,按顺序放入大陶缸,放上桂皮,盐,生姜,用木炭火,慢炖一夜,就可出缸。也有用猪膀做成的草帽蹄子,那是招待娘家的上客的。所以我一直记得几次做上客的待遇,男方家里毕恭毕敬,极尽所能有最好的菜色招待,其中还有背新婚用的蚊帐,还有装包包茶的箱子的钥匙,都得要花个两元三元红包作为回礼,住上一晚,第二天离开时小孩子还有打发。新娘一般都是下午或者临近傍晚才到,女方的嫁妆多寡,也看到男方的家底和娘家的疼爱。那个时候,娶媳妇的男方家一般都会欠账,等过上几年才能还清。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白喜事,依据道士订的出丧的日子,一般会放上个两三夜,那种酒席叫作吃眼屎肉,亲人们用眼泪寄托着对逝者的悲伤和思念。我们小孩子还有最爱的就是捡没有响过的鞭炮,有时候两个口袋都不够用,然后点上一根祭祀用的香,一个一个慢慢放。

·

那个时候走人家吃酒,也就三元五元,还有挑谷子大米的,布匹也作为礼物,一并由记账先生记着。

·

我们小孩子还盼望的,就是过年了。有句俗话就是,大人望插田,小孩望过年。我们家的年夜饭,都是有我妈一手包干。大母鸡,年头开始就喂了,到过年时,也得有五六斤了,用茶油炒熟之后,放点家门口的摘的花椒,煮一个小时以上,顿时满屋香味。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猪膀,也是取之我妈自己养的肥猪,慢火炖熟炖乱。大草鱼或者麻鲢,煎到两面焦香后,放入冷水煮开即可,乳白色的汤汁,喝上一口,自然回味无穷。妈妈亲手做的豆腐,煎到二面焦黄。等我爹在堂屋用猪头祭完祖后,就可以开始吃年夜饭了。我们家的年夜饭,从下午四点,一直到天黑,可以慢慢吃,我妈说一年中最享受的就是那顿年夜饭了。中间,还让我和弟弟盼望的就是压岁钱了,这也是那个时候一年中孩子们最大的一笔收入了。

·

儿时的美味,随着时代的变迁,物质的丰富,也渐行渐远了,但是,它留在骨子里,记忆深处,永远伴随。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

杨万军,70后,现住广东,从事房建、市政、道路等施工。


观音寺印记 || 之二,抹不去的味蕾记忆 (作者/杨万军)


在看,在转

随心,随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