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名字叫花園

按:本文發表在滄縣教育局編輯的滄縣學校佈局調整一書中。筆者當年曾經在這所學校工作兩年,感受頗深,將此文獻給我的教師同仁。

2005年9月1日,是滄縣姚官屯鄉東花園學校新校舍落成典禮的日子,全村人像過節一樣熱鬧。校園裡綵帶飄飛,花團錦簇,成了歡樂的海洋。縣教育局長邢景會來了,鄉黨委書記鄧連君、鄉長賈洪江來了,鄉中心校校長竇寶森及眾多捐助者來了。他們帶來了關懷,帶來了希望,帶來了囑託。在漂亮的教學樓裡,人們感受到了寬敞、舒適、潔美。一切都是那樣的新鮮,一切又是那樣的悅目。新教學樓佔地面積4560平方米,可容納6個教學班,配有微機室、少科室、實驗儀器室、圖書閱覽室和光盤播放室。功能室及教學設備一應俱全。教學樓正前方“自主創新,厚德博學”8個鍍金大字奪目生輝。體現了該校規範管理、創新發展的全新教學理念。邢景會局長親自為學校落成剪裁,東花園的孩子們還將他們親手辦的散發著泥土氣息的校報《紅花報》合訂本贈給邢局長。在典禮活動中最興奮的要屬村裡的兩位當家人——村支書吳子平、村主任潘文彬了。他們為全村200多孩子高興。幾代人的辦學夢想終於在他們這一屆班子身上得到實現。兩位六十幾歲的老人,此時如釋重負。面對縣鄉領導,面對全村百姓他們高興的像個孩子,眼角里充盈著淚花。這是幸福的淚,這是激動的淚。眼淚表達了2000多村人對上級領導支持辦學的感激。眼淚也包含了村人辦學的艱難和他們為之付出的努力。記住吧,東花園的孩子們,東花園村有兩位辦學的老人。東花園教學樓凝聚著眾多人的愛心。

說起東花園辦學那可不是一年兩年的事。早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那時東花園村是全縣有名的紅旗村。村裡的工農業齊發展。村集體經濟有幾百萬的積累。村裡出臺了對教師教學和學生高考獎勵制度,不可謂不支持教育。當時好多人提議興建教學樓。但忙於發展經濟的領頭人們,只顧“滾雪球”,待經濟蕭條時為時已晚。後來村裡又有了修建教學樓的想法。地址都選好了,磚也備了。但資金的原因最終無功而返。辦學的事就這樣擱下好多年。學校的校舍也沒有多大的變化。

東花園學校創辦於60年代,佔地4000平方米,2001年佈局調整後,後程子小學併入,使在校生達到350人。建校初期地勢地貌較好,後來學校周圍逐漸被民房包圍,村民宅基地高出學校1.5米,校舍形成一個大大的“囚”字。由於地勢低窪,每逢大雨連綿的天氣,院內排水困難,地基受損,校舍存在嚴重隱患。校舍整體上佈局也不合理,校舍之間錯位,活動空間小,人均佔地面積嚴重不足。學校沒有操場,學生上體育課得去西面的河堤。學校被夾在居民區中,三條道路貼校而過,機動車汽笛聲、過往人群的吵鬧聲不絕於耳。學校後面是高壓線和變壓器,存在著嚴重的安全隱患。

2002年新一屆村支部、村委會班子走馬上任,支書吳子平、主任潘文彬三天兩頭到校轉悠。看著破舊的校舍,兩人心裡陣陣發沉。有一次,天下大雨,因校園地勢窪,排水不暢,將校門前的排水溝都淹沒了。一個低年級的女生上學時不慎掉入水中將腳摔傷了,鮮血浸紅了水面。潘文彬路過此地,看了個滿眼。他疼得都掉淚了。暗下決心一定要修一所像樣的學校,不讓孩子再受此苦。

機會終於來了,2003年快放暑假的一天,學校校長從鄉文教室得知上級有危改項目校專項資金,支持村級辦學。聽到這個消息,村支書老吳和村主任老潘坐不住了。他們找鄉里,當時的鄉黨委書記鄧連君、鄉長賈洪江、主管教育副鄉長陳玉峰大力支持。鄉文教室校長李憲川,副校長黃德漢也積極協調。剛剛調到縣水務局任局長的原鄉黨委書記紀根華更是熱心。一天到晚兩位村官像著了魔似的。坐車跑縣裡,騎自行車跑鄉里。六十幾歲的人了精神頭像個大小夥子,風風火火,不辭勞苦。在縣教育局大院,邢景會局長几次見到兩位老人疲憊的身影。這位當過鄉黨委書記,基層工作經歷體會頗深,體貼村情民情的局長,被兩位老人的真誠和熱情感動了。他親自批覆了東花園項目校申請報告。

東花園項目校有眉目了,兩位老人更忙了。建校要跑上百個手續,幾十個部門。涉及公安、土地、消防……林林總總。選址、徵地、勘測、招標……手續煩瑣。兩人沒黑沒白地幹。老潘腿腳不好有老傷。走路一瘸一拐的,看上去讓人心疼。一個部門一天要跑好幾次,中午過了也沒下過飯店,飢腸轆轆的回家。為了建一所像樣的學校,兩人帶著學校校長跑了全縣多個新建教學樓查看,看人家學校的建築用材、整體佈局、室內結構、美觀度等等。長處的地方兩人記下來為我所用。光校舍圖紙就複印了一大摞。村民們說得好“老吳、老潘自己建房也沒這麼費心。”

經實地勘測,新校址選在村東一面積10畝的開闊地,水電路完備。村兩委班子邀請權威部門現場考察論證,新校主體工程確定為二層教學樓。

在籌資問題上,村兩委班子橫下一條心:天大的難處也要克服。吳書記和潘主任帶隊,找村裡的企業老闆,找關係單位,找鄉幹部。挖掘一切資源。緊縮村裡的一切開支。連村集體的樹木也賣了。經多方籌措 64萬元終於有了著落。加上上級撥付的44萬元資金,建設資金全部到位。

2004年春夏之交,東花園教學樓開工建設了。承建單位是縣第二建築公司,承包人何兆華。開工後,村主任潘文彬就整天長在了工地。他既當建校指揮,又當調度。還監督質量。在用料上老潘精打細算,不浪費一分錢。一天天過去了,老人瘦了,黑了,身體嚴重透支。但他硬撐著。為了孩子們早一天搬進教學樓,他廢寢忘食,只爭朝夕。渴了喝口涼水,餓了啃口饅頭。晚上他住在工地上守夜。

好事多磨。村裡建教學樓一部分人對施工資質提出質疑。教學樓剛建了一個多月,又停下來了。為了讓工程儘快上馬,村幹部耐心細緻地做工作。鄉里也派來工作組調查。對群眾關心的疑點問題,逐個落實。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苦口婆心。矛盾漸漸化解了。停工期間,縣領導婁希文、教育局局長邢景會等人多次現場辦公,鄉領導、中心校班子也出面協調,有力地指導了建校工作有序進行。

重新開工後,工地上熱火朝天。老潘和老吳帶著幹部們乾的更帶勁了。長期的操勞,疾病悄悄地襲來。老潘幾度身體不適但他都沒有留意。吃點藥就頂過去了。家人勸他去醫院檢查被他拒絕了。他哪還顧忌自己的身體。他心裡只裝著孩子們,讓他們早一天搬進教學樓是他最大的心願,最大的滿足。他樂此不疲。

在各級領導、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全村幹部群眾共同努力下,2005年7月佔地4560平方米,輻射人口4000餘人,服務半徑1250米的東花園二層主體教學樓竣工,古運河畔矗立起一所嶄新、漂亮的校園。這是滄縣學校佈局調整和項目校建設取得的碩果,必將載入史冊,為子孫留下寶貴的財富和資源。

教學樓建成後,村委會又投資修建了附屬設施,幼兒園安裝了暖氣,修建了廁所、加高了院牆、購置了大型玩具。建學校門衛室和車棚子時,吳之平、潘文彬親自帶領村兩委班子成員自己動手,沒花一分錢的工錢。新校舍使用前後,校長仁德文和老師們一同加班加點,忘我勞動。一連一個暑假沒休息。女校長吳青接任後更是個“拚命三郎”,帶領全校師生以昂揚的鬥志,踏著規範化管理的步伐,不斷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及管理水平,並取得了可喜的成績,2007年東花園學校被縣教育局評為“管理規範化學校”,成為全鄉規範化管理的典範。

東花園項目校的落成使用,引來眾人的注目,成為全鄉校舍的一個樣板和亮點。人們高度評價村兩委班子為辦學所出的貢獻。東花園學校的落成可以說是愛心奮鬥的結晶,包含了村人、鄉人、教育人的幾多企盼和夢想。許許多多的人為此付出。人們的期待終於變成了現實。東花園村幾代人辦學夙願終於成真。然而,為辦學做出巨大貢獻的村主任潘文彬同志,在教學樓落成不久便離我們而去了。聽說他他患的是胰腺癌,已到晚期。人們都知道他是為教學樓累病的,為孩子們操心過度而沒有及時診斷耽擱的。教學樓建起來了,老潘卻倒下了。走的有些匆忙,讓我們這些健在人始料不及。真的,我們為失去這樣一位老人而萬分悲痛和惋惜。他的音容笑貌至今還映現在我們眼前。他的功績與教學樓同在,生生不息,不可磨滅。讓我們記住他的名字吧。讓我們記住所有為興辦項目校做出貢獻的人吧。讓我們記住建校發生的每一個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