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軍閥擁有將近20萬軍隊,為何擋不住只有10萬北伐軍?

Irene_haha


題目中的山東軍閥指的是奉系軍閥張作霖的部下張宗昌。

張宗昌在1925年入駐山東,1928年北伐軍北上進攻山東,號稱20萬人馬的張宗昌軍隊在北伐軍的凌厲攻勢下不堪一擊、落荒而逃。濟南是張宗昌的地盤,苦心經營幾年,張宗昌人馬眾多,完全可以以逸待勞、以少勝多,為什麼反而敗給了遠道而來人數只有自己兵力一半的北伐軍呢?其中原因有三。

軍隊沒有文化。

偉大領袖毛主席教導我們說,沒與文化的軍隊是愚蠢的軍隊,愚蠢的軍隊是不能戰勝敵人的。

張宗昌出身土匪,跟張作霖一樣是流氓、惡棍。張宗昌就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武夫,物以類聚,張宗昌的手下也好不到哪裡去。

張宗昌部隊人員構成:


(1)、俄羅斯僱傭軍。張宗昌早年在海參崴混社會,起兵後僱傭了不少俄羅斯人當炮灰,這些俄羅斯人雖然兇悍,但不瞭解中國國情,不懂得為誰而戰,只是拿錢充數而已。在戰場上不會隨機應變,戰鬥力可想而知。

(2) 馬賊強盜、不務正業的流氓混混,好吃懶做、遊手好閒的潑皮無賴。

(3)強徵來的壯丁,多數是沒有文化的莊稼漢,他們本身也不願意打仗。

一言以蔽之,都是烏合之眾。

軍隊不得人心。

張宗昌是個什麼貨色,從他的三個外號就可以看出:"狗肉將軍"、"混世魔王"、"三不知將軍"、"五毒大將軍"、"張三多”。

張宗昌愛財、好色、心狠手毒。


俗話說,兔子不吃窩邊草;可是張宗昌到了自己的家鄉山東這些毛病不但沒有改,反而變本加厲。

張宗昌對山東人民橫徵暴斂,搞得百業凋敝,民不聊生。張宗昌上任不到一年,頒佈的苛捐雜稅增加了40多種,而且發明了預徵稅的辦法,百姓和商戶必須預交10年的稅款,張宗昌1925年開始統治山東的時候,他們的稅款已經繳納到了1935年。

張宗昌軍紀不嚴,部下四處偷盜搶掠、燒殺姦淫,百姓怨聲載道,苦不堪言,他們對張宗昌恨之入骨。

張宗昌在山東的時候,山東流傳著這有一首民謠:

“也有蔥,也有蒜,鍋裡炒的是張督辦;也有鹽,也有姜,鍋裡煮的是張宗昌。”由此可見,百姓對張宗昌多麼憤恨。


張宗昌被稱為三不知將軍,不知道自己的錢有多少,不知道自己的人馬有多少,不知道自己老婆有多少;曾經有人問他有多少個老婆,他一臉懵逼說“數不清”。

這樣的軍隊已經不是保境安民的子弟兵,早已失去了民心;如果他們如果不敗,就沒有天理了。

軍隊沒有信仰。

一個軍隊的士兵必須要知道為什麼當兵,為誰而戰。就像[紅色娘子軍中說的,首先要明白為誰扛槍、為誰打仗、為誰殺敵。

而張宗昌的軍隊都是烏合之眾,他們當兵的目的就是票子、婊子和骰子。一個為了享受玩樂不擇手段的軍隊,聽見槍聲就腿發軟,聽見炮手就抱頭竄,這樣的軍隊能打得過北伐軍嗎?


反觀北伐軍戰士都是苦大仇深的子弟,他們知道為什麼打仗。指揮官都是軍畢業的學生,他們知道怎麼打仗。他們都愛民如父母,軍紀嚴明,秋毫無犯。這樣的軍隊戰鬥力強,個個以一當十;而且到哪裡人民都是夾道歡迎,怎麼能不勢如破竹、所向無敵呢?

事實上,北伐軍還沒有打到山東,山東各界已經積極行動起來。他們要麼跟北伐軍裡應外合,提供情報、準備物資;要麼給張宗昌施加壓力讓他走人。仗還沒有開打,勝利的天平已經向北伐軍這邊傾斜。

因此,北伐軍一到,張宗昌軍隊沒有堅持多久就作鳥獸散,張宗昌也化裝逃命去了。


小約翰



關鍵在於張宗昌這個山東督軍是一個“孤兒”,這是張宗昌很快被北伐軍趕出山東的真正原因。

我說張宗昌是“孤兒”,不是說他父母雙亡,而是他在政治上沒有一個真正的靠山。他最開始跟隨山東督軍胡瑛投靠陳其美,後來在二次革命時又背叛陳其美投靠了北洋直係軍閥馮國璋,到了直皖戰爭後張宗昌又投靠了奉系張作霖。

雖然每一次張宗昌都能靠著“敢打敢拼”讓新東家不得不用自己,但是講究“關係”的北洋時代,張宗昌這樣的人是不會被某一個派系當做自己人的。

張作霖和張宗昌關係也很微妙,本來張作霖答應張宗昌擔任江蘇督軍的,結果張作霖臨時反悔,憤怒的張宗昌把部隊撤回江北,張作霖不得已之下才讓張宗昌擔任山東督軍。

張宗昌雖然得到了山東,但是當時山東情況很複雜,有日本人勢力,也有直系勢力,奉系勢力,張宗昌本人又不是張作霖奉系嫡系,委任張宗昌擔任山東督軍只是希望張宗昌能成為橫在奉系與北伐軍或者孫傳芳之間的盾牌。

由於張宗昌尷尬的身份,使得張宗昌在山東處於一個孤立無援的狀態,所以對於張宗昌來說,他要保住自己勝利果實只能擴軍備戰,而他又沒有“外援”,只能搜刮山東民脂民膏,而搜刮山東民財又激起了山東民眾對張宗昌更大的不滿。


另外,不要忘記當時中國還處於被列強軍火禁運狀態,不是說買不到軍火,而是軍火價格飆升,對於軍閥來說對自己軍隊更新換代變得非常貴。

但是北伐軍的軍火是蘇聯援助的,雖然說不上最先進,但是在中國已經是很好的武器裝備了,所以在武器上張宗昌部隊先天就落後於北伐軍。

還有,北伐軍好歹是經過訓練,用近代民族主義武裝起來的軍隊,而張宗昌的部隊雖然號稱20萬,但事實上大部分是他收編的土匪,他核心武裝也就一兩萬人,這其實也是民國時期軍閥常態,用少部分核心武裝控制大部分軍隊。


這樣的軍隊打打北洋軍閥之間那種“三百萬發子彈打死二十八個人(陳毅元帥點評段祺瑞討伐張勳)”戰爭還湊合,和北伐軍打前近代戰爭就不夠看了。

而且由於軍火匱乏,張宗昌只能採取密集衝鋒戰術,可是北伐軍火力很強,密集衝鋒完全不管用,而北伐軍的密集衝鋒對張宗昌來說則是致命的。

所以張宗昌很快就被北伐軍趕出山東了。


蘭臺


【我是小咖筆記,我來回答】

提到山東軍閥,大家首先想起的當屬韓復渠,這個傢伙也算得上一代梟雄,統治山東十餘年,坐擁二十萬大軍。可是面對只有十萬人馬的北伐軍,韓復渠卻兵敗如山倒。那北伐軍是靠什麼擊敗了強敵呢?靠的是三軍用命的軍心,還有就是如虹的士氣。單看紙面數據,北伐軍出於絕對劣勢。可是北伐軍是一支有信仰的軍隊,他們知道為何而戰。而以韓復渠為首的軍閥部隊,士兵們只是為了當兵吃糧,其中很大一部分還是拉壯丁抓來的。而且北伐軍軍官很多都是黃埔軍校畢業,受過系統的軍事教育,而山東軍閥的軍官在這方面差了很多。

如此一來,北伐軍自然可以勢如破竹。其實,這樣的事情在中國並不是第一次發生了,1900年八國聯軍的入侵就是一個例子。當時清軍在人數上和地形上都有著絕對優勢,武器的代差也不至於打出那麼誇張的戰損比。但就是屢次踏破中原文明的滿蒙鐵騎和八旗團練都在近代化的英法聯軍面前打出了GG,這其中的原因與清軍缺乏有著先進戰法的指揮官有著很大關係。清政府當時還是寄希望於僧王這樣的莽夫猛將,這與西方入侵者受過高等教育的軍官形成了鮮明對比。

當年,八國列強糾集了三萬人馬入侵中國,對陣的中國軍隊足有十幾萬。而且他們的裝備並非人們想象的那樣拿的是大刀長矛,他們的裝備水平絲毫不遜於八國聯軍。可是我們還是輸了,甚至連像樣的抵抗都沒有。八里橋之戰也成了這次戰禍,最慘痛但又有點搞笑的註腳。這次失敗,中國輸在了戰心上,輸在了制度上。同樣,山東軍閥敗給了北伐軍也是如此,封建時代的軍隊無論如何也不是近代軍隊對手。兵不在多而在精,將不在勇而在謀,這句話無論多久都不會過時。

你們有什麼不用想法歡迎評論關注!


峰少史說



在近代歷史上,有很多軍閥都很有意思,其中就包括今天要講的山東軍閥張宗昌。這個人在歷史上留下了重重的印記,算不上臭名遠揚,但是和名留青史也不沾邊。張宗昌號稱擁有20萬大軍,其中甚至包括了一些白俄僱傭軍。既然擁有這麼強的兵力,為何打不過只有10萬兵力的北伐軍呢。其實,不單單是張宗昌,就連他的後臺也不是對手。



張宗昌原本是直係軍閥的部下,但是因為一系列的矛盾,無法再直係軍閥內立足。後來,不得已投靠了關外的東北軍閥。在東北軍閥的手下,張宗昌的地位越來越高,實力自然也是越來越強。在20年代,直係軍閥和東北軍閥爆發了2次大規模戰爭。在第一次直奉戰爭中,東北軍閥的部隊被一頓暴打。但是幾年之後,東北軍閥捲土重來。由於各方面的原因,直係軍閥慘敗。東北軍閥的勢力開始向河北、山東等地滲透,這是東北軍閥的鼎盛時期。



隨後,東北軍閥控制了熱河、察哈爾、河北、山東等地區。張宗昌在1925年返回山東老家,成為了山東的督軍。在歷史上,很多軍閥在自己的老家都會很收斂,畢竟都是鄉里鄉親的。但是張宗昌沒有這樣,張宗昌在山東的3年多時間裡,堪稱了橫徵暴斂。最後,山東省的百姓們怨聲載道。1926年下半年,南方的北伐軍開始大舉北上。起初,北伐軍只有10萬兵力。但是在半年的時間裡,已經從廣東打到了湖北和江蘇。



張宗昌號稱擁有20萬大軍,其實,總兵力只有不到8萬人。經過半年的發展,北伐軍的兵力已經從10萬發展到了40多萬。從兵力上,張宗昌就沒有什麼優勢。在軍隊的戰鬥力方面,北伐軍的官兵訓練比較嚴格,很多中低級軍官都是黃埔的畢業生。北伐軍進攻山東地區的過程中,張宗昌的部隊可以說是一敗再敗,連反擊的力量都沒有。最後,張宗昌乾脆逃亡了大連。由於北伐軍的勢力很大,各方面的軍閥先後加入了北伐軍陣營。


山西軍閥和西北軍閥先後加入了北伐軍陣營,東北軍閥先後十分孤立的狀態。在這樣的情況下,東北軍閥決定放棄河北、平津等地,把主要兵力撤回東北。我們順便講一下,就是在這個時候,爆發了著名的皇姑屯事件。在北伐軍進入山東的時候,日本就不斷的阻撓。張宗昌擁有一支僱傭軍部隊,但是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僱傭軍也沒有能夠挽救張宗昌。在經歷北伐戰爭之後,全國進入了一個新的時代。


其實在北伐戰爭結束之後,由於四個軍閥集團的利益不均勻,在1930年,爆發了著名的中原大戰。在這次戰役中,兩個戰役起初勢均力敵。雙方都在拉攏已經撤回關外的東北軍閥,最後,東北軍閥率領20萬精銳部隊入關,從而結束了這場大混戰。當時,駐紮在東北地區的關東軍只有1萬多人。從勢力上說,差距還是很大的。

言歸正傳,山東軍閥張宗昌,號稱有二十萬軍馬,其實都是烏合之眾,能打的就五萬人左右,打不過10萬北伐軍很正常,打過了才不正常呢。另外,張宗昌的武器裝備,比起北伐軍,完全不在一個檔次,輸得不虧。



歷史總結論


提問者太看得起張宗昌了。他確實很擅長拉隊伍,但他不會帶兵。他的部隊基本上就是烏合之眾。


民國十年,被直系大佬吳佩孚掃地出門的張宗昌淨身出戶,轉投到奉系。

張宗昌隻身來投,張作霖起初也不想收,但直接拒絕又怕壞了自己的名聲,讓真正有才的人不敢來投自己。因而張作霖便勉為其難的收留了張宗昌,讓他以中將師長的身份擔任奉軍的憲兵營營長。

不過,張宗昌也是命中有福,他加入奉軍沒多久,就碰上了一場讓他名揚東北,發揮他招兵買馬特長的機遇。

民國十一年春,張作霖與曹錕交惡,奉系大軍揮師入關,第一次直奉大戰爆發。

奉系主力入關後,曾被張作霖擊敗的原吉林軍閥高士儐(原吉林督軍孟恩遠外甥)認為東山再起的機會來了,便偷偷潛回吉林,聯合鬍匪盧永貴拉起一支一萬多人的隊伍,在後方給張作霖搗亂。

當時,張作霖在前線和吳佩孚交戰,手上無機動兵力可派,便只好讓張宗昌先率憲兵營回吉林平亂。這場戰鬥是一場勢力懸殊的較量,張宗昌原本不太想去。但是當他在陣前和叛軍打了一個照面後,驚人的發現,原來都是老朋友啊。

張宗昌早年闖過關東,認識很多從山東到東北的土匪。土匪盧永貴手下的大小頭目,很多都跟張宗昌是昔日的朋友。張宗昌瞅準時機,便在陣前對眾土匪頭目忽悠道:只要大家跟著自己,他保證各位都能升官發財。

土匪造反,本來就是求財的。張宗昌保證能榮華富貴,土匪們自然是求之不得。於是張宗昌就兵不血刃,消滅了高士儐,併吞並了盧永貴的數千名土匪。

事後,張作霖兵敗關內,死傷慘重,心情極度低落。不過他聽說張宗昌替自己搞定了後方的那趟子爛事,心裡很是高興,覺得張宗昌那傢伙有點本事。於是張作霖就任命張宗昌為吉林省防軍的第三旅旅長兼吉林省綏寧鎮守使。這樣,張宗昌自離開直系後,在東北就有了一塊立足之地。

不久後,俄國內戰,被蘇聯紅軍擊敗的白俄軍敗逃到了東北。這些人無處可去,正經的部隊也不要他們,因而他們大多就都投靠了張宗昌的土匪部隊。

吸收了白俄軍後,張宗昌的隊伍擴充到了大約一萬人。


張宗昌勢力坐大後,奉系的老將領對他極為不滿。要求張作霖把他趕走,順便把他的土匪部隊也遣散算了。

張作霖見眾怒難平,且當時奉軍也確實在裁汰冗員,打造精軍(受第一次直奉大戰失利的影響,認為兵多無用)。於是,張作霖就讓負責訓練奉系新軍的郭松齡去張宗昌的部隊探探情況。如果張宗昌所部真的如眾人所說的那樣是匪氣極重的垃圾隊伍,那就找個茬把他趕走。

反正像他這樣的部隊也沒什麼戰鬥力,養著也是白吃乾飯。

張宗昌聽說是“郭鬼子”是找茬來的,知道自己不拿出點狠勁,隊伍就解散了,於是他猛做表面文章,在郭松齡視察期間,督促部隊表現的非常像一支正規軍,通過了郭松齡的測試。

事後張作霖聽說了此事,他覺得張宗昌挺有意思的,就沒裁他的土匪兵。不僅沒裁,而且還把張宗昌從吉林調到奉天,多給了他一個團的編制。

至此,張宗昌的部隊從三個團變成了三個旅(下轄四個團)。而他的隊伍逃過一劫,沒被裁撤掉,也為他後來的“大爆發”,奠定了基礎。



民國十三年(1924年),直奉戰爭再起。張作霖二度揮師入關,與吳佩孚展開大戰。

大戰開始後,馮玉祥陣前倒戈,從前線殺回北京軟禁曹錕,給吳佩孚背後捅了一刀。吳佩孚兩面受敵,進退失據,十萬直系大軍沒幾天就徹底崩了盤。

直系退出中原,中原就變成了一塊無主的逐鹿之地。張作霖抓住時機,任命張宗昌為鎮威軍第二軍副軍長,讓他南下華東,趁其他人沒反應過來,趕緊搶地盤拉隊伍。

前面說了,搶地盤,拉隊伍,這本來就是張宗昌的強項。所以張宗昌南下後,他很快就拉起了五個軍的隊伍,六七萬人之眾,儼然變成了一個半獨立的軍閥。

其時,馮玉祥盤踞華北,直系後起之秀孫傳芳等人也虎踞浙江,對張作霖構成威脅。張作霖深感壓力過大,自己無法應付,便默認了張宗昌半獨立的事實,替他爭取了山東督軍和蘇皖魯三省剿匪總司令的職務,讓他駐紮徐州,替自己守南大門。

把張宗昌安排在山東後,張作霖又派了楊宇霆和姜登選分別去江蘇和安徽任督軍。其用意一是讓他們和張宗昌互為犄角,相互能幫忙;二是讓他們盯著張宗昌,別讓張宗昌真的脫離自己了。

不過,張作霖還是小看了張宗昌。因為後來張宗昌用實際行動證明,他對大帥還是比較忠誠的。


民國十四年十月,張作霖的勢力由於擴張的太快,嚴重威脅到了孫傳芳和馮玉祥,因而孫傳芳便聯絡了馮玉祥和江蘇、安徽等省的地方軍閥共同反奉,從而引發了浙奉戰爭。

1925年10月15日,孫傳芳調集浙軍四個師另六個旅向上海地區的奉軍一個師發動突襲。

當時,奉軍在關內一共有11個師(不包括張宗昌的部隊),數量雖然不算少,但是這十多個師被分別部署在了直隸、山東、江蘇和安徽四個省。兵力太分散。

為了收縮兵力實施反擊,張作霖便命令駐守上海的一個師撤出。結果這一撤,立即引發了連鎖反應。

江蘇地方部隊(投靠張作霖的蘇軍)認為奉軍完蛋了,立即造反,以四個師的兵力將奉軍駐守在南京的一個師包圍。江蘇督軍楊宇霆見勢不妙,拋下部隊就溜了。

楊宇霆這一溜,等於門戶洞開,又是一通連鎖反應。安徽地方部隊認為奉系完了,也立勢反叛,包圍了安徽的奉軍。

一時間,江蘇、安徽全部淪陷,三個奉軍精銳師就被繳械了。

眼瞅自己的地盤丟了,張作霖心有不甘,便急調四個師另兩個混成旅入關增援,並命張宗昌為前線總司令,讓他在淮河一線擋住孫傳芳。

張宗昌收到指令後,迅速南下,很快就在淮河一線佈防。然而,張宗昌不會打仗,他招兵買馬很擅長,真碰到專業軍事人才,立馬就漏了陷。

孫傳芳指揮直軍抵達淮河一線後,發現張宗昌的正面防線雖然很穩,但他沒有在側翼佈置兵力。於是孫傳芳專業打業餘,指揮部隊繞到了奉軍防線背後,打了張宗昌一個措手不及。張宗昌情急之下,只得北撤,並向張作霖請求支援。

當時張作霖非常想支援,但由於馮玉祥派兵向直隸和山東進軍,抄張宗昌的後方。張作霖害怕被馮玉祥斷了後路,便下令讓張宗昌撤退回山東。

至此,奉系大勢已去,整個浙奉戰爭只持續了24天。以奉系完敗告終。

在這二十多天的時間裡面,奉系損失了三個精銳師,十幾個僕從師,連丟江蘇、安徽兩省。損失非常的慘重。


更為要命的是,由於馮玉祥偷襲京津,切斷了山東和關外的聯繫,張宗昌的山東變成了一個孤島,被馮玉祥和孫傳芳圍在了中間。



屋縫連夜偏漏雨,就在張宗昌被強敵環伺之際,郭松齡造反,於冀東前線給了張作霖致命一擊。這導致張作霖幾乎垮臺,根本沒辦法去救張宗昌。這段時間是張宗昌最難熬的一段時間。

不過,好在張作霖得到了關東軍支持。並在其武力幫助下,順勢發動反擊,於巨流河擊敗郭松齡,逆轉了頹勢。

後來吳佩孚倡議反馮,張作霖、張宗昌、閻錫山三人響應,四人合力在南口擊破馮玉祥的國民軍。

接連搞定郭、馮後。張作霖強勢入關,並在張宗昌和孫傳芳等人的擁護下,宣佈成立安國軍政府,他本人擔任安國軍司令,張宗昌因護主有功,封為安國軍副司令。

此時的張宗昌,其勢力達到頂點。他的直魯聯軍有36個軍,將近20萬人。基本上跟孫傳芳和吳佩孚的實力相當,是當時實力排第四的軍閥。

但是,直魯聯軍是“聯軍”,不是張宗昌一個人的武裝,他只是聯軍的“盟主”。比如直隸督辦褚玉璞基本上就不聽他的指揮,二人實際上是平級關係。所以此時的張宗昌只是“虛胖”而已。

並且更要命的是,張宗昌的直魯聯軍是在毫無節制,軍隊編制完全處在失控狀態下擴張出來的。連張宗昌自己也搞不清自己到底有多少軍隊。他剛到山東時,濟南人就發現“副官滿街走,差遣多似狗”;不久後,民謠就變為“參謀滿街走,副官多似狗”;再過段時間,又變成 “司令滿街走,參謀多似狗”。

因為他無節制擴軍,而部隊組織又亂七八糟,時人形容張宗昌的軍隊是“官比兵多”、“兵比槍多”、“槍比子彈多”,因此“三多”。

所以說,他的部隊跟真正的威武之師打起來,根本不堪一擊。也沒人會替他賣命。


民國十五年底,孫傳芳被北伐軍擊敗,退到了長江以北。孫跑到北京求援,張作霖指令張宗昌率直魯聯軍南下,援助孫傳芳。張宗昌不敢不聽張作霖的話,就立即派了直魯聯軍南下。

但是前面說了,直魯聯軍戰鬥力太差,別說是跟北伐軍打了,就連上海的工人糾察隊都打不贏。在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裝起義中,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就被工人們打的慘敗,灰溜溜的逃回了山東。

對張宗昌的敗退,張作霖十分惱怒,要追查責任。就在這時,張宗昌得到一個情報,說第八軍軍長兼海軍司令畢庶澄和北伐軍總司令蔣介石暗中有聯繫。

於是,張宗昌就殺了畢庶澄,以借刀殺人的方式搪塞了自己南下戰敗的罪責,把失利原因推到畢庶澄通敵之上。

不久後,張作霖再次讓張宗昌南下。張宗昌知道自己的草臺班子不是北伐軍對手,就慫恿孫傳芳先上。南京本來就是孫的地盤,他收復自己的地盤責無旁貸。於是,孫傳芳就借蔣介石和桂系矛盾,國民政府沒有話事人之際,揮師十萬渡過長江,在龍潭和北伐軍發生了惡戰。

此戰,張宗昌沒參加。但事後他了解了戰鬥的經過——把他嚇死了。

首先,北伐軍太橫,尤其是桂系鋼七軍打起仗來跟不要命似的,張宗昌“官比兵多,人比槍多”的直魯聯軍,給人提鞋的資格都沒有。

其次,北伐軍今非昔比。廣東誓師時,北伐軍七個軍,十萬人。但拿下南京,坐擁東南半壁江山時,北伐軍的實際兵力(不包括馮玉祥和閻錫山),有二十多個軍,將近三十幾萬人。

人家北伐軍打仗比他兇悍,兵力、裝備也比他強。此時此刻的張宗昌,哪裡有跟北伐軍一較高低的資本。



民國十七年四月,蔣介石、李宗仁、閻錫山和馮玉祥集體宣誓北伐,以七十萬大軍對張作霖和張宗昌的四十萬奉軍和直魯聯軍進行打擊。張宗昌駐守山東,他首當其衝的就遭到了北伐軍的打擊。

堅守半個月後,不堪一擊的直魯聯軍被北伐軍擊潰。當月底,張宗昌率部逃出濟南,撤往德州、天津,來到冀東。一個月後,奉軍也是全線潰敗,張作霖坐火車離開北京。

離京之前,張作霖指示張學良,讓他不要放張宗昌出關。於是,張學良就真的把張宗昌攔在了山海關內。

當年八月,桂系白崇禧部追到山海關下,將張宗昌部全殲。殘部五萬人被收編(孫殿英就在其中),張宗昌隻身逃往日本佔領下的大連,以求日本的保護。至此,張宗昌的直魯聯軍就消失在了歷史中。


Mer86


這個山東軍閥,看來指的是張宗昌。因為,和北伐軍開戰的,只有張宗昌。

張宗昌是個人才,帶幾百個兵沒問題,不過多了,他就帶不住了。都說,胡宗南充其量就是個團長,實際上,張宗昌帶兵充其量也就是個營長。

有人說,曾經號稱“擁有20萬軍隊”的張宗昌,怎麼幹不過10萬北伐軍呢?

張宗昌實際上根本沒有20萬軍隊,純粹是自己騙自己

張宗昌這個人不得小看,是民國時間的張飛,粗中有細,不過可惜的是“粗”太多了。此人,有一項非常出眾的能力,那就是忽悠人,拉隊伍。

早年去西伯利亞打工,張宗昌就能把一幫工友忽悠住,然後得到了蘇聯人的重視,當個大工頭。辛亥革命後,回了中國,拉起一支隊伍,也學著人家打天下。當然,能力是欠缺的,油滑是不缺的。先是跟了陳其美,後來跟了馮國璋,再後來想投曹錕,但吳秀才看不下他,於是張宗昌罵罵咧咧地北上跟了張作霖。

張作霖和張宗昌都姓張,但張作霖多精啊,既然來了,那就從憲兵營營長幹吧!這個工作,張宗昌不說幹得多出色,但,人事關係處理得非常好。

1921年,第一次直奉戰爭後,張作霖很鬱悶,此時,吉林軍旅長高士儐(原吉林督軍孟恩遠外甥)聯合鬍匪盧永貴,造反了,這還得了?

張作霖可能有心鍛鍊張宗昌,就讓張宗昌帶著憲兵營去平叛。如果沒有意外,失敗的結果是可以預見到的。

但,這個世間總是有些奇蹟。張宗昌去了後,開始打聽對方將領,打聽來打聽去,發現對方軍中,有很多曾經一起幹活的工友,於是人家張宗昌通過談判,承諾富貴,拉來了一票人。這哪是個將領啊,這就是個談判高手啊!

張作霖很高興,那個張宗昌,你就帶著整編的人,當個旅長吧!

奇蹟還沒結束,還在繼續。

張宗昌的俄語非常了得,是個外語人才,此時剛好東北邊境來了一幫十月革命被打敗的白俄大兵。張宗昌又是一頓忽悠,將一萬多白俄士兵拉入了自己的隊伍。

看出來了吧,此人是個拉隊伍高手,放到現在,妥妥的招商部經理,或者當個公司初建時的籌備經理。

上天是公平的,給了張宗昌一副好使的嘴,但沒有給一個縝密的心思。

當張宗昌發達後,在張作霖手底下如魚得水,沒打幾個勝仗,但人家關鍵是關係處理不錯,所以張作霖也就一直用著。

第二次直奉戰爭後,張宗昌來到了山東,從此成為了“山東大王”。當了一方豪強後,張宗昌再也不收斂了,好吃的隨便吃,好喝的隨便喝,好玩的隨便玩。當地人稱三不知將軍:不知道老婆有多少,不知道錢有多少,不知道兵有多少。

(張宗昌的十九夫人)

張宗昌到山東,原先的人馬其實只有5萬人左右,再多不了了,畢竟,整個奉系不才40萬嗎?張宗昌又發揮了“善於拉隊伍”的本事,山東境內的土匪統統招安(據說有10萬之眾),在張宗昌看來此事一箭雙鵰,一是解決了百姓被搶的危險,二是增大了隊伍。

事實上,被招安的土匪很多,但好好當兵的沒有幾個,被百姓稱為“穿著軍裝”的土匪。關鍵是還有很多吃空響的。

所以,當北伐軍來打的時候,張宗昌號稱有二十萬大軍,實際上只有五萬左右的能打仗的軍隊,還有十萬混日子的土匪,最後還有幾萬從山東招的其他混日子的人。

五萬人自然打不過兵強馬壯的10萬北伐軍。

人不多,同時張宗昌的武器裝備數量少,不精良

張宗昌的人馬,當時非常有意思,據記載,當官的非常多,當兵的卻不多;當兵的不多,每人還分不到一杆槍;槍本來就不多,子彈還很少。這就是流傳很廣的:官比兵多,兵比槍多,槍比彈多。

北伐軍10萬精銳打的張宗昌節節敗退,當張作霖被炸皇姑屯時,張宗昌只剩5萬人,其他混日子的,死的死,跑的跑,早已不知去向。此時,張宗昌電告張學良,請求出關,張學良不肯。無奈的張宗昌,就此被白崇禧人馬包圍了,張宗昌乘亂逃跑,五萬人馬被白崇禧全部整編。

其實,張宗昌明顯是個享受型的人物,他享受高高在上,主政一方的感覺;他享受振臂一呼,應者雲集的場面;他享受燈紅酒綠,鶯歌燕語的世界;他更享受下屬對他言聽計從,讚揚連連的認可。至於,下面能不能打,軍隊嚴不嚴格,有沒有人吃空響,他實在沒空管,也不想管。

張宗昌,才是混進隊伍裡的“土匪”,他的土匪成色很足,沒有信仰,沒有追求。如果社會倒退九百多年,張宗昌最好的歸宿就是梁山,可以大腕吃肉,大口喝酒,想幹啥幹啥,管他孃的!

張宗昌這個人,張作霖還是用錯了,這是個職能人才,不是個管理人才,負責招兵買馬,負責忽悠別人可以,至於帶兵,真正不行。

聽說此人還會作詩,做些什麼“華山黑乎乎”的詩,過去沒人欣賞,放到現在,就是個諧星。如果張宗昌晚出生一百年,那發揮的地方多了去了,當諧星,做銷售,去招商,想來都能勝任。

言歸正傳,山東軍閥張宗昌,號稱有二十萬軍馬,其實都是烏合之眾,能打的就五萬人左右,打不過10萬北伐軍很正常,打過了才不正常呢。另外,張宗昌的武器裝備,比起北伐軍,完全不在一個檔次,輸得不虧。


藍風破曉


北伐軍有人民的支持,而軍閥是殘害百姓的。清朝滅亡後,中華民國成為在國際社會上代表中國主權的唯一合法政府,然而民國也有民國政府和國民政府之分,雖然都使用民國紀年,但掌權階級不同,民國政府的實際控制者是北洋軍閥,而國民政府則是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大資本家和封建勢力。所以二者的更替必然不是一帆風順的,相反,這是一次以戰爭為手段的武力更替活動! 北伐戰爭就是這次戰爭的代名詞。 北伐結果是蔣介石集團打敗三大軍閥集團: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半投降性質),順便收拾了紅色隊伍。在1928年10月蔣介石自任國民政府主席兼陸海空軍總司令,改組國民政府,實施“以黨治國”的訓政。 山東軍閥張宗昌就是奉系的下屬 說是下屬,其實也算盟友,畢竟當時張宗昌盤踞在山東,藉助東北張作霖的實力招兵買馬,實力快速擴充到十萬多人,其中還有不少戰鬥力強悍的白俄軍,勢力已經是半獨立狀態。張本來以為自己南邊有吳佩孚擋著,北邊有奉系支持,應該牢不可破的,但是沒有想到蔣介石憑藉帝國主義和江浙大資產階級的支撐快速擴充軍隊,當時北伐軍打到南京的時候其實力就達到了40萬人,而且連戰連捷士氣旺盛,同時,本屬中立之山西的閻錫山和西北馮玉祥這時候為了自己的利益開始和蔣介石聯合,這樣北伐軍的勢力快速擴充到了100萬,這是張宗昌不可能抵抗的數字,他的主子張作霖也不行。


刺激戰場搶車族


正規軍和土匪的較量

孫子曰: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經之以五事,校之以計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將,五曰法

不用說太多,就從孫子兵法裡講的“道”“將”“法”三方面看一下就知道為甚山東軍閥20萬軍隊擋不住10萬北伐軍了!

山東軍閥有實力的當屬直魯聯軍總司令軍閥張宗昌。

張宗昌

這個人嘛,說他是軍閥大家可能不太熟知,但是說到他的名作.....那是一絕,且給大家看一眼:

大明湖 明湖大。大明湖裡有荷花。荷花上面有蛤蟆。一戳一蹦達..

這僅是冰山一角,各種逗樂的詩作還有很多。

這個人嘛,人稱“三不知”將軍,不知多少兵,不知多少錢,不知多少女人,長期盤踞山東,被當作是禍國殃民的軍閥範樣,是徹頭徹尾的反派人物。張宗昌是北洋軍閥當中聲名最劣的一個,主政山東時土匪作風不改,無建樹可言。文化軍事水平也就那樣了,能打仗,能不能打贏就很難說了。領導水平擺在那,屬下自然也是高不到哪去。

土匪作風不改,欺壓百姓,搜刮錢財,驕奢淫逸,臭名遠揚,道義方面優勢為負數;文化水平軍事領導能力有限,法令不清軍紀不明,將領領兵,法令方面更是混亂。“道”“將”“法”三方面都是負數怎麼能打戰呢?別說20萬軍隊,就是再多的軍隊也是一灘爛泥,大水一衝沒了。


還有如果軍閥戰鬥經驗豐富也是可以彌補上述的不足,可真實情況時候軍閥也沒多少戰鬥經驗,大多是利益方面的交換,是勾心鬥角的老江湖,戰爭方面是業餘選手。

並且軍閥割據,各自為政,互相不服氣,打打殺殺,毫無凝聚力可言,潰敗是早晚的事。



再看一下北伐軍,那是孫中山先生的建立的軍隊,軍隊將領和士兵都是在黃埔軍校接受現代軍事政治教育,且黃埔軍校的師資力量也是十分強大的,都是耳熟能詳的將領,周恩來總理曾是政治部主任,左權,林彪,杜垏明....是黃埔軍校學生,黃埔軍校可以說是北伐軍的搖籃,大量輸出北伐將領,北伐期間,第一期學員共592人,而陣亡的高達300人左右;第二期學生共454人,陣亡的竟然達200人左右;第三期學生1259人,而陣亡的達500人左右,第四期學生共2651人,而陣亡的也有700人左右,戰損率高達50%,進去黃埔的人大都是勵志救國的有志青年,戰場凝聚力沒得說。黃埔軍校的就好比今天的清華高材生去和大字不識一籮筐的街頭混混去比試專業技能,結果可想而知!




當然,北伐勝利除了將領的差別還有民心,得民心者的天下!


書雄


山東軍閥只是一介草寇,和北伐大軍根本沒法比。山東軍閥雖然號稱有將近二十萬,但是在張宗昌的帶領下,其實只是徒有其名。而北伐軍威名遠揚,所向披靡,雖然開始兵力不多,不過隨著部隊的行進,北伐軍的隊伍越來越壯大。到攻打山東軍閥的時候,已經遠遠超過10萬兵力了。




張宗昌主政的3年內,山東全省被搞得雞飛狗跳,到處都是一片混亂,甚至超過了韓復榘時代。他通過搜刮民脂民膏,讓自己和部下過上極為奢侈的生活。張宗昌為了擴充力量,不惜一切代價徵兵。 當時山東匪患極為猖獗,全省土匪不下十萬人,魯南最大一股土匪甚至有1萬多嘍囉。在張宗昌出巨資的招安下,大批土匪像螞蟻群發現糖堆一樣奔向山東。這些土匪搖身一變,就成為了張宗昌麾下的正規軍。 他們終於可以穿著軍服搶劫老百姓了。當地民眾譏笑:張大帥的兵根本就是穿制服的土匪。由於求兵心切,只要來投奔的土匪和民團武裝,張宗昌一律招待全收,並且給予鉅款獎勵。 土匪們為了多拿錢,紛紛謊稱自己部下的人數,800人誇大為1500人,1500人誇大為3000人。張宗昌就當完全看不見一樣,一律給錢,還按照他們自稱的人頭給予軍餉,並且給予軍銜。這就可知張宗昌的軍隊水分有多大,估計人數也就在十萬多點,並且全是土匪詔安來的,何談戰鬥力,軍紀渙散,一盤散沙怎麼能鬥得過正兒八經黃埔軍校出來的北伐軍呢。


大老二爺


北洋軍的戰鬥力,從袁世凱死後就一直是在走下坡路,原因就是內鬥太嚴重,並且練兵越來越隨意,人才培養也越來越難。

當初袁世凱在的時候,北洋軍的訓練和募兵都非常系統化和標準化,挑選的軍人一般都有強健的體魄和不錯的學習能力。

可是等到軍閥混戰之後呢?軍閥擴軍基本靠改變土匪和潰兵。基本上都是一些兵油子和烏合之眾,這些人怎麼能有戰鬥力。

再者武器裝備也已經跟不上,據說新兵訓練能打十發子彈,那麼就算是精銳了。這就是北洋軍的實際情況。

而至於山東軍閥張宗昌,則更是一團糟,其本人沒有什麼文化。不像段祺瑞和吳佩孚他們這般留過洋,其粗人一個罷了。

並且張宗昌任人唯親,基本上用的都是他的家鄉人,將各個的重要的職位,都交給了這些家鄉人。


可偏偏這些家鄉人,有文化會打仗的很少,這極大的使得張宗昌的部隊缺乏戰鬥力,真正是沙子堆出來的軍隊。

反觀北伐軍,則是要厲害的多,其指揮官基本都是黃埔軍校畢業,且大部分教育背景都不錯,而是進步的青年軍官為多。

這些人的指揮官和軍事素養都不錯,勇氣還不輸給任何一支軍隊,這樣的軍隊打起腐朽的軍閥,自是橫掃千軍如卷席。

何況當時的北伐軍已經擁有了子彈槍支的供給能力,海外援助和自己生產,使得北伐軍裝備上了一個層次。

如此訓練有素、紀律嚴明且有抱負的軍隊,戰鬥力自然是很可觀,若非是常凱申背叛革命,估計當年北伐軍就能統一全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