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趙多多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是近代中國非常特殊的一個城市,清末民初時,張謇先生將其作為實現他救國理想的城市,憑藉個人力量,以南通城區為主體,構建了“一城三鎮”的獨特城市格局,並完成了南通市80%的社會公共事業建設。他一生創辦的工業、農業和交通業,再加上他所興辦的文化、教育與社會福利等事業,不僅改變了南通經濟與社會生活的落後面貌,而且對江蘇乃至中國的近代化事業都產生了巨大影響。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在中國,談到博物館的歷史,第一句話一定是:“1905年,張謇先生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座國人自辦的公共博物館——南通博物苑”。在這座具有鮮明近代規劃意識的城市裡,南通博物苑不僅以自身的“公共性”空間傳遞著博物館教育對於啟迪民智的重要作用,更承載著眾多近代化觀念,為地方社會建立公共意識樹立了醒目的標誌,並參與塑造了一個更為廣闊的公共空間。

鄭振鐸先生在1956年全國博物館工作會議的開幕式中發言:“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歷史並不太久,第一個公共博物館,除了帝國主義者們在沿海地區所辦的幾個外,要算是張謇他們辦的南通博物苑了。”自此,南通博物苑的首創價值和張謇先生對於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開創性意義就算正式獲得了官方認定,南通博物苑由此被賦予了中國博物館發展的“祖庭”地位,這也讓如今所有前往此地的人多了一份“朝聖”的期許。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先驅——張謇

張謇先生是國人中最早提倡並實現博物館計劃者,其先驅價值不容置疑,但是他的博物館主張和觀念,以及南通博物苑的發展歷程都不能過於孤立地看待,需要在一個更為宏大的歷史情境中去理解。

首先,張謇先生對博物館興趣的萌生,以及他的博物館實踐都與實業觀有聯繫,南通博物苑既是建設目標,同樣也是當時改造中國的工具,在建設之初就被賦予了眾多現實目的與功能。張謇於1903年東渡日本參訪大阪博覽會的經歷,不僅成為其實業觀的轉變契機,也讓他對博覽會與博物館有了更加直觀與感性的認識。

大阪博覽會的觀摩經驗使張謇認識到,博覽會是殖產興業的重要手段,而將有時間限定的博覽會以更加長期而固定的形式保存下來就形成了以促進實業為基本導向的博物館。在這種理念之下,張謇認為實業和物產才是博物館陳列的重要內容,相對而言,擁有收藏傳統的古物在博物館最初的設計中並未佔有重要地位。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再者,我們也不能過於孤立地誇大南通博物苑及張謇先生的時代價值,畢竟在此之前,來華的西方人在中國創建和運營博物館已經呈現出群體性特徵,這些早期的“外來博物館”或多或少影響著整個社會對於博物館的認識和理解,也帶動著張謇先生的博物館觀念與實踐。

1903年的日本之行,張謇先生不僅瞭解了博覽會,也藉此參觀了日本的各類博物館。此後,張謇先生將他自己參觀日本各類博物館的經驗都用在了南通博物苑的籌備、運營和維持上,不論是最初提出創建中國的帝室博物館,還是最後迴歸殖產興業模式,並將南通博物苑建在通州師範旁,於功能設計上以服務師範學校教學為主,甚至是博物苑在佈局上的傳統園林設計痕跡與圖博一體觀念,幾乎都能在日本博物館的發展歷程中找到出處。

日本博物館學先驅棚橋源太郎就曾將日本的早期博物館劃分為屬於內務省和宮內省體系的帝室博物館-國立博物館,和屬於文部省的教育博物館-科學博物館。因此,南通博物苑的建立,可以看成是“外來”的博物館觀念被重新認知,並經過張謇先生再創造之後的結果。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濠南別業

當然,我們在承認域外博物館對張謇先生博物館觀念與實踐影響的同時,更應該對他憑藉一己之力,以超越時代的認識和膽魄“獨自”經歷了中國博物館早期進程中的多個轉型期,並最終依託民間實業力量創立教育類博物館的功勞懷有更大的敬意。

今天,行走在博物苑中,園中隨處可見鍛鍊散步的老人與嬉戲玩耍的孩童,館內更是不乏“接受教育”的各年齡段人群……我們依舊在享受著張謇先生留下的物質與精神遺產,中國博物館在今天的蓬勃發展也不應忘記此地的孕育與起步之功。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南通分論壇現場

恰逢“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在南通博物苑舉辦之際,我們有幸對南通博物苑苑長杜嘉樂進行了簡短的訪談,得以進一步瞭解了南通博物苑的歷史和現狀。杜苑長深信通過此次論壇的舉辦以及環濠河博物館群的建設與發展,南通博物苑這座“古老”的博物館一定可以重新煥發生機。

Q:趙多多 中國美術報記者

A:杜嘉樂 南通博物苑苑長

Q:您如何理解張謇先生和南通博物苑在中國博物館發展史中的重要性?

A:今天我們在此回溯並探討“博物館的歷史”,其實就是在回首中國博物館百年發展的歷程,而這個歷程的起點就是張謇先生創辦的南通博物苑。當再次回味張謇先生113年前的理念時,不難發現,他對於博物館的理解和定位,以及對於博物館職能的認識都與2007年國際博物館協會重新修訂後的博物館定義:“博物館是一個為社會及其發展服務的,向公眾開放的非營利性常設機構,為教育、研究、欣賞的目的徵集、保護、研究、傳播並展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物質及非物質遺產”十分契合。教育在博物館職能中的重要性,博物館藏品的豐富性,以及博物館類型的多樣性,在張謇先生創辦的南通博物苑中都有體現。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張謇先生對興辦博物館的很多精闢論點,對博物館學的理論研究,在當時起了很大的現實作用,在現在仍然有重大的指導意義。他對於博物館的性質、任務、職能、作用,以及機構設置和規章制度等,都有一系列的論述,初步形成了博物館的理論研究體系,不僅為南通博物苑,甚至為中國博物館學的發展也打下了基礎。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南館復原陳列

可以說,張謇先生創辦博物苑的一系列思想至今仍閃耀著理性的光輝,比如我們現在實行的博物館參觀免費不免票,向社會公眾公開徵集博物館藏品,博物館建築空間與展陳設計的互動等,他當年都有非常精準與明確的定位,尤其是針對博物館教育。南通博物苑是在通州師範學校的公共植物園基礎上建成的,在功能設計上勢必以服務於師範學校為主,除此之外,張謇先生還在博物苑南館的陽臺上懸掛了一副楹聯“設為庠序學校以教,多識鳥獸草木之名”,來表達他創辦南通博物苑的教育目的,並在《南通博物苑品目序》中再度重申,“設苑為教育也”。

如今,中國博物館事業經歷了一百多年的發展,對於博物館社會化職能的探索也經歷了由收藏到研究,再到如今將博物館教育放在首位的發展過程。儘管不同歷史時期,博物館教育所處的語境與目的皆不盡相同,但仍不能忽視張謇先生於百年前對博物館教育的認知與目前中國博物館教育功能的強化和拓展之間的共通性。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南館復原陳列

當下,我們一方面努力秉持著張謇先生的辦館理念,期待能夠通過博物館展覽呈現113年前博物苑的原貌,並藉由展覽傳達出張謇先生的博物館理念。同時,我們也期待著博物苑在新時代能夠有所發展,利用自身的特點與優勢資源,加強與國內外博物館的合作,實現博物館教育及公共文化服務的均等化和分眾化,將南通博物苑打造成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真正的朝聖地。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濠南別業

Q:張謇先生當年創建南通博物苑最初和最首要的任務就是教育,即希望博物苑能輔助學校教育,為啟迪民智作出貢獻,這和當前中國博物館正經歷的博物館教育“熱潮”非常相似,您可以具體介紹一下目前博物苑社會教育的開展情況嗎?

A:張謇先生創辦博物苑,其直接目的在於輔助學校教育,普及科學知識,啟迪民智,其最終目的是探索一條強國富民之路。正如蘇東海先生所言:“中國從西方移植博物館,一開始就突出了博物館的社會使命,把開發民智,救亡圖存作為辦館的宗旨。”儘管時代發生了變化,但我們博物苑仍始終遵循著張謇先生對於博物館的定位和經營方式,尤其重視博物館教育。目前,我們針對不同的人群開展了幾個系列的教育活動,可以說還是充滿個性化色彩的。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中館

針對小學生,目前博物苑開展了“知南通·愛家鄉”巡講,“繽紛冬日”冬令營活動,還有“愛鳥周”等教育項目,這些活動都和張謇先生當年的科普理念十分契合;在中學生當中,主要是圍繞學校課程,開展了“徐老師課堂”教育活動,實現了博物館教育對學校教育的輔助功能,在中學生中反響很好。同時,我們和眾多大專院校都有合作,就像剛剛過去的“5·18國際博物館日”,我們就舉辦了“第三屆大學生博物館節”。我們希望能夠通過社會教育活動的開展,為學生成長提供更多的可能,也希望藉由形式多樣的博物館活動,讓孩子們能真正親近博物館。博物苑的系列講座和相關活動,以及博物苑的室外空間,對於社會群體都是開放的,我們希望博物苑能夠真正將公共性與教育性融為一體。

正像上海博物館館長楊志剛談到的那樣,近些年來,博物館教育思潮來的特別猛烈,很多人對此持有懷疑態度,但只要不偏離博物館的公共性,博物館教育一定會推動博物館功能的拓展和逐步完備,並引領我們重新思考博物館的公共性問題。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規劃圖紙

Q:我們常常講博物館、博物院,“館”和“院”都界定了博物館作為 “館舍”的空間性,而南通博物苑中的“苑”字,似乎突破了博物館的館舍,將傳統園林的觀念引入了博物館的建設中,您是怎樣解讀“苑”字的?

A張謇先生是位很講究實效的人,他清楚自己的“新世界雛形”在南通構建時將會受到空間的限制,也瞭然賴以依靠的經濟基礎相對薄弱,所以他創辦的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大多規模不大。儘管如此,張謇先生在設想博物苑之初,就期待它能滿足學校多學科、多層面教學的需要,並且服務於其心中從未磨滅的殖產興業理念,所以南通博物苑最終成為了集歷史、美術、教育和天產為一體的綜合性博物館。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南館

博物苑功能的多樣性,促使張謇先生對於博物苑的建設,提出了“分別部居,不相雜廁”的構想,即期望通過建築區劃分陳列空間,所以南通博物苑在植物園的基礎上,分別建築了中館、南館、北館、東館用作博物苑的陳列、工作空間,還在主體建築之外設計了很多小品建築,諸如花竹平安館、謙亭、水禽罧等,整個苑內還佈置有風車、水塔、假山、水池、藤棚等,從而形成了這樣一處融博物館陳列室、園林建築、動植物生態園、休閒空間於一體的博物“苑”式空間。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新展館

Q:2005年,在“南通博物苑一百年暨中國博物館事業發展百年”慶典時,南通博物苑的新展館也建成並投入了使用,您能簡單介紹一下目前南通博物苑的展區職能劃分和展覽構成嗎?

A:張謇先生是一個非常細緻的人,他為我們留下了《南通博物苑品目》,南通博物苑所有的藏品都在這本品目當中。儘管品目中記錄的一些藏品,歷經戰亂有所遺失和毀壞,但通過我們對照核實,目前博物苑仍保留了品目中所記錄的60%以上的藏品,許多珍貴的藏品都沒有散失,這就為我們今天展開復原陳列提供了可能。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品目》

我們現在實施的“南通博物苑提升拓展工程”,依照三個大的主題將博物苑劃分為三個功能區:一個是南通博物苑的歷史區域,包括室內室外空間,我們力圖通過查找各種檔案、文獻和圖片資料,實現對藏品的復原展示和陳列空間的還原,在博物苑中呈現出113年前的歷史場景,最大程度的傳遞張謇先生對於博物館的理念認知,將其打造為中國博物館事業的一個朝聖地。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東館的復原陳列

東館之前是苑長室,我們現在復原了第一任院長孫鉞當時辦公的場景,陳列著他使用過的顯微鏡、標本夾和筆記本等;中館當時兼具會客廳、職員寢室和測候所的職能,現在進行的是碑帖主題陳列;南館就是最有名的博物樓,現在我們將重要文物都按照當年的陳列布局進行了還原展示,一樓是動植物、礦物標本,二樓是一處“博物”空間的呈現;北館是當時南通市內開間最廣、進深最深的一處房屋,樓下陳列著呂四海濱出土的鯨魚骨和許多其他動物的骨骼標本及化石,樓上用特製的格屏,陳列名家書畫,現在是江海鯨類生物資源專題陳列展廳。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巨鯨天韻——江海鯨類生物資源專題陳列”

另外一個區域,是張謇先生的居所濠南別業,因為張謇先生既是博物苑的創始人,又是清末民初在中國近代化探索道路中留下深遠影響的一個人,我們期待能夠在濠南別業中,通過對張謇先生生活空間的還原以及相關的圖片資料展示,讓這位啟蒙的思想家和實踐者的形象真正立起來、活起來。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南館復原陳列

還有一個區域,就是2005年建成的南通博物苑新館,這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博物館,目前主要用作通史展、專題展和臨時展覽的陳列。

目前整個南通博物苑在展示形式上,採用文物陳列和自然陳列相併重,室內陳列和室外陳列相結合,標本與活體動物相補充。這種展陳形式充分利用了建築空間,也充分發揮了展品各自的價值。不僅真切還原了113年前張謇先生創辦之初的樣貌,也通過新館的建設實現了展館之間的融合互補,在功能分區上實現了按照展陳品分門別類排列的設計初衷。相信每一位走進南通博物苑的觀眾,都將感受到這種歷史與現代、傳統與時尚相融合的氛圍。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Q:您認為此次“博物館的歷史”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在南通博物苑舉辦,會為南通博物苑的發展帶來哪些契機?

A:南通博物苑非常有幸能邀請這麼多國際知名博物館館長會集此地,共同圍繞“從收藏到博物館”“博物館的歷史與現狀”這兩個論題進行討論,這樣的“盛事”在南通博物苑歷史上也是第一次,我們既感榮幸又十分珍惜此次機會。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國際博物館館長論壇南通合影

在論壇期間,我們邀請與會嘉賓參觀了南通博物苑目前的復原陳列,還乘船考察了環濠河博物館群,併為他們介紹了南通博物苑的歷史及發展現狀,這些館長對於中國第一座公共博物館都表現出了極大的熱情,表示很期待能夠在日後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我們館也期待著通過此次論壇,不僅能夠共同探討未來博物館的發展道路,更希望利用這個機會,加強與國內外博物館的合作,真正做到讓展覽走出去和引進來相結合。

訪談|南通博物苑,中國博物館事業的朝聖地!

南通博物苑

中國近代的這些有識之士,緣何在一個內憂外患的時代,亟亟於提倡引進並創建博物館?南通博物苑的歷史和現狀似乎回答了這個問題。“導公益於文明,廣知識於世界”,博物館是近代社會中最重要的文化機構之一,促進了近代社會一系列思想觀念的改變。作為一個特殊的公共機構,博物館對促進國家觀念和公共意識的形成起了其他機構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如今,處於發展黃金期的中國博物館,也定會心存高遠之志,大有可為。

參考文獻:

徐堅:《名山——作為思想史的早期中國博物館史》,北京,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金豔:《中國博物館事業的開創者——張謇》,《中國博物館》2005年01期。

蘇東海:《立於世紀高度-鳥瞰中國博物館》,《中國博物館》1999年03期。

楊志剛:《博物館與中國近代以來公共意識的拓展》,《復旦學報》1993年03期。

孫渠:《回憶南通博物苑見聞》,《南通文史資料選輯》,1982年版。

圖/趙多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