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在念不在珠!別瞎玩了,來漲漲知識吧



佛教的念珠,是重在對自己心念的觀察、發現、改正和遷善,其意義更重要的是在於內心,而不只是戴一串珠子了事。


如今人們戴的手串,與佛教有很大的淵源,許多人看見手串,就會想起佛教來。佛教中雖不簡單稱為"手串",而是有"念珠"、"數珠"、"佛珠"等稱謂,但如今佩戴手串已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時尚,佛教想必也不會對此有何異議。


念珠在佛的教導中,有許多重要的功用,對於一位究明佛理的修行者或者學者而言,念珠並不只是簡單的一種裝飾。


總體上可以這麼說,念珠的功用,應該更多是用於提醒自心,如果只是作為外在裝飾以顯示自己的某種虛榮,甚至許多人為了自私的目的而引經據典、曲解歪說,這些都應該不是佛教的本意。


關於念珠的由來、功用、佩戴方式以及使用方法,已經有許多專家寫了許多文章,做了許多說明,筆者不再贅述。倒是佛教中的許多關於念珠的故事,頗為有趣,這裡就介紹幾則推薦給讀者們吧。



《佛說校量數珠功德經》裡的念珠故事:


佛教有一部經名為《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這部經很詳細地介紹了念珠,並且特別強調了菩提子念珠的殊勝。


這部經才七百多個字,在經文中,文殊師利菩薩講述了各種材料的念珠,例如有鐵、赤銅、珍珠、珊瑚、木槵子、蓮子、水晶以及菩提子等。


受持這些念珠而誦唸咒語或佛號,能夠獲得相應不同的福德,而又以受持菩提子念珠的福德為最多,"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不可算數難可校量。"為什麼用菩提子的念珠是最好的呢,文殊師利菩薩接著就講了一個故事。


過去有一位佛出現於世,在菩提樹下成等正覺。有一個外道,邪見很重,經常誹謗三寶。有一天,他的兒子被人給殺害了,他很傷心。


他想,即然佛這麼有功德,如果能讓我的孩子復活,那我就皈依佛教。雖然那個時候佛已經涅槃,但菩提樹依然在那。於是這位外道,就把自己的孩子埋在這顆菩提樹下,並且說:"佛樹若聖,我子必甦",然後一心一意念佛祈禱,這樣七天以後,他的孩子果然就復活了。


外道讚道:"諸佛神力我未曾見,佛成道樹現此希奇,甚大威德難可思議!"從此以後,這位外道就皈依了佛教。文殊師利菩薩說,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受持念珠特別是菩提子的念珠,是非常殊勝的。



佛經的意思很深,筆者這裡只是介紹一下佛經中所記載的念珠的故事,而絕不是在解釋佛經。有興趣的讀者,可以自己去查閱這部經典。


《佛說木槵子經》裡的念珠故事


佛教另有一部經典也講及念珠,名為《佛說木槵子經》,許多人相信,這部佛經就是佛教念珠的由來。


佛陀駐錫靈鷲山說法,有一千二百五十比丘以及無數菩薩相聚於此。有一位小國的國王,名叫波流離,他來頂禮佛足,並對佛說,我國家弱小,常遭鄰國欺凌,國內也有流寇,瘟疫橫行,老百姓的日子過得很苦,我為此很擔憂心煩。我聽聞佛法深廣慈悲,請求您告訴我如何修行,讓我脫離苦惱。



佛陀於是告訴他,用一百零八顆木槵子串成一環念珠,隨身攜帶,行住坐臥時手掐念珠,心裡念一聲佛號,過一粒木槵子。如此週而復始,漸漸心中煩亂自會平息,若是精進修持,佛號不斷,能消除無量業障,乃至於涅槃。


國王聽聞後心中歡喜,感謝佛恩後,回去就開始營辦了一千條木槵子的念珠,分送給王室裡的人。後來這位國王,非常用功地依教奉行,誠心念佛,不僅國泰民安,而且得到了許多殊勝的利益。


南懷瑾講的念珠故事



南懷瑾先生也在一篇文章中講過一個念珠的故事,這個故事的主角也是文殊師利菩薩,十分有趣。


據說文殊菩薩在無量劫以前度眾生的時候,遇到了一闡提。所謂"一闡提",就是非常頑固的,極難度化、極難成佛的人。這一類人要到無量劫以後,才能發覺悟心、才能成佛。


可是文殊菩薩是個急性子,等不到無量劫以後再來度這些眾生,於是文殊菩薩手中寶劍出鞘,"咔、咔、咔、咔",這些一闡提的頭就掉了一地。


掉了以後怎麼辦呢?文殊菩薩就把這些一闡提的腦袋用繩子串起來,給他身邊的阿羅漢每人發一串。


阿羅漢拿在手裡邊就一直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念著念著,就把這些一闡提的佛性給喚醒了,不需要等到無量劫以後他才發心,才成佛。也就是說文殊菩薩今天殺了這些一闡提,阿羅漢拿著他們的頭唸佛,他們下一世投胎以後,菩提種子馬上就萌發了。


文殊菩薩替極難成佛的一闡提著急,把他們的頭都砍下來了,這就是念珠的來歷!佛教裡有些阿羅漢成聖以後,不出來度眾生,他手裡拿著念珠不停地念。意思是說大地的眾生好比是一闡提,我雖然不出去有形有相地度眾生,但在這山上不停地念"阿彌陀佛、阿彌陀佛……"加持一闡提,也是在度眾生。


南懷瑾先生這個故事裡的一闡提,也可以理解成頑固之極的習氣,我們每一個人的自我,其實也是這樣的一闡提,塵垢重重,極其冥頑不靈,詭計多端,不受教化,因此需要代表智慧的文殊菩薩寶劍一揮,把它的頭顱直接砍下來才行。


誰偷了佛祖的念珠



另有一個關於佛教念珠的故事,也意蘊深刻。


有個寺廟,因藏有一串佛祖戴過的念珠而聞名。供奉這串念珠的地方只有廟裡的老住持和他的七個弟子知道。這七個弟子都很有悟性,老住持覺得將來把衣缽傳給他們中的任何一個,都可以光大佛法。


不想有一天那串念珠突然不見了。老住持就召集七個弟子問:"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自己放回原處,我就不去追究,佛祖也不會怪罪的。"


七天過去了,念珠依然不知去向。老住持又說:"你們誰拿了念珠,只要承認了,念珠就歸誰。"但又過去了七天,還是沒人承認。老住持很失望,說:"明天你們就都下山吧。拿了念珠的人,如果想留下就留下吧。"


第二天,六個弟子收拾好東西,長長地舒了口氣,乾乾淨淨地走了。只有一個弟子留了下來。


老住持問留下的弟子:"念珠呢?"弟子說:"我沒拿。"老住持又問:"那為何要背個偷竊之名?"弟子說:"這幾天我們幾個相互猜疑,有人站出來,其他人才能得到解脫。再說,念珠不見了,佛還在呀。"


老住持笑了,從懷裡取出那串念珠戴在這名弟子手上。


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說清楚,比說清楚更重要的是:能承擔、能行動、能化解、能改變,能想自己更能想著別人,這就是佛法。否則要一串珠子,意義又何在呢?



從麻豆唸佛到串珠唸佛


念珠在佛教中也有人稱之為"拴馬索",隱喻人心雜念紛飛,如狂野野馬,剎那不停,手掐念珠可以讓心回到眼前。所以修行者通常都蓄有念珠作為必備法物,尤其以持咒或唸佛的修行者最為常用。


漢地古代高僧大德中,持珠唸佛最著名的要數隋朝的道綽大師。大師俗姓衛,幷州汶水(今山西文水縣)人。


十四歲時出家,精研《大涅槃經》,曾開講二十四遍。隋大業五年,四十八歲時到石壁玄中寺,見到記載曇鸞唸佛往生種種瑞應的碑文深為感動,於是舍《大涅槃經》而修習淨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