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古人的生活就像一個個秘密,躺在歷史的長河和故紙堆裡,等待著後人去探索和講述。

每個人都學過歷史,都知道一些重大的歷史事件,甚至可以滾瓜爛熟。可是歷史教科書給人的感覺還是很嚴肅的,總是一副板起面孔的模樣。並且,教科書的細節真是太少了,閱讀時,人的情感就很少能一絲一縷地被拉出來。

人們對秘密懷有天然的好奇。而古人的生活,正像一個個秘密,躺在歷史的長河和故紙堆裡,等待著後人去探索和講述。眼前這本《知史:原來當古人是這麼回事》就可以滿足我們的好奇心。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這本書不是像歷史發展史那樣以大事件為綱,而是以主題為線索,涉及皇族八卦、千年典故、美女養成、文字解密、別樣戰場、女性職業等多個內容。中“古”和“今”對照,古人生活對今人的啟示和影響很自然地流露出來。

這本書的作者是幾位年輕人,他們在2015年創辦了一個歷史小知識分享平臺,並陸陸續續分享了很多大家熟悉又陌生的歷史知識。

他們有一個很好的分享理念:認為歷史不應該是冷冰冰的,不應該只關乎治亂興衰、王侯將相;歷史是先民的生活和文化積澱,更是一個個精彩的故事;歷史更是鮮活有趣的,是與我們現在和未來息息相關的。

一、歷史是鮮活有趣的

清代史學家章學誠曾說:“盈天地之間,反涉著作之林,皆是史學。”深以為然。因為歷史不是故紙堆,不是一本一本的線裝書,不是我們背誦的教科書。歷史是天地之間的一切,是可以與我們走得很近的。

在一個個大事件的背後,在一個個政權變更的背後,在一個個英雄人物的後面,其實更多的、更真實的是普通人的生活。

可是古人到底怎麼生活呢?皇親國戚和平民百姓都如何讓自己的日子過得悠哉樂哉呢?

01

古人出行需要身份證嗎?

古人出行不便倒是真的,從南京到北京,走上兩三個月很正常。古人“進京趕考”一說,便是因為交通不便帶來的。想想現在南京到北京,四個小時就到了。這簡直就是奇蹟。距離縮短了,但是對身份的要求嚴多了。如果現代人沒有身份證,那真是寸步難行啊。

這並不是說古人不要身份證。《詩經》時代,人們自由地生活、自由地讚美、自由地追求。“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可是到了後來,人們聚集居住的地方就開始實行戶籍制度,專門有人登記居民信息。

春秋戰國時期,國家眾多,從一個國家出入到另一個國家,這個時候就需要出入境管理制度。每當官員、百姓出行,都需要出示文件以表明身份,沒有證明是不能通行或者投宿的。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史記·商君列傳》中,記載了商鞅逃亡時想投宿客棧,可是老闆說道:“商君之法,舍人無驗者坐之。”

就是說投宿之人如果沒有“驗”,店老闆也會被處罰的。後來人們就用“作法自斃”來取笑商鞅,覺得他自己制定的法律反而害了自己。

02

古人沒有工業製造的牙刷,怎麼刷牙呢?

每天都要美美的,沒有一嘴清新的口氣、一口潔白的牙齒怎麼可能美得起來?漢代《禮記》裡說“雞初鳴,鹹盥嗽”,兩千多年前人們都已經在漱口了。飯後如果僅僅用水漱口肯定是沒辦法清潔牙齒的,那麼怎麼辦呢?

蘇東坡說:“每食已,輒以濃茶漱口,煩膩既去,而脾胃不知。凡肉之在齒間春,得茶漫漱之,乃消縮不覺脫去,不煩挑刺也。而齒便漱濯,緣此漸堅密,蠹病自己。”茶水不僅可以防止口臭,還可以堅固牙齒。

古人漱口的辦法有很多,比如用鹽水、丁香、茶水或者酒來清潔口氣,所以我們現在還流行飯後要喝茶的習慣。飯後喝一杯茶,第一口肯定是包在嘴裡,咕嘟咕嘟地讓茶水在其中來回地衝刷牙齒。

斯文一點的,應該就是《紅樓夢》裡的林黛玉吧。當然,那些大戶人家,除了茶水,還會專門用草藥熬製的護齒湯。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敦煌壁畫裡刷牙是用手指,這樣看起來有點不雅,但是現在好多人還是這樣做,一邊用手指剔牙,一邊用水漱口。

古人雖然沒有現代有毛毛的工業牙刷,但是牙刷的替代品可不少呢。比如青銅做的、象牙做的等,一般都會鑽孔後放上馬尾。就像昂貴的鹽一樣,這樣的刷牙工具還是不容易消費得起的。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晚唐平民大量使用楊柳枝牙刷,取材方便,又省錢。當時流行“晨嚼齒木”,把在水裡泡好的楊柳枝取一節含在嘴裡咬,等裡面的楊柳纖維咬出來後,就會變成一把有著梳齒一般的牙刷。

李時珍在《本草綱目》裡說柳枝剔牙妙處多多,不僅可以剔除食物殘渣,還可以消腫止痛:“其嫰枝削為枝,滌齒甚妙。”想想這個畫面,感覺這比用手指“揩齒”要衛生多了。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你看,一張小小的身份證,一把小小的牙刷,就可以把生活變得趣味無比。人們遇到口臭解決口臭,遇到問題解決問題,現在看起來是多麼可愛的事情。現在的我們遇到問題時,是怎麼解決的呢?問某寶,還是多問問自己呢?

二、歷史是充滿智慧的

英國思想家培根說:“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嚴密,物理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學、修辭學使人善辨;凡有學者,皆成性格。”學歷史的意義就在這句話中了。

學歷史不是記住了多少大事件,也不是記住了多少位皇帝或者朝代,而是通過學歷史更加懂得了現在的生活和真實的自己。

如培根所說,閱讀歷史其實就是在養成自己的某種性格。

更何況,歷史本身和現代社會一樣包羅萬象。現代社會本身就是歷史的一種延伸和發展。歷史上的經驗和教訓都會隨著人們(正史和野史)的記錄而得以保存下來。

但是實際上,充滿著智慧的歷史往往是有生活的熱情和溫度在的,是閃爍著智慧的火花的,更值得現代人去繼承和發揚。

就拿天氣預報來說吧。現在天氣預報可以準到你心服口服,因為可以精確到幾個小時內天氣情況。

古人當然也很關心天氣問題,他們嘗試了不同的方法,比如占卜、星象、統計分析等,能不能準確預報呢?相信很多人肯定會說,古人又沒有氣象衛星,又沒有電腦分析,怎麼可能有令人滿意的天氣預報呢?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周代有專門的官員負責氣象預測,主要的方法就是占卜。用占卜祭祀來獲得天氣預報,真是有點不靠譜,可是古人為什麼還神乎其神地相信這些可以“呼風喚雨”的官員呢?

原因很簡單,因為那時候大部分人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經驗和知識都很少,能知曉天氣的人是很厲害的。

到了漢代,天文氣象由太史令負責。太史令負責觀測氣象,並記錄天氣星象資料。當資料積累到一定階段,就會被總結成口訣,用來預測短期天氣變化。

比如東漢崔寔的《農家諺》就總結道:“幹星照溼土,明天依舊雨”,就說明下雨後的夜晚如果見到星光,第二天必定還會繼續下雨。

宋朝時,天氣可預報更長的時間了,而且負責天文觀測的人也變多了。宋朝對星象觀測尤為突出。

《武經總要》

這部軍事著作中,其中有五卷都與星象有關。比如“日始出,有云如車蓋,必雨”,“月暈亢,多雨”等。

人們日常生產生活被這樣記錄下來,不管是官府還是民間,都會帶著自己的強烈感情去記錄。官府考慮得要正式一些,畢竟要為統治階級服務,文風偏向嚴謹。

民間則不一樣了,一切都是實用和趣味為主,夾雜著強烈的個人情感和喜好,文風偏風趣幽默。

《知史》裡的六大板塊其實都是都是選取了有知識、有趣味、有智慧的內容。哪怕是講王侯將相,他們的生活其實除了威嚴的一面,其實也有著有意思的地方。只不過,他們出現在公眾視野中時是“打扮後的樣子”

更重要的是,社會在這樣發展過程中,經驗被不斷總結,智慧被不斷提純,廣博而豐富的知識就擺在我們今人面前了。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三、歷史是現在的,也是未來的

歷史與我們現在是有緊密聯繫的,是息息相關的,而不是滿滿的陌生感和距離感。這就需要我們端正態度:古和今要有機聯繫起來。

當我們說起古人生活如何精緻,古代文化如何昌盛,總是帶著一種驚奇的眼光去看待,絕少想到古代生活、歷史、文化等與我們現在的聯繫。其實放眼望去,我們現在的文化、語言,有不少建立在前人的基礎上,而且是看得見、摸得著的。

古文字就不用說了,現代通行的漢字都是從古代的甲骨文、金文等文字發展起來的,有著強烈的圖畫和意義特徵。就是我們現在熟知的標點符號,其實也是一脈相承的,或許很多地方不一定有古時候那麼簡潔。

大家似乎都有一個共識:古書是沒有標點符號的,密密麻麻全是字。

事實上是這樣嗎?即使真的是這樣,古人為什麼這麼做呢?難道他們平時交談、寫文書、搞創作時都是一口氣巴拉巴拉地說,完全沒有停頓嗎?

想一想也不可能。作為可以說話的人,說話不停頓是很恐怖的,這與機器人沒什麼分別。

  • 從先秦時期出土的文物來看,當時人們已經有意識地運用標點符號。
  • 春秋時期《侯馬盟書》中會使用一條或兩條短線表示重複的文字。這也是一種原始的標點。
  • 戰國時期,除了表示重複文字的單、雙短橫外,還有表示語氣停頓的點號,標識名詞的圓點和表示章節劃分的方塊符號。
  • 到了漢代,標點符號反而簡化了很多。《說文解字》中只記載了當時常用的兩種標點符號“、”和“し”不過都為了表示停頓。前者可以說是短停頓,後者屬於長停頓,有點類似於我們今天一段結束了。還有人專門用鉤識し”表示自己書讀到了哪裡,做一個記號。

不管怎樣,讀書需要緩一口氣,需要停頓。所以,古人認為讀書最基本的一點就是句讀之學,要懂得對文章句子進行劃分。

“句讀”以“語氣絕為句, 半絕為讀”,意思就是以語氣斷絕的地方為“句”,語氣未斷絕之處為“逗”。每一個入學兒童首要學習內容就是劃分章句。

韓愈《師說》中所提及的“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就是說兒童學習句讀的常態。

蘇洵在《送石昌言使北行》中說:“吾後漸長,亦稍知讀書。學句讀、屬對、聲律,未成而廢。”

句讀學習太重要了,學得好與否是一個人能不能成為讀書人的標誌。

從古人學習的一個最基礎階段來看,真的可以說世上無小事,歷史無小事,任何一件事,哪怕是一個小小的標點符號,也可以成為影響歷史、影響生活、影響社會發展的因素。

所以說,歷史上所誕生的一切,都對現在和將來都有著影響。我們現在不是還用著古人用過的標點嗎?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寫完上面這些文字時,想起了勞拉·英格斯·懷德的《大森林裡的小木屋》的對歷史的溫暖描述。在故事的結尾,當爸爸查爾斯一邊拉小提琴一邊用渾厚、悅耳的聲音唱:

怎能忘記舊日朋友,

心中能不懷想?

舊日朋友怎能忘記,

友誼地久天長。

友誼地久天長,朋友,

友誼地久天長。

舊日朋友怎能相忘,

友誼地久天長。

等爸爸查爾斯唱完,小女兒勞拉就輕輕地問:

“爸,什麼是舊日?”

“就是很久以前的日子,勞拉。”爸回答。

可是當小勞拉看著小木屋裡的一切時,爸正坐在壁爐旁邊的凳子上,火光照著他褐色的頭髮和鬍子,照著淺棕色的小提琴。

她看著媽在搖椅裡輕輕搖晃,織著毛線,她在心裡說:“這是現在。”

不管怎樣,過去的歌謠也好,過去的歲月也好,它們某種程度上都是現在的一部分,並且深深地烙印在此時此刻讀到這段文字的你我心上,成為我們去面對變化著的未來的動力。

我想,這是《知史》的魅力所在,讓我們把熟悉又陌生的古人生活重新閱讀一番,檢視一遍,為我們現在的日子和即將到來的日子留下許多值得念想的東西。

贈書 | 這本書讓你知道古代人是怎麼生活的

© 文章轉自豆瓣作者 餘力

版權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公眾號聯繫(0596-2595655),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