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建於唐,閩中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福建省福清市天寶陂

天寶陂,位於福建省福清市龍江街道觀音埔村,始建於唐天寶年間(742年—756年)的水利工程,故而得名,北宋大中祥符間(1008~1016年)重修,改稱"祥符陂"。元符元年(1098年)再度重修,熔銅汁固其基,又改稱"元符陂"。天寶陂是唐代修建的大型水利工程,是閩中地區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 2003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始建於唐,閩中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福建省福清市天寶陂


宋祥符年間(1008~1016年),知縣郎簡重修,後為洪水所毀,熙寧五年(1072年),知縣崔宗臣鳴鼓興築,有不至者則罰之,圳長700餘丈,灌溉田千餘石,後又毀。宋元符二年(1099年),知縣莊柔正主持重修,以鐵計錮其基,廣10丈,灌溉音西鎮霞樓村至海口鎮梧嶼村的十洋之田。更名元符陂。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按察司僉事陳灝又募眾重修。明萬曆年間(1573~1619年),知縣歐陽勁、王命卿先後主持修復。清咸豐十年(1860年)秋,洪水暴發,天寶陂被沖決,直至咸豐十五年始修復,曾改名"咸豐壩"。

始建於唐,閩中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福建省福清市天寶陂


民國34年(1945年),竟有人在天寶陂水壩挖一缺口排水捕魚,致次年受洪水衝擊,缺口更大,當時政府撥款60億元(金圓券)重修天寶陂,但雷聲大,雨點小,實際只撥5億元,這些款目,亦多為那些豪紳權貴飽入私囊,而陂卻沒有修成。翌年春,十三洋水利協會籌集經費折谷200擔、黃金2兩,在決口處拋築塊石,長47米,使灌溉得以維持。

始建於唐,閩中現存最古老的大型水利工程,福建省福清市天寶陂


龍江有兩源:一源在莆田縣北部觀音坑附近的瑞雲山北麓;一源在永泰縣東南樓梯石南麓。兩源於莆田縣西北部匯合,流經大渡口谷地進入福清境內,經東張鎮的漈頭、嶺下、蘆嶺、溪北、道橋、東門盆地到石坑入東張水庫。穿過水庫大壩,出真武殿,經宏路鎮的東坪、大埔,在石門與北向來的石塍溪之水相匯合,於觀音埔又與南向來的關溪之水相匯合,然後進入天寶陂。在縣城西門納入北向來的虎溪、大北溪之水,經音西鎮的玉塘、霞樓、倪埔、松峰、松潭,過海口鎮的里美、梧光、東嶠、後路、晨光,於海口注入福清灣。引水壩系河卵石砌築,主壩長219米,高3.5米,壩體為臺階式結構,系殼灰黃土漿砌條石滾水壩。它是留存至今的福建省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仍發揮蓄水、引水和灌溉的功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