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新“話”煩惱


全新“話”煩惱


對於煩惱,人們並不陌生。但對它的認識,卻各有千秋。有史以來,煩惱就陪伴人類度過了無數春秋冬夏,可以說是人類不離不棄的忠實朋友;它一直默默地陪伴著芸芸眾生,把“愛”傳遞。即使不相信,也沒關係。今天就讓我們以全新視角,從本質和源頭認識一下煩惱。看一看:它是不是我們的朋友。若有不當,敬請指正。


小孩在成長期間,做為父母不會放任不管,任其發展,一定會加以規範和管教。同樣的道理,生命(本質)從誕生之初,以及在進化道路上,也不能沒有規範和約束。所以母體(非指人類)在創造生命的同時,創設了規律法則,來規範生命運行軌跡。但規範效力不同,即都要以根本法則為基準。就像國家的法律法規的制定必須以憲法為基礎和依據一樣。


生命進化簡單劃分,可分為2個階段,第一是:入門,即關注內心;第二是:淨化,即純潔內心。如果沒有規範,就不能完成進化使命。所以違背規律,就要受到制約,甚至懲罰。懲罰的直接表現就是使其感受到痛苦。就像小孩犯錯,父母要責罰;人違法,要受到追究。總之,錯了就要受罰。然而懲罰不是目的,而是預防和歸正。所以煩惱並不是壞事,就像慈母的愛,時時在提醒、在守護。不論人是否理解,是否意識到,“愛”一直都在。

全新“話”煩惱


不論人生,還是社會治理,乃至宇宙天體運行等等,都離不開規範。因此有人提出質疑:凡事都要遵守規範,那還有自由可言嗎?恰恰這是一個需要澄清的問題。因為沒有自由,生命就不能真正解脫。要說明這個問題,得從母體創設規律法則的初衷說起。規律法則的創設初衷之一,是為生命導航,使其真正走入自己的世界。只有在自己的世界,才是主人。外面的世界雖然精彩,但不是家。比如:現實世界,對人性慾望的規範,就是要把人的眼光導向內心。因為“心”才是生命的真正家園。如果沒有規範,就會偏離內心,甚至違背內心。儘管如此,規律也不是絕對不可觸碰。就像法律,雖然對犯罪有非常嚴格的禁止規定,但也無法阻止鋌而走險和明知故犯。選擇雖然自由,但要承擔後果。


現實中,有人把煩惱以及社會混亂等,歸咎於聖人。報怨:聖人不慈悲,為什麼不懲罰惡人?甚至有人提出要罷免上帝,說上帝不管事,才造成人間的混亂和痛苦。


我們來分析一下,這種說法是否合理。聖人慈悲,無可否認,但是能力再大也是有上限的,所以聖人不能解決所有問題。否則的話,人間就不會有痛苦,社會就不會混亂。事實就是最好的證人,自古以來的人類歷史,足以證明:聖人不是萬能,上帝也不是全能。


人是社會一分子,理應承擔一份社會責任。看到惡人,既不能勇敢站出來,又不去揭發檢舉。請問:責任心在哪裡?正義精神又在哪裡?自身不努力,卻要埋怨聖人。請問:擔當精神何在?沒有擔當,人生意義何在?沒有意義的人生,就是退化和墮落。煩惱必然會伴隨左右,至於痛苦能否使人覺醒,則因人而異。

全新“話”煩惱


在這裡有必要提醒大家,如果有人說:“萬能”、“全能”或“無所不能”等等之類的話,就要格外小心,因為那是不切實際的狂妄自大。


接下來,說說人。


人是生命進化需要在這個時空的臨時組合,人的作用類似於中轉檯,人的使命是服務於心靈的昇華與淨化,所以要遵重內心。如果違背內心,就是迷失,就會痛苦。就像地球,本來以太陽為中心旋轉,如果地球以自己為中心,或者有更大的奢望,就是不自量力。如果一意孤行,必然會碰壁受苦。


人自出生以來,就逐漸把眼光聚焦在自身以及利益上,逐漸把名利看得越來越重要。看重自我,就是迷失;如果再轉向利益,則是進一步迷失。就像人的眼光從樹枝又轉移到枝葉,離根部就越來越遠,一系列問題就產生了。


首先,壓力山大,導致各種心理疾病大面積發生。


因為看重,所以會放在心“上”,壓力就產生了;看得越重,壓力就越大,受影響就越大。就像人扛東西,短時間還可以,時間長了,就會受不了。如果存在多方面的壓力,就更難以承受。心理壓力也是如此,如果不能及時調節,日久就會形成心裡障礙。就如一名人所說:當人把錢當成上帝,它就會像魔鬼一樣折磨你。多麼形象地說明了這個道理。當人把金錢當成信仰的主體,它不但不能守護人,還會變本加厲折磨人。若能把正義、善良、正直、勇敢等,當成信仰去追求,結果就會截然不同。因為這些美好品質才是生命真正的守護者,它們才是真正意義上的上帝。品質塑造聖人,如果缺少諸般美好品質,就不能稱之為聖人。所以要把握好追求的重點,否則哪裡有執迷,哪裡就有煩惱的身影。


其次,導致身體疾病,以及疑難病的大量增加。據權威部門統計表明:眾多致病因素中,心裡因素佔70%以上。這足以說明心態的重要性。建議大家應該給予足夠重視。否則,不良心理對健康產生的負面影響會越來越大,會形成惡性循環。自然會有煩惱陪伴,而且會招來加重的煩惱。


最後,因為看重執著,就把心性之中的自私、貪婪、冷漠、陰暗、邪惡、殘忍、虛偽、懦弱等等不良品性開發出來。比如:由於看重自我,則在意人的眼光,就會因怕暴露缺點等,而埋沒真誠和坦蕩;還會因受傷害或死亡威脅,而放棄責任和正義;由於看重利益,則會患得患失,從而失去勇敢與擔當精神;由於看重自我和利益,而失去公心,產生不平等對待等等。相反,只有看淡世間,才能把心性之中的光明、坦蕩、正義、善良、真誠、勇敢、責任、擔當等等美好品質開發出來。恰恰這些美好才是構成生命的寶貴品質,它是一切的基礎與核心。缺少這些美好品質,就會從本質上走向衰落。


至此,我們看到煩惱在人生,以及生命進化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既然如此,是不是就可以不管了,任由煩惱的存在呢?當然不是。在沒有真正認識理解之前,煩惱依然是煩惱;即使明白理解了,還需要落實和體驗,再加上之前形成的觀念和習氣還在,所以還不能掉以輕心。

全新“話”煩惱


接下來說一說:煩惱的解決方法。


首先要把煩惱問題重視起來,否則就會被忽視。難怪有人說:“煩惱只要接納、不理會,自然就沒有了。” 果真如此嗎?要說接納,則需要胸懷,而煩惱的產生,恰恰是由於執迷而使心胸和眼光受到侷限。狹隘的心胸,如何能接納?即使勉強做到,充其量只能是忍受。一直忍受下去,煩惱就能沒有了嗎?當然不會。如果不能從根本上認識、瞭解煩惱,就不能真正解決煩惱。所以說,是一種消極、矛盾的說法。


放大眼界。


放寬眼界,才不會把眼光侷限在現有的優勢領域,而忽視其它領域,甚至更主要領域;也不會因執迷而困惑煩惱。當人覺得憋悶、不舒暢時,說明眼光和心胸受到了侷限。只有放大眼界,敞開胸懷,才能暢通無阻,心情舒暢。


把眼光放長遠。


完善認識,以及自我成長是一個長遠過程,不能急於求成。結果的實現不一定在當下,當條件成熟時,自然會有結果。不過,我們關注的重點是心性成長,如果事情成功了,而心性沒有成長,也是失敗;相反,如果事情失敗了,但是心性成長了,也是成功。因為對待結果的態度是最重要的。


用變化眼光看待事物。


一切都處在變化之中,所以不能用固化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也不能只用自己的標準來衡量人和事。如果能從多個角度看一看,想一想,效果就會大不相同。


轉變觀念。


人的行為受觀念控制。觀念出了問題,煩惱就不可避免。觀念用公式來表達就是:應該〓希望;不應該〓不希望。比如:因為有“不應該犯錯誤”的觀念存在,人才怕犯錯誤;越不希望,就越怕。現在我們來分析一下:這個觀念的合理性,看一看:人能否不犯錯誤。如果不可避免,擔心還有必要嗎?

全新“話”煩惱


眾所周知,人類探索之路充滿不確定性,不可能一帆風順,失誤在所難免。古人云:失敗乃成功之母。也在說明:失敗孕育著成功,沒有失敗,就沒有成功。愛迪生髮明電燈,經過上千次實驗,才發明了燈泡。在愛迪生看來,所謂的失敗都是實驗。只有實踐的過程,才能排除影響成功的因素,而獲得成功。所以失敗不可避免。


現實生活中,類似現象有很多。比如:不希望被輕視、歧視;不希望被誤解、埋怨;不希望生病、死亡等等。都是人們不能決定,而且不可避免,所以諸如此類的擔心都是無謂的,而且自尋煩惱。


要有主見。


人的素質千差萬別,即使是同一件事情,看法也不會完全相同。如果沒有自己的主見,就不知如何是好。


有一種怪現象,做事前總要想:別人會怎麼說?把別人如何評價,做為自己做事的參考。有時即使是好事,也會因為怕人誤解等等顧慮,而不敢去做,或不敢光明正大去做。所以人要確立主見,要有自己的做事準則,否則就會糾結、矛盾和無奈。


勇於面對。


“怕”不能解決“怕”,而且會越來越“怕”,被綁架在“怕”的陰影裡。要擺脫“怕”的陰影,就要把“勇”樹立起來。勇敢才能使人屹立不倒,而且會越來越勇。勇敢的人生,才能自在灑脫。


從上所述,我們可以看出:解決煩惱的過程,就是認識煩惱的過程。煩惱是規律發揮作用的表現形式;它為生命進化提供了導向和淨化作用;體現了母體的“愛”。煩惱雖然使人不舒服,但卻是真真切切的“愛”。煩惱無盡,愛亦無盡。所以不能不說:煩惱就是我們的好朋友,而且是最忠實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