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何意?說明人心比環境更可怕

古代不論是經濟狀況、交通狀況,還是生活水平,比起現代,都要遠遠落後。從歷史記載的一些片段裡常常能看到,古代某個讀書人寒窗苦讀多年,等到三年一次的科舉考試,要進京趕考來改變自己命運時,往往得提前一個月,甚至好幾個月的時間來做準備工作。

母親或妻子給備好足夠的乾糧,再拿出家裡平日節省下來的盤纏,交給讀書人,讀書人帶著乾糧、盤纏以及全家人的期望,開始上路。

一路上,白天趕路,如果走累了,則隨便找個地方坐下來歇息,肚子餓了吃乾糧,口渴了喝泉水或河水。

古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何意?說明人心比環境更可怕


為什麼古代讀書人不坐馬車或騎馬趕路呢?

只因為古代大部分讀書人出身於寒門,受經濟條件所限,沒錢僱傭馬車,更買不起馬,只能“千里之行始於足下”,依靠雙腳來丈量漫長的趕考之路。

到了夜晚,身上盤纏本不多的窮書生,為了解決住宿問題,客棧是不敢進的,要麼找民房借宿,要麼將就住在破廟裡,或者在荒郊野外過一宿。沒錢難倒英雄漢,更不要說窮書生了,書生們在沒有金榜題名前,只能過這樣的艱苦日子。

古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何意?說明人心比環境更可怕


在古代,對那些經常要出門遠行的人,包括趕考者、經商者、逃荒者、徭役、俠客,等等,好心人都會發出許多善意的忠告,這些忠告經過多年流傳,變成了約定俗成的俗語,被大部分人所接受,對人們的生活有非常好的指導作用。

像什麼“防人之心不可無”,“只有大意吃虧,沒有小心上當”,“不怕虎生兩翼,就怕人生二心”,“萬丈深溝終有底,唯有人心不可測”,“不吃無名酒,不貪身外財”,等等,類似的俗語非常多。

它們跟本文要講的俗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都是人們根據自身的生活閱歷和人生智慧總結出來的肺腑之言,根本目的是教導人們出門在外時,要時刻提防,因為人心叵測,人性複雜,江湖上三教九流的人都有,有善人當然也有惡人,稍不注意,就會大禍臨頭。

古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何意?說明人心比環境更可怕


“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的字面意思很好理解,告誡人們寧可在荒郊野外的墳堆裡過夜,也不要去偏僻的古廟裡借宿。

這句俗語實際上是從人性角度來告訴夜宿者,世上根本不存在鬼神,但惡人比鬼神更加可怕。

古廟大多修建在荒無人煙的地方,有些甚至修建在深山老林裡,如果過路之人去古廟裡借宿,很顯然,安全問題很難保證。

一是在前不見村後不著店的荒郊野外,古廟是唯一能給過路之人提供遮風擋雨的場所,許多路人都會第一時間想到在古廟裡歇歇腳。因此,古廟在夜晚往往會聚集許多三教九流的人,裡邊魚龍混雜,甚至一些山匪、強盜常常以古廟為據點,幹一些打家劫舍的勾當。

古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何意?說明人心比環境更可怕


如果文弱書生來到古廟借宿,萬一遇到強盜,豈不是羊入虎口?輕則身上盤纏被洗劫一空,重則性命不保。在偏僻的古廟,即使遭遇不幸,想求助都很困難,只能自認倒黴了。

二是因為古廟地處荒野,周邊常有豺狼虎豹等猛獸出沒,文弱書生連殺雞都下不了手,若不幸遇到猛獸,大概率會成為它們的獵物。

三是一些古廟因為年久失修,已經成為危房,裡邊早已沒了修行的僧人,若住在這樣的破廟裡,萬一遇到狂風暴雨,會房塌屋倒,豈不是給自己自掘墳墓。

鑑於以上三點原因,不建議那些趕路者夜宿在缺乏安全元素的古廟裡。

古語“寧可野宿荒墳,不可夜居古廟”何意?說明人心比環境更可怕


而荒墳就不一樣了。

因為墳墓是逝者的長眠之地,是一個人永久的住所,古人對“死者為大”非常重視,墳墓在古人心裡是神聖的象徵,許多人都會敬而遠之。尤其那些平日裡壞事幹盡的人,因為心裡有鬼,面對墳墓,常常會惶恐不安。

當一個路人在荒郊野外實在找不到過夜的地方,在墳堆旁過夜也沒有什麼不妥,畢竟,“不做虧心事,不怕鬼敲門”,自己僅僅是借宿而已,又不是幹什麼壞事,比起夜宿在破廟裡,荒墳旁顯然要安全一些,也不怕壞人來騷擾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