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16世紀初期,歐洲文藝復興運動達到頂峰,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引領社會思潮。

而在遙遠的東方,同樣掀起了一場關於人性、關於覺醒的思想風暴。

明代大儒王陽明,悟到了“聖人之道,吾性自足”的心學精髓,揭開了中國乃至世界思想史上最光輝燦爛的一幕。


一、幼年大志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王陽明,名守仁,字伯安,別號陽明。

年幼時,他就對人生終極價值產生了疑惑,他追問老師:“什麼是第一等事?” 老師回答:“第一等事是考狀元、做大官。”

王陽明很是不滿:“我認為第一等事,應是讀書做聖賢。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繼千古之絕學,開萬世之太平”,是文明的生生不息,更是智慧的薪火。

二、龍場悟道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1508年,王陽明因諫言彈劾貪官,被髮配到貴州龍場的驛站。

那年夏天,寄居在石洞中的王陽明豁然頓悟,長嘆道:“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這就是著名的“龍場悟道”,標誌著陽明心學的誕生。

心即道,道即天;

心的本體超越時空,先天地而生,不受生死;

王陽明所說的“聖人之道”,在自己心中產生,謂之“心即理”。

每個人的內心之本體,與聖賢的心的本體是相同的;

修好我們的心,保持心的光明不滅,即使是凡夫俗子,也能成為聖賢。

三、花開花寂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有一次,王陽明帶學生同遊南鎮。

學生指著一棵開花的樹,問道:“先生說心外無物,難道我們不來南鎮,這棵樹就不開花了嗎?”

王陽明回答:“你未看此花時,花和你的心同歸於寂滅;你看到這些花時,花朵的顏色一時明白起來。由此可知,這花不在你的心外。”


四、廬陵祛疫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1510年,王陽明被任命為江西廬陵縣縣令。

當時廬陵縣瘟疫橫行,王陽明用心學思想來穩定民心:“你們心生恐懼,就拋棄身染瘟疫的親人,這是逆天啊!你們心中本就有仁義禮智信,只要讓善心自然流露,就能萬事大吉。”

“仁”就是仁慈,是對生命的尊重。為真理挺身而出的氣節,就是“義”。

仁、義、禮、智、信,是儒家文化的基本思想。

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歷經磨難而生生不息的歷史積澱與思想寶庫,我們必須堅定文化自信,代代相傳。

五、南贛剿匪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1517年,王陽明任南贛巡撫,僅三個月就剿滅了四大匪患之一詹師富。眾人紛紛祝賀,他卻平靜地說: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外,殺山裡的土匪;

內,殺自己內心的賊。

一個人有了“道”的體驗,就會有一種勇氣,捨生取義,殺身成仁。

六、天泉四句教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1527年,王陽明奉命前往廣西剿匪。出行的前夜,他在紹興天泉橋留下心學四句教法: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無善無噁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無善無惡”是心的本來狀態;

心的意念一動,就有了善惡。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戒律”,

這就是儒家講的“格物”。

有戒律,格物就能致知。

“格物致知”之後,保持良知不滅,指導行為,就是“知行合一”。

七、陽明心學的影響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1528年冬夜,重病的王陽明坐在章江河畔的木船上。他對弟子周積說:“吾去矣。”

周積含淚問道:“老師有何遺言?”

王陽明粲然道:“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王陽明兼具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

五百多年來,他的心學思想浸潤著中國人的精神世界,從中國傳播到亞洲其他地區,再傳向歐洲和世界,啟迪著全人類前行的價值和思想。

古代聖賢的智慧,教會我們如何轉凡成聖。

當我們陷入愚昧、陷在器世界狹隘的牢籠裡,

聖人教會我們自省、自立,

讓我們的生命真正地與天地相應,達到天人合一。

大儒王陽明:心有光明月

值此《心有光明月》成片之際,著名歌唱家李雨兒推出歌曲《我心光明》,作為本片的主題曲。

《我心光明》是李雨兒《人間三部曲》的第三篇章,歌曲引用慧能大師的偈子,表達對光明世界的堅定向往。

因緣殊勝,隨喜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