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歲拜師,34歲隱退江湖;他見證武學巔峰,為何卻一生不收徒?

19歲拜師,34歲隱退江湖;他見證武學巔峰,為何卻一生不收徒?

中國是世界四大古國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文化,上下五千年燦爛的文明讓中國彰顯出瑰麗的色彩。中國屹立於世界的東方,整個世界是一個共同體,雖然在不同的地理位置,但是有著很多相似的文化,提到西方人對中國的印象,就不得不說到中國的武術文化,在很多的武俠小說或者電視劇中,武功也是一大看點。

在上個世紀,功夫明星李小龍的名聲響徹國內外,讓世界人民知道了中國武術,除了被搬上大熒幕為人所知的李小龍、葉問,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真的存在一位武學大師,他一心向武,見證了武學巔峰,卻在34歲隱退江湖,更令人驚訝的是他一生未收徒弟,這個人就是武學大師李仲軒。

李仲軒1915年出生於天津,不管是父親那邊還是母親那邊都是當時京津地區的官宦大家族,所以自幼家庭生活富裕。

20世紀初期的中國,人們還熱衷於習武,除了能自保還能強身健體,為此當時有很多武學門派,其中唐維祿、尚雲祥、薛顛這三位都是形意拳有名的大師,這三位大師的名號在當時不亞於現在的流量明星,李仲軒就曾拜在這三位大師門下學習中華武學,頗有天賦又勤學苦練的李仲軒是三位大師的得意弟子。

19歲拜師,34歲隱退江湖;他見證武學巔峰,為何卻一生不收徒?

李仲軒的父母也沒有急切希望兒子能有大的出息,他們只希望兒子能繼承祖業就行,但李仲軒對父母安排好的路並不感興趣,他從小就喜歡武術,當時武林中有明文規定:“武林人士不能有官場身份”,為此李仲軒毅然放棄做官。

李仲軒所在的時代也正是我國武學的巔峰時刻,武林中名家輩出,相比於前期的不成體系,後期的過於神話,這個時期是最原汁原味的中華武術,而李仲軒也見證了中華武術的盛景。

19歲拜師,34歲隱退江湖;他見證武學巔峰,為何卻一生不收徒?

李仲軒最初是師從唐維祿大師,主要就是學習形意拳,當時他的師叔有薛顛大師,武術也相當高超,在跟隨唐大師潛心學習一段時間後,李仲軒請求師傅將自己引薦給薛顛大師,此時的李仲軒才19歲,師傅唐維祿自認沒什麼新技藝傳授給李仲軒了,就將他推薦給了薛顛,與唐維祿性格不同,薛顛是一個性情溫和的人,他對門下弟子管的並不嚴,這也導致他的弟子心性有些不佳。師從兩位名師的李仲軒漸漸有些恃才傲物,他確實繼承了兩位大師的絕招,因此覺得自己的武學造詣很高,有些自滿。

如果照這樣的勢頭髮展下去,驕傲自滿的李仲軒肯定會摔一個大跟頭,果不其然,當時另一位大師尚雲祥也耳聞過李仲軒這個人,他知道李仲軒天資聰穎,是一個練武的好苗子,但是同時也覺得他有些自負,為了讓擁有武學天賦的李仲軒能成為真正的武學大師,在武學上有更高的成就,他決定給李仲軒一個教訓,讓李仲軒知道天外有天人外有人。

但是誰也沒想到,李仲軒與尚雲祥的比試的確讓李仲軒認識到自己的不足,甚至在比試過後,一心向武的李仲軒想拜尚雲祥為師。一開始,尚雲祥是拒絕的,雖然自己愛才,但是他和李仲軒相差51歲,如果收李仲軒為徒,會亂了武林輩分。大家都知道,武林中人不僅有門派還有嚴格的輩分,就像相聲演員一樣,相聲演員之間有清楚的輩分,但是耐不住李仲軒苦苦哀求,再加上唐維祿的一心撮合,最終李仲軒拜尚雲祥為師,此時的李仲軒19歲,但是為了不亂武林輩分,尚雲祥要求李仲軒一生不許收徒弟,為了拜得名師,李仲軒答應了這個要求。

19歲拜師,34歲隱退江湖;他見證武學巔峰,為何卻一生不收徒?

跟著三位名師學習,李仲軒不僅學習了真正的形意拳武術,還學習了這三位名師為人處事的態度,尤其是他們對待武術武學的態度,李仲軒也最終成為一代形意拳大師。李仲軒出生的年代正值我國戰爭時期,在戰爭之後,習武之人遠離政治的禁忌也隨之被打破,在孫中山等有關方面人士的號召下,有很多武林人士參與到拯救行動當中,這也是中華武學的巔峰時刻。

形意拳作為中華傳統四大拳術之一,憑藉其簡單易學易上手,一時之間最為風靡,很多人都學習形意拳。大家都知道最開始習武之人幾乎都是家境貧困的人,一般沒有接受過任何文化教育,所以即使他們想把武術要領與經驗傳授後世,但是他們肚子裡沒多少墨水,根本無法紙質化這些武學經典。而李仲軒不同,他出生於官宦之家,有一定的文化素養,所以他就開始在相關報紙上發表文章,

給後來的武學研究提供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和理論。

19歲拜師,34歲隱退江湖;他見證武學巔峰,為何卻一生不收徒?

1949年,李仲軒的師傅去世了,他也選擇了歸隱,此時他才34歲,正值壯年,但是因為早先答應過尚雲祥永不收徒,他便踐行諾言,一生沒有收一位徒弟,只是偶爾給後輩稍稍指點,他歸隱後將主要精力放在研究武學,著書編冊,晚年他還曾口述了

《逝去的武林》這本書,為大家描繪了一個真正的武林。隨著歷史巨輪的往前邁進,昔日很多“武林高手”已經駕鶴西去,因為武術在中國的慢慢沒落,中華傳統武學的繼承者寥寥無幾,李仲軒進而成為中華武術最後一個高峰期的最後一個見證者,在李仲軒撰寫的文章或者口述的著作中,我們可以真實地感受到那個時期武學的輝煌,認識到真正的武林是什麼樣子的。

一個人做成一件事很容易,但是一個人用一生只去做一件事實屬不易,李仲軒一心向武,他似乎就是因武學而生的,他一生未收徒弟,34歲毅然選擇歸隱,他見證了中華武學的巔峰時刻,正所謂高處不勝寒,我想,當他獨自站在峰頂,看著逐漸沒落的中華武術肯定會有一絲傷感,但還好,他晚年著書立說,為大家留下了真實武林的模樣,他留下的武學文章也成為後人習武的理論基礎。如今,隨著中華武術文化的大力推廣,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中華武術,開始學習中華武術,一代宗師李仲軒在天有靈也一定會感覺到欣慰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