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方人對於家庭宗族的認同觀念比北方人要強?

小叮噹的四維空間袋


1.家庭宗族觀念是建立在一定的經濟基礎上的。北方最有名的家族是孔氏家族,傳承上千年,一是因為政治因素,更多的也還是經濟基礎作為條件。儒家思想下的中國人都有很強的家庭宗族概念,如果飯都吃不飽,就更不要提修繕宗祠、修訂完善族譜、聯繫族人、組建宗親會了。從經濟發展來講,先是黃河流域發展起來,因為戰亂和自然災害,經濟重心逐漸南遷,而漢人因為避禍也逐漸轉移到長江流域,和長江以南方向。財富和經濟的轉移也導致祠堂宗廟文化也發生轉移。

2.北方經歷的戰火紛爭更多,北方家族的壽命都不會特別長,像山東、陝西、山西和河南本來都有很多大家族,但是因為政治影響和改朝換代,而建立起來的宗廟祠堂更容易因戰火紛爭而焚燬,留存下來的可能性極低。而更多情況下,北方氏族會往南方遷徙,把宗廟祠堂遷往南方。

3.隋唐以前,特別是魏晉時期,門閥制度嚴重,治理國家主要是中央政府和各地方大家族來完成。家族是相當大的政治實體,家族的實力也就是人力資源,經濟基礎和政治影響力的綜合表現。所以家族就必須有更多的人,更多的錢,和更集中的力量來維持、保護和發展家族勢力。也正是基於此,中國人更注重家族觀念。國家的概念也是基於此而來。所以家庭宗族觀念,主題是為了團結力量,而形成互相保護和相互促進發展的實體。而現在的宗族觀念,並沒有太大變化。

4.北方多平原,除卻戰爭和極端自然災害因素,生存相對較容易,而南方多山、交通等都不方便,在惡劣的環境中生存,更需要依靠團隊或家族的力量,所以南方的宗族觀念相對較重,保持的也更完備。

5.南方區域的環境相對閉塞,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中,容易產生大氏族,經濟更容易集中,為了方便統治,宗族觀念是非常好的手段,而有經濟基礎,也更容易有物質(祠堂)留存。

6.新中國發展,十年浩劫時期,很多破四舊的事情,砸祠堂就是其中之一,明顯的是北方被破壞的更為嚴重。

所以,宗族觀念中國人,特別是漢族人都是很看重的,只是受到一些影響,南方把這樣的體系保存的更完備而已。


瘋哥哥l


在中國,做個南方人,有時是很詭異的事情。詭異在哪,就在宗族的認同觀念問題上。

比如,以出生地劃分籍貫來論,我是正宗的南方人。是嶺南人,是廣東人,在廣東出生,在廣東成長,雖然有近10來年在福建生活,可到底還是屬於“南方”範疇吧。

但是,詭異的是,自我懂事起,我的家族、我的親友、我的老師們,就不忘“諄諄教誨”我:我是北方人,我們這一片數十萬人都是北方人。北方哪裡,北方河南!為什麼如此,因為我們劉氏大家族,整整數萬人,是600多年前,從河南被迫遷徙而來。

說這是子虛烏有吧,可又言之鑿鑿:“老家”河南哪裡,具體方位,可明確定位到某地區、某村落;南下具體時間,可以詳細到某年某月;至於具體遷移路線,明明白白,某某古道都清清楚楚。

我後來一直呆在湖北,陝西、河南一代北方省份更是頻頻走動,但確實很少發現這種極端頑固的宗族性堅持。

最為恐怖的是,這一切溯源有由,不大像虛構,更不類瞎說。

證據在哪,在周邊一座座祠堂,一棟棟老建築,一句句老人的口耳相傳,一份份族譜等文獻材料。 過去古人說,“國有史、族有譜、家有乘”,在中國南方很多地域、家族乃至家庭,都不是稀奇事

這一些觀念,在我理解,其實就是宗族認同。在廣東、福建、江西等南方省份,有上億南方人各自凝聚為一個息息相關的團體,同姓同宗聚居,堅持共同守護的文化、習俗、信仰。

甚至,堅持認為自己都是“北方人”,是“中原人士”——我小的時候,當地還土葬,最重要的一道程序,就是“過黃河”,意思就是死了要回到北方故土。那送行悼歌,真是悲抑沉痛到慘慘兮兮,至今難忘。

至少在廣東南方,那種幾萬人全部同姓的聚族而居、那種以宗祠為中心的圍寨或土樓住戶格局、那種仰賴內部通婚、血緣關係組建起來的熟人社會、那種至今還有鄉約家規 ,需要定期回祖宅到祖墳祭拜的習俗;

那種出門在外先問輩分的規矩、比如隔個村都可能懵逼的方言等等,不出省外對照,還真會以為天下四海都是如此。我一位好友,家是順德的,是所謂長房長子,去年結婚,就聽他訴苦,說是給村中的各路長輩磕頭,直磕到腿發軟。

南方很多地區,那些格外強大的宗族勢力,似乎確實是北方較為少有的。北方人不是沒有群落,但更加各自為政吧。

但是,需要承認的是,南方不少地域,這種深厚宗族的認同觀念,形成的原因並一定是“高大上”的,它的結果也不一定就是好事。

這種南北對比起來的分野,我自己粗粗以為,要因大體都歸為三種吧:

一個,確實是生存需要,沒有辦法,只能抱團,一致對外,才能討生活。宗族關係下,共同利益、共同奮鬥才是最大訴求。

南方很多地域,比如在廣東,三大民系,廣府客家潮汕,都沒說自己是嶺南土著的,都自稱祖上是北方而來。

這些先祖,或為饑荒,或為避亂,是千辛萬苦跨越千里流離南下的。當初逃難,就不是單槍比馬,而是家族集體性搬遷,這一路篳路藍縷,不宗族化如何可以呢?等到落腳,宗族間又有先來後到的,資源又那麼短缺,民系之間、宗族之間那是常常械鬥的,你說不緊緊團結能成嗎?

所以呢,實質上,村落越閉塞的地方,宗族化觀念就越成正比呈現。近30年來,廣東普遍經濟好轉,社會逐步現代化,農村逐步城市化,那種宗族觀是不是實質也跟著淡了太多——這些年勤修祠堂族譜不過就是應激重新強調而已。

其二,南方屬於正統中原文化外緣,過去史書稱之為“蠻夷之地”,越是這樣越是在文化尋根上要更加重視,顯示自身“華夏子孫”的合法性與正當性。

歷史上的南方,在文化、淵源上是一直存有自卑感的。因為這種不自信,更加需要以宗族追根的形式,去追溯自身文化種源上的“中原身份“,乃至標榜自身是“南下衣冠”的後代。不然,總不能說自己是蠻夷之後吧!

祠堂、族譜、習慣,在這種驅動下,就有了作為確認“證據”的必要,就有了作為傳承儀式的意義。自己家族,自己祖先,通過文字、建築、習俗,亦或是其它形式傳承下來 ,代代流傳,形成儀式感。

這也是為什麼,在南方,那麼強調宗族性,卻不會走上地域分離主義的原因。這種觀念,是與中華主流始終並行不悖的正朔觀的一個變種,而不是類似魁北克、或加泰羅尼亞一樣的分離思想。

其三,需要說明的是,中國文化,不分南北,本身就是異常強調宗族的。儒家的宗族郡望、血緣結合觀念,那是深入每一個人心得。

如今的北方如果相較下比南邊單薄,那也並非北方觀念上稀缺這套,而是說中原數千年來都是戰亂交頻之地,人口雜居較重,加上歷代的思想肅清最嚴,宗族性早已被凌遲殆盡了。

換句話說,如今的北方,宗族觀念較單,那不是自然的選擇,而是多災多難的結果。了。南方也不是更愛祖先,而是鞭長莫及。千百年來,北方這塊大地,什麼五胡亂華,什麼突厥匈奴,什麼蒙古滿清,什麼日寇軍閥,那是不間斷地騷擾、破壞、婚配,人命都難保,吃飯都困難,如何才顧得上什麼宗族呢!

更何況,北方歷代都是天子腳下,宗族勢力歷代都被視為威脅力量,一直被肅清,如何敢放肆,如何敢團結?南方是山高皇帝遠,更多這個自由罷了。所以,北方很多地方,歷史上,祖墳早就被平了,至於祠堂也早拆完,家裡供奉祖先牌位的習慣,也早給掃除了。

北方宗族的文化脈絡,是歷史原因給強制剷除的。而南方,如廣東,就像梁啟超講過的,“民族與他地絕異,言語異,風習異,性質異”,反倒更要尋根,更亟需抱團一塊。想起來挺弔詭的,可情理上又是水到渠成之事。





怪蜀黍的


宗族觀念南北差異,我就有很深的體會。

我是湖南人,老公河南人。過年去他們家,居然不用去他的堂叔伯家走動的,第一次去他家,我知道他家還有個二奶奶在,就想著要買點東西去看望,他居然說不用去,又不是親爺爺奶奶。這在我們湖南是很不可思議的,我們那邊,平時我們回老家,哪怕不是過年過節,堂的爺爺叔伯輩的都一定要買東西去探望並給一兩百塊錢的。其實我覺得宗族觀念的強弱對一個地方的家風有很大影響,我老公那邊不重視宗族,他們那邊的人情就很淡薄,而且虐待老人,不贍養老人的情況很多,也沒人管。我們那邊如果有這樣的事,家族裡有聲望的長輩一定會出來主持公道的。所以我們那邊極少有不孝老人的事情,至少明面上沒有。所以還是需要有一些宗族觀念社會才會和諧。


yinyan31510984


我是地道的南方女人,我在浙江溫州長大現在福建生活,讓我來說說浙江福建的宗族習俗吧。在我們浙江溫州和福建這一帶幾乎每個姓氏都有自己的宗祠,每個村裡都有宗祠的存在,而且是最漂亮的建築。做生意賺了錢的,頭等大事就是為宗祠添磚加瓦。宗祠都有族譜,每幾年就要登記一次祖譜,類似人口普查,每個人出生都要寫進祖譜,死了都要進祠堂。男孩有傳宗接代的使命,必須延續家譜,女孩出嫁就入夫家家譜,不在本來祖譜延續。如果男孩沒有結婚生孩子也必須在本家過繼一個孩子延續血脈,否則就是斷子絕孫對不起祖宗,如果家裡只有女兒沒有兒子,那麼就要找上門女婿,延續香火。否則也同樣算沒有後代。所以,這邊人以前就比較重男輕女了。總之大家都能在厚厚的祖譜裡知道自己哪裡來,非常有歸屬感的。每個宗祠還基本都有基金會,設立基金獎勵考上名牌大學的學生,也幫助生活確實困難的本家人。


jr若水


我家地處華北平原,一馬平川,躲都沒地方躲的地方,因為戰亂頻繁原著民都不知道割過幾茬了,現在生活的居民絕大多數都是後來遷過來的,戰亂時期能保住命就不錯了還有多少人知道祖籍宗族。拿我家來說,我太爺爺年輕的時候在老家有祖產,在我家這邊自己置了一份產業,兩份產業四個兒子平分,兩個兒子在老家兩個兒子在我家這裡,我爺爺他們這一輩年紀大了就不怎麼走動了,我爸爸這一輩不知道多少年才回一次老家,到我這裡我都30了從來沒有回去過,我們又沒有族譜,老家沒有回去過,也沒有認識的人,沒有感情。這麼算下來四代人百八十年過去了,年輕一代對祖籍宗族完全沒有概念,更不要說更早遷過來的居民了


劉小影85720951


對這個事很多年,我就和人們講起過,說過好幾十次甚至好幾百次,和我在一起的,他們都知道我說過這樣的話,越是富的地方,越是發達的地方越信神越有信仰,南方人對家庭宗教觀念都很強,男人女人都不怕吃苦。越是窮的地方越沒有信仰,怕吃苦,家庭宗教觀念也很差,甚至有的人不很懂。我也沒弄明白,都是學中國文化,為什麼差距這麼大呢?


李廣眾66866


因為北方尤其是東北,漢族人基本都是闖關東過去的。比如我家就是山東的,在我爺爺的爺爺的父親時候來東北的。而南方人基本都是不動的,風俗習俗不容易變化。要是現在南方的年輕人獨自去一個地方生活,估計風俗也沒了。


Man139876657


北方人表示不贊同。雖然我們姓在我們村不是第一大姓,但現在我們家族是我們村最大的家族了。我的爺爺是爺爺輩裡最年長的,大年初一,我們村同姓都要去我爺爺家拜年。我爺爺就是我們家族的大家長。同樣說到我們市,大多數同姓與我們同屬一族,在長輩的字輩上可以明顯看出你屬於哪一支。


王王王王王啊


我是一個生活在北方的南方人,據我的瞭解,北方人的宗族認同觀念確實沒有南方人強。在南方,如果兩個萍水相逢的人相遇,在得知對方和自己是一個姓時,可能都會攀談一番,問一問對方是祖籍何地,是不是與自己同宗,若是,可能就此結交為家族中人,日後相互聯繫。在北方,同姓人之間,也不過是同姓而已,沒幾個人會對對方的籍貫和祖宗的來源有什麼好奇,最多說個“五百年前是一家”,其實,即使是相同的姓氏,五百年前還真不一定是一家。南方人的宗族觀念為什麼比北方人要強?這是民族遷徙、融合的程度不同,所造成的族群文化差異。

自古以來,地處北方的中原,就是華夏民族的聚居地,是農耕文明的發祥地。農耕文明講究休養生息,互幫互助,共謀發展,因此形成了聚族而居的特點,而中原以外的遊牧文化則是征服虐奪,強加於人的爭霸思維。兩種不同文明和不同思維也就導致了族群觀念的不同。

在古代,中原因氣候溫和,物產豐富,一直受到遊牧民族窺視。遊牧民族在蒙古高原或東北大地相互征伐統一後,形成氣候,便將觸角伸到中原,先是搶劫人畜,糧草,以供溫飽、洩慾,後得寸進尺,直接侵佔地盤,奪去政權,奴役漢人。在一次次的遊牧民族入侵中,中原及華北地區便成了華夷爭霸的戰場,也成了民族融合溫床。

在中國歷史上,導致民族大遷徙和大融合的歷史大事件,就有西晉“五胡亂華”,唐代“安史之亂”,北宋“靖康之變”,以及後來的蒙元、滿清等兩朝,這些大事件的發生,不但改變了族群文化,也改變了族群觀念,族群觀念的不同,也就導致了宗族觀念的不同。

在““五胡亂華”、“安史之亂”、“靖康之變”等歷史節點上,中原很多漢人,為保族群安全,逃避外族奴役,舉族南遷,他們在心理上有一種被外族驅逐的心態,於是保留了本族群的文化基因,也就形成了後來的家庭宗族觀念。而在幾次歷史事件中沒有逃避的漢人,為了生存,他們選擇了臣服或融入,並和遊牧民族打成一片,久而久之,曾經族群觀念便慢慢淡化了。

特別是宋代,整個宋朝先是受到遼的劫虐,金的吊打,蒙元的踐踏,而明朝之後,滿清的統治,首先受到衝擊的當屬中原及華北。在這些歷史節點上,中原及華北幾乎被遊牧民族所融合,族群基因多元化,從而導致了人們宗族觀念的弱化。一個最有代表性的例子,就是元初大將張弘範,其祖上為北宋漢人,其父為金國統治時期漢人,張弘範則成為元初的大將,親手消滅了南宋。至於西北地區,自古就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也是遊牧部族發祥地,因商貿的發達,民族眾多,民族融合更早,族群基因更為複雜,族群觀念也比南方還要淡化。

其實,從辛亥革命的爆發,孫中山提出“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中,我們就能感受到南方漢人始終保留著一顆中原赤字之心。他們北望中原,心繫華夏,隨時為中華之崛起而奮鬥,這就是一種深植於血脈中的文化基因,雖是滄海變桑田,卻一代傳一代,生生不息,永不變節。因此,有了族群觀念的強弱對比,就有了宗族觀念強弱之分。


若愚趣談


至於客家,特別是江西福建廣東的客家人,更加是源自中原,因戰亂原因遷入南方的漢人!當年的南方,多山少平原,到處都是猛獸煙瘴。這些漢人只能結伴而居,聚落成群,篳路藍縷,開荒耕作。同時也帶來了中原的農耕文明,教化禮俗!這一南遷動作的延續了近兩千年!

由於地處南方,東南有海,西有高原,北邊有長江天墜,相對於北方,特別是黃河以北,所受的戰亂少得多,沒有像北方因為戰爭造成十室九空,千里無雞鳴的後果。同時從中原帶來的祠堂宗廟文化和文明,風俗習慣得以繼承並延續至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