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農村有些良田荒廢無人耕種?

深圳38歲


初心哥很樂意為您解答這個問題。

近年來,農村拋荒的現象屢有發生,有的村莊甚至出現大片的良田無人耕種,這在家

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推行之初,是絕不可能出現的。

良田荒廢無人耕種的現象背後突出了兩個尖銳的社會問題,也是導致拋荒的主要原因:

第一、效益低下。以傳統的方式從事農業生產,小家小戶種田的效益低下,農民對

於農業生產積極性,已普遍降低,厭農情緒客觀存在,在微薄的收入面前,寧可讓其荒

著,也不願為幾畝田地死守鄉下。

以水稻為例,農戶種一季中稻,畝產量大約在1300~1500斤,按溼稻穀市場收購

價0.85元計算,畝收入約1100~1200元,除去種子成本110~130元,肥料成本200元,

農藥成本150元,機械收割費用100元,運輸及其它成本50元,畝生產成本在550~600

元,畝純收益在500~600元,若是種田大戶,租種其它農戶農田,還需扣除200~300元

租金,畝純收入在200~300元,收益更低。小的種植戶一畝稻穀的一年種植收益,僅相

當於一個成年勞動力城市務工2~3天的收入(目前務工者日工資水平一般在150~300

元),即便是100畝的種田大戶,其種田年收益也僅2~3萬元,只相當於一個人城市務

工大半年的收入。所以,種田的對比效益極其低下,是導致良田荒廢,無人耕種的最主

要原因。

第二、勞動力缺乏。隨著近年打工潮的興起,農村勞動力大量轉移,很多經濟欠發

達地區的外出務工人數,佔到壯年勞動力的80%以上,家庭收入的主要來源,靠的是打

工收入,家中留下的多是老弱病殘的老人和婦女兒童,農村勞動力的缺乏已成嚴峻現

實,良田荒廢,是因家中缺乏有效勞動力,無力耕種,便只好荒著。

第三、厭農情緒導致勞動觀念的缺失。正是由於以上兩點原因,導致現在的大多數

青壯年和青年對農業生產的熱情日漸消減,認為留在鄉下種田是最沒有出息的,種田人

的經濟效益低下,社會地位也不高,人往旺處走,水往低處流,有能力的人,都到城市

中去發展。做為長年紮根農村,對土地有著深厚感情的老年人,卻是有心無力再承擔過

重的農活,時代再變,人的思維也在變。

如何破解農村的拋荒現象,守住18.6億畝的耕地總面積,確保糧食生產安全,國家

正在尋找行之有效的措施,比如:加大農業補貼力度,努力提高種植收入;加快農業土

地的流轉,扶持和培育農業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主要農作物,仍實行一

定的差價補貼,推行市場保護價;加大農業結構性調整,推行農業機械化,努力拓展農

業種植的規模、水平和效益。從根本上解決誰來種、怎麼種、如何達到優質高效,相信

未來的農業,會以嶄新的面貌存在。目前是過渡期,當現代農業真正的建立起來以後,

農村的拋荒現象就會自然化解。


初心漫談


大概看了一下評論,作為種田的我還是老心情:大半是一群不種田的人在訴苦,埋怨!我只想說我的心情!

從我從事種糧以來,由於規模夠大,政府讓我去參加了職業農民培訓。向我們表達了政府對將來良田無人可種的擔心。並解釋了糧價下跌的原因以及無奈。最終希望我們在種的堅持一下!

良田無人可種,政府也很心痛!相比現在,政府更擔心未來。上次培訓全市七八十人,我九一年是最小的一個,七零後主力,八零後次之。九零後僅我一人。現在有幾個小夥子種田?大部分一邊覺得自己吃不了種田的苦,一邊承受著各種壓力沒想過嘗試一下,一邊做著典型憤青的事整天叫囂著糧食價格低!說是因為價格低導致的沒有農民!我覺得這真的是個笑話。

如果國家不改革,糧食價上升,大局面我不說,就按二十年前一家守幾畝地的做法。你一個二十歲多歲的小夥子會買機械耕種嗎?買的話多少年回本?不買你會趕著牛去犁地嗎?反正我從事農業的最初打算就是買機械,種大面積。要我趕牛?種金子我也不幹!

國家要發展,社會在進步。總要有過程,目前中國由於地貌複雜,土地的未來發展道路正在小心翼翼的探索著。雖然有一些問題,但最終總能找到出路的!!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絕不是憤青們罵出來的,而是向過去半個世紀一樣是國家一步一個腳印摸索出來的!

你們好奇我種糧掙不掙錢嗎?有興趣的可以關注我一下,今年直播我一個人利益最大化種植三百畝。讓你們看一下到底能不能掙到錢,是打我的臉還是打憤青的臉!


在農村苟且的大後生


現在很多農村的年輕人都到城市裡打工掙錢了。還在上學年紀的孩子們,也夢想著在大城市裡面買房成家立業,過城市裡面的生活。子女孝順的,在有了房子有了家以後,就把自己的父母從農村接到了城市裡幫忙帶小孩,一起生活,農村的家,成了偶爾回去一趟的老家。

隨著人去樓空,田地的荒蕪立馬出現。很多田地多年沒有耕種,已經雜草叢生,甚至已經不能耕種了,有的在水邊的田地,已經到處是亂石,重新耕種的成本非常大了。

那農村的人走了,農村的土地真的會一直這樣荒廢下去嗎?

從走過的鄉村來看,農村的土地荒廢是暫時的,被荒廢的田地數量還是相對比較少的,大多數還是實現了復墾,除非是田地的土質特別差,交通條件非常不利,或者開墾的成本非常大。一般情況下,土地相對集中,交通便利的地方,都恢復了耕種。

很多人覺得很不理解,為什麼農民明明離開農村,走向了城市,為什麼農村很少有衰敗的感覺呢。

要講清楚這個問題,還是要從新中國成立以後到改革開放前這段時間說起。當時新中國成立以後,中國的人口需要大量回復,於是很多家庭都多生小孩,一般農村地區6個小孩左右的家庭,遍地都是。為了養活這些孩子,父母開始開荒種地。家裡好幾個人要吃飯,加上孩子需要照顧,為了不被餓著,只好開荒種地,多打糧食,養活一家人。

但是隨著計劃生育的實行,家裡原來6個孩子,到後來兩三個,甚至幹部家庭的一個孩子。農村人對土地的需求量變小,很多人開始挑肥揀瘦,選擇條件好的土地進行耕種,其他不好的田地直接荒廢。

加上改革開放,農村人開始走向大城市,打工掙錢。農村的壯勞力越來越少,家裡只有老人和小孩,農村的土地荒廢越來越多。但是社會是發展變化的,農村的勞動力減少了,於是催生了合作社。

在廣大農村地區,合作社將農民閒置的土地歸攏起來,每年向農戶支付一定的租金,發展優質水稻、優質水果、優質藥材、優質林木等的種植,並實現了大規模的機械生產,大大提升了工作效率。

農村的餓土地得到了再一次的利用,農民不僅可以得到土地租金還可以到合作社就業,獲得雙份收入,解決了一大家子人的生活和生計問題。

但是隨著國家經濟發展速度的降緩,大量農村人重新回到農村,重新創業,拾起荒廢的土地,利用打工掙來的錢,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成了新時代的農民。他們利用網絡、電商、機械等先進產品,與傳統的牛耕生產相比,生產效率大大的提升。

所以,農村的土地荒廢,只是暫時的,大自然尚且能夠自動調整,何況是聰明的人類呢。農村的土地遲早會恢復生計,還大家以豐收的喜悅。


千里走鄉村


我是山西洪洞的,種地本來收入少,甚至有時沒收入,且人均幾分地,討老婆就得幾十萬,更不要說女方還要車要樓,就連蓋個小平房也得十幾二十萬,地裡條件限制,當地打工工資少得可憐,勤點省點勉強維持家用還行。還得一家人身體棒棒的,不出意外方可勉強。為了生活得到補充,能過上好一點的生活,不要說年輕的都出去打工了,就以我70年的狗來說,為了兒子娶媳婦欠下帳的還不少,比我大幾歲的還有很多,都出去不是當保安,就是幹綠化的,走了好幾十號人了,如果種地能解決一部分問題,誰願意背井離鄉出門打工呢?誰不知道一家子每天圍在一個桌上吃頓團圓飯呢?這就是土地棄種的最大原因。只能代表我們這一片,代表不了其它地方。也有比我這搞的好的,不用出去打工的地方多的是。


胡元龍T15934530580


我是六0後,這個問題,我的經歷有一定代表性。分田到戶時,我家七口人,每人六分田,其中山田(比較偏僻)有二畝,村田(住房門口或附近的)有二畝多。改革開放後,主要勞為外出務工,家裡留下老人小孩,山田耕作比較辛苦,然後就荒廢了。經歷二三十年後,家人有生老輪迴,現在人口已增添到十多口人了,剩下的二畝多農田早已成為雞肋,家人雖然沒有成為官成富二代,但成工二代還是可以的。對於耕地,有人願意耕種,就給他耕,沒人接手,就漸時荒著。等政策變動或自已回到家不外出了種點小菜也是可以的。


承啟樓主


農村的良田無人種被荒廢了,世界之大無所不有這種情況在我這裡很少有,別的地方可能荒廢了的也有不少,你說的怎麼看我說不如改為怎麼辦來說,首先說農民種地沒收入種地不如打工,種地一年收入一次人均佔地少的地方,一戶四五畝地一年下來種糧食超不過一萬斤,全賣了也沒幾個錢,四五口人一年的消費真的難以支撐。再說實際的問題在於這個地根本無法種,投支也很大種籽.化肥.農藥.機耕費,水電費.雜七雜八的開支迫使農民只好放下良田不種,另找出路矣求生存。有人說國家對農業補助很大,對於三農問題也很關心,但沒有落實到位,我認為補不如取,補要養活一大批的閒人,經過層層組織真正補到種地的人的手裡只是雞毛算皮沒幾個錢。與其補貼不如取消農民澆地的水費,抽水的電費。一畝地的農業支持補貼幾十元錢,可是一畝地的水資源費要收取幾佰元錢。不如不種地,也不給上面交那筆錢,這就是辦法。


用戶87751048672李長


如何看待農村荒廢的土地越來越多,這是全民關心的問題。土地是人類賴以生存的衣食父母,五穀雜糧在地裡產生,如今看著肥沃土壤雜草叢生,實在讓人揪心。

土地摞荒多方面原因造成,如今經濟和網絡大爆炸時代,有錢就是爺,無錢是孫子,那怕親戚朋友,沒有錢人家避而遠之,好似陌路人,招呼懶得和你打,好象粘著他們的財運,難堪而尷尬。

在農村,基本上生活著年事已高的老人,他們因喪失勞動能力留守家裡,年輕娃仔們也離開家鄉去外面打拼,這是明擺著的事實。雖然政策對農村普遍優惠,滿60歲給予適當經濟補貼,但僅僅是杯水車薪。

也有的老人,孩子們成家立室,娶妻生子,在城裡有穩定的收入,他們把老人接到城裡。其一照顧好自己的孩子,讓爺爺奶奶接送上學,其二,為報達父母養育之恩盡他們瞻養義務,不要辛苦一輩子的老人在辛苦,讓他們晚年享受老來樂,享享清福。

農民口朝黃泥背朝天,風裡行雨中淋,汗水摔八瓣,泥巴裹滿衣,辛辛苦苦一年到頭,能填飽肚子算上高香了。假如遇到天旱水災,莊稼被糟蹋不成樣子而顆粒無收,實在是非常讓人痛心的事情。

更何況,七大姑八大姨辦喜事或者喪事什麼的也得要去,禮尚往來嘛!份子錢從何而來?只有抽時間幫人家打打短工,每天幾十元到帳,賺到的錢裡三層外三層攥在手裡,精打細算,那怕一分錢都不願亂花,積蓄起來以防某家辦事或明年春耕肥料急用。

雖然現在國家公糧免收,但是娃仔上學讀書這筆開支卻無法免掉,學校學雜費免收,但各種各樣的資料費接踵而來,迫不得已扛袋米到市場去賣,就像吃筍子一樣,吃一節剝一節。因為沒有其它經濟來源,唯一希望就是自己種植的糧食可以變成錢了。


突破烏江


我們這是南方種水稻,水稻要豐富的水資源,沒有好的水資源就得靠天吃飯,不然收成不好。

改革開放後,城市開發需要,農民有力有地方使,一部分家裡有剩餘勞動力的農民走進城市,開始由一帶十人,十帶百人,進入城市改造建設,慢慢年青人基本上到全國各地打工上學,當老闆的越來越多,剩下留守老人,留守婦女看孩子,到現在的留守老人和一小部分孩子。

由於這些年農村人直奔大城市,很多蓄水塘,水庫引水渠道,水利設施每年沒有及時維修,都在逐年的漸漸自然毀壞。農民們沒有足夠的水資源,收成不高,種田每年的收入又低於外面打工的收入很多。

土地荒廢有很多原因和因素,也是自然形成而來,有些孩子讀書讀的好一點有出息的,有些青年人在外打工幹出一番天地的,他(她)們把父母都接到自己身邊離開家鄉生活,每天能看到年邁的父母狀況,也能盡到做子女的責任。


隨緣630322


我50農村人,見證了高級社、人民公社至家庭承包。覺得農村最大的變化是在人民公社時代;一是大修農田水利工程建設(各地農村築建了十萬座水庫),從此改變了千年來靠天吃飯災害年情鬧饑荒的悲慘苦日子!

二是大搞科學種田改良種子(珍珠矮→雜交水稻),糧食產量翻番提高!從此解決了吃白米飯大事!

三是以糧為綱、多種經營,大辦社隊企業,增加生產隊集體收入,逐步提高社員們家庭收入及生活水平!

同時,農業機械化也邁開了步伐,每個公社有農機管理站專職負責農業機械服務於農業,進而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減輕了社員們體力勞動強度!

那些年代的農村啊,處處是人歡馬叫、一派欣欣向榮的繁忙豐收景象!不愧為一個十幾億人口的農業大國!


168⺁9


農村土地撂荒現象這些年越來越多了,伴隨著城鎮化的進程,正如題主所說,現在農村青壯年勞動力都在外面務工或者在外面上學後留在了城裡,成了城裡的一員。從這些年農村大學生的數量來看,可以預見,未來農村青壯年會更少。這是經濟發展不可避免的現狀。

從農業社會轉型到工業社會自然需要更多的工業性人才,農村青年進城也是大勢所趨。

至於土地撂荒現象的出現,更多是農業生產組織結構調整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問題。糧食價格低,種地不賺錢,這是我們認同的事實。而農民目前有種田的原因也只是為了解決自己的糧食問題,自己種點糧食,也就沒必要去外面買了,但要想以此來提高物質生活是很困難的。時下人們早已經不滿足停留在溫飽的階段上,他們還要追求更高的物質生活,精神生活,而種田卻是無法讓他們的物質生活得到有效的提高,所以,種田生活與當下農民發展的願景不相符合,也就越來越多的人不想去種了,田地也就被閒置下來。

另外現在化肥、農藥的價格持續升高,給很多農民的種地興趣又是潑了一桶冷水,很多人在家種地,到頭來發現非但沒有獲得收益,反而自己的本錢也搭進去了,直接導致他們來年不再種地了。

此外,相關的國土政府部門應該加強對閒置土地的處置與管理。 進一步出臺相關的政策,提高閒置土地的利用率,因地制宜,給農民提供更多的政策引導,技術支持,推動傳統的種植業轉型升級,加快三產融合發展,以此解決,閒置土地的荒廢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