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盤深處:汶川地震十週年祭(17)——有一種商品叫悲痛


2009年3月31日,北川老縣城望鄉臺,幾名銷售旅遊紀念品的婦女正在吃自家帶來的午飯。北川老縣城封城後,望鄉臺成為眺望北川的唯一去處。望鄉臺原本的名字叫三道拐,原本是在通往江油的盤山路邊的一塊墳地。本期《汶川地震十週年祭》將向您講述這裡發生的特殊故事。

成為旅遊新熱點北川望鄉臺,每天都聚集眾多遊客。地震發生後北川太出名了,人們懷著各種心情朝這裡湧來。就在政府、學界為如何開發旅遊爭論不休時,民間早已開始了實際行動。地震後不久,三道拐上就聚集了數十名經營者,他們銷售著與地震有關的紀念品,望鄉臺這個名字也自然叫開了。這些經營者中100%失去家園,九成以上的家庭有直系親屬在地震中遇難。

等待顧客的收費望遠鏡。“望鄉臺 我們在這裡望鄉其實 我們望不見故鄉 只望得見悲傷”作者馮翔寫下這首詩後,不久就在家自縊生亡,他是北川縣宣傳部副部長,地震中失去了年僅八歲的兒子。 有朋友說我,記憶是我的負擔,寫到這裡,我有些信了。我不明白,老天讓我記著這些,是對我的眷顧還是懲罰?


望鄉臺上的獨廣告,在這裡明信片是旅遊暢銷品。北川望鄉臺離任家坪板房區大約1公里。每天上午7時開始,當地經營者就開始攜帶家當上山擺攤。上山的路沿著鐵絲網,鐵絲網內就是嚴格封鎖的禁區,只有在特定的時期如春節、清明等才開放。

19歲的夏春菊在自己的小攤上,向四面八方的遊客兜售旅遊紀念品。夏春菊有一個16歲的弟弟,地震時不幸遇難。地震前他就讀於茅壩中學,品學兼優,酷愛打籃球。地震後有人說告訴夏春菊,她弟弟被挖出來了,埋在萬人坑裡。夏春菊賣光碟分15和30兩種,照片是10元3張,其中一張照片上清楚地標有茅壩中學的位置。

北川銷售的旅遊紀念品。北川的旅遊紀念品基本只有3種,光碟、照片和畫冊,內容全部是反映地震的。

2009年4月,北川中學遺址還基本保持原樣,但已經有圍欄圍起,不少商販在外圍擺攤銷售紀念商品。我過了些年再到這裡的時候,廢墟已經沒有了。

執勤人員和小商販同框。望鄉臺的經營者和執勤者,大多居住在任家坪板房區,他們都是災民。這個離北川老縣城最近的板房區現在住著4000多人,青壯年大多出去打工,老人孩子成了這裡的主角。地震不僅奪去了他們的家園和親人,也讓他們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

上午,一個小商販出攤,正懸掛自己準備好的商品。

一個老阿姨對著每一個路過的遊客微笑,希望他們能停步關注自己兜售的物品。地震發生後,迅速找到收入來源是當地災民的當務之急,他們中的許多人無暇顧及別人的非議,開始了經營“地震”的活動,這等於是一遍遍剝開難以癒合的傷口,一遍遍展示著自己的悲痛,他們靠堅強和麻木硬挺著。

傍晚,劉斌最後一個收拾攤子,準備回家。30多歲的劉斌是個內向而溫和的男人,他是望鄉臺上的一名“攝影師”,他用一臺小數碼相機,為前來參觀的人拍照,現場打印,每張照片收8元,能掙5塊錢。生意好時每天能掙100多元,平時也能有30-50元收入。地震中他受了重傷,至今還未恢復。他說等傷好了以後,要出去打工走得遠遠的。他8歲的兒子在地震中遇難。

一個攤主很失落,雖然是雨天,還是來了許多遊客,但她還是沒有開張。一張小凳就是一個小攤,一個小攤就是一家人的生活來源。


對於這個特別的生意,一開始就存在著不小的爭議。在北川縣政府工作的徐先生接受採訪時告訴我,商販販賣地震紀念品的行為剛出現時,有關部門就很重視。現在北川的一切都處在放大鏡下,很多事情容易被曲解。造成這種經營活動的原因是市場的需要,再說也沒有理由制止老百姓這樣的經營行為。

經營紀念品批發業務的席剛,接受採訪時告訴我,“這些東西都是真實的,可以幫助外地人瞭解北川,也可以讓本地人有活幹。不做這生意他們怎麼活?做這事我不虧心。”對於自己的生意,席剛並不樂觀,“我這生意做不長了,以前政府看我們可憐,只要我們能謀生自立,他們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現在秩序慢慢恢復,政府肯定要管。”

陳先生在成都從事展覽設計。清明期間,回鄉掃墓的他,看到了鄉親們的“生意”。起初很為不滿,他認為這是將災難當成商品出售。當他離開時卻改變了看法,他理解了鄉親們的行為,“畢竟他們什麼都沒有了,這場災難的知名度成了他們唯一的東西。”臨別時陳先生告訴我,他希望自己有能力為鄉親們做點事情,幫助他們走出困境。


2009年3月底,望鄉臺下的路邊,一個收攤的女士正在離開。鐵絲網裡面,就是被封閉的北川老城,他們原來的家就在裡面,他們的親人也在裡面。 “硬盤深處”欄目,《汶川地震十週年祭》專題十七期。快了!快了!這個專題計劃還有3期,如果順利的話。這個專題結束後,還將有新的專題與讀者見面。謝謝您的耐心閱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