扛起使命擔當,奮力書寫“海西答卷”


扛起使命擔當,奮力書寫“海西答卷”

海西作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對於我省持續推動經濟轉型發展,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發揮著重要的示範引領作用。當前,在全省上下凝心聚力,一手堅持不懈抓好疫情防控,一手全力以赴推進復工復產的背景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通過精準施策、精準發力,經濟社會發展已逐步恢復良性運行。日前,圍繞如何通過“兩手抓、兩不誤”,在“大戰”和“大考”中,海西經濟社會通過穩產復工和推進重點工程項目建設,堅忍不拔向“一優兩高”邁進等話題,本報記者對海西州委副書記、州長孟海進行了專訪。

記者:海西州作為一個工業經濟大州,如何多措並舉實現“兩手抓、兩促進?”

孟海:疫情發生以來,海西州把疫情防控作為工業企業的第一要務,把穩定增長作為工業發展的第一責任,全力推進工業企業復工復產工作,確保了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工作兩手抓、兩手硬。

一是超前部署企業開復工工作。堅持一手抓防控、一手抓生產,對企業開工準備、原輔材料供應、外地務工人員到位、防疫物資籌備等進行逐一摸排,分階段、分批次組織待復工企業的復工復產。在保障已復工企業穩定生產的基礎上,2月份,海西共有131家規上工業企業復工復產,開復工率達到76.6%,為實現全州經濟社會穩住大局;預計到3月底,我們的規上企業開復工率將達到94.1%,為全州工業經濟平穩運行鎖定全局。截至目前,規上工業企業開復工率達到83.4%。

二是組織職工有序返崗。針對假期結束企業員工陸續返崗的實際,加快暢通人員和物資流通。截至目前,州內工業企業職工16649人已完成隔離並返崗,規上企業職工到崗率88%以上,近期將新增返崗職工2200人左右,預計到3月底,規上企業返崗職工完成95%以上。

三是加大開復工入企幫扶力度。抽調相關部門骨幹力量組成34個工作組,入駐34家重點企業開展疫情防控和復工復產幫扶工作;安排32個州級領導聯點102家企業現場辦公,督促幫助企業儘快開復工。同時,全州各市、縣、行委也派出幫扶工作組,採用“一企一策”“一事一議”的方式,全面協調幫助企業解決復工復產各類問題,為企業穩產復工提供要素保障。

記者:作為全省發展循環經濟的主戰場,全省工業經濟的“壓艙石”,海西如何精準施策幫助企業,支撐“十三五”圓滿收官?

孟海:抓好工業經濟穩定發展,幫助企業在戰“疫”中實現高質量發展,是海西州委、州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近期,我們在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上出臺的各類惠企政策措施的基礎上,主要開展了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是全面加強上下游對接。在全州組織開展企業間、行業間,尤其是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間的上下游對接工作。以工業企業同配套的原輔材料產品為切入點,以鉀肥、碳酸鋰、純鹼、煤炭、鉛鋅產品、風電裝備、光伏組件、水泥、電線電纜等為重點對接產品,全面掌握各地區、各園區所有規模以上企業的生產和項目建設的採購清單和產品目錄,組織開展上下游企業對接工作,鼓勵企業在保證質量和同質同價的情況下,優先採購州內產品。

同時,組織商業企業、農牧企業與工業企業之間以勞保用品、農副產品等方面開展對接。目前,全州共有161戶企業開展了上下游間的對接,實現對接金額達10億元以上。

二是全面加強生產要素保障。在認真落實國家出臺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和省上出臺的27條及22條補充惠企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加大對企業的支持力度。從天然氣供應、電力供應、流動資金等方面入手,著力解決阻礙、影響正常復工等方面的突出問題。協調天然氣、電力及各金融機構出臺各項措施,在特殊時期加大對全州企業的氣、電和資金等生產要素的保障力度,保障企業穩定高效生產。

三是加快推進重點項目建設。圍繞今年確定的163個重點項目,落實領導聯點責任制和部門牽頭負責制,把握關鍵環節,抓緊推動在建項目開工復工。新建項目積極推行網上審批,加緊實施項目前期工作,減少登記環節,簡化工作流程,提高工作效能,為項目的順利申報和及早落實創造條件。圍繞產業轉型升級,緊盯國際國內有實力的企業,制定特色化、個性化招商政策,開展多種有效招商方式,吸引更多大項目、好項目落地海西。

四是加速推進項目發揮效益。切實發揮存量企業“穩定器”作用,進一步梳理全州工業經濟發展存量項目,加強調度和督導,按照“前期促開工、建設促竣工、投產促增效”的要求,加快“建鏈、補鏈、強鏈”,拉長延伸產業鏈條,激活存量項目發展潛力,促進主導產業滾動發展、裂變發展、做大做強。深入挖掘經濟增量,切實抓好一批已納規企業的達產達效,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對油氣、鹽湖等行業,進一步加大生產調度和運行監測力度,穩產增產,為全州工業經濟增長提供支撐,確保年度目標全面完成和“十三五”圓滿收官。

記者:如何通過黨委政府的進一步“放管服”改革,為企業進一步調結構、促轉型、穩增長、化解危機,打造更為堅實的發展平臺?

孟海:在迎接“大戰”和“大考”中,我們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和優化營商環境,不斷優化提升政務服務“一站式”功能,增強了企業發展信心,激發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為全州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一是強化政策保障。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及省州關於優化營商環境的各項決策部署,從政策扶持、簡政放權、創優發展環境、降低企業成本等方面,加大對企業生產要素保障的優惠支持力度,全方位為全州企業“鬆綁”,營造良好的營商環境。

二是推進“互聯網+”建設。實行“實體政務”和“網上政務”雙軌運行,以推進企業辦事“只進一扇門”為目標,著力打造集行政審批、公共服務、便民服務、資源配置、互動交流、效能監察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政務服務平臺。在疫情防控期間,各職能部門通過發佈辦事渠道和業務諮詢信息,引導企業“網上辦、掌上辦、快遞辦、諮詢辦”,全力保障企業正常生產經營。企業開辦時間由法定20個工作日,縮短至5個工作日。實施投資“審批破冰”工程,協調推進投資審批制度改革、工程建設審批制度改革,全面清理行政審批事項,精簡幅度達79%。

三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在疫情防控和推進復工復產的特殊時期,我們著力優化發展環境,嚴格落實結構性減稅、普遍性降費及清費減負政策,取消、降低、放開了一批行政事業性、經營服務性收費,建立省、州、縣三級聯動的收費目錄清單並進行動態調整。充分發揮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作用,對重大建設項目在並聯審批的基礎上開闢“綠色通道”。

圍繞推進重點項目開復工,明確了時間節點、推進措施和主體責任,提前謀劃好土地、能耗、資金等要素,力爭60萬噸煤制烯烴等重大項目早日投產見效。健全項目聯動推進機制,加快落實水、電、路要素配套條件,做好材料供應、配套資金的跟進工作,確保一季度全州重點項目開復工率達到40%以上,5月底達到60%以上,力爭上半年所有重點項目全部實現開復工。

來源:(青海日報 3月11日 第四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