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簡單理解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自我、本我、超我

大家好,這裡是小播讀書,今天要帶大家瞭解的是著名的奧地利精神病醫師、心理學家、精神分析學派創始人:弗洛伊德。


怎麼簡單理解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自我、本我、超我

說到弗洛伊德,估計絕大部分人應該都聽說過。弗洛伊德是一位心理學家,為什麼我們會介紹他的思想呢?其實弗洛伊德對近現代思想的影響力,可能很多人低估了。

有個說,人類歷史上上遭遇了三次重大打擊

第一次是哥白尼,他告訴我們,地球並不是宇宙的中心,只是圍繞著太陽轉的一個普通行星。


第二次是達爾文,他告訴我們,人類也並不是什麼神創造的,也沒有什麼了不起,我們的祖先只不過是一隻普通的大猩猩。


第三次就是弗洛伊德,他告訴我們,人類其實並沒有那麼理性,和其他普通動物一樣,都是情緒的動物。

之前我們講尼采的時候,尼采曾說過:“有的人死後才出生,我的思想超越了時代”,而尼采死後八年,世界上才有了第一次專門討論尼采的研討會,而這次會議的組織中,就是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和尼采在思想上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反對西方主流的理性主義。如果說尼采是反叛了上帝,那麼弗洛伊德就是反叛了人的理性。


怎麼簡單理解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自我、本我、超我


在西方經歷了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宗教改革等一系列思想文化運動之後,理性主義成為了西方思想的主流,人是理性的動物,這是人之所以區別於其他物種,一個重要的原因,這是絕大部分當時的思想家的根本信仰,而弗洛伊德之後,“理性人”的觀念遭到了根本的質疑。具體是怎麼質疑的呢?

顛覆“理性人”觀念的核心是:無意識。

關於無意識,弗洛伊德有一個很形象的比喻,他說:人的精神結構就像一座冰山,人能意識到的只是浮出水面的一小部分,在水面之下還有巨大的一部分,這就是無意識。

弗洛伊德發現,人的心理結構中,存在一個黑暗地帶,這個地帶就是“無意識”,說它是黑暗地帶,是因為我們正常情況下是無法意識和察覺這個區域的。而我們日常的行為活動和理性思考中,有意識的部分只是非常小的一部分,而絕大部分的無意識,就像潛藏在水下的冰山一樣。


怎麼簡單理解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自我、本我、超我

弗洛伊德把人的精神世界分為三個層次: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

最頂端或者表層的是:意識,就是我們用理性思考進行了一些思想和行為活動,這個很好理解,在意識的領域,我們和外界連接,可以感知外界環境,接受外界的刺激,並對現實有著意識上的反映。這部分的精神活動會遵循現實的原則,比如社會規範和禮儀道德等,比如看到領導來,我們會有意識規範自己的言行,表現得恭敬。

而處在精神活動最底層的是“無意識”,無意識其實就是我們的本能、慾望、原始的衝動,這和叔本華和尼采所說的“意志”差不多。我們的本能和慾望有著強大的力量,我們很多行為和思想的動機和企圖都是來自於這裡,當然無意識的主要目的就是滿足自我的本能慾望,所以他們的作用就是獲得快樂,它也不會考慮外在的社會規範,道德禮儀甚至法律的約束。比如,有個男生對一個女生一見鍾情,但他沒意識到,其實是因為這個女孩和他的母親有相似之處,讓他產生了某種依戀的情緒。

在無意識和意識直接,有一個橋樑,那就是:前意識

它存在的作用就是檢查作用。是一箇中間的過度層級,就像“意識”和“無意識”的一箇中介,對內在原始的慾望和外在的環境約束起到了一個調節的作用,比如我們對一些事物的暫時的印象和記憶就在前意識裡面。

對於意識、前意識和無意識,我們做一個簡單的比方:一個人喜歡吃狗肉,看見朋友的寵物狗。意識說:這是朋友的狗,吃狗肉不道德;無意識說:狗肉很好吃;而前意識就是看到狗的形象和感官的原始信息。

我們通常認為自己是理性的人,對自己的行為和思想有著完全的掌控力,但是弗洛伊德告訴我們,其實我們絕大部分時候都是非理性的,受到本能慾望的驅使,比如某的人小時候曾被貓狗驚嚇甚至咬過,也許會在無意識裡留下創傷,導致他成年後厭惡一切毛絨玩具。但他自己並不記得童年遭遇,也困惑於自己對毛絨玩具的負面情緒,因為無意識中童年時期的創傷經歷很難被意識所覺察,儘管這些潛藏的無意識深刻的影響著我們的思想和行為。

弗洛伊德認為,在人的所有無意識本能中,最強烈就是:性本能

弗洛伊德還把人的性本能發展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潛伏期和青春期。甚至到弗洛伊德的晚年,他把人類所有的思想和行為都歸結為性本能,這也遭到了很多心理學家的質疑。

弗洛伊德在人類精神的三個層次基礎上,構建了自己的精神分析學說,也被譽為“精神分析學”的鼻祖。在他的精神分析學說中,最重要的一個內容就是:人格結構三元說。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的:本我、自我和超我


怎麼簡單理解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自我、本我、超我


本我,就是那個“最根本的我”,是人格的最底層。這裡就是“無意識”的領域,主要是人本能的原始慾望。這些與生俱來的慾望要尋求即刻的滿足,這裡是快樂至上的原則。

本我之上是:自我,這就是我們能夠意識到的那個自己。自我不是天生的,而是在成長過程和適應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自我有理性,會正視社會現實,重視常識和規則,比如看到長輩,我們會表現得恭敬一些。它能夠感受到本我的慾望,但自我會用理性來甄別本我的要求。如果說本我是人心中的一個小嬰兒,只知道追求滿足和快樂,那麼自我就像是小嬰兒的監護人,會用理性來考慮這些要求,根據對現實情況的考量,有選擇地去滿足那些慾望。

自我再往上,就是超我。也就是超越自我的意思,是一種理想化的人格。它是在人與“道德”的接觸和理解中形成的,我們把來自家庭和社會的種種道德權威,內在化成心靈的一部分,最終就形成了這個理想人格。

本我、自我和超我,在三種人格之間存在一定的聯繫,當然也存在相互的衝突,如果三者保持平衡,那麼就擁有一個健康的人格,一旦三個人格之間失去了平衡,人格就會出現異常,人就會焦慮,甚至導致嚴重的精神疾病。都說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天使和一個魔鬼,超我就有點像是那個天使;但我們的實際行動常常達不到天使的標準,超我就會通過內疚感和罪惡感來影響我們的心理和行動。

怎麼簡單理解弗洛伊德的三種人格:自我、本我、超我

另外,弗洛伊德還提出了自己獨特的社會文明觀,他認為,一方面文明是本能的昇華,另外一方面他又對本能持不滿的態度,認為社會文明的發展壓抑了人性的本能,是以犧牲人的幸福為代價的。

弗洛伊德說:所謂文明,就是所有使我們生活不同於,我們的動物祖先的生活的成就和規則總和,它們具有兩個目的,一個是保護人類,抵禦自然,一個是調節人際關係。

好了,今天的內容就是這些,如果喜歡我的文章,請關注“小播讀書”閱讀更多精彩文章,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