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烈事蹟:柴世榮:將星在黎明前隕落

英烈事蹟:柴世榮:將星在黎明前隕落

柴世榮,原名柴兆生,1894年出生于山東省膠縣一個貧苦農民家庭。1899年,隨父母闖關東,遷移到吉林省和龍縣六道溝。1912年,父親被疾病奪去了生命。柴世榮為了養家餬口不得不輟學回家,下地種田,上山砍柴,外出打獵,無一不幹。一家人過著朝不保夕的苦難生活。

1924年,柴世榮為生活所迫應招去朝鮮當了一名修建鐵路的苦力。在朝鮮3年多的苦工生活中,他不僅親眼看到日本帝國主義對殖民地人民的奴役和壓榨,還親身經歷了日寇剝削、壓迫下的痛苦。1928年,柴世榮對忍無可忍,因此逃離朝鮮,回家後,由於一個偶然機會,他當上了和龍縣二道溝(現在的和龍市西城鎮邱山村)當上了一名巡警。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我國東北發動了。由於蔣介石政府實行不抵抗主義,各地東北軍不戰而退,僅僅一個星期,東北地區的大好河山全部淪喪,富饒的白山黑水和3000萬東北人民,被日本帝國主義的鐵蹄踐踏。

九一八事變以後,中共滿洲省委和各地黨的組織,為聯合一切抗日武裝,共同反抗日本侵略者,積極派幹部和黨團員到東北抗日義勇軍和其他民眾自發抗日隊伍中進行工作,爭取和領導他們英勇抗日。

同年12月,駐延邊的原東北軍吉林省防軍第二十七旅第六七七團“老三營”愛國官兵,在營長王德林的指揮下,拒不執行派他去黑龍江省鎮壓馬占山起義部隊的命令,於敦化海家燒鍋起義,舉起了吉東第一面反正抗日的大旗。這一消息好象春雷一樣,轟動了整個吉東地區,極大地鼓舞了各界群眾的愛國熱情。12月28日,柴世榮聽到王德林興師抗日的消息後,立即率領二道溝警察所的6名警察,攜帶6支步槍和400多發子彈,找到王德林加入了抗日隊伍。後不久,他又勸說妻子帶著3人孩子一起投奔了抗日隊伍。他和3個孩子先後都參加了中國共產黨。

1932年2月13日,王德林率領抗日隊伍轉移到汪清縣小城子,正式宣告成立中國國民救國軍(簡稱救國軍)。王德林任總司令,孔憲榮任副司令,吳義成任前方總指揮,柴世榮被任命為吳義成前方指揮部的一個團長。從此,吉東地區的人們都稱呼他為柴團。

救國軍成立,立即投入抗日武裝鬥爭,輾轉吉東各地,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軍的囂張氣焰。同年2月,救國軍為解決部隊急需的經費問題,決定首先攻打敦化縣城。敦化是吉會鐵路西段吉敦路的終點,是日本侵略軍到吉東各地活動的必經之路。救國軍以李延祿率領的第一補充團和吳義成率領的“老三營”前鋒部隊為兩大主力,向敦化進軍。17日,救國軍首先派了部分隊伍,搶先把吉敦鐵路幾座重要的橋樑破壞掉,以斷絕吉林敵人的增援之路。20日夜晚,部隊向敦化縣城潛進,約定拂曉進攻,吳義成攻西門,補充團攻南門,北門派柴世榮指揮部隊擔任截擊。

21日拂曉進攻開始後,救國軍第一補充團的部隊由連副史忠恆率領,搭上雲梯,首先越過城牆在偽警察署打響了第一槍。柴世榮在部隊任督戰指揮。他爬在城樓子上,英勇無畏地指揮部隊進攻,進展極其順利。救國軍很快就佔領了整個縣城,敵偽傷亡將近400人,從北門潰退而去。接著,救國軍又攻打額穆、蛟河縣城,取得了重大的勝利。柴世榮由於在打三個縣城此次作戰中智勇兼備,取得輝煌成果,因此,在吉東各地以“督戰司令”的美名而著稱。不久,柴世榮又參加了鏡泊湖連環戰役等許多次戰役,有力地打擊了日本侵略軍,鼓舞了吉東人民的抗日鬥志。

1932年5月,中共滿洲省委軍委書記周保中到吉林自衛軍左路總指揮部宣傳部進行抗日工作。不久,被救國軍總指揮王德林聘請為救國軍總部總參議到東寧救國軍總部工作。後來,被任命為吳義成前鋒部隊總指揮部參謀長指揮作戰。周保中指揮有方、作戰勇敢、又愛護官兵和關心群眾,因此,作戰不斷取得重大勝利,深得廣大官兵的擁護和支持。榮從周保中身上得出了共產黨是不可戰勝的力量的結論,找到了自己的引路人——中國共產黨。

1933年1月,救國軍在日軍重兵壓力下,失去東寧,黨指揮王德林率領總部衛隊團等5000人退入蘇境。吳義成聽到這一消息,對抗日救國失去信心,產生動搖情緒,並且提出放棄抗日、撤往國外的主張。對此,柴世榮表示堅決反對,力主在東北土地上堅持鬥爭。他說,為了抗戰到底,就是把白骨埋在長白山、鏡泊湖畔,也心甘情願。他首先聯合堅決抗日的姚振山司令,再去影響吳義成。在這風雲動盪的關鍵時刻,柴世榮堅定地站在周保中一邊,積極支持他的工作。由於上邊有周保中進行工作,下邊有柴世榮配合,在他們的耐心教育和幫助下,吳義成終於放棄逃跑的想法,逐漸穩定了情緒。不久,吳義成和周保中在寧安南湖頭房身溝,收集那裡的救國軍警兵2萬多人加以整頓,組成了新的東北國民救國軍,由吳義成任總司令,周保中為總參謀長。他們將分散在吉東各地活動的救國軍部隊整編4路,由柴世榮等人擔任各路司令,繼續開展吉東地區的抗日遊擊鬥爭。

1933年2月,朝鮮獨立軍一部分官兵與救國軍第十四混成旅聯合,改稱中朝抗日聯合軍,於25日在鏡泊湖南口攻打日偽軍騎兵部隊,取得了重大勝利。

同年夏秋,吉東地區各縣委傳達和貫徹中共中央的一二六指示精神,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改善了抗日遊擊隊和救國軍等反日隊伍的關係,進行多次聯合作戰,共同反對日本帝國主義。9月,以救國軍柴世榮為總指揮,與東滿游擊隊琿春中隊和小金山、李三俠等反日隊伍共3000多人,聯合攻打東寧縣城,擊斃敵人200多名,取得了重大勝利。這是救國軍和東滿游擊隊聯合進行的規模較大的一次戰鬥。

同年冬天,周保中得到中共滿洲省委吉東局的同意,離開救國軍,到寧安地區籌建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的綏寧反日同盟軍。1934年2月,周保中在寧安縣東南鄉召開了各種反日隊伍代表會議,會上通過了一致抗日的綱領,並決定組成綏寧反日同盟軍(以下簡稱同盟軍)。當時,柴世榮正在寧安一帶率部開展遊擊活動。所以,他參加了這次會議。在這次會議上,他首先表示擁護共同抗日的政治綱領,並率領部隊參加了綏寧反日同盟軍,他被推選為同盟軍軍事委員會委員。由於柴世榮帶頭響應黨的號召,積極參加同盟軍,其它救國軍各部隊受到很大影響,救國軍第十四旅第一團長傅顯明等許多人都率部參加同盟軍,從而擴大了同盟軍抗日隊伍的力量。

6月,柴世榮率領綏寧反日同盟軍部分隊伍轉戰到東滿地區,配合周保中主要在汪清一帶進行遊擊活動。26日,柴世榮率部與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二軍獨立師第二、三團一部、救國軍第十四旅史忠恆部、李三俠部共1500多人,聯合攻打羅子溝。經過幾晝夜血戰,攻破西山炮臺和迫擊炮陣地,佔領警察署和羅子溝鎮,拔掉偽軍兵營,打死打傷和俘虜敵人300多名。

柴世榮從參加救國軍到組建綏寧反日同盟軍,在3年多的時間裡,深深體會到只有中國共產黨才能領導中國人民打敗日本帝國主義,解放祖國,挽救民族危亡。1933年冬天,在綏寧同盟軍黨委的培養教育下,柴世榮終於光榮地參加了中國共產黨,成為一名無產隊級先鋒戰士。

1934年12月,中共吉東特委、寧安縣委和反日同盟軍黨委共同決定,將綏寧反日同盟軍改為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由周保中任軍長。由於柴世榮在幾年的抗日武裝鬥爭中,表現突出,他率領的隊伍在救國軍的抗日鬥爭中起了中堅作用,在救國軍士兵和各地群眾中有較高的威望,在組建第二師過程中又做出了積極的貢獻,因此組織上決定由他擔任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副軍長。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成立後,仍然把綏寧地區作為遊擊根據地,堅持開展抗日鬥爭。

1935年4月,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黨委根據日本侵略軍向綏寧地區大舉進攻的情況,決定將隊伍分散在了個區進行遊擊活動,以分散敵人的兵力,保存自己。與此同時,將主力編成東、西兩個派遣隊。其中,西部派遣隊由副軍長柴世榮指揮,各部分別展開積極的遊擊鬥爭。同年夏天,柴世榮率領西部派遣隊200多人,輾轉額穆、敦化縣各地,同日偽軍進行多次戰鬥,給敵人以很大打擊。在靠山屯戰鬥中,雖然敵我雙方兵力相當,但柴世榮指揮得當,戰士們勇敢沉著,最後取得了勝利。這次戰鬥以後,偽軍官兵改變了對共產黨直接領導的抗日武裝隊伍的看法。他們讚揚反日聯合軍是紅軍,打仗真勇敢,戰鬥那麼激烈,隊伍始終不亂。特別是同年11月間在青溝子戰鬥中,第五軍第一師師長李荊璞在指揮作戰中發動政治攻勢,高喊“中國人不打中國人”的口號,偽軍聽後有的掉轉槍口逃跑,有的繳槍投降,最後只剩下一個日軍小隊被包圍消滅。這次戰鬥的勝利,震動了全縣的偽軍,鼓舞了群眾。

1936年2月,東北人民革命軍根據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以及“東北抗日聯軍統一建制宣言精神,將東北反日聯合軍第五軍改編為東北抗日聯合第五軍(以下簡稱抗聯第5軍)。此時,抗聯第五軍準備將游擊區擴大到整個吉東地區。但是,不久這一地區即變成敵人集中兵力實行包圍“追剿”並大舉進攻的重點地區。

同年夏天,柴世榮根據抗聯第五軍黨委特別會議“將主力部隊向中東鐵路道北轉移的決定,在完成保護第一、第二師主力部隊向道北轉移的任務以後,8月到牡丹江下游刁翎地區,開展抗日遊擊活動。年底,柴世榮又率領軍部輾轉依蘭、勃利和方正一帶進行抗日活動。他在三道通建立臨時後方根據地,組織地方反日會,開展給養供給工作,並在四道沙子溝裡籌建後方密營、醫院、裁縫所和修械所。當週保中從道南來到三道通的時候,柴世榮向他彙報一年來的工作。周保中聽完後很風趣地說,我常說打打鬧鬧數著柴世榮,看來這不夠全面,應該說兢兢業業也數著柴世榮。

1937年7月,全面抗戰爆發,全國性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東北抗日遊擊運動掀起了新的浪潮。柴世榮結合吉東地區群眾反日情緒高漲、偽軍動搖、敵人恐慌的特點,非常重視爭取、瓦解偽軍的工作,擴大了抗聯隊伍,有力地打擊了敵人。柴世榮率部轉移到中東鐵路道北以後,瞭解到三道河子偽森林警察隊隊長李文彬是一個出身貧寒、富有正義感和有較強烈愛國思想的人因此決定爭取他們反正抗日,柴世榮立即派師參謀長張鎮華到李文彬處進行工作。李文彬同張鎮華是在舊東北軍第十八旅時的拜把兄弟,兩人關係非常密切。經過了幾個月的準備、內部策動和組織工作,他們於7月12日晚宣佈起義打死日軍軍官,燒燬防所,帶上全部物資彈藥,全體官兵150多人和家屬一起向抗聯駐地進發。他們在蓮花池發表了反日抗日救國宣言書。7月15日,柴世榮派部隊把他們迎接到第五軍駐地三道灣,舉行了誓師大會,宣佈該起義部隊全部加入抗聯,改編為第五軍警衛旅,由李文彬任旅長,張鎮華任政治部主任,11月,該部改編為第五軍第三師。這次起義,實際上成了當時這一地區偽軍、偽警起義反正的先聲。在這之後,依蘭、勃利等地偽軍起義一個接一個,抗日鬥爭出現了新局面。抗聯第5軍有了空前的發展壯大,部隊發展到3000多人,游擊區也擴大到中東鐵路道北以至整個吉東地區。

1937年9月,柴世榮參加了在四道河子召開的中共吉東省委常委的工作會議。會議根據中共中央駐共產國際代表團關於在東北建立4個省委和相應的建立4個路軍的指示精神,決定將抗聯第四、五、七、八、十軍以及王蔭武的救世軍和姚振山的救國軍等七個軍,組建起東北抗日聯軍第二路軍。與此同時,組成第二路軍總指揮部,由周保中任總指揮,柴世榮升任抗聯第五軍軍長。會上,為打破敵軍“聚殲”計劃,另闢新區,保存力量,確定了抗聯第二路軍西征計劃。西征部隊指揮機關由第五軍軍長柴世榮等人組成。

1938年,日本帝國主義向東北抗日聯軍開始全面反擊,從而使東北抗日聯軍遊擊鬥爭進入更艱苦時期。這年冬天,柴世榮率領的抗聯第五軍軍部所在地——刁翎地區成了敵人冬季“大討伐”的重點。由於日寇進行殘酷的“大討伐”,四處搜索進攻,並動用飛機偵察、掃射、轟炸。因此,柴世榮及其部隊與第二路軍總指揮部斷絕了聯繫,被隔絕在烏斯渾河以北地區,陷於苦鬥之中。是一個富有游擊戰爭經驗的指揮員。他在長期的遊擊鬥爭實踐中,摸透了敵人活動的規律,又善於依靠群眾的支持,採取靈活機動的對策。當敵人大部隊蜂擁而至的時候,他把部隊化整為零,編成若干小股,打麻雀戰,和敵人捉迷藏。而他自己則帶一小部分隊伍隱蔽到敵人根本意想不到的離敵很近的地方去活動。當敵人撲了空,一無所獲地退回去後,他又把隊伍拉回原地,安全地度過了一個冬天。

1939年,東北抗日遊擊戰爭日趨艱苦,抗聯部隊人員銳減。但是,柴世榮並沒有被敵人攻勢和險惡的處境所嚇倒,而是信心百倍,誓死抗擊日軍的“討伐”。3月,柴世榮接到中共吉東省委的通知後,到四道河子參加省委擴大會議。當柴世榮到達開會地點的時候,周保中緊握他的手感慨萬分地說:“原來是多麼熱鬧的偌大的戰爭舞臺,現在幾乎就剩下咱們兩個人跳舞了。”柴世榮聽完後笑著說:“咱們兩人就合演紅色二人傳,一定要演到底,一定要傳到出現一個紅色中國時為止”。在會上,周保中作了關於目前形勢及其特點的報告,根據敵我鬥爭形勢的特點,提出了重整旗鼓,收集各部,大加整頓,堅持鬥爭的方針,並決定迅速突破敵人的包圍。根據會議上述決定,柴世榮率部回到道南舊區,繼續開展遊擊活動。

1940年3月,東北抗日聯軍與蘇聯遠東軍達成協議,抗聯部隊在困難情況下可以轉移到中蘇邊境地區進行整訓。

同年秋天,抗聯第五軍政治委員兼中共道南特委特派員季青在東寧縣片底子主持召開活動在道南的第一路軍和第二路軍幹部會議,決定組成中共道南特委,由季青任特委書記,柴世榮等任委員,也稱道南特委三人團。11月4日,柴世榮指揮第五軍與第一路軍第三方面軍崔賢所部聯合攻襲駐守東寧楊木橋子偽森林警察隊和伐木場,斃傷偽警各3名,俘虜65名,繳獲大批糧食和冬季用品。年底,蘇聯遠東戰線司令部派交通員通知季青、柴世榮到蘇聯伯力去開會,稱中共中央代表已到伯力。這一年,抗聯第二路軍除一小部分隊伍仍然在饒河地區堅持遊擊鬥爭外,大部分主力部隊已越界轉入中蘇邊境,設立野營,集結休整。

1941年1月,柴世榮和季青帶領部隊到蘇聯伯力參加會議。此間,中共東北各地黨組織和抗聯各路軍代表經協商,決定抗聯各部隊在休整之後,立即迅速返回東北戰場,繼續戰鬥。當時,他們都集中在雙城子南B野營。周保中來到B野營後,進行組織整頓和思想教育工作,並改組以季青為書記的道南特委三人團,柴世榮仍為三人團成員。三人團負責B野營的工作和對道南部隊的領導工作。

同年4月,東北抗聯各路軍已做好了整頓編組工作。正當中共東北各省委組織代表和抗聯各路軍負責人準備各自率領越界部隊返回東北戰場的時候,蘇聯為爭取時間準備反侵略戰爭,與日本簽訂了《蘇日中立條約》。從此,蘇聯出自對日關係和保持遠東邊境穩定的考慮,勸阻東北抗聯隊伍暫時不要返回東北,只要求抗聯部隊派遣小部隊,到東北進行偵察工作。當時,東北 各地黨組織和東北抗聯部隊領導,根據國際鬥爭形勢,為顧全大局,決定東北抗聯隊伍暫時不把主力派回東北戰場,而在中蘇邊境進行整訓。

1942年春,柴世榮首先派陶淨非率領一支隊伍回到東北活動,責成他在老爺嶺西建立後方根據地,作長期鬥爭準備。不久,柴世榮和季青各率一部分隊伍回到東北,分別在中東鐵路道南,道北進行活動。各部隊的主要任務是,與群眾保持聯繫和開闢地方工作。此時,他們都做好了不再去蘇聯的準備。

同年11月,東北黨組織和東北抗聯各路軍領導經研究決定,將所有在蘇聯境內的抗日聯軍指戰員統一組成為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亦稱國際旅,或稱蘇聯紅旗軍獨立步兵第八十八旅。

東北抗聯教導旅由周保中任旅長,政治委員為李兆麟,編4個步兵教導營,共1000多人。六、七月間,南北兩個野營合併人員全部集中到北野營。

8月初,正當柴世榮率領的第五軍軍部和陶淨非犧牲後所剩下的人員在綏芬大甸子會合的時候,接到周保中派交通員劉希剛送來的通知,讓他帶部隊回蘇聯北野營。柴世榮率部到蘇聯北野營後,被任為東北抗聯教導旅即蘇聯紅旗軍獨立步兵第八十八旅第四步兵營營長。自那以後,柴世榮就在北野營進行軍事和政治理論學習。當時,柴世榮雖然年齡較大,但他對政治理論學習特別認真,如飢似渴地學習、研究,下課後也總是手不釋卷。1943年初,北野營從蘇聯方面得到延安整風的學習材料,也進行了整頓三風的學習。後來,還得到了毛澤東的《論新階段》等著作。

1943年夏秋之間,組織上讓柴世榮去完成一項重要的任務。他帶領一部分隊伍離開了北野營。然而,這一去而未復返。全國解放後,據確實可靠的消息,柴世榮在執行任務時光榮犧牲。1953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為他的家屬頒發了革命犧牲軍人家屬光榮紀念證。


溫馨提示:更多相關內容,請關注微信公眾號:中華英烈網(ID:zhonghuayingliewang)

投稿須知:投稿請將作品以附件形式(建議將郵件主題命名為“作品形式+標題+投稿人姓名/單位/地址/聯繫方式(手機/QQ/微信)”)發送至郵箱[email protected],詳情請點擊 查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