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泰:別有仙境在“天柱”

長泰:別有仙境在“天柱”

天柱山,在長泰縣東南25公里處,海拔933,1米,與朝天嶺,雙髻山相連結,成為長泰縣與龍海市的分界線。遊人自城關武安鎮沿通往廈門的公路馳車3公里,再轉左側的盤山公路,就到達亭下林場。然後就可以徒步沿石徑登山。一路綠樹蔥蘢,濃廕庇日,鳥語花香,景色明麗。再往上,南望可見象鼻巖,朝北有小道通往慈雲巖。附近彌望盡是巨巖危石,累迭交支,各具異態,如象、如馬、如鷹、如蓮花,天然神似,無不畢肖。《長泰縣誌》上形容其奇曰:“巨靈所創,列真所棲,詭石錯列,百奇萬狀。”又據《閩書》記載,山上東南西北有四座石門,古人名之為仙門、佛門、人門、鬼門。入門有石室、石庫、石洞、石梯等,景色“窈然以幽”。然而最奇的莫過於“天柱”了。這個圓形如柱的奇石矗立在峰巔,高可十二丈,橫闊六丈,色白如玉,有兩行水痕苔跡,黝黑如帶,自石頂直溜而下。每當旭日初照時,或是燃燒的晚霞映紅天空之際,天柱便幻出虹色異彩,因而又名“紫玉峰”。在這裡,可以東望日出,俯瞰滄海,“一覽江山幾萬重”。


最早發現天柱山而見諸史冊的,當歸北宋徽崇寧年間的道人楊虔誠。他是龍溪人,十四歲宗棄俗慕道,歷往名山,擅長詩文,自稱“白衣道人”。崇寧三年(公元1104年),他於天寶山上學道時,遙見東北方天空出現天燈雲旗的異象,他循天象,辨方位,從古溪吳峰登天柱山,見這裡地僻清幽,山壑奇秀,就“芟草斬棘,結廬定居”。

長泰:別有仙境在“天柱”

所謂“天燈雲旗”的異象,須在麗日晴天的好天氣,從漳州平原遙望天柱山,每當東方欲曉,群山朦朧,獨天柱巖染霞啟曙,巖頂猶如一盞天燈,高掛碧霄,須臾之間,旭日東昇,天柱山巔就象一幅紅綃飄飛在白雲間。古人稱之為“天燈雲旗”。若是陰霾籠罩,天柱潛形,自然非陰即雨了。前人有云:“循雲旗之啟閉,引為睛雨之變端”,這真是“一柱凌霄起,萬象同仰首”了。

“天柱而外,忘歸石最勝”,明代侍郎何喬遠作《遊天柱記》介紹道:“入門見寺矣,門際為‘忘歸石’,石廣可三丈,若砥,下俯幽絕,每當夕陽夜月泛酒其上,可忘歸也。”此外奇者還有一線泉,泉水從巖上流出,一線逶迤,流在大石盤上,用手可掬起,涓涓清泉彙集在一臼形的石池裡,終歲不絕,大旱亦不涸,池溢就漫入澗壑中。還有應潮泉,泉如潮汛,盈溢有期。兩水合流有聲,潮至時無聲。或稱泉久已湮沒了。另一叫暗水泉,在最東邊,石下聞水聲,隱隱如弦,尋之卻不見流處。

長泰:別有仙境在“天柱”

天柱山的景緻不可勝數。大凡名山勝地,總是“地因人傳”,沒有探幽尋勝人登臨為之謳歌傳誦,往往不為世俗所知。由於天柱山的奇秀,引來無數名流雅士登臨吟詠,使之包含了深厚的文化意蘊,並得到今人之矚目。《長泰縣誌》中就保存有宋代的曾循、明代長泰知縣管桔等人撰寫的《天柱山遊記》5篇和《遊天柱山》的詩賦27篇。他們無不盛讚在天柱山為“臨漳第一勝處”。歷經滄桑的天柱山,雖然寺觀如今多己廢圯,但江山依舊,嫵媚如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