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去農村承包山頭搞養殖的人,現在怎樣了?

彭旭濤


現在隨著國家對於農村創業的扶持,農村裡出現了很多承包山頭搞養殖的人,每個剛開始養殖的人總是信心滿滿、一腔熱血,但是到頭來能堅持下去的人卻是很少,很多人都中途退出,由打工返鄉創業到再度背起行囊離鄉打工。在我們村裡這些年有過很多承包山頭搞養殖、種植的人,有養豬、養雞、養羊等家禽家畜的,也有種植木耳、香菇、平菇等蔬菜的,但是自己本村人很少有能堅持下去的,基本都以失敗結束了草率的創業之路;只有一家種植香菇的還在繼續,不過現在也沒有將香菇當做主要的業務來做,規模也不大不如從前了,究其原因還是因為村裡那些專業種植香菇之前在他家租住過房屋,他們從中學到了不少的經驗,所以才會順利的種植下去。真正能夠堅持下去並擴大規模的現在只剩下那些外地來的養殖戶,因為他們有著一整套完善的養殖流程以及豐富的養殖經驗,所以才能越做越好。

為什麼現在越來越多的農戶投入到了養殖行業

隨著國家對農民以及農村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我們農民也跟著享受了很多便利的服務,比如20年前種莊稼需要給國家繳納一定的稅收,而現在是種莊稼國家給我們發補貼,加上國家對於農民創業資金以及技術的扶持,很多人開始返鄉創業。但是對於身為農民的我們來說返鄉創業能做些什麼呢?種地是不可能的,不是怕辛苦,而是因為糧食的價格不高,那就種植一些經濟作物吧,或者養殖家禽與家畜,可能很多的農民都是這麼想的,養殖和種植都是我的老本行,現在無非就是把數量整體提升而已,沒有什麼難度,於是就冒冒失失的進場了,優待的政策加上村裡已有成功緻富的前人,這兩項就導致了近些年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返鄉創業了。

返鄉創業的背後是幾家歡喜幾家愁,農民為什麼養殖很難成功

在我的家鄉就有很多這樣的鄰居,我家旁邊的叔一開始總是自信滿滿,當身邊的人跟他說讓他一開始將規模弄小一點,在可控的範圍內,這樣比較穩妥,然而很多的人都聽不進意見,總覺得無論是種植還是養殖對於身為農民的他來說是小菜一碟,無非是數量上多了點,每天的工作量大了一點而已;要創業就應該弄大的規模,要不還不如去打工呢。結果到頭來很多人一年半載都沒有堅持下來便給自己的創業時代畫上了句號,村裡人都是好面子的,很多時候也不願意再提起這些傷心的往事,一般也沒有人去深究為什麼沒有成功。

其實在我個人看來,農民創業難以成功是很正常的一件事情,不論是前些年的養竹鼠、還是後來的土雞、土豬等等。首當其衝的原因便是農民不善於管理,沒有相應的養殖技術,可能養幾隻、十幾只還可以,但是成千上萬的飼養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事情了,少量養殖可以做到精細化管理,哪一個個體出現了問題都能立刻發覺,而數量一上來便很難發現並及時的防治,等到發現時候已經晚了;即便是早期發現了問題也會因為缺乏處理經驗,而得不到最好的處置方法,最後還是眼睜睜看著情況變得糟糕。

除此之外農民對於養殖的預算以及成本的控制也做不好,很多時候都是在虧本養殖,所有的錢加到一塊最後發現一頭豬出欄還賠錢,在這樣的情況下自然也就沒有了興趣;殊不知很多時候都是有計劃的,就拿養豬來說,什麼時候開始餵養,到什麼時候出欄,這都是有嚴格的時間限制,能算出來在最合適的時候出欄就能保證利潤的最大化,否則便會少賺甚至是賠本,養雞也是如此。農民因為自身的文化水平有限,得到的消息往往都很滯後,在他們發現商機的時候往往都已經有大批的養殖戶入住了,即使養殖成功,最後也有很大一部分死在銷路上,賣不出去,最後不得不虧本處理,在這樣的情況下幾乎沒有人再願意去養殖了。

身為當下的農民,我們該如何養殖創業

五一放假時候我回了來家,抽空與高中時候的同學聚了聚,他現在就是在農村養殖自主創業,但是我感覺作為年輕的一代,創業確實不是頭腦發熱,而是有著自己的一個完整計劃體系。我的同學目前在做的養殖項目有魚塘和紅心獼猴桃種植,目前紅心獼猴桃種植技術已經成熟,每年都能賺10萬左右,而魚塘是從去年開始的,他有著自己一整套的計劃,說現在政府都在鼓勵發展鄉村旅遊,他的想法就是一步步發展,打造一座這樣的旅遊莊園,目前已經把魚塘修建好,但是他並沒有養殖常規的鯽魚、鯉魚與草魚,通過他們來賺錢,他的魚塘裡放的都是釣魚愛好者喜歡的黃辣丁、大青魚、泥鰍、黃鱔、野生鯽魚等,而且目前已經將魚塘做成了垂釣的好去處,並開始推廣,可供釣魚愛好者們在釣魚時候聊天、喝茶,還配套有生態養殖的土雞,在獼猴桃園內,來玩的人可以自己去捕捉土雞,獼猴桃成熟時候可以自採摘,目前在這一片小有名氣。


後來我總結了一下,我這同學的創業有以下幾點:

  1. 不盲目,紅星獼猴桃的養殖在當地已經形成了規模,政府在資金與技術上大力支持、補助,收購價格不菲,而且種植技術成熟;政府在當地弄了一個獼猴桃收購市場,每年都有大量的水果供應商到此收購獼猴桃,現在已經是按個的大小分開來賣了。

  2. 種植規模不盲目擴張,在技術已經很成熟的情況下依然是小範圍試種,並且做好成本預算的控制,經過兩年的種植摸索出了經驗與產出投入比,再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擴大規模,這樣能將自己的資源利用的恰到好處。

  3. 有著自己的整體規劃,分片區、步驟有條不紊的進行,對於政府提供的服務一定要利用好,這其中有很多都是免費服務,比如技術上的支持,以及無息或者低利息貸款政策。

  4. 利用好現在便捷的物流與互聯網,他的獼猴桃不僅在水果供應商這裡出售,更多的是以高價格賣到了全國各地,在淘寶上有自己的網店,在一些自媒體平臺都有自己果園的種植影像,讓購買者能夠全程看到種植過程,這樣放心的產品當然有很多人願意來購買。

創業有風險,切記盲目的投入,應該做好一個前期的市場調查與養殖技術學習。以上觀點純屬個人愚見,如您有更好的意見歡迎下方評論交流,讓您的意見給我們農民朋友帶來實實在在的指導,從而提高我們農民創業的成功率。


鄉巴佬話三農


一、為什麼要回農村搞養殖?

前幾年我認識的一對夫婦,因為在外面打工多年,積攢了一些錢,總共有幾十萬。覺得打工辛苦,賺錢不是很多,早就想自己當老闆了。聽說搞養殖政府有補助就決定回鄉搞養殖,租了100多畝的山地,山場的租金很便宜,5000塊錢一年,田另外算,租金要100~300塊錢一畝,因為嫌田租太貴,沒有租幾畝田。

二、他們養了什麼?

因為這邊很多田都荒蕪掉了,長滿了野草,可以放牛,山上也有很多草和樹木可以放牛,養牛政府也有補助,後面決定養牛,但是他原來從來沒養過牛,沒有一點相關的養殖技術。建設牛棚、接水、拉電大概花了30多萬的資金,買小牛犢大概去掉30來萬的資金,打工賺來的錢幾乎都花光了,可是投資才剛剛開始。以後山上的草要是不夠吃還要買草料,因為養殖週期比較長,長期沒有收入。


三、為什麼賠錢?

1、因為沒有養殖技術,跟著感覺走,牛的長勢不理想,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別人養一年就可以賣的牛他要養二年。

2、因為沒有做長期的規劃、預算,前期投資過大導致後期資金鍊比較緊張,因為養殖週期比較長,長時間都沒有收入,不比打工每個月按時有工資發。該買的草料沒有買,該買的藥品沒有買,存在僥倖心理導致牛死亡,也是牛長勢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3、原計劃政府補貼的錢一分錢也沒拿到,因為他們的規模不夠大,沒有帶動周圍的農民致富,達不到補貼的標準。

4、因為了節省租金,山邊上的田大都沒有租下來,雖然大部分都荒蕪了,但也有部分人種了農作物,導致要花很多時間去看住牛,不讓它們吃農作物,沒辦法放養,浪費很多時間、精力。農民看到你必須要租這個田的時候,趁機抬高租金。


總結:我舉了他的例子並不代表別人養牛也會虧本。不管是種植還是養殖都要先學好技術,技術掌握在手中做什麼都更有成功的機會。

歡迎大家點擊關注按鈕,關注我的頭條號【承訊生態種養】,讓我們一起共同成長!


承訊生態種養


說到這個話題,我也想談談我的看法,畢竟我現在就是做的這一行。本人86虎,2014年我辭去農機銷售回老家,在家休息了將近一年,說真的是看致富經衝昏了頭,想著自己搞點養殖,輕輕鬆鬆的,還能顧家。第一次搞了2000只柴雞,忙活了半年後,新搞的場地因修路問題擱置一年,前後花費大致6萬元,後來雞也零散拋售,沒賺錢,但也沒陪,除了場地等固定投資。15年新場地的路搞好後,又上了將近2000只,說真的一次太多不好消化,太少又養不了家,賣給雞販又不掙錢。之後公雞直接淘,留母雞產蛋,雞蛋無銷路,自己吃,送人,送朋友,又是不賺錢。第三年中旬雞蛋慢慢能養活自己,但還是不賺錢,後期上了放養黑豬,兩三隻羊。去年豬肉打開本地市場,銷量馬馬虎虎,今年比去年更好點,幾年下來前前後後不算自己家人的人工投入將近100萬,現在還負債30左右,爭取明年底還請債務。反正農業是個條漫長而艱辛的路,不能妄想一下暴富,不能一口吃個胖子,要徐徐漸進,靠質量和口碑生存,之後才是盈利。


鞏義川秀山莊


那些去農村承包山頭搞養殖的人,現在怎麼樣了?

大家好,我是文輝,關於這個問題,我分享一下我認識的一位在農村包山林搞養殖的人,是我朋友的親戚。他姓王,是一個70後,搞的是散養黑土豬和土雞。2014年的時候回家開始創業,用了五年的時間,從負債100萬,成了當地有名的養殖戶。

2014年王大哥拿著自己僅有的20萬,回到老家承包了村裡的500畝山林,並向銀行貸款30萬,向親戚朋友借了20萬,在山裡修了路,拉通了電,建了蓄水池,蓋了廠房,人住房。沒有人知道他要幹什麼。大家都很好奇,問他要幹什麼,王大哥告訴他們說,他要養豬,散養豬,大夥罵他說腦子有病,養豬跑到深山裡來,但是王大哥只是微微一笑,也不解釋。

一切建好之後,王大哥又買了幾十噸的玉米,麥麩,豆粕,等農作物,並它們混合後加工成粉末狀態,再裝了起來。然後又買了給豬餵食的食槽等一系列的使用工具。一個禮拜之後,100頭土黑豬小豬崽子運來了,96頭母的,4頭公的。


可是這個時候王大哥開始犯愁了,讓他沒有想到的是100頭小豬仔,他一個人根本忙不過來,而且他的錢也差不多花完了。於是他找到了他的高中同學,想向他借點錢。但讓他沒想到的是他的同學說錢是有,但是有一個條件。那就是讓他也加入進來,以合作的方式入股,兩個人共同經營。本來王大哥想拒絕的,但是仔細一想,還是同意了,因為他一個人也忙不過來,他來正好。

兩個人簽好合同後,王大哥的同學投資了35萬,王大哥還是佔大股份。就這樣兩個人就在山裡過起了“與世無爭”的養豬生活。小豬第一個月的時候是在廠房裡養的,因為太小,不敢放到山裡去,怕走丟。第二個月後,小豬開始外放,但是小豬害怕,還是不敢走遠,王大哥他們只能用趕的方式讓豬去山裡去,因為山裡有很多草,野菜,野果實,植物根莖,各種昆蟲都是很好的免費飼料。漸漸的,小豬適應了山林裡的環境,不用王大哥他們趕,自己就跑到山裡面找吃的了。


過了七八個月,王大哥他們發現,豬回來的數量越來越少,這可把王大哥他們嚇了一跳,以為豬丟了,於是進山去找,等找到後,心終於放下來了,原來母豬懷孕了,在外面的山洞裡搭了窩,下崽了,這可把王大哥他們給高興壞了。

一年後王大哥的散養黑土豬已有六七百頭,但是並沒有把它們全部賣掉,只賣掉了300多頭公豬,母豬留著繼續下崽。而賣豬的錢,他們又承包了一百畝田地,請人在裡面種了玉米,小麥等農作物。而且還買了幾千只土雞仔,有五黑雞,蘆花雞,本地土雞,專門請了工人和他們一起養。


直到今年,王大哥他們又辦起了合作社,讓更多的人加入了他們的陣地。目前黑土豬存有2300多頭,牛羊幾百頭,土雞,孔雀,火雞等家禽3000多隻,成了當地最有名的養殖大戶。

我是西北文輝,專注養殖,歡迎大家指點評論,另外如果你有更多養殖問題,可以關注我的頭條號或者私信我,我們一起交流討論,期待你的到來謝謝!


西北文輝


我一朋友*偉,國營西安蝴蝶手錶廠職工,與我同庚,上世紀90年代買斷工齡下崗,本世紀初期,籌集了四五萬元資金,到長安縣大峪鄉承包了半條山溝,據說是120畝山坡地,事實上200畝都不止,因為是山溝,本來就荒著,承包時也無人丈量,粗略估計了一下,當然向承包人傾斜。起先養殖雞、羊,因銷路與效益問題,改成了放養生態豬,無抗養殖。四周紮了鐵柵欄,蓋了圈舍、庫房、臨時住所等,周邊種植苜蓿。從幾十頭開始,依靠親朋、顧客口碑相傳,十幾年下來,除卻一家人的生活開支外,滾雪球似的滾到了年出欄近千頭,取得了國家有機農產品認證。2017年,又把另半條山溝流轉過來,擴大養殖規模。

2018年環保整治,秦嶺北麓被劃為“禁養區”,該養殖場儘管手續齊全,也未能逃過一劫:生豬限期處理,豬場強制拆除,截至目前也未得到任何補償。一夜之間,*偉從一個“中產”淪為了“無產階級”,四處打零工謀生。


北大屠夫陸步軒


說說我本人吧!18年回農村的,剛開始搞種植,種了180畝水稻,大概掙了5 ~ 6萬吧!(沒記賬具體多少也搞不清楚),同時事開了個小農資店大概掙了7 ~ 8萬,具體多少我也不知道。

19年水稻沒種了,養了70畝龍蝦,投資了18萬回來了10萬的本。農資店沒怎麼打理了,生意很差大概掙了2 ~ 3萬。

20年打算把農資店關了,養70畝龍蝦,在打算養個20來頭牛。

以上就是我本人這幾年走的路 沒掙到啥錢,只能說還活著。





農人石勇


大家好我是五常老帥,非常開心回答這個問題,湖南永州一家企業老闆,回鄉創業在農村包山頭養杜仲豬鉅虧5000萬,目前身無分文負債累累。今天我來講講發生在我身邊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姓李,那我們以下就稱呼他老李,老李祖籍是湖南人,年輕的時候下海經商,先在義烏擺地攤從事小商品生意,後又進入北京天意批發市場,做紡織品批發。由於兩口子踏實肯幹,樂意助人。產品又好又便宜,迅速的積累了大量的客戶。在五年的時間,老李就在天意,小有名氣了,自然而然也撈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就在手裡面有一部分資金的時候,偶然的機會。接觸到了他的老鄉,一次吃飯的不經意談話。讓老李走上了人生巔峰。那個時候北京的房地產處於一個低谷,在08年的時候,只要在北京買房子,無論用什麼樣的方式,都會賺得盆滿缽滿。老李就是踩重用了這樣的風口,利用自有資金再加上人銀行貸款。在北京最多的時候擁有十套以上房產。房地產在08年到18年都是瘋狂的增長了,就在13年的時候,北京的就迎來了整頓。很多的批發市場面臨著搬遷,像當動物園啊,天意商城。都是在搬遷的行列當中。

這時候老李在辦公室待不住了,看著自己的主業不能經營了。就去跟別人合作做了一個空氣淨化的產品。做一個項目讓老李虧了小一個億,出售了大量的北京的房產之後,老李攜款5000萬。回到了湖南的老家,開始了第三次創業,這時候從美國回來了一位博士。姓胡,我們叫他胡博士,經朋友介紹二人相識相知。

兩個人一見如故,相見恨晚。這個時候老李就問胡博士有什麼好的項目可以做,這個胡博士,是從海外活不下去回來的人。出國十幾年,在海外沒有立足,現在又回到國內騙錢來了。這個人心胸狹隘道貌岸然,總擺出一副高高在上知識分子的樣子。這種感覺反而還讓老李頂禮膜拜。就在這種情況下,胡博士介紹了一個項目就是杜仲豬的養殖

在這期間,胡博士還承諾幫他聯繫各方資源以及銷售和技術把關,老李投了5000萬,見了杜仲豬養豬場。開始養豬了,不養不知道,一養嚇一跳。養上萬頭豬,可不是鬧著玩兒了,豬這個東西很能吃,每天需要消耗大量的飼料。由於前期的錢,給胡博士小一部分,做技術顧問費和原材料的研發,就花了老李小1000萬。其實這錢全落入了胡博士自己的口袋。

由於沒有豬肉的銷售銷路,再加上大量的出欄的豬還要在家繼續養,老李就走上了借款高利貸之路。無論是銀行貸款,還是民間借貸,只要能想辦法搞到錢的,他都不惜一切代價。最終由於資金鍊斷裂。企業破產資不抵債。債權人太多導致非法集資,鋃鐺入獄,所以,包山頭種植養殖需謹慎,風險還是大大的。(本故事純屬虛構,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老楊尋貨


作為土生土長的農村人就這問題說下我村叔叔們的養殖故事吧。早在05年我村一位大叔聯合幾戶人家承包荒山辦了一個養殖場,山上養羊,山下養豬,那些年豬價、羊價高,加上政府有補貼 ,大賺了一筆,特別是08年豬肉14一15元一斤,羊肉50一60元一斤,一頭能賺1千多元,一年就賺了好幾百萬元,然後我村很多人都加入了養殖行業,而我村那位帶頭養殖的大叔卻退出了那個養殖場,自己單獨另辦一個農場,改用傳統生態的種養方法養豬、養雞、種菜並加工農產品。隨著豬肉、羊肉價格下跌,政府補貼取消,工資上漲等因素,養殖行業進入寒冬,散戶們紛紛退出養殖行業,只有幾個大戶和那位大叔還在養殖,時至現在幾個養殖大戶養殖規模較大,那位大叔規模最大,有自己的品牌和專賣店,經濟效益很好帶動了部分鄉親脫貧致富。總之各行業有賺有賠,只要有技術、有市場,用心去做還是有奔頭的。


龍形山生態


前幾年山村熱,鬧得不少人心動不已,去農村承包山頭搞養殖,一般有心承包搞養殖的都不只是單純的養殖,都開了個什麼什麼山莊,某某莊園,一邊養著花鳥魚蟲,一邊經營著飯莊,開始的時候都是轟轟烈烈,最後好像都鳥悄的不了了之了,為啥都經營不下去了呢,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入不敷出不賺錢。

我們這裡當時也有一個山莊,是某個村的書記承包了一個山頭,修路蓋小亭子,種了櫻桃、桑葚、桃子各種水果,還有各種花鳥,聽說光山莊的基礎裝飾就投了一二百萬,山莊建成後,僱了專人養跑山雞、豬、鴨子、魚等,還在山裡種了西紅柿、黃瓜,還有很多野菜,經營過程中主打的就是農村“野味”,這野味還真是小看不得,一點不比“山珍海味”便宜,這種邊搞養殖邊搞餐飲的模式,菜品都是很貴的,這就造成了農村人吃不起,城裡人來的少的現狀,首投資金就在幾百萬,後期運營一般的話,別說盈利了,就是成本都很難賺回來,所以經常會看到,開始時轟轟烈烈在山頭搞養殖的,後來都是不停的換門頭,換來換去都黃了。



不過也不能說承包山頭搞養殖的就都不行。我們這裡還有個葡萄莊園,在莊園裡大批量養著各種家禽,還種植著各個品種的葡萄,每年葡萄上市時好多人來莊園遊玩,這裡集吃喝玩樂一體,在買完葡萄後,可以到養殖區自選跑山雞或者去魚塘捕魚,大師傅直接給處理做成菜,絕對保證第一手的新鮮家禽,從山村野地到飯桌餐盤。這個莊園搞的養殖業就很紅火了,承包的山頭地方大,可以選了羊直接做烤羊,也可以選跑山雞直接做蘑菇燉雞,還可以選魚吃全魚宴。在這裡可以摘葡萄,遊玩,吃飯,住宿莊園一日遊,經營的還算比較紅火。但是由於有些偏遠,也是經營壓力比較大。




總之這幾年承包山地搞養殖的比較少了,單純搞養殖收益一般,建成莊園這類農家樂又擔心是違建,大棚種植櫻桃、長桑之類的水果倒是比較紅火,收益也不錯。


一品小十六


那些去農村承包山頭搞養殖的人最後的結果不是賠了就是賺了。我認識的一對中年夫婦,他們在我們這邊的山區草原包地養羊,最後賺的盆滿缽滿。

兩口子是我同學的親戚,以前本來就搞養殖,在家圈養小尾寒羊,因此積累了一定的養殖技術和經驗。考慮到圈養和放養還是有一定的區別,老兩口又特意進山跟著當地的牧民學習了一段時間的放養羊技術和需要注意的事項。

我們這裡的山頭承包還是挺便宜,兩口子花20萬承包了10年期限的300畝山頭,然後購入適合當地養殖的灘羊品種,大約500只,又儲備了惡劣天氣餵羊的牧草精飼料,山裡面修了簡易住所和羊舍,前期所有的投入差不多100萬。


投資是巨大的,但由於管理經營得當,人又能吃苦,耐得住山裡的清冷,再加上這幾年雨水好,草場長勢豐茂,灘羊所生的小羊羔成活率很高,每年也能賺個20多萬。

現在算起來,他們已經在山裡面待了差不多5年時間,前期投入的本錢基本已經回來了。這不今年這段時間正好趕上高羊價,老兩口瞅準了時間,互相商量把自家的500多隻基礎羊賣去了300多隻,最後只留了200來只。這300多隻基礎羊,一下子給他們帶來了將近60萬的純利潤,老兩口也是樂開了花。


接下來手裡面還剩200來只基礎羊,離草原的承包期限也還有5年時間,這5年時間裡具體的羊價還不好說,他們暫時持觀望態度,並不打算投入資金加大養殖規模,只是任由余下的200來只灘羊自繁自育就好。

最後,我只想說老兩口的勤奮和技術經驗換來了他們的好運氣。今年的羊價可以毫不誇張地說達到了歷史最高點,在這個時候能有幾百只的存貨,自己想不賺錢都難。養殖業就是這樣,在價格高的時候果斷出手,千萬不要貪心不足想著繼續漲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