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聊起金融,大部分人都會覺得它自帶”光環”,會被貼上“多金”的標籤。大白話來講就是——有錢!這是為何呢?因為大部分吃瓜群眾並不懂金融。但事實上,懂點金融,賺錢的途徑和理財意識就比別人更勝一步,所以,我們可以不投資不理財,但金融常識還是要懂一點的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今天,我們用幾個小故事,講講金融的那點常識!


銀行利息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一位富豪到華爾街銀行借了5000元貸款,借期為兩週,但銀行要求必須有抵押,於是,他用停在門口的勞斯萊斯做了抵押。銀行職員將他的勞斯萊斯停在地下車庫裡,然後借給富豪5000元。


兩週後富豪來還錢,利息共15元,銀行職員發現富豪賬上有幾千萬美元,就問:“你為啥還要借錢?”


富豪說:“花15元就能停兩週的停車場,在華爾街是永遠找不到的。”


資源配對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假如把男人、女人分為ABCD四種優秀程度,那現在的現狀就是,A男想找B女,B男想找C女,C男找D女,所以D男就剩了。


反之,女人方面卻不同,即是,ABCD女都想找A男。最後結果是剩下A女和D男。


對比效應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經濟學中有個公式:幸福=效用÷期望值。

比如,你的男朋友因為工作出色,老闆私下給了1000塊作為獎勵,這時,如果你的期望是他可以給自己買一個10000塊的包,那麼1000除以10000,幸福感只有0.1。但如果你的期望是,讓男朋友請自己吃頓200塊的西餐,那麼1000除以200,幸福感就是5。


金融運作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如果要給“文藝青年”找個反義詞,最恰當的就是“金融青年”。


如何理解這句話呢?


“從明天起,我要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餵馬劈柴、周遊世界。從明天起,我只關心身邊的親人、愛人和友人。”


而這一切的前提都是:有一所房子,有一所房子,有一所房子……


關於房子,如果能用“金融思維”去看待它,那麼當年你就不會如此迷戀高曉松的那句“不買房、買夢想”的話了。


中國住房改革後,房子實際上已經成了一種金融產品。很多人之所以認為中國房價是天價,那是因為房子在他們眼裡就只是房子。而如果你把房子看成一種金融產品,你就明白為什麼中國房價在一路飆升了。


小編認為未來的每一件物品、每一項服務、每一個企業,都可以變成一個金融產品,然後對其進行金融運作。比如電影的金融化,當你在看電影,別人卻在賭票房。


那麼什麼是金融運作?


就是推動資金依次流入最有效率的國家和地區、最有效率的產業、最有效率的企業、最有效率的項目、最有效率的個人,從而實現資本的增值和擴張。


工具箱意識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所以從現在開始,你必須有工具箱意識。


即:你的房子、車子、股票、工資等等都是你的金融工具,你的目的不是徹底擁有他們,而是利用他們。你要通過更新、倒手、與贖回實現增值,然後推高自己的高度,從而可以配置更多資源。


金融的本質就是錢如何生錢。錢不是萬惡之源,錢只是可以將一切量化。資產可以量化,思維可以量化,生命可以量化,感情可以量化,甚至時間都可以量化。


萬物皆為我所用,萬物皆不為我所有。一切有形資產都是身外之物,你在這一過程中形成的思想、格局才是自己的。


為了配置更大、更多、更遠的資源,你還需要明白槓桿原理。


槓桿原理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給我一個支點,我就能撬起整個地球!”


這是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的傳世名言,意思是無論是一個重量多麼大的物體,只要我的槓桿夠長,我就可以撬動它。槓桿原理是一項非常聰明的發明,我們完全撬動超出自己“力量”範圍之外的東西。


這也是一句非常催人奮進的原理,它激勵我們大膽的去改變世界。但是真正將這句話應用到極致、並徹底改變世界的,其實是各類金融玩家們。


沒有槓桿就沒有金融。一切金融創新的本質都是平穩的把槓桿放大,一級槓桿1:3,二級槓桿再來一個1:3,整體系統疊加就變1:9,還有三級、四級,甚至隱形槓桿。

放大槓桿不難,難的是槓桿級數要和你的掌控性匹配,否則就會失控。屢禁不絕的非法集資,小貸、擔保等因資金鍊斷裂而倒閉的事件,以及互聯網金融屢屢爆出的失聯、跑路,皆是因槓桿而起,因此一切金融危機的本質就是槓桿的失控!


對於國家來說,真正的智慧是以信用為支點、設計一個風險可控的槓桿,去撬動和配置遠方資源的制度。這才是國家高度的智慧,也是金融思維的精髓。


四種角色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我有錢,我需要把錢變成更多的錢。——資本家


我沒有錢,我可以幫有錢人把錢變成更多錢。——銀行等機構


我沒有錢,但我的想法可以變成錢。——創業者


我沒有錢,誰給我錢我就幫他掙錢。——打工者


所以金融的本質是:為有錢人理財,為缺錢人融資。然後以增值為目標、以槓桿為手段、以信用為基石,以邊界為風險


增值、信用、槓桿、風險、這四個詞相互作用,從而形成了一個大的運作系統。


這裡我們要告訴你的是,在上面四種角色裡,信用格外重要!因為信用是槓桿的基礎。沒有信用也沒有金融,信用是金融的立身之本,是金融的生命線!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為什麼我們越到中年,生活越窘迫?

/ 01 /

有人說,中國最好的賺錢時代已經過去了。


人口貧富差距越來越大;高學歷人群越來越多,你的工作競爭力越來越大,漲工資也越來越難;個人財富的積累取決於國家經濟,富人普遍選擇搬遷海外,身邊的大量資金面臨外流……


如果你依然沒有趕上富人的行列,現在的你應該怎麼辦?


其實,問題在於你積累財富的方法錯了。


金錢的壓力是在每一天生活累積下的結果,很多人為了賺錢只顧埋頭工作,一旦遭遇了失業或緊急事件,才發現自己手裡的積蓄抗風險能力幾乎為零。


人生半局,房子、車子、家庭、健康,每一個都是隱形炸彈。

/ 02 /

但你知道嗎?就算兢兢業業工作,你賺到的錢也在逐年虧損。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鍾偉教授按30年以來的數據測算出,現在的255萬,相當於30年前的萬元戶;而現在的100萬,在20年後的真實購買力,只相當於今天的11萬到45萬。


也就是說,在持續的通貨膨脹下,如果你手裡現在有1萬塊錢,一年後這筆錢就縮水了450元。幾十年過去,你拼命工作攢下來的錢有很大一部分會打水漂。

金融體現在用錢生錢,這種邏輯將世界變成四種角色


怎麼抵禦這些風險?


答案是理財。


巴菲特說:“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不取決於你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你如何投資理財。錢找人勝過人找錢,要懂得錢為你工作,而不是你為錢工作。”


這世界上沒有絕對安全的工作,也沒有永遠保值的財富,理財觀念一定要有。


然而,即使意識到了它的重要性,但大多數人都還在“亂理財”。

/ 03 /


某權威機構發佈了一份金融素養調查分析報告,結果顯示,在我國投資理財的人中,有將近65%的人理財投資水平不足以參與投資。


● 看到別人的理財產品賺錢了,自己也跟著投;

● 一味選擇高收益的理財產品,不管背後的風險;

● 投資形式過於單一,不懂分攤風險的道理……


那麼,市場上有沒有一種股票是收益較好,風險較低的呢?

還真有,那就是優先股!

優先股是相對於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潤分紅及剩餘財產分配的權利方面,優先於普通股。優先股股東沒有選舉及被選舉權,一般來說對公司的經營沒有參與權,優先股股東不能退股,只能通過優先股的贖回條款被公司贖回,但是能穩定分紅的股份。

那麼,與普通股相比,購買優先股具有什麼優、缺點呢?

一. 股息不受企業經營狀況影響 收益穩定

對於發行企業來說,優先股屬於股票,因此可以把募集資金直接納入資本儲備。對於投資者來說,優先股更類似於長期債券,可以獲得約定的固定股息,或者是同市場指標性指數掛鉤的浮動利息。

普通股價格通常由企業經營狀況決定,受市場預期影響,市場波動巨大。優先股價格則更多取決於發行企業的信用評級以及支付的股息水平,因此其價格波動遠遠小於普通股。

通常,優先股的股息會高於該企業的普通股股息和普通債券利息,投資者可以每月每季或每半年一次收到優先股股息。

二.優先分配剩餘財產,風險較低

前面提到,對於優先股投資者,購買優先股相當於購買了長期債券,債券風險相對於股票而言要小很多,但並不意味著沒有風險,優先股的風險主要在:

1. 企業經營不善倒閉。但由於優先股具有優先剩餘財產分配權,因此在企業清算完債務之後,可獲得優先權利分配。

2. 當央行提高利率的時候,會對優先股造成一定的折價。由於優先股的股息通常是固定的利率,因此當央行上調利率的時候,會對優先股造成一定的折價效應。

三 . 沒有經營參與權,收益有上限

與普通股相比,優先股具有優先剩餘財產分配權,其相應的代價就是失去了公司經營參與權。其次,由於優先股通常約定好了固定分紅利率,因此當公司業務突飛猛進利潤大幅度增長的時候,可能會出現分配給普通股的紅利高於優先股紅利。

通過以上三點,或許你對於優先股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股神巴菲特在金融危機期間憑藉優先股大發其財,而今在全球經濟普遍蕭條的大前提下,優先股以其相對較高的風險與較低的風險,獲得高淨值人群的青睞。此番股轉系統進行優先股轉讓測試,增進優先股流動性,其目的或在於吸引高淨值人群參與市場,提高企業融資能力與市場活躍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