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01關於瓊花

瓊花因其與世無爭而得名於天下,文人騷客凡到揚州,必賞瓊花,瓊花是楊州的代名詞,因其花瓣小巧潔白,古往今來,瓊花作為一個詞,在詩人的筆下已經成為仙苑之物,如皎然之稱五月雪花,如盧綸留世之作“回首望君家,翠蓋滿瓊花”。

自古文人多悵然,他們一直對植物情有獨鍾,這種情愫在詩文作品中借各式各樣的花草意象借物喻情,一方面又不斷地揖寫了大量文學與植物學之間的各類花譜樹書和詞作作品,數目眾多,風格各異。

比如大家熟知的春牡丹、夏荷蓮、秋深菊和冬臘梅,在不同的文筆筆下,所代表的意象始終如一,如牡丹的富貴,秋菊的隱然與世,而瓊花卻在不同的時期卻賦予了不同的意象,雖然它的壽命與其他花卉植物相比是極為短暫的,但是這並不影響它古往今來對人的魅力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02瓊花的發展史

(一)最早見於《詩經》——瓊花只作為一種植物傲然於世

關於瓊花的史書記載,最早見於《詩經·國風·齊風·著》:“俟我於著乎而,充耳以素乎而,尚之以瓊華乎而。”這裡可以看出,瓊花最早為“瓊華”。“瓊”意為玉佩瓊琚,纖塵不染,而“華”意為華貴異彩,不是凡物。

許慎在《說文解字》中也解釋 :“瓊,亦作玉也。”在古代“瓊”本義是指潔白無瑕的美玉,並非我們現在所認為單單是指一種植物的稱謂。

瓊花兩字的由來,得緣於一個神話傳說,古代一位仙女叫蕃釐,途經過揚州的時候,覺得凡間塵木俗不可耐,世人不信天上花木華美,仙女即取隨身佩玉一塊,掩土灌水,頃刻之間,白玉長成大樹,花開的如玉石一般潔白,微風過處,香飄十里而不絕。後面人們將這種用玉種出的花,名“瓊花”。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二)發展於漢、隋兩朝——瓊花的潔白如霜與道家神話相結合

根據《(萬曆)揚州府志》記載:
(瓊花觀)始建於西漢成帝元延二年(志書作延元二年),郊祀詩媼神蕃釐,北祠后土,故以為名。北宋徽宗賜名蕃釐觀,即今揚州瓊花觀。

從以上我們可知,漢代揚州城東曾有一株瓊花,為了紀念瓊花,有人特為之建“瓊花觀”。瓊花觀在揚州的后土祠內。在西漢,“后土”是上古原始社會人們對土地女神的尊稱,由於道教的神秘感,在傳統道教的神話體系中,后土娘娘是主宰大地的神靈,將她列為眾女神之上,掌管著重大事件。這原本最初是對母系氏族社會的崇拜,而後土祠就是人們為祭祀而所建廟宇,瓊花就這樣帶著宗教背景出世。

關於楊州瓊花的盛景,隋煬帝不遠千里長途跋涉,徵召大量民工修鑿運河,一心必到揚州以觀瓊花。

當時隋煬帝正隨運河南下,巡幸於江都蕪城。聽聞蕃釐觀瓊花盛開,猛生娛樂之心前去賞玩。可當他到達蕃釐觀,卻不願潛心叩拜三清聖像。而這個時候原本繁花盛開、香氣繚繞不絕的瓊花樹紛紛頹敗,小巧可愛的花瓣一片不存。在這之後,各地爆發了農民起義,就連隋煬帝也駕崩於揚州。這一段的故事來自於《隋唐演義》第四十七回(看瓊花樂盡隋終/殉死節香銷烈見)。

關於這一段歷史的是否正確,先不必深究,可足以確定的是直到隋煬帝死於揚州城,瓊花都還沒有出現,後面因而有“花死隋官滅,看花真無謂”這種性質的調侃行為,可見,瓊花作為一種道家神話氣息始終縈繞於漢隋。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三)文化鼎盛於唐宋——瓊花的意象出現

翻閱唐末至宋的詩詞文學作品之中,詩人對瓊花的關注點從不單一困頓的對它進行外貌層面的描繪,更多的人將其比作瓊瑤仙子,賦予瓊花超凡脫俗、冰清玉潔的品格。

唐朝經歷過“貞觀之治”之後,唐朝的經濟、文化盛行於歷史,當時周邊國家無不四夷臣服,和他們國情相結合的,大國的作風,當政者喜歡牡丹,於是,人人上行下效開始紛紛豔羨牡丹,牡丹被賦予花中之王而獨領風騷。當時傳出有名的一句:“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

但唐朝在經歷過安史之變之後,國力大不如前,許多愛國志士卻對人們牡丹背後所奢行的糜爛作風尤為憤恨,當時杜甫時運不濟,體會民生疾苦,吟唱出千古名句“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在唐後期,人們對牡丹背後的意象激昂澎湃,當時人們的心境也發生改變,就如人人耳熟能詳的《愛蓮說》,借荷花來凸顯品質高潔。這之後許多文人開始轉向於對其他植物的喜愛,這裡面就有冰清玉潔的瓊花。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在北宋初期,許元還感嘆揚州瓊花一度的默默無聞:“芍藥瓊花應有恨,維揚新什獨無名

而不久,王禹偁在《后土廟瓊花詩》中寫道:

“誰移琪樹下仙鄉,二月輕冰八月霜。若使壽陽公主在,自當羞見落梅妝。”

“春冰薄薄壓枝柯,分與清香是月娥。忽似暑天深澗底,老松擎雪白婆娑。”

從這兩首詩可以捕捉到瓊花的外在顏色之美,還有它那種不識人間煙火恰似仙界的神物遺落人間。王禹偁是第一位吟誦揚州瓊花的宋代詩人,加上他在當時詩壇“主盟一時”的地位,引得揚州瓊花為文人所愛。此後的歷代揚州太守,這裡面有包括韓琦、歐陽修、劉敞、鮮于侁、蘇軾等,無一不是當時詩壇各領風騷的詩人,他們每個人都有對瓊花的讚頌之作,或許也是他們無私的為瓊花“代言”,使得揚州瓊花之名美過以牡丹而聞名的洛陽。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03瓊花獨有的精神意境

(一)與四大名花不同,卻又有相通之處

宋代文人是文人巔峰的時期,而瓊花以舉世無雙的姿態進入到詠物詩的主題裡面,可是詩人們最初並未賦予瓊花太多情感上的糾葛,許多詩人大多是從欣賞的瓊花的外在來讚美瓊花,或是與其他花卉借喻來彰顯瓊花的珍貴。

如歐陽修在《答許發運見寄》一詩中寫道:

“瓊花芍藥世無倫,偶不題詩便怨人。曾向無雙亭下醉,自知不負廣陵春。”

牡丹花參差不齊的形態,還有其碩大的花骨朵,呈現出來的狀態往往形態各異,加之顏色奼紫嫣紅,放眼望去,為生機勃勃的春天增添的是一片的奼紫嫣紅。瓊花也生在春天,可她一眼望去,便是白淨一片。或許正因為生在春天,它與世無爭的樣子就像是秋天萬物頹敗是菊花的出世,帶有屬於菊花相通卻又不同的與世無爭。

而荷花開在盛夏,出淤泥而不染,一身正氣凌然,而瓊花一生潔白,給人品行高潔,這一點又與夏荷相似。還有凌駕於寒冬的傲梅,瓊花誓不做他地之花,又有梅花的傲骨。兼具以上的種種,為後來文人所表彰他們的品行還是具有一定的參考。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二)瓊花隱然於世,卻獨自生機勃勃

當時最著名觀賞瓊花的地方便是“無雙亭”,許多文人為了一睹瓊花之芳容聚集到這個地方,自王禹偁首詠揚州瓊花以來,瓊花就被賦予了獨特的文化意蘊。

起初詩人們只關注她外在的潔白可愛,但瓊花在宋中期已經帶有高雅的品行,論德乃是花中之傑。所以文人們自無雙亭裡濟濟一堂,借觀賞瓊花來展現自己的高雅,這種高雅便是道家隱世的“無我”卻“不能忘我”的境界,簡單的含義便是,即使別人無法欣賞到我,我卻不能隨意輕視自己。

這些文人得以瞥見瓊花花開之盛景,整日嗅著陣陣沁人心脾的滋味。直到瓊花輾落成泥,帶著絲絲幽香深埋長土,文人感懷傷春,尤為看到這一幕,總能讓這些文人感懷“美人落幕”無法珍惜的長存。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三)瓊花擇一城而孤老,不願折腰事權貴

瓊花獨有的瑩瑩動人無一不讓人羨慕,所以,人們效仿其他植物在別地嫁接瓊花,可是瓊花孤傲清高、不染世俗始終移地不開。

南宋時期,孝宗繼位後 ,亦羨慕瓊花之盛名,據當時的史料記載:

亦嘗移植南內,逾年,憔悴無花,仍送還之,此三次移植風波,說明北如開封,南如臨安,均不適宜瓊花生長。

瓊花不願在揚州以外的地方開花,真真就如楚地五千裡,揚州獨一株,而瓊花這種氣質頗有“不願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孤高氣節。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紹興三十一年,完顏亮南侵,攻佔揚州,並以此為根據地,與當時在金陵的南宋對峙。據《(寶祐)維揚志》載:“(瓊花)柯葉俄悴,避腥風如惡惡臭,高標凜凜,與孤竹二子一節。”不知為何,瓊花似乎有所感應,在金人佔領揚州之前一月,變得枯萎頹敗起來,誓死不願做他國之花。

後來,瓊花不願折腰的氣節讓文人嘆惋,許多文人感懷瓊花的孤傲,自宋滅亡之後,瓊花在最美好的時期悄然滅亡,詩人們也逐漸賦予她情感,為其灌注思想,使其具有人的思想,在後麵人們借瓊花的滅亡來懷念故國,抒發亡國之恨,如李密的《瑤華·瓊華》:

朱鈿寶玦,天上飛瓊,比人間春別。江南江北,曾未見、漫擬梨雲梅雪。淮山春晚,問誰識、芳心高潔?消幾番、花落花開,老了玉關豪傑。

金壺剪送瓊枝,看一騎紅塵,香度瑤闕。韶華正好,應自喜、初亂長安蜂蝶。杜郎老矣,想舊事花須能說。記少年一夢揚州,二十四橋明月。

瓊花與宋王朝相始至終所展現的忠貞不二,都使得瓊花不同於其他任何一種植物而耀耀生輝高標獨立。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04瓊花後記——生命雖空白卻不負韶華

瓊花降及北宋初期,從王禹偽偶遇瓊花,依次引發後人對瓊花的外在喜愛,後來瓊花隨一城而歿的南宋末,瓊花在同一個宋代,文人所為它傾注的情懷詮釋在詞作中,

這些詞作的從始至終,都使瓊花的文學意象日益飽満,逐漸過渡成為對一種品格的追求,後面瓊花和宋朝的同生同滅,引發人們對一個朝代、一段時間的回憶。

自宋代以後,古詩詞裡的瓊花意象漸漸凝固,或許之前詩人們用各具特色的筆觸寫出了瓊花的魅力。往後的詩人都沒有在昇華,或許宋朝之後,人們都沒有得以窺見瓊花真正的姿容,對於瓊花的喜愛,只能心之所向。恰如心中所重要的東西,這種東西無可比擬。

宋朝是文化的多元的社會,瓊花文化在這裡興盛,卻也在這裡悄然滅亡,不管如何,瓊花背後所特有的意象,我們至今還在傳承。

《資治通鑑》

《 瓊花史(周武忠 )》

《舊唐書》

-END-

人海茫茫中,你我溺逝於人潮擁擠中,相聚片首,還好與你共烹茶飲酒。

飛瓊淡濘、襪塵步下迷樓:細品宋詞文化,體會瓊花代表的意象精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