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精準扶貧汕尾海陸豐地區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嶺南的深秋,大片的金黃與青色交錯,熱烈又寧靜。金黃是已經收割完的稻田,青色是遠處種滿果樹的山間。走進深圳對口幫扶的貧困村,村莊炊煙繚繞,間或出現的藍色屋頂點綴在沿村蜿蜒而過的綠水旁,和齊整的片片稻田一起,勾勒出一張張醉人的鄉間山水圖畫。

深圳精準扶貧汕尾海陸豐地區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美麗的下邊村。

深圳對口幫扶汕尾110個省定相對貧困村,涉及建檔立卡貧困戶10673戶,貧困人口42782人。三年多來,深圳累計投入精準扶貧資金14.9億元、民生幫扶資金19.94億元,開展了1593個產業扶貧項目,實施到村項目2318個、到戶項目37.6萬個。截至2019年年底,110個貧困村100%出列、除2019年當年新增的貧困戶14戶72人外,其他貧困戶接近100%(99.83%)脫貧。2019年,深圳幫扶貧困村有勞動力貧困戶人均可支配收入接近14000元。

“一村一品”發展特色產業築牢脫貧根基

汕尾貧困村依託本地紅色文化資源、綠色生態資源等優勢,大力構建“一鎮一業”“一村一品”農業發展體系和特色產業發展模式,推進“美麗鄉村”建設與“美麗經濟”發展深度融合。幾年來已建設了一批農業特色產業示範基地。如陸豐高美茶園、吉水牛大力種植示範基地、浮洲花卉基地、華僑前海苗圃基地、河北村葛根種植業和走地雞養殖業、海豐袁隆平水稻種植和恆華種養等項目……

深圳精準扶貧汕尾海陸豐地區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歐厝村千畝蜜柚生產基地。

河東鎮歐厝村鷹嘴桃示範基地2021年將進入豐產期,保守估計年可產優質果品10萬斤以上,年產值60萬元以上,每年可為每戶貧困戶創收5000元左右。陸河新華村綠殼雞蛋養殖基地到年底有望突破73000只。在鄉賢帶動、“合作社 農戶”產業扶貧模式下,蛋雞養殖產業帶動著新華村村民脫貧致富。大新村按“公司(合作社) 基地 貧困戶”的模式發展特色種養產業,統籌61戶有勞動力貧困戶將88萬元“獎補”資金投入蜜柚基地,利用蜜柚的銷售收入和基地觀光旅遊等收入進行固定分紅,按約定未來十年將每年向貧困戶分配超過5萬元收益。南門外村的太空蓮藕佔地55畝,一年兩季,每畝地可產3000斤,每年總共收益可達20萬元。

暢通產銷對接推進消費扶貧

2019年9月25日,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設在深圳南山農批市場的“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扶貧產品展銷中心”正式開業。展銷中心組織銷售汕尾貧困村及汕尾名特優新農產品,將特色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進行全鏈條聯動,月均零售額4萬餘元。

深圳精準扶貧汕尾海陸豐地區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尚未成熟的蜜柚,承載著村民脫貧的期盼。

從此,汕尾優質農產品在深圳有了自己的“集結地”,解決了產品到深圳市場“最後一公里”問題。

各幫扶單位主動與所在貧困村合作社或農業產業基地建立產銷對接機制,通過員工自發購買或單位食堂採購等方式參與消費扶貧。深圳對口幫扶汕尾指揮部積極組織貧困村農產品到廣州、深圳等地參展,提高汕尾扶貧農產品知名度,拓寬銷售渠道。

組織招聘活動推進就業扶貧

因多年脊柱炎致貧的下邊村村民黃傑彬正在參加“粵菜師傅”的技能培訓,今後又多了一項就業技能。

今年以來,汕尾相關部門和深圳幫扶單位組織聯合開展“南粵春暖”“2019年汕尾市企業用工暨就業技能精準扶貧招聘會”“光明-汕尾城區勞務協作招聘會”等招聘活動,提供“粵菜師傅”“鄉村工匠”等實用技能培訓。目前已轉移就業12846人,就近就業7946人,安排公益性崗位就業人數245人,有意願就業勞動力人口培訓3625人,落實扶貧車間近20個,帶動貧困戶就業298人,全面完成與省簽訂的就業幫扶協議。

拓寬資產收益渠道構建長效增收機制

發揮資金集中投入效益,著力構建持續穩定的貧困戶經濟長效增收機制尤為重要。海豐統籌33條貧困村扶貧資金200萬元共6600萬元,共同建設“海龍投資大廈”;陸河統籌扶貧資金2600萬元投資新河工業園惠及13個貧困村,當地統籌“631”扶貧開發資金投資固定資產收益項目,確保每個貧困村都有村集體收入。

大新村:扶貧路上的鏗鏘三人行

遠處溪水潺潺,近處小屋人家——這是深圳市財政局對口幫扶的汕尾市大新村如今的新貌。

2016年以來,大新村在深圳市財政局的幫扶下,科學謀劃,突出精準導向,聚焦基礎設施和產業發展,著力增加村集體和貧困戶收入,改善人居生態環境,補齊產業短板。扶貧工作隊、村兩委幹部、產業致富帶頭人,團結一心,打開了大新村脫貧的新局面。

扶貧隊長林澤嘉:奔走在變美中的村莊,累並快樂著

6年前,林澤嘉在陸豐參加“扶貧雙到”工作,一干就是3年。2019年,再次來到汕尾扶貧,作為一名扶貧老兵,林澤嘉深知要面對的都是硬骨頭。

大新村地少山多,全村3300人,常住人口不到1200人,貧困戶85戶363人。為了更好地開展工作,林澤嘉把“新家”安在了村委樓上,與村幹部同吃同工作,白天奔波于田間地頭和縣鎮之間,溝通調研,幫貧困戶“跑腿”,夜晚就到村民家中走訪,瞭解村民訴求,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

63歲的貧困戶賴天晴一家八口,孩子都外出打工,他和老伴、孫子孫女留守在家。兩個兒子打工收入勉強維持一家日常開銷,加上91歲的老母親需要贍養,全家生活負擔較重。現在,新河產業園和村光伏發電兩個項目,讓村裡像他這樣的61戶貧困戶自2017年起就有了分紅。2018年,他們的總分紅達到17萬元。

幾年來,在工作隊和村兩委的共同努力下,大新村變化喜人:村道平坦整潔,路燈明亮,全村安裝安防視頻監控,沿路遍種草樹,沿村河流成為全市中小河流整治示範點,學校圖書室重建……村民們的收入也在不斷增加。2018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達到10573元。

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提升。作為這個過程的參與者和見證者,林澤嘉感慨頗深,“扶貧不僅需要耐力,更需要定力,不僅需要同情心,更需要同理心。雖然工作累,但吃的這點苦不算什麼。”

90後村委主任彭晉豐:最大的成就感來於義工志願隊

深圳精準扶貧汕尾海陸豐地區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彭晉豐和義工志願隊隊員一起看望村裡的五保戶。

1993年出生的彭晉豐是汕尾市最年輕的村委主任之一。他在今年的村委選舉中高票當選,也是陸河縣唯一的村級道德模範。從扶貧工作隊隊員到村委主任,他在扶貧路上收穫了成長,打造出一支特色鮮明的扶貧隊伍——大新村義工志願隊。

彭晉豐曾是拳擊手,退役後在深圳打工,後來家庭發生變故,彭晉豐一度意志消沉。村委老主任是看著他長大的鄰居,動員他加入了扶貧工作隊。2017年10月開始,彭晉豐一頭扎進扶貧工作,為貧困戶落實幫扶政策出力流汗。經過前任扶貧工作隊隊長呂夏對他的不斷開導,彭晉豐慢慢從低迷的狀態中走了出來。

在扶貧工作中,彭晉豐意識到個人的力量相對有限。於是,在2018年2月,陸河縣首支義工志願隊成立。

志願隊的成員主要是學生、公務員、退伍軍人和鄉賢老闆。各種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改善村容環境、協助扶貧、舉辦文化娛樂活動……從剛開始的26人發展到現在的130多人10個小組,村裡的氛圍在志願隊的影響下越發溫暖而富有凝聚力。

作為大新村領頭人,彭晉豐說,“我將傾注我所有的力量,做好志願服務活動,推動大新村鄉風文明更上一個臺階。”

大學畢業生莊東洋:扶貧基地上陣父子兵

投入了88萬元扶貧獎補資金的大新村蜜柚基地,是由村民莊偉遠在2016年開建的。作為村裡的產業帶頭人,他帶領著貧困戶一步步脫貧制服。今年,他的兒子莊東洋接過了父親手裡的接力棒。

莊偉遠早年在深圳寶安區經營荔枝果園,後來回到家鄉建起蜜柚基地,總共2500畝的規劃規模,目前已種植1300畝。當記者來到蜜柚基地採訪時,莊偉遠正在上海參加進博會。

莊東洋今年剛從廣外公開學院市場營銷專業畢業,95後的他把蜜柚基地打理得井井有條。暑假回來後,莊東洋在山上呆了兩個多月。除了處理果園裡的日常事務,每天還要接送以貧困戶為主的工人上山下山。在蜜柚基地做工每天的工資是130元,貧困戶為150元。蜜柚基地的收入會在貧困戶中進行固定分紅,按約定未來十年將每年向貧困戶分配超過5萬元收益。

“我想幫爸爸把基地做下去。我學的是市場營銷,也能幫得上忙。”對蜜柚基地的未來,莊東洋很有信心。

深圳市司法局駐汕尾歐厝村扶貧隊隊長陳鎮松:7年駐村讓兩個貧困村蛻變

擔任深圳市司法局駐汕尾歐厝村扶貧工作隊隊長之前,陳鎮松的另一個身份是深圳監獄第八監區副監區長。從副監區長到扶貧隊隊長,陳鎮松一干就是7年。

深圳精準扶貧汕尾海陸豐地區110個貧困村全部脫貧出列

陳鎮松盼望著果園大豐收。

2013年,陳鎮松走進汕尾甲東鎮大茂村,駐村擔任扶貧隊隊長。三年時間,大茂村舊貌換新顏蛻變,陳鎮松因此收穫了“善美扶貧人”、市司法局個人三等功,廣東省扶貧工作先進個人等多項榮譽。很多人以為他會載譽而歸時,陳鎮松做出了一個令人意外的選擇:到深圳市司法局的另一個扶貧點——歐厝村繼續扶貧之路。

情繫鄉村:見證美麗蛻變

儘管已有3年的扶貧經驗,當陳鎮松2016年走進歐厝村時,眼前的狀況還是刷新了他對貧困村的認知:破屋殘垣隨處可見,村兩委辦公樓是危房,集貿市場是用蛇皮袋臨時搭建,村頭巷尾到處是垃圾,一到晚上村裡黑漆漆的沒有燈,時常有村民騎車騎到田裡。更嚴峻的情況是,很多村民沒有穩定的收入來源。

經過調研總結,工作隊列出了扶貧項目清單,首要的工作是基建工程。深圳市司法局出資69.2萬元在村內主要道路安裝太陽能LED路燈,夜晚來臨,200多盞燈亮起來。荒置空地也被利用起來,變身為配備健身器材、景觀池、兒童遊樂設施的村文化廣場,成為村民們茶餘飯後的好去處。

陳鎮松和隊員一起,組織對4公里水渠進行疏通完善、重建攔河陂頭,有效保障農田用水及防澇需要。組織村民清理路障、淤泥、垃圾,對危房和殘破建築、違章建築、旱廁進行拆除,聘請兩名貧困戶保潔員負責全村日常保潔工作,申請扶貧資金和陸豐市垃圾處理資金,用於補貼保潔員工資。

2016年,歐厝村被定為省“新農村建設示範村”先行村。歐厝村這個曾經的貧困村,已經逐漸成為“宜居、自強、文明、衛生”的美麗鄉村。

情繫貧困戶:看到他們苦盡甘來很欣慰

有著近50年黨齡的村民歐錦清已經脫貧,在他新建的三層小屋裡,這位20歲就參軍並榮立過三等功的退伍軍人,講起陳鎮松時充滿了感激之情。當陳鎮松見到他時, 身高1米72的歐錦清經歷了胃切除、腫瘤切除、膽切除三次手術,體重只有84斤。2016年,工作隊把歐錦清家定為貧困戶。“工作隊下了好大的力度,沒有他們,我真的可能早就病死了!”歐錦清感激地說,現在有低保,參與合作社的鷹嘴桃基地和番薯基地勞動還有分紅,連體重也增加到了115斤。

針對實際情況,進行分類指導,科學制定脫貧規劃,是陳鎮松在歐厝村三年多的主要工作。醫療保險政策落實率達到100%、大病救助率達100%,這些看起來簡單的數字,背後是扶貧工作者的汗水與心血。

情繫抱團脫貧:果園明年就是豐收的季節

陳鎮松介紹道,歐厝村首創了令人稱道的“抱團脫貧”模式。在鷹嘴桃基地,深圳市司法局替每個貧困戶入股1000元,分紅的時候不以貧困戶而是股金的名義分紅。

在法制公園旁邊,就是歐厝村佔地560平米的農貿市場,每天7點半到10點有集市。投資55萬元、2017年投入使用的這個農貿市場有42個檔口,四個鋪面,從建造之初就針對老市場的情況進行了詳細的市場調研,營業初始就達成了供需平衡,租金一年可為村集體創造7萬元的收入。

2017年4月,深圳市司法局出資18.1萬元作為啟動運營資金,成立“陸豐市虎島種養專業合作社”。全村81戶建檔立卡的貧困戶成為合作社社員。目前,合作社發展的項目有番薯種植30畝、鷹嘴桃100畝5000株、奇楠沉香種植基地100畝5000株。盈利除一部分作為合作社再運營資金外,其餘由合作社社員(貧困戶)分紅,每戶貧困戶從中收益約1200元,基地優先提供職位給有勞動力的貧困戶,幫助其就業。

“今年第一次掛果,果子比較小,明年果子就很大了,就可以上市了,後年就到豐產期。”陳鎮松指著眼前一大片長勢喜人的果林告訴記者。

總說自己想家的陳鎮松,在今年更換駐村扶貧幹部時,再一次選擇留下來,“扶貧生涯雖然比較枯燥,但看著村裡的變化看著村民的笑容,我覺得還是值得的”。

記者手記

因為熱愛所以堅守

兩年後再次組團走訪汕尾貧困村,和上一次的盛夏不同,這回是屬於收穫的金秋。

如果說兩年前看到的更多是努力的堅韌與艱辛,那這次便是收穫的欣喜,讓我們一次次驚訝鮮花依然盛放的鄉間美景,感嘆阡陌縱橫交通便利,驚歎產業園區忙碌而紅火的處處生機和人們的意氣風發……

一直想要用文字給我們此行路上的所有人畫一幅群像。

為了扶貧,他們錯過了很多。

在汕尾扶貧已有七年的陳鎮松錯過了小女兒的出生,以及一年又一年的團圓年夜飯;

又一輪參加扶貧的林澤嘉錯過了和家人的相聚相守;

……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

離開大茂村已三年的陳鎮松收到了大茂小學師生的來信。家人對陳鎮松從不理解漸漸變成理解,讓無時無刻不在想家的他有底氣再一次選擇留下。

林澤嘉體會到內外世界同步變好的成就感,他的心總是被感動和感恩佔據。

他們身上,有一種共同點在發光,是照亮自己、也溫暖別人的那種光。

這個共同點,是熱愛。

是對田野四季變換色彩的唯美的熱愛;

是對奮力改變困境的堅定的熱愛;

是對責任擔當的執著的熱愛;

是一種,可抵漫長歲月的熱愛。

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思敏 石義勝 張穎

本版攝影:深圳特區報記者 耿超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