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做什麼檢查可以救命?

哦熱了


每年體檢,萬一哪個指標不正常,你的心裡可能都會咯噔一下。然而,一年一度蜻蜓點水式的體檢可能並不能及時檢查出你有哪些致命的疾病。或者體檢時沒事,但突然發現得了大病。今天我們就來跟你說一說,你一定要小心的幾種常見的職場病,以及平時應該留意哪些大病徵兆?


首先是糖尿病


你可能以為,糖尿病和吃糖,愛吃甜食有關,但情況並非如此。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職場人患上了糖尿病,這是因為年輕人大多比較隨性,生活和飲食沒有規律,常常飢一頓飽一頓,如果大吃大喝,也不控制高油高糖食物的話,會使身體中的血糖處於快速上升又快速下降的狀態,這種不正常的狀態會增加胰島的負擔,而胰島分泌的胰島素是人體內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時間長了,會顯著增加患糖尿病的危險。


如果你發現自己視力變差、口乾舌燥,又或者怎麼吃都不胖、剛吃完感覺就餓,甚至出現體重迅速下降等情況,就需要趕緊做檢查。


診斷糖尿病的唯一標準,是看血液裡的血糖濃度。測試方法一般分為空腹血糖、餐後血糖和隨機血糖等血糖測試,以及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等。空腹血糖是指空腹8~10小時後,早餐前採血所檢測的血糖數值,是糖尿病最常用的檢測指標。通常,如果你的空腹血淸葡萄糖值在3.6毫摩爾每升〜6毫摩爾每升之間,也就是說每100毫升血中血糖含量在3.6毫克~6毫克,血糖就是正常的。


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則是一種葡萄糖負荷試驗,一般情況下,這個試驗會給成人口服75g無水葡萄糖,相當於七八粒花生米的重量,然後測人的血糖變化,觀察病人耐受葡萄糖的能力,是目前公認的診斷糖尿病的金標準。如果你不知道自己是否已經得了糖尿病,但是血糖異常增高,醫生一般會採用這種方法為你確診。


這個實驗的正常值是在口服葡萄糖2小時後,血漿內葡萄糖不超過 7. 7毫摩爾每升,也就是說每100毫升血中血糖含量不超過7.7毫克。如果超出這些數值,就要趕緊就診。


澤橋醫生


高血糖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高血糖引起的各種糖尿病併發症,像糖尿病足、糖尿病腎病、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哪個不凶神惡煞,磨刀霍霍。

不過,大家也不必過於擔心,只要控制好血糖,並照著“問上醫”給大家整理的清單定期做檢查,就可以遠離糖尿病併發症。


1. 在家就可以做的足部檢查

一看:看腳趾、指甲處有無不正常的擠壓、有沒有老繭、有沒有潰瘍、有沒有腫脹、有沒有皮膚破損、真菌感染等等。

二摸:摸足背部動脈,脛骨下動脈,如果能清晰感覺到,則足部潰瘍的可能性較小。用手感覺腳背的溫度,如果腳背冰涼說明下肢缺血,而腳背溫熱則提示有感染。

糖友可遵循以上方法每天睡前自我檢查。


2. 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檢測的“金指標”,能反映過去2~3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不受偶爾一次的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

糖友血紅蛋白的正常值在6~7%,建議每三個月化驗一次。


3. 血脂四項和血壓

血糖代謝紊亂也影響血脂代謝、血壓波動,這也是為什麼三高總是同時出現。所以,糖友們在控糖的同時,還要定期監測血脂和血壓。

總膽固醇的正常範圍是5.23-5.69mmol/L,超過5.72mmol/L可視為血脂增高,易引起心腦血管動脈硬化。

甘油三酯的正常範圍在0.56-1.7mmol/L,超過1.7mmol/L,為甘油三酯升高,容易引發動脈粥樣硬化和冠心病。

高密度脂蛋白正常範圍是大於1.00mmol/L。

低密度脂蛋白正常範圍是低於3.12mmol/L。


4. 尿蛋白、尿微量白蛋白等糖尿病腎病指標的檢查

糖尿病腎病是糖尿病最常見且最難治的微血管併發症,早期沒有明顯的症狀,很難發現,但晚期的致死率極高。

檢查糖尿病腎病首先要化驗尿蛋白,當早期尿蛋白呈陰性時,再測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比尿蛋白更準確的腎臟監測指標)。

如果尿微量白蛋白>20微克/分鐘,說明已經出現了早期糖尿病腎病,應及時治療。


5. 神經病變的相關檢查

長期處在高血糖的環境下的糖友,不管是自主神經還是周圍神經都會受到一定的損害,從而影響運動能力以及感知冷熱、疼痛的能力。

神經功能的檢查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

  • 定量感覺檢查:該檢查可以對感知溫度的能力在量上做出判斷。
  • 肌電圖:可以直接反應患者運動神經損傷的程度和肌肉萎縮的程度。
  • 神經傳導功能檢查:是評估是否發生周圍神經病變的檢查。


6. 眼底檢查

早期的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沒有任何症狀,眼睛不紅不疼,視力也正常,很多患者也因此耽擱了治療,等到血管破裂出血或視網膜脫離了才就診。


7. 骨密度檢查

糖尿病患者一旦出現胰島素抵抗,腎臟、肌肉等組織得不到充足的血糖供給,只好開始消化身體裡的蛋白質。而蛋白質是骨架的“營養”,蛋白質減少了,骨基質沒了營養,吸引不來鈣、磷等物質,最終變得千瘡百孔,也就是骨質疏鬆。

建議糖友每1~2年檢查一次骨密度。




很多糖尿病病友不知道體檢該查什麼,今天我們從糖尿病發病機制,危險因素,靶器官損害的角度為您總結了五個方面的關注重點,看看您都做了嗎?

1. 關注胰腺功能:

反映胰腺功能指標包括血糖,胰島素、C肽測定:血糖相關指標包括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糖化血紅蛋白。靜脈血的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較血糖儀監測更為準確,體檢時測一下,做到心裡有數。糖化血紅蛋白的檢查,是看以往三個月的血糖平均水平,是評價我們控制血糖是否達標的重要指標之一,不要僅僅關注早餐前的空腹血糖,而忽略了它。

胰島素是人體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而C肽是胰島素時段下的肽段,檢測胰島素的同時測定血中的C肽含量,可以更真實地反映胰島的分泌功能。通過胰島功能檢查,可以瞭解胰島素的分泌情況,有無胰島素抵抗,並指導降糖藥物的使用。比如胰島功能檢查顯示胰島素分泌功能明顯減弱,應該考慮使用胰島素治療;若胰島素分泌功能尚好,可以使用促胰島素分泌的藥物;如果有胰島素抵抗,則要考慮選用胰島素增敏劑。

2、關注肥胖:

許多人體檢都容易忽略體重和身高的測量,其實,體重與身高的測量可以測算糖友的體重指數。若體重指數超過25,要警惕肥胖引起的胰島素抵抗、代謝性疾病等。此外,糖友更需要關注腰圍的測量。由於向心性肥胖(腹型肥胖)對血糖、血脂的影響比全身肥胖更大,,所以糖友體檢時可以簡單地測量一下腰圍,或者體檢後回家自行測量亦可。一般來說,男性糖友腰圍超過85cm,女性糖友腰圍超過80cm,屬於高危人群。

肥胖者,注意檢查一下甲狀腺功能,對於一直控制不下來體重的糖尿病人,除了按照常理積極運動,控制飲食外,還要讓內分泌醫生開一組甲狀腺功能的檢查,因甲狀腺功能低下也會導致頑固性地肥胖,且伴隨著脂肪代謝失調,如果及時發現對症治療,對血糖、血脂的降低會起到極大的促進作用。

3. 關注血壓與血脂:

血壓最好使用水銀柱式血壓計檢查。大多數糖尿病患者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內,部分患者血壓控制要更嚴格。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控制目標應比非糖尿病者更加嚴格。血脂的四個監測指標包括:總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三酰甘油,其中任何一個指標異常即為血脂異常。低密度脂蛋白是導致動脈硬化的主要物質,是發生心腦血管疾病的首要危險因素,服用降脂藥1-2個月也要查一下,不要一味吃藥,而不管它見效不見效。定期檢查該項目,會提醒我們注意飲食和用藥的及時調整,更有利於控制達標。

4. 關注心腦腎:

心電圖作為心臟病的篩查遠遠不夠,必要時應進行超聲心動圖、24小時動態心電圖、運動平板試驗等檢查,具體檢查項目由醫生根據患者年齡和身體狀況來定。出現持續性的頭暈,頭痛,最好做個腦部核磁共振,出現持續性的頭暈,頭痛,一般多數會以為血壓高或頸椎問題,其實還應考慮腦血管是否會病變,經濟狀況允許的話,最好做個腦部核磁共振,看一下腦血管的情況。肝腎功能的檢測可全面瞭解肝功能和腎功能的健康狀態。尿微量白蛋白:尿微量白蛋白是糖尿病腎病早期診斷指標,是及時發現腎臟受損的簡單明確的檢查,糖尿病對微血管的傷害是悄悄地不知不覺地進行著,提早地注意這個項目,可預警糖尿病腎病的來臨。3次檢測中有2次異常才有意義。建議糖尿病病友每年做一次24小時尿的檢查,以瞭解一天排出尿蛋白的多少。

5. 關注眼底,血管,神經病變:

糖尿病病友每年都要查眼底,眼底檢查是發現糖尿病眼病的首要途徑,很多45歲以上的糖尿病人,對視力出現模糊的現象,當成是老花眼,其實還要多慮一下,會不會是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變?只要早期診斷早治療,糖尿病眼病便不會興風作浪。神經病變檢查:包括踝反射、針刺痛覺、震動覺、壓力覺、溫度覺等,如果兩項異常即可診斷糖尿病周圍神經病變。必要時藉助神經電生理檢查,以確診是否存在糖尿病自主神經病變。神經病變關鍵在於早發現,如果已經發生,治療難度非常大,且預後差。下肢血管檢查:下肢血管病變的主要症狀就是間歇性跛行,利用踝肱指數、下肢血管超聲來確定是否有下肢血管病變。觀察腳的皮膚顏色、足背動脈血管搏動情況、是否有足部畸形,儘早干預糖尿病足的高危因素。

除了上面所講的五大方面,其他需要注意的還有腫瘤標誌物檢查:大量流行病學研究證實原發性2型糖尿病可以增加幾種常見癌症(肝癌、胰腺癌、子宮內膜癌、結直腸 癌、乳腺癌和膀胱癌)的發病風險。癌症的標誌物很多,醫生會根據您的疾病風險進行選擇。如果常咳嗽,定期做一下胸部X線的檢查,一定年齡的,尤其是消瘦又血糖控制不良的,定期胸部X線的檢查很必要,因糖尿病患者抵抗力弱,如果血糖控制不好,極易感染肺結核,感染後又不易被發現,常會被當作感冒,咳嗽來治,耽誤了治療時間,引起病情進一步惡化,甚至危及生命。聽力:糖尿病患者出現聽力障礙的幾率是沒有糖尿病的人的2倍,老年糖尿病病友要注意聽力篩查,如有異常,儘早佩戴助聽器。因為早用助聽器能更好地改善生活狀態。


歡迎關注@心臟博士 用心養心,真心護心,用您能聽懂的話講述醫學專業知識。


心臟博士


上個世紀的八十年代,我還不到三十歲,就得了糖尿病。至今已經三十多年過去了。在2000年因車禍,右腿脛骨腓骨粉碎性骨折為三段。在武漢二醫院骨科醫生和我的共同努力下,一個糖尿病患者居然保腿成功。在住院期間,我看到過好多個糖友鋸腳指、鋸腳、甚至有的鋸雙腿……我感慨萬千。我至今沒有糖尿病併發症,得益於天天駕馭“五駕馬車",十年前,我也曾得過輕微的糖尿病足,但愣是讓我吃藥打針、科學膳食、走路爬山給治好了。得了糖尿病足病怎麼辦。控血糖、樂呵呵的多走路、自我按摩、40度以下泡腳。防止外傷感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