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如何翻譯?

紫河鎮人73506800


古文翻譯我覺得不應當按照它表面的字面意思來進行翻譯,這樣往往在古文裡面是行不通的。

這樣翻譯出來不僅枯燥乏味,反而有一些驢唇不對馬嘴的感覺。

翻譯古詩的唯一方法就是一遍又一遍的吟誦,慢慢的融入詩歌的境界裡面,去挖掘它所營造所要表現的那樣一種氛圍,從而自然而然的就把古詩給翻譯出來了,這是一種意境的翻譯,而不是它字面所表現出來的那樣一種翻譯。

因為古代的詩歌都講究個人字辭的煉法,也就是說他們雖然有些字是這樣的,但是絕對不是他原本所要表達的意思,為了押韻,為了各方面的美觀進行了改字,所以說這是需要注意的地方。



晚日熱點


春天的江潮水勢浩蕩,與大海連成一片,一輪明月從海上升起,好像與潮水一起湧出來。

月光照耀著春江,隨著波浪閃耀千萬裡,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繞著花草叢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著開遍鮮花的樹林好像細密的雪珠在閃爍。

月色如霜,所以霜飛無從覺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天空成一色,沒有一點微小灰塵,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輪孤月高懸空中。

江邊上什麼人最初看見月亮,江上的月亮哪一年最初照耀著人?

人生一代代地無窮無盡,只有江上的月亮一年年地總是相像。

不知江上的月亮等待著什麼人,只見長江不斷地一直運輸著流水。

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哪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船在漂流?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

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著離人的梳妝檯。

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這時互相望著月亮可是互相聽不到聲音,我希望隨著月光流去照耀著您。

鴻雁不停地飛翔,而不能飛出無邊的月光;月照江面,魚龍在水中跳躍,激起陣陣波紋。

(此二句寫月光之清澈無邊,也暗含魚雁不能傳信之意。)

昨天夜裡夢見花落閒潭,可惜的是春天過了一半自己還不能回家。

江水帶著春光將要流盡,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霧裡,碣石與瀟湘的離人距離無限遙遠。

不知有幾人能趁著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搖盪著離情,灑滿了江邊的樹林。

詩篇題目就令人心馳神往。春、江、花、月、夜,這五種事物集中體現了人生最動人的良辰美景,構成了誘人探尋的奇妙的藝術境界。

詩人入手擒題,一開篇便就題生髮,勾勒出一幅春江月夜的壯麗畫面:江潮連海,月共潮生。這裡的“海”是虛指。江潮浩瀚無垠,彷彿和大海連在一起,氣勢宏偉。

這時一輪明月隨潮湧生,景象壯觀。一個“生”字,就賦予了明月與潮水以活潑潑的生命。月光閃耀千萬裡之遙,哪一處春江不在明月朗照之中!江水曲曲彎彎地繞過花草遍生的春之原野,月色瀉在花樹上,象撒上了一層潔白的雪。

詩人真可謂是丹青妙手,輕輕揮灑一筆,便點染出春江月夜中的奇異之“花”。同時,又巧妙地繳足了“春江花月夜”的題面。詩人對月光的觀察極其精微:月光盪滌了世間萬物的五光十色,將大千世界浸染成夢幻一樣的銀輝色。

因而“流霜不覺飛”,“白沙看不見”,渾然只有皎潔明亮的月光存在。細膩的筆觸,創造了一個神話般美妙的境界,使春江花月夜顯得格外幽美恬靜。這八句,由大到小,由遠及近,筆墨逐漸凝聚在一輪孤月上了。



國學大講堂曾仕強


你好,我是新枝。

這應該是我們初高中學到的詩,作者張若虛雖在唐代燦入繁星的詩人中不怎麼起眼,但卻是一位真正愛國愛唐詩宋詞的人。他的這首《春江花月夜》將一夕江月渲染得淋漓盡致,歷經滄桑變化,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

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章法結構以整齊為基調,三十六行,分九組,每四句一小組,一組三韻,組與組之間韻不同;在錯雜中顯變化,開頭一三組用平韻,而死組用仄韻,隨後五六七八組皆用平韻,最後以仄韻結束,錯穿穿插,聲調整齊而不呆板。句式上大量使用排比句、對偶和流水對,起承轉合,氣韻無窮。

“白雲一片去悠悠,青楓浦上不勝愁。誰家今夜扁舟子?何處相思明月樓。”

譯:“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再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蕩在一葉扁舟中,他的家鄉在何處?又是誰會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遠方的郎君呢?”

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滑向野浦扁舟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在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當時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

“可憐樓上月徘徊,應照離人妝鏡臺。玉戶簾中卷不去,搗衣砧上拂還來。”

譯:”明月樓頭總有怨婦在徘徊,照著早已懶得用的妝臺明鏡。月明之夜,離愁別緒更加縈懷,使人無法排遣。而那一輪明月偏又浸透簾瓏,照亮砧石,況且簾卷不去,手拂不開。“這一將怨婦的離愁別恨描寫到極致,然後筆鋒又轉寫遠方的遊子。

全詩中江與月的主題被反覆拓展,不斷深化。春江、江流、江天、江畔、江水、江潭、江樹這紛繁的形與景;再有明月、孤月、江月、初月、落月、月樓、月華、月明覆雜的光與色,通過與春、夜、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幅美情濃斑的春江月夜圖。

詩人把一種複雜的人類情感貫穿始終,無論是初月的明媚、高月的皎潔還是斜月與落月的迷離纏綿,抑或樓頭月的徘徊、鏡中月的清影、簾內月的傾注、砧上月的留照,無一不打上感情的烙印。


新枝先生


古詩是中華民族的瑰寶。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古典詩歌一直以不同的內容、形式呈現著百花爭妍,奼紫嫣紅的局面。唐朝是中國詩歌的巔峰,詩歌是當時文學的最高代表,也是中華文明靚麗的風景線。隨著時代的發展,現在湧現出了許多古詩詞愛好者,大家學詩寫詩,陶冶情操,激勵意志,把中華詩詞文化發揚光大。為了大家更好學習古詩,筆者結合多年的學古詩體會,就古詩翻譯提出如下意見,不妥之處共同商榷。

首先,要對古詩文進行全文通讀,明確作者立意。大體弄懂意思,講什麼人、說什麼事、明什麼理。特別是對古詩文的創作背景進行了解,對作者的經歷、心態、周邊環境進行判斷,為正確翻譯打好基礎。如:李商隱《蟬》     

本以高難飽,徒勞恨費聲。

五更疏欲斷,一樹碧無情。

薄宦梗猶泛,故園蕪已平。

煩君最相警,我亦舉家清。

翻譯:蟬啊,你本來就居於高處,所以難得一飽,還徒勞地發出悲憤的鳴叫。從黑夜一直叫到五更拂曉,聲音嘶啞,越來越稀疏,但碧綠的樹木卻仍然無動於衷。我官卑職小,四處飄零,故園已經長滿了野草,為什麼還不肯歸去呢?辛苦你啦,蟬啊,是你警策著我,讓我全家都和你一般清白。

這只是字面直譯,要想譯好此詩,就要對李商隱的宦途進行了解。“牛李黨爭”李商隱成了受害者,無緣顯官,鬱郁不得志,潦倒終生。以蟬自喻,認為自已與蟬一 般高潔,不染俗塵,於是他不僅引蟬為知己,還感謝蟬通過它的行為,通過它的鳴聲來督促自己、警策自己,要“舉家清”,全家都是一般的清潔無垢。這其實是自我警策,卻借蟬而道出,全詩也在自我抒情後再回歸於蟬,與前呼應,脈絡清晰。

其次,逐句、逐聯和逐段進行翻譯,弄懂段落大意,特別是詩中“用典”和古代地名等的意義。如司空曙

《喜外弟盧綸見宿》

靜夜四無鄰,荒居舊業貧

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

以我獨沉久,愧君相見頻。

平生自有分,況是蔡家親。

翻譯:沉靜的夜晚啊,我家四周並無鄰人,荒僻的屋舍啊,舊日產業都已蕩盡。雨中之樹因秋深而葉片泛黃,燈下的我啊,因衰老而兩鬢蒼白。對於我這般長久孤獨沉淪之人,真是有愧你經常來相見啊。我們平生自有緣分,更何況是表親關係呢?

這裡,司空曙為盧綸表兄,兩人並有詩名,幸有表弟來訪,尾聯言“平生自有分”,這“分”是緣分,既是好友,“況是蔡家親”,又是親眷。借用“羊祜為蔡伯喈外孫,將進爵士,乞以賜舅子蔡襲”的典故。

再次、翻譯時要忠實於原著,要有掌握一定文學功底和歷史考證能力,並會使用工具書,對不明白或不清楚的進行查閱。同時,更要深挖作者深層次的表達意圖和意願,不能偏離太遠。

翻譯古詩是一門學問,願大家在不斷的學習中提高,使閱讀者和古詩作者產生更多的共鳴。

 

 





葛諸亮


五千年文化,三千年詩韻——中國詩詞大會。

中華古詩傳唱了千年,其原意也久遠,加之後世之人不斷解讀,演繹,而且我們現代人古文功底比較薄弱,所以翻譯成代話語還是有不小難度。根據自己這些年讀詩,講詩的經驗,分享幾點翻譯古詩需要注意的原則:

一、逐字解釋,弄清楚詩裡每個字的意思。因為中華文化是以漢字為載體,所以對漢字的準確把握是理解一切古代文體的根本。

二、把握標題,無論是古代還是現代,標題在很大程度上點明瞭詩詞的主題或者原由。

三、抓住意象,中國古詩詞的一大特點,就是借物抒情,比如,以“以月代思”、"以柳言送別"、”以梅表品格“等。

四、搞清背景,只有清楚作者是在什麼時間,地點,情境下寫作的,才能更準確的理解。正所謂,詩以言志,詞以傳情。詩是詩人在特點情境下內心真實情感的表達。

五、瞭解作者,每個作者寫詩吟詞都會有自己獨特的風格,尤其名家。比如李白的浪漫,杜甫的沉鬱。

六、語意連貫,整句,整首詩翻譯時,一定要注意通暢連貫,在不改變字詞原意的基礎上,可以活用現代語言表述,甚至一些網絡語。

七、突出意境,無論是古詩還是古詞,都有帶有一種天然的東方意境美,所以在使用現代語言的時候,也不要落入大白話當中。

八、因人而異,同一首詩的翻譯古詩還要看讀者是誰。比如是小朋友,那麼無論是主題、內容、風格、語言都和成人是不一樣的。

概括起來就是:以字詞為根本、以標題為入口、以作者為依據、以意象為關鍵、以語流為標準,以意境為靈魂、以對象為準繩。


新派國學


古詩如何翻譯?

我覺得要逐字逐句,並結合歷史背景去翻譯。字詞可以參考《說文解字》《爾雅》等工具書。但有些作品的翻譯一直存在爭議,這個就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以《詩經》首篇《關雎》為例,以下是個人見解,或可參考:

關雎\r

一、作品原文\r

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

參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r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輾轉反側。\r

參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r

參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鐘鼓樂之。\r

注:《關雎》是《詩經》“風”部“周南”的第一篇,也是整本詩經的開篇之作。\r

二、詞句註釋\r

⑴\t關關:象聲詞,雌雄二鳥相互應和的叫聲。凡立乎此而交彼,曰關。毛傳:“關關,和聲也。”\r

⑵\t雎鳩:一種水鳥名,中國特產的珍稀鳥類。\r

⑶\t洲:水中的陸地。\r

⑷\t窈窕:\r

\t毛 傳:“窈窕,幽閒也。”\r

\t原意:窈:深邃,引申為女子心靈美;窕:幽美,引申為女子儀表美。\r

\t綜述:形容女子心靈儀表兼美,文靜而美麗的樣子。\r

⑸\t淑女:\r

\t淑:《說文》清湛也。“清”,從水,有幽、純、潔之意,此處引申為純潔。《爾雅》:淑,善也。\r

\t綜述:有修養,純潔而美好的女子。\r

⑹\t君子:有身份的人,貴族、王族或士族。\r

⑺\t好:根據發音不同,有兩個意思,一個是喜歡的意思,一個是美好的意思。在這裡當讀三聲,意思是“美好的”,因為根據上句“窈窕淑女”來看,窈窕淑女正是君子的佳偶。\r

⑻\t逑:\r

\t形聲。從辵(chuò),求聲。本義:聚合,同本義。\r

\t斂聚也。《說文》:惠此中國,以為民逑。——《詩·大雅·民勞》\r

\t匹配:有虞信莫京兮,餘可以以為逑。——明·方孝孺《靜學齋賦》\r

\t綜述:在這裡引申為配偶的意思。\r

⑼\t參差:不齊貌,長短、高低不齊的樣子。\r

⑽\t荇菜:荇菜屬淺水性植物。\r

⑾\t左右:附近,兩旁\r

⑿\t流之:流:通“摎”,意為求取。之:指荇菜。隱喻“君子”追求“淑女”。\r

⒀\t寤寐(wù mèi):日夜。《毛傳》:“寤,覺;寐,寢也。”\r

⒁\t思服:思念。《毛傳》:“服,思之也。”\r

⒂\t悠哉:《爾雅》:悠,思也。哉,語氣助詞,表感嘆。悠哉:表示渴慕、思念的樣子。\r

⒃\t輾轉反側:指心事重重無法入睡的樣子。\r

⒄\t琴瑟:琴、瑟,皆絃樂器。琴五或七絃,瑟二十五或五十弦。\r

⒅\t友之:用作動詞,親近她的意思。\r

⒆\t芼(mào):擇取,挑選。《說文解字注》:“覒,擇也。玉篇引詩:左右覒之。按毛詩作芼,擇也。蓋三家詩有作覒者。”此說可以參考。蓋“芼”本應作“覒”(讀音同“芼”)。未能尋得“覒”有“擇取”之義的古文例句。或者,“覒”為“毛”與“見”的會意,即視力不好,引申為“摸索”貌,則釋作“擇取”之義也恰。\r

⑽\t鐘鼓:重要場合使用的樂器,屬於古代八音之列。\r

⑾\t樂之:樂,使動用法,使……快樂。\r

三、詩意考證\r

意大利歷史哲學家克羅齊曾指出“一切歷史都是當代史”,我深以為然。所謂通過歷史達到防患於未然的想法有點一廂情願。假如歷史可以借鑑,就不會有頻繁的朝代更迭。歷史的真相,往往參雜了當代的思想與品鑑,脫離事實的真相,況且所謂歷史的真相越是時代久遠越被有心人塗改的面目全非!\r

同歷史一樣,歷史文學在被解讀時也充滿了當代的偏見。當代是一個較為開放,歌功頌德、談情說愛的年代,所以在解讀古代文學作品時,就容易摻進去時代的雜質。當代的詩經譯註,就是這樣——以當代的思想去解釋,或者單單以同時代的儒家思想去解釋,往往是錯誤的。須知那是一個百花齊放的年代,諸子百家,各種學派遍佈,而詩經的產生不管是風、雅、頌,都不是某一學派所能代表的,不能狹隘的以一家之言去解讀。另外,除了雅、頌之外,我不認為風是真正的民歌,在那個戰火連天的時代,普通老百姓沒有幾個有學習的條件,也就是說庶民根本不可能寫出詩這種高大上的東西。風作者的身份至少也得是士族,它不能反應民風,它是政治的反應。從另一個角度講,孔子刪經,從幾千首作品刪減至304首,其目的是“復禮”,也就是宣揚周禮,使政教合乎禮制,這也證明了詩經絕不是宣揚的民間的談情說愛。除次之外,風雅頌,又均配之以樂,在古代禮樂一體,詩、禮、樂有不可分割的關係,既知禮,又識文,又懂樂理,這哪裡像庶民的能力。因此,我認為詩經三部最具爭議的“風”部分,雖然不像“雅”與“頌”那樣貴族氣息明顯,但至少也是屬於士族的話語,要麼是對政治不滿的隱語,要麼是某種情懷的伸張。\r

先把《詩經》總體創作的原因與範疇說清楚,才能理解每一首詩所要表達的真正含義。\r

我們再把眼光拉回來,單說詩經的首篇——《關雎》。\r

諸位有沒有覺得打工就像嫁人,左右考查,直到最後湊合一家公司了事——很少有人非常滿意的——就像大部分夫妻只是湊合過而已。當然,高才配高位,能力越強選擇越多,就像婚姻中的“門當戶對”。老闆求才也是一樣:一般員工,交給手下去找就行了,而大才必親自臨顧,並且開出諸多優厚的條件。什麼樣的關係最為融洽呢?求者,得其所求;得者,求其所得。就是說,供需雙方得到雙贏。簡單點說《關雎》正是這樣一首求賢之作,是周文王求賢或后妃為其挑選佳偶之作,要麼是歌頌周文王求賢若渴之德。要麼是讚揚后妃賢淑之德,就像諸葛亮三顧茅廬、曹操想得到關羽一樣。\r

既然是求賢之作,為什麼詩意如此隱晦呢?\r

我們把時間拉遠到先秦時期,先秦時期是有“隱語”、“隱諫”之風的(這個不予詳論,可自行百度。另外,在日本名著《源氏物語》中也可以看到,裡面的人物常常以詩隱喻,不止男女之間,男男、女女之間也擅長以詩篇隱約的表達自己想說的話,以此看,至少一千多年前,隱語仍在流行),從這個點上出發看,就不能否定《關雎》最有可能表達的兩種意思:一是,頌后妃之德,以教化人倫;二是,以淑女配君子,隱喻賢才配君王。我們試著推敲一下這種猜測的合理性:\r

其一,從經典看:\r

《毛詩序》說:“《關雎》,后妃之德也,《風》之始也,所以風天下而正夫婦也……是以《關雎》樂得淑女配君子,憂在進賢不淫其色;哀窈窕,思賢才,而無傷善之心焉。是《關雎》之義也。”這裡,毛傳認為它是有求賢的一面的。《毛詩序》做為《詩經》解讀四書之首,又離詩經年代最近,所以,其推理有合理性的。\r

其二,從詩篇字詞看:\r

\t雎鳩:因其頭頂的冠羽,讓雎鳩看起來頗具王者的氣度與風範,古人亦稱其為王雎……《爾雅·釋鳥》:“雎鳩,王雎。”。揚雄在《羽獵賦》也曾借雎鳩隱喻君王:“王雎關關,鴻雁嚶嚶。”可見,“雎鳩”是身份的象徵,意指文王。\r

\t君子:從在先秦時期,多指士族以上的人,亦指德才兼備之人,但絕包含一般庶民。例如:《詩·魏風·伐檀》說:“彼君子兮”,指的就是統治階級;君《孟子·公孫丑下》子有不戰、《荀子勸學》:君子博學,指向的都不是庶民;再如,《國語·吳語》:“以其私卒君子六千人為中軍。” 韋昭注:“私卒君子,王所親近有志行者,猶吳所謂賢良,齊所謂士。”所以說君子,當是有一定身份的人。\r

\t荇菜:莖細長柔軟而多分枝,匍匐生長,節上生根,漂浮於水面或生於泥土中。荇菜在先秦時期,還當作祭祀之用,在等級制度森嚴的周朝,我估計普通百姓是沒有資格使用的,所以也是身份的一種象徵。另外,荇菜、水都是柔順的象徵,意合“坤”卦柔順之德,是淑女知書達禮的象徵,在隱喻上完全可以象徵坤卦中的輔佐之才或者像王后那樣的淑賢之德。\r

\t流:通“摎”,意為求取,而不是順著水流摘取的意思。如果是摘菜的話,用部著“流”字,流既然有“求取”之意,當指擇賢或選妃。\r

\t芼:《說文解字注》:“覒,擇也。玉篇引詩:左右覒之。按毛詩作芼,擇也。蓋三家詩有作覒者。”此說可以參考。蓋“芼”本應作“覒”(讀音同“芼”)。未能尋得“覒”有“擇取”之義的古文例句。或者,“覒”為“毛”與“見”的會意,即視力不好,引申為“摸索”貌,則釋作“擇取”之義也恰。芼,肯定不是摘取、採摘的意思,應當是經過選擇而獲取的意思,也隱喻選賢任能。\r

\t鐘鼓:郭丹在《琴瑟與鐘鼓的禮樂色彩》譯文中詳細的考證了琴瑟和鐘鼓的用途,大意是,琴瑟用於一般場合,鐘鼓用於較為莊嚴的大場面,但我不敢苟同琴瑟鐘鼓可用於一般百姓,在那個時代,其實就是一個半奴隸、半封建的社會,身份等級森嚴,一般老百姓不要說有用鐘鼓這種大型樂器的資格和實力,就是連吃肉的權利都沒有——《國語·楚語下》載觀射父語:天子食太牢,牛羊豕三牲俱全,諸侯食牛,卿食羊,大夫食豕,士食魚炙,庶人食菜。以此觀之,只要跟鐘鼓琴瑟沾邊兒的,起碼是士大夫級以上。也就是說,這首詩不是民間的,而是來自官方,且職位還不低。\r

其三,從歷史記載看:\r

西周伊始,文王一統天下,制《周禮》以方人倫禮制,周是一個對禮非常重視的朝代,禮必配之以樂,在周朝的中後期,禮崩樂壞,所以孔子站出來刪減幾千首詩,精揀出符合其“克己復禮”理念的約三百首詩,以重定人倫之序,重申已經混亂的禮制。《史記》記載:“古者詩三千餘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於禮儀,上採契后稷,中述殷周之盛,至幽厲之缺,始於衽席,三百五篇,孔子皆絃歌之,以求合韶武雅頌之音,禮樂自此可得而述。”。又,孔子《為政》曰:“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都可為證。另外,孔子把《關雎》列為詩經首詩,有總綱教化之意,由此可見,《關雎》也不可能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描寫庶人求偶的詩。\r

其四,從詩集出處看:\r

詩經既是“周南”的開篇之作,我們就有必要說說“周南”的來歷:朱熹在《詩集傳·周南序傳》中說:文王“使周公為政於國中,而召公宣佈於諸侯,於是德化大成於內,而南方諸侯之國江沱汝漢之間。莫不從化”。後成王繼位,周公居攝,“乃採文王之世風化所及民俗之詩”,被之管絃,以取法後世。“其得之國中者,雜以南國之詩,而謂之周南。……其得之南國者,則直謂之召南”。故“南,言化自北而南也”。先不管“周南”是不是文王的教化之風,起碼“周南”與文王有關無疑。\r

通過以上論證,我得出的結論是,“關雎”是一首與文王有關的詩,結合時代背景,我傾向認為《毛詩序》的解讀是對的:\r

一,\t頌后妃之德:既是夫唱婦隨之德,又是后妃為文王納妃之德。以“關關雎鳩”比喻文王與后妃夫唱婦隨,以教化民眾隨化;以“參差荇菜,左右流之”來看,不像普通的摘菜行為,求取、擇取的目標是人無疑,要麼是說君子擇妻應擇淑女;或者說后妃為文王再尋佳偶,尋之不得的苦惱之嘆,也是有可能的。而後面所說,“琴瑟友之”,當是指懂琴瑟的對象;“鐘鼓樂之”,當是指配的上鐘鼓之禮的對象。綜合看,所謂“淑女”絕不是一般人,當指有才華、賢德、身份,內外兼美的女子——這哪裡是一般人!明明是選妃嗎。\r

二,\t求賢若渴之意:以淑女喻聖賢,以君子喻君王,意為君王為尋找可用之才而左挑右選,為彰顯對聖賢的渴慕和重視,以琴瑟、鐘鼓之禮而待。\r

四、詩詞翻譯:\r

綜上所述,正確的翻譯應該如下:\r

\t那河州之上,對對王雎交頸相鳴,多麼和諧!就像那對對王雎一樣——內外兼修的聖賢(淑女),正是君子的良臣(佳偶)。\r

\t我日夜尋求那內外兼修的聖賢(淑女),就像在參差不齊的荇菜中,反覆甄選良品。\r

\t找不到意中人,令我日夜思慕。真心思念啊,令我難以入睡。\r

\t我求賢(或為淑女)若渴,就像在參差不齊的荇菜中,反覆甄選良品,我願以琴瑟之禮親近他(她)。\r

\t我求賢(或為淑女)若渴,就像在參差不齊的荇菜中,反覆甄選良品,我願以鐘鼓之禮迎接他(她)。\r


神隱湄涘


中華文化五千載,流傳詩詞萬萬首!其實對於中華兒女來說,即使不翻譯,我們或多或少的都會理解一些詩詞的意思或者蘊含的意境,因為我們文化一脈相承,淵源未斷,理解起來自然就容易產生共情和共鳴。

但是有的時候確實需要好好的翻譯才能更好的理解詩詞,不然也會出現驢唇不對馬嘴,風牛馬不相及的事兒發生。

首先,翻譯古詩要看題目和作者,不然很難理解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比如唐代朱慶餘“洞房昨夜停紅燭,待曉堂前拜舅姑。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一詩,如果不看題目,很容易理解成新婚夫婦的閨房話語,但看了名字就會知道這首詩名為《近試上張水部 》,是首徵求意見的詩。所以,翻譯之前必理解道題目,詩人,和創作背景,這樣才不會出現偏差。

其次翻譯要信達雅,這是翻譯的基礎。注意詩裡面有的適合一字一譯,有的適合一句一譯,前後連貫,才會有行雲流水,一氣呵成之勢。

最後,每個人的生活經歷不同,經驗不同,對於詩詞理解也有著不同的觀點和看法,這也是我們在理解詩詞有分歧,但最能讓詩詞翻譯出彩的地方。

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只要理解了詩人的意境,和詩人心靈互動,用上準確的詞語,那麼離翻譯好就不遠了。


大海


您好,這句話的意思是:遊子像一片白雲緩緩地離去,只剩下思婦站在離別的青楓浦不勝憂愁。

誰家的遊子今晚坐著小舟在漂盪?什麼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樓上相思?可憐樓上不停移動的月光,應該照耀在離人的梳妝檯。月光照進思婦的門簾卷不走,照在她的搗衣砧上拂不掉。 最神奇的就是這白雲一片,悠悠來去,使萬丈溝壑一線飛渡,從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樓頭,一筆帶出離人怨婦的主題。有人對此詩的主題多有非議,殊不知幾千年中國歷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為生計而奔波,離人怨婦,正是社會底層的生活現實。而且愛情和相思,是人類文學永恆的主題,沒有哪一代人能避開,而如此一首詩、如此一輪明月,還有什麼題材比寫離人怨婦更好呢?只有如怨如慕如泣如訴的相思情懷才配悽清如許的一輪江月,也惟有純真的情,才能使高天皓月更顯皎潔。這樣大開大合的過渡,手法巧妙如神來之筆,令人拍案叫絕。在這樣一個明月之夜,是誰家遊子飄蕩在一葉扁舟之中,他家在何處?又是誰佇立在那月明如水的樓頭思念她的遠方飄零者呢?僅用兩句,合寫離人怨婦,總領下文。


柏舟雨濛


古詩今譯,可謂穿越時空的對話。今古詩人可會心有靈犀一點通?

譯詩有兩種方法可以選擇:一是直譯。即儘量保持古詩原貌(這顯然不可能,古詩本就是不可翻譯的);二是意譯。譯者根據詩人背景和詩歌意境,在修辭描述上發揮自己的合理聯想後進行二度創作。

當然,這只是個人對古詩今譯的理解和體會。試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修改稿)。

·

春江花月夜》意譯。



默金cc


春江、江流、江天等這紛繁的景和明月的光和色,並通過與春、色、花、人的巧妙結合,構成了一副色美情濃的春江夜月圖。《春江花月夜》照亮了盛唐的路,催生了詩歌國的燦爛,歷經滄桑變幻,詩篇不朽而江月依舊[玫瑰][玫瑰][玫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