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夫多妻”的非洲,竟然也有那麼多“光棍兒”

“光棍兒”這個稱呼在非洲很多用,當然,非洲人是不知道中國這個詞的,提起它的自然也是中國人,而中國男人通常用這個詞來表明自己的狀態,更確切的說是自己在非洲的狀態。

其實很多說自己是“光棍兒”的人,實際身份並不是單身,他們在中國已經結了婚,多數也有了孩子,可是在非洲,他們的生活狀態就是像“光棍兒”一般地生活著。

去非洲工作的大多數是一個人,而且以男性居多,尤其是一般勞務工人。他們離開家庭,獨自一人來到非洲工作,基本一待就是一個合同週期的兩年,在這兩年之內,他們工作生活都在項目現場,也幾乎是全年無休,外面的國外生活和他們更是無關。而和他們一起生活的當然也都是同樣情況的人。

所以在這裡,他們就要承受一個人的生活,沒有家庭的生活,也沒有家庭的事情。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工作,一個人生活,所有的聚會也都是和工友們一起,一群男人之間的酒局牌局。

另外一個群體的“光棍兒”,就是剛畢業後就到非洲工作的年輕人,他們大都二十歲出頭,為了理想或者生活,早早的就來到了非洲,此時的他們基本都是沒有結婚的人,即便是有了對象,在非洲依然是隻身一人。他們或許渴望著在非洲能找到自己的另一半,也計劃著在這裡工作幾年回到國內好好的談場戀愛,和愛的人結婚。

“一夫多妻”的非洲,竟然也有那麼多“光棍兒”

可非洲是一個神奇的地方,他們計劃的兩三年一轉眼過去了,很多依然是單身,而回國的計劃也一拖再拖,那些原計劃裡的事情,在非洲的工作生活中似乎有些遙遙無期,他們或許已經習慣了這樣的生活和狀態,所以一個轉眼又是幾年,回看自己依然“光棍兒”,此時很多人才恍然大悟, 原來自己已經在非洲五六年,也開始往三十上奔了,那個自己依然還有時間和機會的脫單計劃,成為了一個難題。

有人說,這其實是習慣了,但也有人覺得,這或許是單一的工作生活環境讓人變得感情麻木,和身體感知的退化,感情甚至生理的需求已經很淡了。所以他們習慣甚至享受著這種“光棍兒”狀態。只是當大家在一起聊天或者相聚時,才猛然發現,不管自己是否在國內有對象,在非洲,過的都是一種單身生活。

但非洲“光棍”生活的也不只是在非洲工作的中國人,非洲當地人在適齡甚至大齡階段而單身的也不在少數。

很多人聽說在非洲一個男人能娶多個老婆,可能也懷疑非洲當地的“光棍兒”怎麼也會有?其實關於非洲當地男人一夫多妻的情況我們也介紹過,第一,目前這種狀況在一些落後的國家和地區還比較多,第二,娶幾個妻子也是男人家中的經濟條件決定的。

男子的條件首先是自己要有房子,其次是能夠為每個妻子提供同等條件的住房,阿拉伯民族的是男子為每個妻子提供同樣條件的各一套房子,其他多數非洲民族的男子則是至少為每個妻子提供相同條件的各一間屋子;再者,男子也要在生活中平等的對待每個妻子,無論是物質上還是精神上。

“一夫多妻”的非洲,竟然也有那麼多“光棍兒”

所以,我們也看到了,在非洲即便是有一夫多妻的制度和習俗,但一個男子想要多娶妻子必須有一定的經濟條件。有人問,如果沒有經濟條件呢,那是不是就不能娶多個了。答案是肯定的,但沒有經濟條件可能一個妻子都娶不到,男子只能打著“光棍兒”。

我在非洲一個國家旅行時,去沙漠中的一個古城參觀,和當地的導遊聊天,他就介紹了當地曾經的繁榮,也說有錢人都是住著大房子,娶幾個妻子,多妻也是當地的制度,即便是到現在。同行的遊客就問,有錢人能娶幾個,沒錢的能娶幾個,他的回答也很明白,說沒錢的當然是一個都娶不起,因為沒錢沒房子,女孩也不會嫁給他。所以,在當地和他們國家,很多大齡男子沒有結婚。

“一夫多妻”的非洲,竟然也有那麼多“光棍兒”

我在北非一個國家時,也時常遇到三十多甚至四十的男子沒有結婚,問他們原因,他們說因為自己沒有錢,也沒有房子。所以就找不到女朋友,或者談了女朋友不願意嫁給自己。

當地本身宗教就比較嚴格,不結婚只談女朋友,並且能和女朋友親密來往的也不那麼多。那個國家的房價越來越高,但工作崗位並不能滿足,所以很多年輕人沒有穩定的工作,收入也就沒有保障,即便是他的父母有一套房,按照當地人的理念,女孩不願意結了婚和男方父母一起住,所以沒有自己房子的男子就沒有條件來結婚了。這樣情況的男子也並不是少數,所以,在那裡就有很多適齡的男子單身著。

在非洲不少國家其實是一樣的情況,或者說是全世界大多數國家都一樣的吧,如果不是生活在原始狀態下,靠自己搭個草棚,捕魚打獵就能養活家人,但凡是需要金錢來滿足條件的,都是在經濟條件的允許下,才能夠實現“結婚自由”,否則,“光棍兒”這個群體在很多地方都是存在的。

所以,在非洲無論是中國人無奈狀況下出現的“光棍兒”,還是當地人因為沒錢而形成的“光棍兒”,這個群體其實還是很多的。不過對於中國人來說,無奈下的“光棍兒”有苦也有甜,他們也有自己在非洲的快樂。我們也希望這幫中國的“光棍兒”們儘早結束非洲的生活狀態,只要結束了非洲生活,也便脫離了“光棍兒”狀態。


關注非洲,關注“物美非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