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最美的詩和遠方,是自己的內心

01

夢是一條道路

終點是深不可測的潛意識

夢也是一面鏡子

一直映照著人生最初的自己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阿沃·帕特《鏡中鏡》

阿沃·帕特是首位獲得國際聲譽的愛沙尼亞作曲家,其作品以合唱與聖樂最為人知。《鏡中鏡》一曲完美體現了他的“神聖簡約主義”的音樂風格。鏡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容顏,“鏡中鏡”讓我們看見自己的內心。

02

瀑布之所以壯觀是因為沒有退路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肖邦《練習曲》“激流”

“鋼琴詩人”肖邦似乎總給人憂鬱和孱弱的印象。但實際上,他的音樂中也不乏激情和剛性的一面,比如別名為“革命”和“激流”的這兩首練習曲。讓我們在“激流”中,堅定航線,駛向遠方。

03

人必須像天上的星星

永遠很清楚地看出

一切希望和願望的火光

在地上永遠不熄地燃燒著火光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龐賽《小星星》

提到“小星星”,人們馬上就會想到莫扎特改編的那首法國古老歌曲。作曲家龐賽也有一首“小星星”,雖不及莫扎特那般世人皆知,但也被眾多演奏家和歌唱家競相改編。“小星星”可以純真無暇,也可以深情浪漫。

04

蝴蝶變成了花

不用再以不停的飛翔表明自己自由

平淡安靜的留守也是一種幸福的憂愁

格里格《蝴蝶》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音樂史上有兩位完全不以作品“大”和“重”見長的作曲大師,一位是弗雷,另一位就是格里格。在“蝴蝶”這首小品裡,格里格將蝴蝶翅膀在陽光下的撲閃轉變成聽覺“畫面”。“蝴蝶”色彩斑斕的飛翔,也是我們心靈底色的芬芳。

05

不要試圖去填滿生命的空白

因為音樂就來自那空白深處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約翰·凱奇《4分33秒》

約翰·凱奇的出現,使得音樂不僅是聽覺藝術,也可以是行為藝術。演奏家在鋼琴前坐定,開始計時,然後或靜坐不動,或表演各種動作,但就是不會真正“演奏”鋼琴,直到“4分33秒”結束。這“4分33秒”,是無聲勝有聲的最高境界。

06

眼睛不能看到你

因為你是眼睛中的瞳仁

心靈不能瞭解你

因為你是內心深處的秘密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薩蒂《玄秘曲》第一號

薩蒂一向特立獨行,他的作品,在取名方面更是腦洞奇大,《傢俱音樂》稀鬆平常,《利用他腳上長著雞眼,去奪他的鐵環》才叫真的刺激。他的六首《玄秘曲》總體風格與《裸體舞曲》相似,緩慢靜謐,搖曳迂迴。“玄秘曲”裡,藏著薩蒂的秘密,還有我們自己的。

07

人總不會一帆風順

正是因為有酸甜苦辣才會美好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阿爾比諾尼《柔板》

音樂史上有不少作曲家屬於“一曲留名”“一曲傳世”,阿爾比諾尼也屬於這類。如今我們幾乎已經再也聽不到他的其他任何一部作品,但這首《柔板》卻依然在音樂會、唱片甚至影視配樂中能常被聽到。人生百味,似都在這一曲“柔板”中道盡了。

08

天空雖不曾留下痕跡

但我已飛過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沃恩·威廉斯《雲雀高飛》

沃恩·威廉斯功成名就卻極為樸實低調,因而贏得了上至皇室下到貧民的英國人的普遍熱愛。這首《雲雀高飛》曾在英國最受歡迎古典音樂排行榜上蟬聯冠軍達數週之久。“雲雀高飛”,不在天空留下痕跡;人生在世,卻一定會在心田留下眷戀。

09

停留是剎那

轉身是天涯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舒伯特《音樂瞬間》第三首

舒伯特不僅是“歌曲之王”,也是純音樂寫作的高手。在《音樂瞬間》系列中,他顯示了一種既簡單通俗,又絕不譁眾取寵的輕鬆幽默風格的寫法,雖是寫作小品,但依然是大師手筆。“音樂瞬間”,既是一刻,也是永恆。

10

生命是一條漫長的旅途

走過就是風景

路過就是記憶

經歷過就是成長

聆听——最美的诗和远方,是自己的内心

李斯特《旅行歲月》第一集第七首“牧歌”

三卷本鋼琴獨奏曲集《旅行歲月》是李斯特同一位公爵夫人私奔到日內瓦後,在激情和幸福交織的狀態下寫就的。“牧歌”為其中第一集《瑞士遊記》的第七首。“旅行歲月”,偶爾請放慢腳步聽聽“牧歌”,回頭看看來時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