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臺記憶」挑 河

  18歲那年,我看到了挑河——工地上人山人海,車推人挑,號聲震天,紅旗招展,這是1958年開挖通榆河的畫面。

  走進歲月的記憶,在那個年代,為了改變生產條件,抗禦自然災害,縣辦工程小到中溝,大到開挖河道,秋忙剛結束,水利大軍出發,岸上、河裡水陸兩路車船並進,人們參加水利勞動稱為“上河工”。我這輩子上了兩次河工,1977年漁舍圍墾,1979年開挖新東河。我上河工在營部(公社)搞政工。40多年過去了,思緒的浪花留下了美好的回憶。


「東臺記憶」挑 河


  挑河的人一到工地,便熱火朝天忙開了,搭工棚,砌爐灶,安營紮寨。一排排工棚,遠看,像群鳥棲息;近看,像古代軍營。每當一輪紅日從海邊升起,朝暉從工棚迎接出鍬的隊伍;收工了,工地一片喧騰。民工,一個閃亮的名字,把開挖河道的豐功偉績寫在歷史的畫卷。


「東臺記憶」挑 河


  想起他們,我眼前便會呈現圍墾工地的畫面上,綿延幾十裡,紅旗接彩旗,白天人接人,晚上燈連燈,歌聲、機聲、號子聲,震塌龍宮西大門。六萬大軍奮戰黃海邊,激戰無名川,填平麻蝦套,築起通天壩,茫茫一片海灘,圍海造田十萬,這是史無前例的創舉。


「東臺記憶」挑 河


  河水揚波歌挑河,思緒的浪花,在我的心河裡湧起對鍬、扁擔懷念感激的情波。我讚美挖泥開河的大鍬,它雖不顯眼,可是一鍬鍬的挖土成河——掘成壯偉的河道,掘出改天換地的新貌,這是奇蹟(更多的東臺記憶請關注“東臺時空”)。當我再一次看到它,鍬柄被歲月之掌磨得瘦小,鍬口,漢唐的光澤漸漸消逝了,但它的價值和聲譽,和大自然的舊貌變新顏,光榮地連結一道。


「東臺記憶」挑 河


  一支支桑木扁擔,在晃晃悠悠中發出“吱嘎、吱嘎”的獨奏曲,在忙碌的季節,在重整山河的歲月中功不可沒,如今雖被冷落,曾和人相伴和鍬相隨,以負重的形式,留下行進的身影。鍬和扁擔在人的一唱一和中譜寫了時代篇章。


「東臺記憶」挑 河


  河水揚波,朵朵浪花歌唱著海潮讓路圍堤立,圍海造田創奇蹟的凱歌。

  斗轉星移,一晃40多年過去了,站在黃海邊上眺望,藍天白雲相迎,豔陽高照,海鷗飛翔,海浪歡唱,大海獻田,荒灘交糧,林茂糧豐,五穀飄香,如願以償。一幅美的畫圖,使你豪情滿懷,心潮澎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