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近幾年,區塊鏈憑藉其獨有的信任傳遞機制,逐漸成為金融科技領域的熱門技術。為“增加”金融科技含量,互聯網金融創業人員、傳統金融機構、新興互聯網銀行均在各種業務中,未仔細分析區塊鏈的優勢與不足,強行“上鍊”,比如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但區塊鏈不是萬能的。

2016年8月,微眾銀行聯合另外一家民營銀行上海華瑞銀行,基於BCOS早期版本推出了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臺。隨後,洛陽銀行、長沙銀行也相繼接入機構間對賬平臺。根據2019年11月15日,微眾銀行金融科技首席研究員李斌在上海證券報·中國證券網主辦的第12期產業前沿(深圳)圓桌論壇上的演講,機構間對賬平臺,在生產環境中運行的交易記錄筆數已超過7000萬筆,並保持零故障運行。

此外,微眾銀行的高層、中層等人員,多次在公開場所將機構對賬平臺作為區塊鏈應用的典型案例加以營銷、推廣,也是其ABCDE(A:AI,人工智能;B:Block Chain,區塊鏈;C:Cloud Computing,雲計算;D:Big Data,大數據;E:Enabler,賦能者)金融科技創新戰略的核心一環。

但是,機構對賬平臺是真實的區塊鏈應用麼?是真正的區塊鏈應用典型案例,還是“強貼”區塊鏈的標籤?!

機構對賬平臺場景

微粒貸是微眾銀行面向微信用戶和手機QQ用戶推出的首款互聯網小額信貸產品,為超過千萬的用戶提供便捷、高效的貸款服務。微粒貸與其他銀行存在較為普遍的同業合作,在該合作模式下,合作銀行之間的資金清算顯得極為重要。

金融業務合作不同於一般合作,需要頻繁地進行數據交換及對賬等繁雜工作,因此“對賬”是金融機構之間最普遍的需求之一,對賬目的時效性和準確度要求尤為苛刻。

傳統的對賬方式是“批量文件對賬”:即機構之間會約定好某一個時間點對前一個交易日的所有數據進行彙總,按照約定格式輸出成文件,並以某一種技術手段交付給其他機構進行對賬。

傳統的“批量文件對賬方案”如下圖所示:

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圖 1 批量文件對賬方案

根據微眾銀行提供的“白皮書”介紹,在這種“批量文件對賬”方式下,存在著一些痛點:(1) 合作行無法實時瞭解到引發賬戶變動的貸款借還交易明細信息。(2) 合作行無法及時瞭解到賬務是否不平。(3)合作行需要自己開發對賬系統。(4)缺乏統一全面的信息視圖。

為解決這些問題,微眾銀行推出了“區塊鏈對賬方案”。根據微眾銀行提供的“白皮書”介紹的情況:微眾銀行利用區塊鏈技術將交易信息旁路上鍊,解決微粒貸業務系統與合作行的對賬問題,降低了合作行的人力根本和時間成本,提升了對賬的時效性與準確度。

“區塊鏈對賬方案”的設計原則為:(1)不影響現有業務,通過旁路上鍊的方式,將業務數據脫敏後發送到區塊鏈上。(2)開發一個web系統,方便合作行查詢區塊鏈上的對賬結果。(3)業務數據傳輸、存儲均採用加密方式,確保數據安全性。

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圖 2 區塊鏈對賬方案

微眾銀行認為,基於區塊鏈技術實現的微粒貸機構間對賬平臺具有以下優勢:

(1)使用簡單:通過內網訪問web系統,輸入管理員賬號密碼即可登錄。

(2)數據實時觸達:實時監測當日賬戶餘額、當日放款總金額、當日還款總金額、當日其它劃入款項總金額、當日其它劃出款項總金額和當日流水數據。

(3)數據安全性高:數據的通信和存儲都經過加密處理。

(4)數據可用性高:區塊鏈節點之間相互同步數據,提升數據的可用性。

(5)合作行可控性強:合作行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節點數為1到多個,節點可以選擇部署在合作行內或公有云上,不同合作行之間的數據是物理隔離,保護隱私。

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區塊鏈:防篡改、去中心的信任機制

“區塊鏈機構對賬方案”的實質

機構間對賬的實質是:一是,約定對賬的時間段。公募基金代銷的時間段為T-1日15:00至T日15:00這一時間段;支付計算的時間段為T日0點至T日24點。一些特殊的對賬,會增加一些對賬的時間段,但思路沒有改變。二是,約定對賬的時間點之後(例如公募基金代銷,工作日15:00之後),約定一個時間點,雙方交換這個時間段的操作、交易數據,尤其是資金交易數據。三是,機構各自將收到對方的記錄數據與自身記錄的數據進行比對。若一致,則對賬成功;若存在不一致,按照雙方約定的對賬機制,進行調整。

根據以上微眾銀行提供的區塊鏈對賬方案,我們瞭解到,所謂的區塊鏈方案,只不過是在將傳統的對賬流程做了簡單的變化,實質思路是:

一是,保留原批量對賬文件對賬的流程。新方案中,仍然保留了原有的批量對賬文件交換,以及根據這個批量文件,實現對賬、調賬的過程。而新方案實際的對賬過程,仍然是這個環節,也就是實質沒有變化。

二是,增加了一個“旁路上鍊”的新功能。將所有的交易記錄,實時地增加一個記錄模塊,並對這些記錄,向機構客戶提供查詢功能,可以查詢到交易流水、操作流水以及賬戶操作流水。類似於新的查詢模塊,也就是與區塊鏈無光。

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機構對賬,機構間合作的基礎功能

區塊鏈的主要特徵

區塊鏈(Block Chain)利用塊鏈式結構實現分佈式數據存儲,實現點對點網絡記賬與鏈接,採用去中心化的共識算法生成和更新數據,並藉助密碼學加密算法及時間戳等保證數據和權屬安全,並通過可編程的智能合約,實現自動化的協同,是一種新型的IT應用模式。區塊鏈的主要特徵為:一是,通過人人參與、冗餘的數據存儲,使得賬本數據不可篡改和全流程留痕,實現業務數據可信。二是,通過主體對等、集體維護、明確規則的共識機制和智能合約,實現去中心化的業務自治。

區塊鏈不適合微粒貸模式下的機構對賬

首先,機構間交易基本是雙方的,本身就是人人參與、人人記賬。因為機構之間的交易,本身就是有限的兩方或三方,難以通過多方參與、自治的方式,增加決策的可信度。也就是說,機構對賬情境下,必須根據事先的規則,而不是通過“共識”達成的決策規則。本身就不是群體,當然不需要群體的決策機制。

其次,若採用多方分佈式記賬增加了信息冗餘以及完全不必要的信息洩露。機構之間的交易本身就是點對點的,也沒有大規模的“點對點”網絡。若強行“上鍊”,將記賬信息在全網“廣播”,將帶來完全沒有必要的信息冗餘以及完全沒有必要的信息洩露。

總之,區塊鏈的去信任中介的匿名性、平等主體參與的共識機制、分佈式記賬的不可篡改及可追溯,以及去中心化的體系,並不會優化現有的機構對賬平臺,反而會引起信息冗餘、隱私洩露、反洗錢等額外的問題,因此,區塊鏈並不適合機構對賬平臺。

但是,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除了強貼區塊鏈標籤那部分不可取之外,仍然有些可取之處,用於優化機構對賬:目前機構間對賬,僅僅約定有限的幾個對賬區段。例如公募基金代銷,僅約定15:00之後對賬,將對賬工作都集中在這個時間段,可以讓後臺人員集中處理,增加效率,但同時也給後續對賬帶來一定的壓力。可以將雙方對賬及交互分成更多“區間段”,甚至可以設置成每分鐘為一個區間段,實時對賬,避免收盤後集中處理。此外,分成更多的區間段,可以讓客戶24小時,無縫交易,而不用在收盤後無法交易,或者收盤後某個時間段無法交易。現在客戶都是在線、碎片化的時間,隨時、隨地交易,已經成為客戶的剛性訴求。最後,實現24小時交易後,可以帶來一些新的業務模式,例如收盤後資金增值,夜間跨境自動投資等。

適合區塊鏈應用的金融場景

區塊鏈憑藉其獨有不可篡改特性以及信任傳遞機制,在多方交易的場景、以及涉及多方傳遞的場景,均會有大量的金融應用場景,這裡以供應鏈金融、資產管理為例,簡單說明區塊鏈的應用思路:

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供應鏈金融,區塊鏈的應用場景

一是,供應鏈金融。供應鏈金融是以供應鏈的協作關係,減少金融的風險。而這個協作關係涉及到供應商的上下游、核心企業的上下游、經銷商的上下游,以及配套的倉儲、物流運輸、第三方監控公司,工商、稅務、高速公路收費,以及定位技術廠商、車輛租賃公司等配套機構。在這個體系中,相關方眾多,相關方資質千差萬別,需要整合的信息各種各樣,需要傳遞的鏈條越長越有利於供應鏈金融的發展,因此,供應鏈金融將有區塊鏈的巨大應用機會。

二是,資產管理領域。在資產管理領域,委託人、託管人、管理人、投資顧問、FOF/MOM母基金管理人、子基金管理人等相關方眾多,債券、非標準化債權、股票等資產類型眾多,量化對沖、主動投資管理、買入持有等管理策略眾多,債權人、融資人、擔保人、第三方中介機構等服務機構眾多,而這些眾多類型中,資質千差萬別,訴求多種多樣,關注點各有不同,如何應用區塊鏈,傳遞各自的關注點、訴求,實現各自的風險控制要求等,將會是巨大的機會。

微眾銀行的機構對賬平臺何必強貼“區塊鏈”標籤

資產管理,區塊鏈的第二場景

區塊鏈雖好,但不是萬能的,應用之際,得了解區塊鏈的特徵,千萬不可強貼區塊鏈的標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