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裡面的哪些職業已經消失了?

鄉村新天地


農村有哪些個職業會慢慢的消失?

如今的社會變革很快,很多的傳統作業已經迎來了淘汰的局面,比如說過去的竹編工藝,老人們現在還會在家裡製作,但已經很少有人會賣到市場中,畢竟很少有人買,就算是賣了也賣不上價格,在如今的工業化條件下,手工藝的製造也迎來了尷尬的發展局面。

要說那些職業會的慢慢的消失,其實還真的挺多的,只能說在現階段,以下幾種職業很難發展起來。

首先就是流動攤販,過去農村中這些流動攤販比較常見,很多人都會將生意做到鄉下。但如今的農村已經沒有多少人了,就算是有人也都是老年人,他們的日子比較節儉,購買需求不高。而那些年輕人則是在超市裡購買東西,更乾淨舒心。

其次就是農村的匠人,鄉村的匠人很多,最常見的就是那些修補匠,比如說房頂漏水修補、鐵鍋漏水修補、鞋子衣物等修補,如今農民的這些需求比較少,什麼東西壞掉了都會買上新的。

農村的打鐵匠已經看不到了,畢竟工業化的生產更規範一些,而打鐵本身就是一種汙染性的作坊。當然農村的傳統木匠也在消失,雖然木匠一直都存在,但能夠製作小板凳、桌椅等的工匠卻很少了。農村的石匠也已經消失。

鄉村的流動獸醫在將來也會消失。像我們這邊過去有幾個流動的獸醫,誰家裡養殖出現了什麼問題,他們就會騎著摩托車來到村民家裡。但如今養殖限制了,很多村民外出打工了。專業化的養殖場有自己的獸醫,因此我們這邊只有一個流動獸醫還在堅持著。

淘汰的職業還有很多,比如說殺豬匠、裁縫匠等,大家也需要適應著新的社會發展,這樣才能有更好的收入。





惠農圈


大家好,我來回答這個問題

隨著社會進步,經濟的飛速發展,農村現代化也在與時俱進,一些新型行業的興起逐漸代替了一些舊的進步發展慢的行業。記得小時候的很多行業都好久沒見到了,比如走街串巷的吆喝小販,俗稱he楞挑子。賣的都是一些針頭線腦的,繡花線,頂針 ,香皂什麼的,花錢買也行,也可以用碎頭髮或者破爛換。現在逐漸被一些村裡的小賣店或者超市代替,畢竟肩挑車駝的商品有限,很多時候滿足不了人們的購物慾望。超市就不一樣了,在農村超市一般都會在自己家裡開,沒有房租和物業所以價格也相對的便宜,久而久之就取代了串街小販。


再有就是我們山東臨沂這邊的白事嗩吶班,自打前幾年改革以來,所有的嗩吶班子的工作都有一個拉桿音響代替了,原因是政府規定一切從簡不準鋪張浪費,嗩吶班成員一個人一天大約一百多元工錢,對於農村家庭也是不小的開支,現在家裡老了人就用拉桿箱插上優盤放哀樂,即省事還省錢。還有就是我們農村家庭作坊磨面房,過去基本一個村裡最少有一兩家經營磨面房的,老百姓自給自足,自己種了糧食自己磨得吃,每磨一百斤麥子十多塊錢比買著吃省錢,吃煎餅的時候也去磨糊子自己烙煎餅吃,現在生活條件好了,人們有去抹面加工的時間也能掙很多錢了,算起來沒有買的划算還省事,這樣的話磨面老闆也賺不到簽了所以這個行業也就逐漸消失了。


媛媛在農村


大家好,我是豫宛小馬,隨著社會的發展,農村現代化程度的越來越高,有許多職業會慢慢消失。我總結了一下,大概有以下職業會消失。

第一,賣貨郎,就是手裡拿個拔郎鼓或鑼,邊走邊敲,挑個挑子賣針頭錢腦等等東西的。

第二,釘鍋碗瓢盆的補鍋匠,記得小時候經常聽到補鍋匠,到村子裡喊:“釘鍋碗瓢盆”,現在沒有了。

第三,騸匠,就是走鄉串戶騸小豬的,現在農村每家每戶養豬的很少,都是大型養豬場了。鄰居有個叫二哥的會騸豬,我記得我上小學時,整天出去給別人騸小豬,騸一頭二,三塊錢,從早忙到晚,一天可以掙一二百塊錢,現在整天在家閒著。

第四,燒磚,燒瓦的師傅。小時候農村人蓋房子,都是自己用磚模子制磚,用我們家鄉話叫脫磚胚,脫到萬把塊磚胚了就在磚窯裡燒,就要請燒磚的師傅來燒窯。燒窯是個技術活,要燒一個星期左右,白天夜裡都要燒,還要看火候,真是個辛苦活。現在都是賣的水泥磚,直接從磚場買的,也不用脫磚胚了。

第五,篾匠,就是編籃子,編簸箕的,現在都裡收割機收莊稼了,有的就直接賣掉了,收小麥,玉米的收購點都有風篩,篩的非常乾淨。也不用買簸箕簸了,再說,現在的年輕人也不會用。

第六,金匠,就是打金耳環,金戒指的。小時候有人下鄉打金耳環,金戒指。現在都到珠寶店裡直接買。

還有一些象走鄉串戶彈棉花的,挑擔子剃頭的剃頭匠,釘稱的,戧剪子磨菜刀的,接生婆等等一些職業都早早已經消失。

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的進步,有許多農村的職業就會慢慢的消失。同時,也會誕生許多新生的職業,象現在的電商,搞直播的播主,頭條號的作者等等。總之,職業的消失是說明已經不適應這個社會了,被社會淘汰了,新興職業的誕生是社會發展的需要。

以上只是個人的觀點,歡迎大家點評,指正。



豫宛小馬


現在的農村以今非昔比啦,以前一到下雨的泥濘不堪的土路消失了,隨處可見的垃圾袋消失了,農村變美了,漂亮了,一排排整齊的房屋,乾淨的街道。而隨著消失的還有很多職業,比如以下幾種。

(1)打石匠


我的父親就是打石匠,小的時候隔三差五父親,就會帶著自己的打石工具外出給人家打石,那個時候村裡蓋房子,都是需要找打石匠幫打石頭。因為父親在附近打石頭的手藝好,而且工作出力,所以,只要附近村裡只要有石頭的工作,都會去先父親幫忙。只不過現在農村生活好了,即使有人找人也很少有乾的,年輕人更不會去學習。

(2)挑擔的貨郎

小的時候只要聽到貨郎的聲音,就總纏著母親去買糖瓜吃,那時候不想現在,每個村裡都有超市,那個時候村裡只有一個小代銷店,裡面的賣的東西也有限,所以,很多東西還是依靠貨郎,但是隨著現在商業的繁榮發展,貨郎挑不能滿足人們的生活需求而退出歷史舞臺。

(3)修鍋碗瓢盆匠


小時候在農村,家裡的鍋碗瓢盆壞了,人們第一反應並不是買新的,而是去找修補師傅將其補好,那時候我們一幫孩子都圍在修補師傅周圍觀看。現在大家的鍋盆壞了也沒有人再去補了,直接買個新的。所以,現在補鍋在農村幾乎已經看不到了。

(4)賣冰棒的

小氣候每到夏天,最想看到的就是冰棍販踩著自行車,走村進戶賣冰棍。那時候冰棍是5分一毛一根,裡面有綠豆的是一毛錢一根。記得鄰里的哥哥那時候,就天天騎著自行車每天到處批發賣,有時候買不了的傍晚回來後就分給我幾根。但現在是沒有啦。

(5)殺豬匠


以前農村,幾乎家家戶戶都養豬,當時就出現了一個職業‘劁豬匠’。但現在因為都是規模化養殖。在農村個別養雞的還有,但是養豬的已經沒有了,因為不掙錢,而且太費事,殺豬匠也為此而‘失業’了。

(6)鐘錶維修匠

小時候鐘錶維修這個職業是很熱門的,那時候農村有錢人們普遍喜歡佩戴一個機械錶,並以此為榮。但是現在,隨著電子錶的興起,機械錶逐漸成為少部分人的最愛,所以鐘錶維修工也逐漸走向了消失的邊緣。

總得來講,農村現在越來越好了,所以,很多以前在農村非常吃香的職業,也變的光環不在,除了以上幾種職業還有很多比如:打鐵匠,耍猴匠,說書的,剃頭匠等等。


新農村二代


我是一個土生土長的農村娃!從記事起,看著家鄉的變化在這二十多年發生的日新月異的變化,看著家鄉的鄉親們的生活也有著翻天覆地的提高!看著越來越現代化的家鄉,為我的家鄉自豪著,也為一些消失的老傳統老手藝老職業感到失落!

隨著老村最後一個鐵匠鋪子的消失,也預示著打鐵匠人這個行業也在我們的老村消失!工業化的生產,推動著社會的進步!

隨著騾子馬的稀少,給馬訂掌的藝人也不復存在!小時候曾經不止一次的好奇,每次刮刀削那馬蹄子,它會不會疼!

還記得走街串巷的打銀首飾的老藝人,不知從什麼時候不在吆喝,直到現在消失不見,小時候好奇為什麼銀飾融化之後不會化成一灘水還是一個軟軟的小銀珠!

還有我們村曾經的接生婆也在隨著人們的優生優育而退出歷史的舞臺,想想曾經我們都是請個接生婆在家裡出生的,想見自己生孩子時的各種,發現那時候媽媽太不容易!

還有我們學校的搖鈴人,隨著國家對教育的投入,對教育的重視都換成了現代化的電鈴!

擀氈子的手藝人也不在是當時那麼牛掰,也不在被人們所需要!

太多的職業都消失了,太多的記憶都留在腦海深處,那時候我們雖然物質條件很差但我們是無憂的,是容易滿足的,快樂於心!


凱瑞媽


第一、吹喪

說起這個職業,跟我還有一段小故事,在我剛出生的時候,父親就說長大了讓我當道士吹嗩吶,可見當時這個行當蠻不錯的,以前在農村,辦喪事都請專門的吹嗩吶 喊喪的專業隊伍來,事主家都要給他們紅包,還要給很多吃的,一年到頭很賺,在那年頭有很多吃的就比較富裕了,如今都消失了。

第二、媒婆

媒婆不得了一張口吃兩家,一直的傳統就是媒妁之言父母之命,小時候農村年輕男女要結婚,也必須由媒婆兩頭牽線搭橋。自然男女兩家都要討好媒婆,在各自面前說好話。如今也已消失了,現在的年輕人自我觀念強都是自己說了算,而且現在互聯網的發展各種交友網站盛行,自然不需要媒婆了。

第三、職業屠夫

以前在農村能吃上肉就是家庭富裕的標誌,在一般的農家吃肉一年也就過年過節的時候才能吃上,但是在農村以前殺豬宰羊是極其講究的,得請專業的屠夫,還的上香敬神,所以屠夫一年四季肉不斷。現在吃肉都很平常了,還一個原因國家不允許私自屠宰,現在都是有定點的屠宰場,所以這個職業也逐漸消失了。


上善若水zpt


過去在農村,出現很多手藝人,靠著自身過硬的手藝來掙錢,隨著時代的變化太快了,很多職業手藝在今時今日很多已經不適用了,從小我在農村長大,也見過很多農村手藝人,這些職業到現在基本都消失了,只能成為過去的回憶。在我們這裡農村,有以下這些職業都消失了。

一、殺豬匠。記得在小時候,村裡有好幾個殺豬匠呢,它們幫我們農民殺年豬,以前我們家家都養幾條豬,過年的時候會殺年豬留著過年吃的。那時殺豬匠這個職業可是很吃香的,在最近幾年已經看不到它們身影了,因為我們村很多家庭不養豬了,很多人都選擇出去打工,在前年我們這裡為了保護水源地,也禁止養豬了,所以殺豬匠也慢慢退出舞臺了。


二、閹雞佬。過去我們農村除了養豬,還會養些雞、鴨、鵝等。其中我們養的雞都是要閹的,閹過的雞會長到更大,肉質也比較好吃,閹雞是一門手藝,我們很多人都不會的,所以就出現了專門來農村閹雞的師傅,在這幾年,我們這裡也不給養殖家禽了,所以閹雞佬這個職業也慢慢消失了。

三、染衣服師傅。過去在農村,我們穿的衣服顏色比較單一,多數為紅褐色的,穿起來不是那麼好看,所以很多人都會把紅褐色的衣服染成黑色的,還有黑色衣服穿久了也會掉色,也會把它染黑色加深的,現在市面上賣的衣服琳琅滿目的,顏色特別的鮮豔,非常漂亮,我們喜歡買哪件就哪件,特別現在很多人都上淘寶買衣服了,非常方便。所以過去上農村染衣服的師傅也消失了。



過去消失的職業真的很多,比如還有趕豬匠、上門補雨傘的、磨刀磨剪刀的、還有補鐵鍋、賣水缸的...在你們村,還有哪些職業消失了?歡迎留言,交流。


三農天地


什麼職業在農村慢慢的消失了呢?看了這個問題,我想了想,消失的職業還不少呢。


打鐵的,殺豬殺牛的,彈棉花的,石頭匠……

隨著社會的發展,不少新興職業出現的同時,農村的很多古老的職業正在消失。


在這些消失的職業裡,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補鞋匠。

記得小時候,三天兩頭村裡就會響起補鞋匠的吆喝聲,每次補鞋匠的到來,都會有不少生意上門,畢竟那時候農村生活很是貧困,衣服破了媽媽們還會動手去補,鞋子壞了也是補補繼續穿。


現在或許在一些小城市裡還有一些修拉鍊賣鞋膠水的小攤,但是在農村我再也沒有見過走村串戶的補鞋匠了。


因為補鞋匠的吆喝聲伴隨了我的童年,所以對這個消失的職業,我還是有些懷念的。


貧農希蒂


我打小是在農村長大的,親眼見過一些農村的行當,也見過他們逐漸沒落消失的慘淡,那是那個時期生活在農村裡面的手藝人養家餬口的行當,我在甘肅農村裡面長大,來給大家一一例舉一些我們這邊農村消失的一些行當職業。

1、 補碗部鐵盆塑料棚的匠人

這個看上去簡單,實則需要一定的技術,尤其是補鐵鍋補碗,那時候補碗是用一種工具在碗上鑽出好多個小孔,然後用麻子的繩穿起來就把一個破碗補好了,塑料棚當然是用火燒著補的,當然還有補大水缸的匠人,現在都沒有了。

2、 用鋁水作容器的匠人

這個具有很強的技術含量,也是我小時候最喜歡看的行當,可以用“細心細心再細心”來形容匠人們所做的事情。那時候村子裡面只要一來,家家戶戶都會拿出自己家攢的鋁,可以是啤酒蓋,健力寶、露露易拉罐,破舊的鋁盆子,經過匠人們的巧手,又會變成一個新的用具。

3、 貨郎擔子

我老家經常叫的是“收頭髮換針換線”。村子裡面一喊,大姑娘小媳婦就會拿出自己剪下的長辮子,出來換自己需要的東西,比如梳子、髮卡、尼龍繩、塑料鞋底子、打火機、火柴、甚至還有衣服,反正貨郎擔子的那個擔子裡面有好多東西,我小時候還挺羨慕那些貨郎擔子的,因為他們有太多的好玩的東西。

4、 傳統木匠

這個確實在農村裡面現在少了,基本會木匠的現在在我們附近村子最年輕的也都在60後以上,也都現在幹不動了,農村的年輕人們也不愛學木匠,因為現在確實也沒啥用,農村裡面修房子都是混凝土,傢俱直接可以買,門窗直接是鋁合金不鏽鋼以及其他新材料的,所以木匠也就漸漸沒落了。

農村有些職業的消失於農村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生產方式的轉變有著密切的聯繫,除此之外也和經濟收入,消費觀念的轉變有一定的影響。那些消失的職業恐怕00後們都不會知道,也沒有見過,大多數韓式留在8090後的記憶當中了。


寧寧說的話


我從小生活在農村,見證了農村許多方面的發展,也見證了農村許多職業的消失。其實消失的不僅僅是這些職業,還有我們兒時的美好回憶。

1、殺豬匠的沒落

殺豬匠這個職業,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逐漸發展起來的。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農村的物質條件得到了極大改善,家家戶戶都紛紛養起豬來了,基本上每家每戶都會養頭過年豬,家庭狀況富裕的甚至養了三四頭。在這種情況下,職業殺豬人也就是殺豬匠,就應運而生了。小時候,我過年最喜歡的活動就是看殺豬了,殺豬匠用大鐵鉤勾住豬的嘴巴,一群人把它平躺著按在長凳子上,殺豬可是個力氣活,即使五六個人使出全身的力氣,有時候也會被豬掙扎開來,在別人按住豬的時候,殺豬匠得看準時機,將專門的尖頭殺豬刀準確刺入豬的喉嚨,那一瞬間,豬血嘩啦啦的噴了出來,流入了早已準備好的大木盆中,好一會兒後,豬才停止了掙扎。之後就是刮豬毛、處理內臟,分割豬肉,小時候殺豬匠的報酬是一節小腸,一塊肉,一包煙,十塊錢,兩頓飯。但現今隨著時代的發展,農村外出的人逐漸增多,越來越少的家庭會養一隻豬過年了,隨即而來的是這個職業的消逝與沒落,那種能引起一個村的熱鬧事兒,已經很久沒見過了。

2、過年消逝的爆米花人

小時候,總能在過年前夕遇見遠道而來的爆米花人。他有種神奇的機器,在轟隆隆的發動機聲音下,將稻米變成空心長筒狀的類似爆米花零食,這種東西香香脆脆甜甜的,對於兒時的我們那可是難得的美味,而且一小碗米,就能做出一麻袋這種東西,這也是深植我腦海的美好回憶。那時的我們,雖說物質條件不再是那麼匱乏,但從家長哪兒要到零花錢也不是那麼容易,在這種情況下,這種吃食就成為了最好的替代品。但這種東西,確實早已成為了我難以觸摸的記憶,不知從何時起,有著轟隆隆神器的人再也沒來過我們的鄉村,不知從何時起,我們慢慢地接受了他再也不會出現的事實。隨著自己慢慢地長大,慢慢地走出鄉村,偶爾也能在大城市看見這種食物,偶爾也會買點兒,但是這種東西除了甜,再也沒有那種透人心神的滋味兒了。

3、收鴨毛的旅人

“收鴨毛嘞,收鴨毛…”小時候,每當聽到這個聲音,我就會趕緊叫住他,說“我這兒有鴨毛。”兒時,家裡養了很多隻鴨子,相應的也有了很多鴨毛,我們這兒賣鴨毛都是論只的,我們稱其為一隻鴨毛。每當看見收鴨毛的旅人(他槓個扁擔,扁擔上掛著一個本來用來裝穀物的塑料袋和一杆秤),我就欣喜若狂,因為這是我為數不多賺外快的時候,爺爺承諾賣鴨毛的錢給我當零用,那時一隻鴨毛,好像是1塊5,對我而言,那可是一大筆錢,我當然開心了。但這個職業也同樣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的不見了。有時候,家裡偶爾也有一隻鴨毛,我就總是坐在家裡的門口望著,希望能再次聽到記憶中的那個聲音:“賣鴨毛嘞,賣鴨毛…”

農村的一切,都在悄然中發生了改變,有些令人猝不及防,有些就在不經意間慢慢地消逝,其實消失的不僅僅只是那些職業,還有我們兒時的天真與美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