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擴容對證券有沒有利好?

若夢止今


股市擴容對證券公司是特大利好,但是股市擴容對於整個股市有些尷尬的影響。那股市擴容對於股市有哪些利好呢?

(1)提高證券公司保薦業務收入

公司要申報IPO上市,必須要有保薦機構,而這個保薦機構其實也就是證券公司。根據保薦機構的收費標準最低是1000萬元起,一般都是保薦費在1500萬元~2000萬元之間。所以從這裡可以得知,股市擴容對於證券公司保薦業務量增加,直接讓證券公司保薦業務收入大幅增加,直接提高證券公司業績,直接利好證券公司。


(2)提高證券公司承銷業務收入

公司想要申報上市,也必須有承銷商,這個承銷商其實也是證券公司。承銷的作用是保證公司上市的股份有人購買;剩下股份或者股民中籤棄購的股份最後都有承銷商承包。從這裡可以得知,證券公司可以收取承銷費用之外,還直接受益中籤者棄購的股份,新股一上市就暴漲,而證券公司承包的股份也就是相當於中籤股份,穩賺不賠的收入;所以這裡就直接利好證券公司兩項收入。

(3)提高證券公司佣金收入

只要股票市場產生達成交易買賣之後,都是必須付佣金的,而這個證券佣金就是證券公司的收入。只要每上市一件公司就為股市帶量一批股民,同時為股市增加一份股份。而這些上市公司之後股份也是需要交易買賣的,所以只要這些出現交易買賣證券公司就有佣金收入,所以股市擴容對於證券公司也是提高佣金收入,對證券公司有直接利好。

總之股市擴容對於證券公司是最直接受益的,也是對證券公司直接利好的。所以股市越擴容對於證券公司各項業務收入越高,對於證券公司股價也是有提振作用,直接利好證券股。


老金財經


這個週末出了一個重磅消息,大家對這個消息解讀存在著很大分歧,基本上是滿倉者看成是利好,空倉者看成是利空。對這一消息解讀我是以一個空倉者的身份看成是利好。

如果你把這次融資擴容鬆綁看成是利空?那隻能是你解讀問題,如果你不能正確解讀,那你永遠是韭菜命。

第一、這次融資鬆綁是一級市場在場外定增配資擴容,定增期間對二級市場不會產生抽血效應。第二、定增約束期結束進入二級市場交易、對市場產生資金分流是6個月以後的事情,現在說抽血就是枙人憂天。第三,融資擴容利好實體企業,可以直接提高上市公司質量,讓資金大膽進入股市,股民買股票目的是什麼,不就是炒個預期嗎?企業做好了難道股價還會下掉?第三、市場缺的並不是錢,缺的是一個對上市公司企業能不能做好的信心。就算半年後融資解禁在二級市場套現,管理層不可能會讓股市暴跌下去放任不管,一定會不斷出各種利好政策維護股市的穩定,會不斷刺激場外增量資金進場,徹底激活股市流通。中國的資金本身投入股市的佔比率就極小,如果把場外資金引入股市,相比這麼點解禁資金可以忽略不計。因為股市本身就是為實體經濟流通服務的。第四、融資進入企業,企業進了增量資金,它的市值自然就提高了,不存在股份會被稀釋之說,何況這些增量資金也會給企業創造紅利。

總之只有企業不斷成長,股民才可以從中得到紅利。無論是從短期還是長期來看,股市本身就是實體經濟晴雨表,難道實體經濟越好股民反而越虧?融資擴容不論是短期還是長期都是利好股市健康發展,但不排除主力在短時藉機嚇唬散戶、來一次深度洗盤從散戶手中騙起謙價帶血籌碼!那一次暴跌不是主力從散戶手中騙走了帶血的謙價籌碼?

為什麼3000點指數壓著大盤走20多年?就是因為A股失去了長期價值投資理念,股市主要是以投機炒作為主,融資大擴容可以從根本上解變這種結局。

融資擴容利好實體企業的同時,也會加速垃圾股的淘汰!融資擴容放寬的目的,就是要使股市優勝劣汱,有一個健康發展。正因為標的越多,股民選股越會填重,會減少投機炒作、增加價值投資理念,垃圾股更加會被人拋棄,好股更加會變成稀缺資源,強者恆強,弱者持弱。總之融資擴容對股市長期健康發展絕對利好,對股民堅持長期價值投資理念絕對是利好。

別以為我現在是滿倉,所以我在這裡歪曲事實看多,恰恰相反,我是空倉者,股票從1月份就全部清倉了,現在只有基金帳戶上還有幾千元。




就你牛


當然是利好了!為什麼這樣說呢?我覺得,有幾個方面原因。一是市場繁榮的象徵。比如,一個農貿市場,各種各樣的農產品琳琅滿目,大家想要買什麼都有,證券也是這樣的。二是供給側改革的需要。股市提供許許多多優質的證券產品,讓大家有投資理財發家致富的機會。三是企業獲得直接融資,發展生產和服務,取得效益,通過分紅回報投資者,這是相輔相成互利共贏的。總的來說,股市擴容是好事兒,只要把握好供給平衡就好了!



hi123


股市擴容是最近五年中國A股一直存在的現象,從15年時2500多家上市公司增加到現在的3700多家。五年的時間A股多了1000多家上市企業,尤其是16年IPO重啟以後發行速度入火箭發射一般,16~19年這四年年的時間A股市場就發行了970多家上市公司,其中17年IPO數量最大共發行了419家。股市擴容是否對證券有利,我認為要相對著來說。

擴容是否是利好要看是對誰而言。

16~19年的擴容券商股並沒有出現大幅的上漲,而且這期間跌幅最大的就是證券股。如果擴容是利好那麼應該體現在股價的上漲上,股價沒有上漲那麼說明對證券股並沒有利好。對於我們投資者來說股價沒有上漲那麼就沒有盈利,不能盈利又怎麼能算是利好呢?但是對於券商公司來說確實是好事,因為上市公司是要通過券商在A股市場上發行的,他們作為承銷商,發行商收益是免不了的。對於證券公司來說,發行股票就是盈利,因此對於證券公司來說股市擴容,大量發行股票對他們來說是好事。

股市擴容存在必然性,長期是利好股市的。

A股一直實行的審核制,審核制最大的缺點就是速度慢,這也是前幾年A股一直存在IPO堰塞湖的根本原因。證券市場要想更好的發展,這一問題必須要解決,之前採取的方法加速IPO審核速度,現在註冊制來了公司上市速度會更快。上市速度快會增加良莠不齊的現象,對於短期的A股市場來說是利空的。但是長遠來看,註冊制改革勢在必行,也只有解決了企業的上市問題,金融市場才能有更長遠的發展,就像歐美股市一樣,開放是存在風險,但是不開放最終只能走向滅亡。因此股市的擴容是必然的歷史趨勢,長遠來看是有利於證券市場的發展的。



投資觀


股市擴容中長期而言是利好,短期而言會對市場有利空衝擊。

股市短期走勢受供求關係影響,長期則由經濟基本面主導。擴容會讓更多優質上司公司快速做大做強,有利於整個經濟體的競爭力提高。

1、股市擴容對證券股而言是利好

即券商佣金收入、投行業務和資管業務。佣金收入目前在券商的營收中佔比逐漸下降,半壁江山的地位已經成為過去式。

投行業務主要指IPO承銷,併購重組的財務顧問費用等,這一塊業務已經逐漸成為券商的主要收入來源。

資管業務近幾年發展迅速,很多券商爆款資管產品出現,為券商靚麗的業績增色不少。

2、擴容意味著優勝劣汰

股市擴容,那相關的退市制度也會隨著加快,因為一味的擴大規模,而不暢通推出淘汰機制的話,股市就不是一個健康的股市,這一點管理層已經做了諸多努力,目前效果明顯。去年一年的退市10+公司,就是有利的證明。

一個健康的股市,肯定有利於券商股。

綜述,股市擴容是利好,而不是利空。

我是溯源歸一,極簡投資踐行者!

溯源歸一


週末的一則再融資消息讓資本市場再度沸騰,現在新股民太多了,都在對此消息議論紛紛,更是有人大喊利好,有人大喊利空,為什麼一則消息看法不同的人這麼多?其實就在於各自對市場的認知不同,決定了他們在市場的能不能賺錢的問題,這也是為什麼A股市場是二八概率的問題,就好像股市擴容券商肯定是受益的,券商業務增多自然盈利就能提升,對整個券商板塊都是利好。

自從科創板推出之後,券商在股市賺錢的渠道增加, 第一隻科創板上市券商就賺到了60億,科創板火速IPO券商業績明顯大增,很明顯股市擴容也是一樣,對券商只有利好沒有利空。但是不僅僅是這一塊,股市走好了流動性開始增強,市場活躍了券商賺錢更猛,從去年開始到今年一月份,券商賺一年都可以美美的吃上幾年了。

IPO、科創板、重組和非公開發行股票都是利好券商。

只要是A股相關的業務,券商都能分到一杯羹,但是券商之間的體量不同,規模越大的券商盈利能力和業務拓展就越寬,小型券商受益,大型券商就是碩果累累,可以說近幾年的資本市場改革,券商是最受益的,券商賺錢的渠道多了自然業績就會開始翻番。

但是券商在2019年一季度已經漲過一波了,眼下的券商說白了就是處在對前期利好的消化中,需要新一輪的上漲還要時間,不過股市很明顯在底部區域徘徊了,大盤在不斷的築底週期內,後期市場上漲沒有券商的助力是不行的。

從另一方面來說,股市擴容代表著融資效應開始增強,對投資肯定是存在傷害的,因為新股票多了,選擇難度增加,很多人在買股票時風險就提高了,不是所有的股票可以買了,此時市場就會長期二八分化。

券商是牛市急先鋒,好看A股後期走勢,券商肯定是不能拉下。

牛市來券商漲,因為牛市券商是最大的受益群體,業績越來越好,股價才能有好的表現,如果你看好後期股市的行情,怎麼可以少了對券商關注,加上現在資本市場開始不斷完善,後期股票就會和港股一樣,低價股越低,垃圾股無人問津,好股票越漲月好,高價股越來越高,這時候券商股價低,肯定是要關注的。

也可以說,後期的股市大盤就算來了一波牛市,但未必是所有的股票都漲,不過券商肯定是會一馬當先,因為後期價值投資風氣會越來越被市場接受,券商作為大金融板塊的一員,牛市來了漲是沒問題了,起碼不會出現那些問題股一樣跌跌不休和不漲的走勢,加上現在券商業務增加,對券商後期是利好的。

因此,股市擴容對券商利好,科創板對券商利好,再融資對券商是利好,只要資本市場不斷完善,融資效應也會強化,券商利好不斷,流動性好了,資金越來越多,券商的佣金可是賺不停,也是大利好。

感謝點贊和關注,歡迎評論和轉發,每日分享更多觀點


金美圓的財經筆記


股市擴容,對證券行業是利好。股票的發行、承銷等等,需要誰來完成呢?是需要證券公司來完成的。股市擴容所帶來的增量發行業務,既然需要證券公司,當然對證券來說是利好了,有望提升豐厚業務。

這段時間因為創業板“再融資”,也是帶火了證券行業。春節開市的前兩個交易日證券行業指數還是有著連續的大跌情況,可是之後的表現十分驚奇。從階段低點至現在,已經上漲了23%的幅度。

A股的證券行業,雖然不是週期股,但有著週期股的呈現,與A股行情、發行等等有著較為密切的貼合。在眾多利好、提升業績的背景下,證券行業肯定是利好,並且也能有著好的表現。

其實,這個行業也是有著規律可循。如果打開證券行業指數的K線圖,你會發現其的走勢是“大起大落,久盤於底”的走勢。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有行情的時候,大幅的上漲,能一漲再漲,漲完以後還能上漲。可是,當行情沒有的時候呢?會是熊市下跌連連,一跌再跌,甚至跌到最初上漲的位置。而平常的時候呢?就是一個相對區間底部震盪的表現。

不僅僅是這幾年是這樣,歷史中均是這樣的走勢。當然了,如果與股市擴容、再融資等等情況聯繫在一起思考,往往股市擴容的時候,證券行情也是有著不錯的行情。

我認為,這樣的規律是可以利用起來的。證券行業的行情上漲與下跌,時間上是很短暫的,大漲之後便是大跌,更長的時間是在階段區域震盪。那麼,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選擇階段底部震盪區間保持一定的定投,因為有著足夠長的時間,而又在低位,也能更好的吸籌。而未來大幅上漲的時候,又有著明顯的差價,選擇拋售能更好的實現盈利。

我認為,這樣的方式,是可以利用起來的。


厚金說


股市擴容對於證券行業肯定是利好,證券板塊其實就是股票市場的一個服務商,市場的體量越大,市場的行情越好,對於券商板塊都是有直接利好的。

我們可以把市場想成一個花園,證券板塊其實就是這個花園的園丁,花園長得越好,擴充的越大,園丁賺的當然也越多。

近年來隨著證券行業的競爭逐漸加大,交易佣金也在越調越低,佣金的暴利時代已經過去。

但是由於市場的擴容,也彌補了券商一定的收益,特別是大型券商的投行業務,在這一輪過程當中賺到了不少收益。

我們以2019年為例,全年201家公司在A股上市,發行費用約147億元,當中承銷保薦費用112億元。

從數量上來看這是一個比較大的蛋糕,但是目前真正能夠吃到這些蛋糕的都是一些頭部券商,其中有50%的中小券商交了白卷。

另外非公開發行券商也能獲得一定的收益,這就是為什麼近期再融資新規修改之後,券商板塊大幅上漲的原因。

未來很多現金流出現問題,負債比較高的上市公司想要擴大生產可以通過再融資發行股票,而再融資業務的拓寬,對於券商後期的盈利能力也會大幅改善。

再融資新規實施之後,很多本來經營艱難的上市公司,可以通過融資拓寬業務,增加流動性。這無形當中也增加了上市公司的發展預期,對於整個投資市場當中的一些個股是利好。

個股的利好促成了指數的上漲,指數的上漲又帶動了大部分資金進入市場,股市成交量的增加,券商的佣金自然也就增加,這對於券商板塊又是一個利好。

綜合來說,隨著股票市場越來越完善,金融工具越來越多,市場的走好,未來的證券板塊也將迎來行業的利好,特別是打造航母級券商龍頭的機會下,頭部券商也將迎來比較大的發展。


盤手梁勇


擴容本身對股市是利空,但擴容與否並不是決定股市漲跌的直接原因!

一、股市擴容對股市形成理論利空

所謂擴容,就是增加融資規模,新股發行IPO就是典型的擴容,但非嚴格意義上來說,上市公司再融資,也算是擴容,畢竟規模擴大了,而這個規模並非股市上漲帶來的市值增長,為證券與資金交換帶來的市值擴張。

股票交易,由供應和需求組成,供應就是為股市中提供股票,包括提供首發上市的股份,以及再融資的股份。需求,就是投資者用錢購買股票。供需關係必然會對價格帶來影響。

擴容就是增加股票供給,那麼假設在需求不變的情況下,擴容就會產生供求關係的過剩,因而對股市來說,形成理論上的利空。

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供給的股票有100億,而市場有30億資金在購買,當擴容至200億供給後,還是隻有30億資金購買股票,那麼供需就會失衡,從而造成股票的下跌。

這本身是一種自然規律,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擴容不一定會帶來股票的下跌。需要在不同的市場環境下看待擴容。

二、熊市擴容是大利空。

當市場在熊市的時候,投資者不敢買股票,不看好股市,那麼成交量是不斷下降的,股市也在不斷下跌。這個時候如果股市大舉擴容,必然會帶來供需的嚴重失衡,持續大量的發行新股,會對市場現有資金分流,從而讓股市越跌越慘。

比如在2008年發生金融危機之後,全球股市大跌,A股也從高點滑落,在下跌的過程中,中國平安發佈再融資計劃,擬公開發行不超過12億股的A股和412億元分離交易可轉債,當時中國平安的融資金融高達1600億,創A股有史以來融資規模之最。之後中國平安連續跌停,下跌30%,同時帶來A股的持續下跌。

再比如當年的浦發銀行,發佈融資計劃,擬增發10億股A股,擬籌集最多400億元。浦發銀行股價連續大跌,同樣帶動A股持續大跌。

在2018年的時候,A股持續下跌,在這個過程中,每次發新一次新股,A股就會跌一次,每週五下行將發行多少隻新股,籌資多少資金,成為股民們最為關心的事情。

三、牛市擴容反變利好。

當市場在牛市的時候,市場成交量不斷放大,新增股民不斷入場,對股票的需求很大,這個時候即將是持續發行新股,也可以很輕鬆的被市場增量資金彌補產生的供需缺口,比如說在2015年的牛市階段,很多上市公司一發布再融資計劃就漲停,就是因為投資者對股票的需求太大了。

對於股市擴容應該客觀的來看待,股市是否擴容並不是決定股市漲跌的根本原因,常態化的新股發行IPO,對於股市來說並不是洪水猛獸,但是在合理擴容的同時,需要健全並嚴格執行退市機制,這有才能構建進退有效的資本市場,通過優勝劣汰來實現股市的價格發現有資源優化配置功能。

再比如到了2020年,A股整體已走強,創業板指數不斷創新高,在這個過程中,常態化的IPO發行幾乎對股市再沒有什麼負面影響,甚至在2月份證監會對再融資規模進行修訂,對再融資的條件進行了“鬆綁”,市場仍解讀為重大利好,股市應聲大漲!

結論:

擴容並不會直接決定股市的漲跌,股市的漲跌由宏觀經濟、估值水平、未來前景、市場情緒以及流動性水平來決定,擴容會對股市的供求關係產生影響,但並不必然會帶來供大於求的結果。


財經宋建文


浮雲君覺得股市的擴容在目前的遊戲規則之下,對於普通投資者來說往往是弊大於利的。

股市擴容意味著什麼?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扎堆上市,意味著會有越來越多的公司分攤市場的存量資金,意味著普通投資者選股的難度在不斷增加。

股市擴容對於投資者而言比較大的影響有以下幾點:

1.越來越多的股票會成為“仙股”

在目前的制度規則之下,上市公司往往上市容易,退市難。也就意味著上市公司的總量會不斷增加,但是由於目前的黑天鵝事件,市場的預期並不明朗,投資者跑步入場的意願比較低,所以在有限的資金體量範圍內,越來越多的公司上市就意味著很多不具備投資價值的公司會被市場資金所拋棄,股價變得越來越邊緣化,甚至淪為仙股。

如果我們的投資者不改變投資的策略和方法,依舊抱著僥倖心理去炒作那些低價股,很可能持有幾年都無法回本,依舊處於虧損的狀態。甚至會由於後續退市制度的完善而蒙受更大的損失。

目前的市場其實就是一個僧多粥少的狀態。上市公司的數量很多,但是投資者入市的意願並不強烈。那麼資金就會不斷向頭部的龍頭企業所聚集,所以我們現在也看出了股市當中的“結構性行情“。

以貴州茅臺為首的白馬股股價不斷突破歷史新高,但是那些三元五元的低價股股價還在節節敗退。在退市制度不完善的狀況之下,這種現象可能會成為一個比較長期的趨勢。

2.投資者選股的難度會顯著增加

有一句俗話不是這麼說的嗎?林子大了,什麼鳥都會有。股票市場也是一樣。

當增量的上市公司批量上市,當然會有魚龍混雜的情況。像某某公司扇貝都已經跑了三次了,依然存活著,這擺明是在侮辱我們投資者的智商,但是又能拿他怎麼辦呢?

現在滬深兩市上市公司的總量已經突破4000家了,當中到底有多少的地雷?有多少的坑在等著我們投資者往裡面跳,我們誰都說不準。

3.賺指數、賠個股的現象或許會成為常態

我們經常能夠看到這樣一個現象,就是大盤指數明明是處於翻紅的狀態,但是有多達2/3的上市公司股票是處在下跌狀態中......

這也就是我們股民朋友常常調侃的賺了指數,賠了個股。

在資本市場擴容的大背景之下,這樣的現象會越發的突出。因為前面的大公司、股指權重佔據了市場大量的資金。大家都扎堆的往上證50之類的白馬股靠攏,以此來規避風險,降低自己持倉虧損的可能性。

多打數千家的上市公司因為資金的失血和新股IPO的虹吸而遭遇持續的下行。

所以未來的選股邏輯也會發生比較根本性的改變,價值投資會成為主旋律,而那些炒次新、炒低價的股民投資者最終會被市場無情的淘汰。


總結

對於還未上市的公司而言,IPO擴容可能是一個比較好的消息,因為有更多的公司能夠有機會獲得上市融資契機,以此來擴大公司的規模,增大自己公司的影響力。

但是對於股民朋友而言,顯然是比較大的利空,我們投資損失的可能性會不斷地上升,風險也在潛移默化中增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