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分析】孩子或許正遭受校園欺凌暴力!學校家庭孩子各方應對方法(大全)

暴力事件產生的原因

一、校園暴力事件產生的因素:

(一)人的潛在本能——攻擊性是校園暴力的淵源

在校園暴力中,我們會發現產生校園暴力的主要誘因之一是青少年的個體攻擊性太強。根據心理專家的研究,當一個人受到挫折時,容易引起情緒上的衝動和憤怒,因而產生對一定的對象報復和攻擊的行為。各種導致挫折感的動因,如受欺辱、遺棄、排擠、自卑等都容易引發攻擊性的行為。據1996年、1997年對中國城市獨生子女人格發展與教育的調查發現,80%以上的城市中小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攻擊性行為。現在的學生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由於家長的寵愛,極易染上心胸狹隘、自私、任性、萬事以我為中心的毛病。所以在學校學習和日常生活中,一遇衝突就會把這種不良的心理帶出來,釀成校園暴力。

(二)家庭因素

一個人的人格是否健康地形成與家庭的教育很有關係。如果家庭成員文化素質低下、道德品質敗壞;父母的管教方法過嚴或者過於溺愛或者父母疏於管教;家庭氣氛緊張、不和諧,使孩子缺少關愛和安全感等情況都會對孩子的健全人格培養產生不利影響。尤其值得強調的是,父母本身的心理健康對孩子的成長也極其重要。在研究中,我們發現許多父母在社會經濟文化轉軌中自身產生的社會心理疾病,例如緊張、恐懼、冷漠或不安全感等,潛移默化地傳染給了孩子,使他們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也產生人格障礙,這也是校園暴力的誘因之一。

(三)學校因素

長期以來,我國的學校教育一直偏重於知識教育。教師被沉重的教學任務以及升學率壓著,學生也被老師佈置的作業壓得喘不過氣來。師生間處於一種緊張的關係中,很少有時間進行交流和溝通。一些學習上有困難的同學,由於他們學習不好,自然而然地被別人貼上“壞學生”或“差學生”的標籤,時時處處地受到別人的歧視。在這種情景下,這些所謂“壞孩子”、“差學生”從內心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感覺。他們認為,老師和同學這樣對待他們是不公平的,這樣做傷害了他們的自尊心。所以從行動上自覺不自覺地站到老師和同學的對立面,尤其在老師對他們進行批評時,行動上易出現攻擊性。校園裡師生間的暴力行為的發生,即學生打老師的情節大多發生在學習不好的學生與老師之間。此外,個別素質低下的老師對待學生不是以身作則,而是以打罵、諷刺、挖苦或體罰的形式替代教育,致使某些學生身心受到嚴重的傷害。在這種情形下,由於老師的打罵,極易引起學生的反擊,校園暴力的發生也就在所難免了。

(四)社會因素

青少年生活在社會轉軌的變化時期,市場經濟帶來的思想意識形態的變化,也使他們受到很多負面的影響。例如,越來越多的遊戲場所,歌廳、舞廳和遊戲機室影響著青少年的學習生活。有的學生為了滿足玩遊戲機的願望,不顧一切地勒索低年級學生的錢財,如果得不到錢,就實施暴力行為。另外,帶有暴力傾向的影視作品、書刊對青少年暴力行為的形成影響很大。

二、校園暴力事件發生的常見區域:

區域一:學校門口是高發區。受校園暴力傷害的孩子大多數為小學四五六年級,初中生,少數為高中生。因為小學低年級孩子基本上都是由家人負責接送,到了小學四年級以後,孩子們基本上都可以獨立上學和回家了。通過情況分析來看,校園暴力發生最常見的區域一般都在校園門口,或者離校園門口不遠處。因為有些愛欺負同學的孩子非常清楚,離開校園後,學校便一般管不著了。

區域二:在校園內操場上。常見的時間段為課間休息,或者午間休息。不要小瞧短短的課間休息,就那麼十幾分鍾或者二十幾分鐘的時間裡,就足夠一些有暴力傾向的孩子下手傷害其他同學。

區域三:班級內或走廊中。這種現象表面看好象同學間打打鬧鬧,個別有暴力傾向的同學會藉此機會下手。這種打常見方式有攻擊、嘲笑、漫罵、拳腳相加,但又不會留下傷痕。這種軟傷害即使找到老師,因為找不到證據,往往不了了之。

區域四:在放學的路上。有些過早輟學的不良少年,經常會選擇學生放學的路上下手,用威脅和毆打方式搶劫學生身上的財與物。還有部分學生,因為同學間產生矛盾和誤會,找幫手在路上等待,目標同學出現後,上前一起動手毆打與自己產生矛盾或糾紛的同學。

【观察分析】孩子或许正遭受校园欺凌暴力!学校家庭孩子各方应对方法(大全)

學生應該如何預防校園暴力呢

第一、在威脅與暴力來臨之際,首先告訴自己不要害怕。要相信邪不壓正,終歸大多數的同學與老師,以及社會上一切正義的力量都是自己的堅強後盾,會堅定地站在自己的一方,千萬不要輕易向惡勢力低頭。而一旦內心篤定,就會散發出一種強大的威懾力,讓壞人不敢冒然攻擊。

第二、大聲地提醒對方,他們的所作所為是違法違紀的行為,會受到法律嚴厲的制裁,會為此付出應有的代價,在能確保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大聲呼喊求救。

碰到‘下暴’應儘量保持鎮靜,不要驚慌,有勇有謀地保護自己。無論如何一定要記住‘下暴’者的人數和體貌特徵,以便事後及時報警或報告老師。告訴學生們,最好是運用自己的智慧與壞人進行周旋,達到既能保護自己,又能巧妙制服壞人的最佳效果。

第三、如果受到傷害,一定要及時向老師、警察申訴報案。不要讓不法分子留下“這個小孩好欺負”的印象,如果一味縱容他們,最終只會導致自己頻頻受害,陷入可怕的夢魘之中。

告誡大家:千萬不能因為一時害怕而選擇怯懦,不報警只能助長‘下暴’者的囂張氣焰,他們不僅還會不停地來糾纏你,而且還會繼續危害其他同學。

為了預防遭遇‘下暴’,特別提醒學生要遠離學校周圍一些遊手好閒、奇裝異服的人;在上學、放學時和同學結伴而行;儘量走人多的大路,避開僻靜的小巷;隨身攜帶的財物(如隨身聽、手機等)也不要輕易外露;放學後一定要及時回家,不要到遊戲室和網吧去,因為在這些場所裡玩耍最容易被壞人作為“下暴”對象。

【观察分析】孩子或许正遭受校园欺凌暴力!学校家庭孩子各方应对方法(大全)

家長如何積極應對校園暴力現象

應對方法一:家長要經常瞭解孩子校園內外的治安情況。有很多家長忽視與班主任老師的溝通與交流,又很少去觀察學校周圍情況,自然就對孩子上學期間的安全情況不瞭解。同時有些班主任根本無暇顧及班裡同學的安全狀況,甚至有些人壓根就不去關注。面對這些情況,家長必須要騰出點時間,專門去觀察一下學校放學期間,學生們在校園門口的表現,或者通過校門,觀察一下課間學生們都在做什麼?有沒有打架現象?有沒有高年級欺負你的年級孩子現象?那當然,這種觀察只是隨機性的,有時校園暴力並不是天天有,時時見。但不管怎麼說,你要有這方面的意識。如果你是聰明的家長,還可以找機會與孩子同學聊聊天,通過聊天去了解孩子學校是否有校園暴力現象。

應對方法二:要以預防為主。很多家長常常在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傷害之後,才去想到解決問題,而不是把功夫放在平時的調查和了解,以及預防性教育中來。凡事“預則立”,意思就是當你有預防性心理時,自然就事前有準備了。預防性教育要結合一些常見的校園暴力現象來引導孩子,教孩子學會觀察所在學校的校風,以及關注一些打架同學,看看他們因為什麼打架。當然這可不是教孩子當圍觀者,如果孩子用心去關注,很容易弄清楚打架的原因,因為同學之間也會談論這些事情,自然就不難獲得相關信息。預防教育中,一定要引導孩子學會分辨事情的對與錯,曲與直,不能誘導孩子片面出手,或者以不受欺負而以暴制暴。當然,還要教孩子一些自我保護的方法,讓孩子平時有心理準備,遇事能從容處理。

應對方法三:家長要保持良好的心態管理好情緒。每一位家長都或多或少在孩子遭遇校園暴力時傷心、難過、憤怒。但先不要拿情緒說事,因為你一怒髮衝冠就很難冷靜下來思考,該如何去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如果你孩子遇到這件事,你必須要反思自己,是否平時瞭解孩子學校安全情況,你是否和孩子同班同學,或者高年級的同學瞭解過相關情況?你是否平時對孩子做過如何自我保護的教育?是否引導孩子分辨校園暴力的嚴肅後果?等等。如果你是一位非常理性的家長,在通過一番分析之後,自然就不難再根據孩子班主任老師的師德,工作責任心做出解決問題的方案了。任何事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孩子如果第一次遇到校園暴力傷害,你就必須要徹底解決,絕不能拖泥帶水,埋下隱患。所以,遇事解決的過程,就能充分體現你做家長的綜合素養了。

【观察分析】孩子或许正遭受校园欺凌暴力!学校家庭孩子各方应对方法(大全)

應對方法四:不要盲目指責打人孩子及其父母。如果你孩子遇到校園暴力傷害,你一定要在當天收集相關證據,人證和物證是關鍵證據。人證,可以問孩子當時被打時,身邊有都哪些認識的同學,爸爸或者媽媽好去找他們瞭解情況,請他們做旁證。物證,比如孩子身上的傷痕,最好用數碼相機拍下來,比如孩子被撕破的衣服,其他方面受損傷的東西等。當你把證據都收集齊備後,再去找當事孩子瞭解情況。對當事孩子瞭解情況,需要你運用智慧的頭腦了,上面我列舉我解決兒子被打的過程,其實就有收集證據的一面。如果當事孩子不承認,你就需要請班主任介入其中,在事實和證據面前,讓班主任出面協調此事。一般說來,如果班主任能拿到相關證據,打人孩子也好,還是其家長也罷,都面對證據不敢推脫責任,即便是訴諸法律你也底氣十足。同時通過寬容的心態,自信而從容的話語,本著教育打人孩子為目的,讓其家長認識到問題的嚴肅性。針對無德不承擔後果的打人孩子家長,你也不用擔心,如果你能取得班主任和校領導的信任與支持,一切都好辦了。這裡就要看你怎麼去協調關係了,切莫光顧著指責班主任和校方而讓他們反感你,不願意配合與協助你解決問題。

應對方法五:家長要學會巧妙給校方傳達你的個人訴求。如果你孩子遭受校園暴力僅是僅個別現象,相信你通過前面的準備,找到學校後,不難解決。但如果你孩子所在學校校風很差,肯定不止你孩子一個人遭遇過校園暴力,你可以及時收集被打孩子的信息,聯繫被打孩子的家長,瞭解他們的孩子被打後的處理結果,然後形成一份文件,共同簽名,然後送給校方。如果校方不作為,可以聯合家長共同出面給校方施壓,逼他們及時採取措施,給出針對校園暴力解決方案。當然,這種方式,可能很多家長做不到,缺乏底氣,大多數家長認為自己是弱勢一方,不敢也不願意參與這種解決問題的方式。那就只好請家長及時找媒體出面,一般來說,凡是有代表性的新聞線索,媒體都會出面的,媒體怎麼聯繫你自己想辦法,我想這並不是什麼難事。在聯繫媒體的同時,還可以找管區民警,或者去轄區派出所尋求幫助。或者找轄區婦聯機構,這是保護婦女兒童權益的政府組織,他們也會出面幫助解決的。或者找關心下一代協會,這也是政府的一個機構部門,這裡的成員都是退休的老同志,老幹部,平時經常幫助解決未成年人權益保護問題。

應對方法六:避免粗暴解決問題的方式。只所以把這一條應對辦法放在最後,是因為簡單和粗暴是很難圓滿解決問題,也無法通過事件解決達到讓孩子受教育的目的。以暴制暴,如果引導不好,可能會讓孩子從被打中學會經驗,反過來發洩內心的負面情緒,轉而去傷害其他無辜同學。在這裡還要重點提醒部分家長,如果你孩子有欺負別的同學現象,你一定要認真反思,你家裡是否存在家庭暴力現象?孩子暴力傷害他人,並不是單一現象,還與你們的教養方式有密切聯繫。前一段時間,一位初一學生家長帶著兒子來找我尋求幫助,經過了解發現少年父親經常粗暴對待兒子,結果孩子在家裡不敢反抗父親就到外面傷害他人。兒子在外面惹了禍,父母出面賠禮道歉外加賠償後,孩子回到家裡後再被暴打一頓,就這樣形成了惡性循環,最後直至學校要開除這個少年,家長才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

【观察分析】孩子或许正遭受校园欺凌暴力!学校家庭孩子各方应对方法(大全)
【观察分析】孩子或许正遭受校园欺凌暴力!学校家庭孩子各方应对方法(大全)

面對校園暴力常見的解決辦法

方法一:班主任老師出面協調。一般來說,除班主任以外,其他任課老師都不會負責解決這些事。如果班主任有責任心,班裡同學遭遇校園暴力時會告知班主任,而後由班主任找到打人同學,如果打人孩子能認錯,老師給一番教育就完事了。但如果有皮外傷,班主任就得及時通知被打孩子家長,到學校去協調解決,當然打人孩子家長是脫不了干係的。

方法二:班主任協調無果後上交學校。如果事情發展到這種地步,常常表現為被打孩子家長不饒人,想求一個令其滿意的說法,無非是得到打人孩子家長的道歉和賠償,要求校方給一個承諾,確保自己孩子不再遭遇此類事件發生。而針對打人孩子家長,要麼態度非常誠懇,積極配合,要麼就推脫責任,不承擔後果。面對這種情況,就要看校方怎樣去解決了。

方法三:發生在校園以外的暴力傷害校方會表現不同的態度。有些學校比較負責,常會認真教育有暴力傾向的學生,責令其寫出檢查、警告、要求家長道歉或者賠償,如果有多次傷害他人後果的,可以開除。但有些學校,弄的就不那麼陽光,因為如今是人際關係社會,如果家長蠻橫不講理,胡攪蠻纏之下,校方也拿肇事孩子家長沒有辦法,甚至還有些肇事孩子家長會找關係息事寧人,一味袒護自己的孩子,直至將孩子縱容的變本加厲,滑向深淵。

方法四:部分家長會選擇通過法律途徑協調解決。這是一種對校方解決不滿意,或者打人孩子家長不配合,不講理,採取避而不見等方式,讓受傷害孩子家長最後不得已而採取的辦法。或者被打孩子家長不信任學校處理問題的辦法而選擇的方式。一般來說,鬧到這種程度,事情結果各有不同。

方法五:部分家長會帶媒體去學校。這種方法一般來說都能使問題得到解決,因為一曝光後,學校的名譽會受到負面影響,學校自然會積極配合。但也有例外,有些校長根本不再乎學校的名譽,如果校方如此作為,肯定在校園管理方面非常糟糕。

方法六:部分家長在解決事情無果後採取以暴制暴策略。像這種情況,往往體現出被打孩子家長無奈的一面,說也說了,協調也協調了,但是事情仍得不到重視,最後沒辦法只能像前面所說的那個朋友,讓兒子當著父親的面以牙還牙,用震懾方式讓打人孩子不敢再動粗。但這裡也事關法律後果,如果稍懂法律的人,可能會稍加思考,然後才考慮到去做。

【观察分析】孩子或许正遭受校园欺凌暴力!学校家庭孩子各方应对方法(大全)

本公眾號轉載的文章,僅作分享之用,不代表本公眾號觀點,文章版權及插圖屬於原作者。如果分享內容在版權上存在爭議,請與我們聯繫,我們會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