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應當為大清在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

無聊閒人293


晚清時期,隨著西方國家的進入,晚清政府看到了在其科技上和軍事上和西方眾多國家都有很大差距,於是以清政府為代表展開了一場洋務運動,但是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

而在爆發了甲午戰爭之後,晚清政府正式進入到了被西方國家侵佔的時候,在這兩件事中都有一個十分重要的人,這個人就是李鴻章,很多人認為這兩件事之所以會失敗跟李鴻章有很大關係,確實這兩件事的帶頭人都是李鴻章,而且甲午戰爭失敗後,跟日本簽署條約的也是李鴻章。

李鴻章從小就生活的十分優越,是一個官二代,因其家庭的原因,李鴻章進朝為官,而且最終成為了清朝的首相。洋務運動和甲午戰爭李鴻章則是主要領導人。而很多人認為這兩件事以失敗告終是因為李鴻章。

甲午戰爭失敗是當時很多人想不明白的,因為在當時清政府一手建立了北洋水師,讓其在當時成為了亞洲一支強大的海軍。但是卻被日本的海軍輕鬆擊敗,而至次失敗也使得清政府遭受到了巨大的打擊,也使得清朝的大門向外界打開了。而這次失敗很多人都把原因都推向李鴻章,畢竟李鴻章是當時的領導人。很多人認為李鴻章在用人時都是重用自己的親屬。而且當時很多部分軍官甚至在港口租房包養小妾住下,經年累月不上船一次。艦隊巡視洋麵時,每到碼頭,北洋士兵們就紛紛聚集在一起嫖娼、賭博,軍官也貪汙軍餉,因其都是李鴻章的部下所以很多人都不敢過問。導致其軍隊十分混亂。並且軍餉不夠很多,所以這支北洋軍隊在戰爭爆發時堅持了4個小時就全軍覆沒,使其日本佔據了黃海的佔有權。而戰爭之後清政府和日本則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導致清政府的很多領土都背其佔有,還為其做了鉅額的賠款,而簽訂的《馬關條約》則使中國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隨著這次戰爭失敗,導致其其他國家加快了對其的侵略導致中國很長一段時間都處於戰爭之中,而且國家的經濟一直十分落後。如今很多人把問題的原因都歸結於李鴻章身上。其實李鴻章的表現正是當時清政府的表現,與其說是李鴻章的問題倒不如說是是當時清政府的問題


道法自然7757


甲午中日海戰也不可能將戰敗的原因歸到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身上,我認為有作戰裝備的落後、指揮的不足、準備的不足等因素。

戰爭爆發的時間為1894年,是甲午年,故稱甲午中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當時出戰的是為國當時最好的海軍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於公元1888年正式建立,成立時還是亞洲比較強大的海軍力量。

裝備的差距

當時我國的裝備與日軍有很大差別。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 。而我國在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說到當時的裝備落後就會想到軍費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認為是慈禧太后挪用這筆公款去修頤和園了,雖然有,但也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麼多——幾千萬兩白銀,其實大概只有幾百萬的樣子。

還有一個關於軍費的問題,當時對疆土的看法,左宗棠認為邊防的疆域重要,李鴻章認為沿海的海防重要,最後軍費還是大部分給了邊防,當然左宗棠也做出了成績。

政府腐敗、指揮不利

其實當時我軍還是有和日軍一較高下的能力的。但當時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做了充分準備的。而我軍當時沒有完全的準備,也以為當時日本不會入侵中國,這也是當時李鴻章沒有想到的地方。還有當時沒有對戰爭進行充分分析,作戰思想還是以陸地為主、海上為輔。還有指揮官丁汝昌置軍令與不顧,龜縮在威海衛港口內,這也是失敗的原因。

所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並不是單純某個人或事的錯,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知歷KH


當然是主戰派了,可以一直追溯到左宗棠收復新疆,最可笑的是這些人還要到處甩鍋。

清朝洋務運動之後,在國防上面分為兩個派系,分別是陸防還海防。雙方都是各持一套理論,誰都有理,誰都說服不了對面。有意思的是,當時李鴻章堅持海防論的重要依據居然是隔壁的日本已經進行了明治維新,遲早是清朝的心腹大患。

李鴻章的觀點是有出發點的,因為當時的日本已經有了對外擴張的想法, 頻繁的在臺灣以及清朝的傳統番邦搞事情。但是非常巧,這個時候阿古柏侵略新疆。

阿古柏侵略新疆背後是英國和沙俄的政治博弈,清朝方面對是否反擊爭議非常大。海防派認為應該捨棄新疆,因為新疆從乾隆時期併入清朝版圖後年年都是財政累贅,現在又是個炸藥桶,可以棄之不管(後來的百日維新也是提議放棄新疆)。同時,以左宗棠為首的陸防派以國家大義為名佔據了上風,出兵新疆。

當時清朝國庫裡就三百萬兩銀子,全給了左宗棠還不夠,又從英國人那裡借了一千多萬兩的高利貸。海防經費,更沒有著落了,從而導致琉球被日本吞併,為其打開了擴張第一步。

對阿古柏的軍事行動進行的異常順利,一幫烏合之眾,還鬧內訌,清軍很快就趕走了阿古柏。收尾卻沒那麼容易,因為當時沙俄藉口為了防止阿古柏侵略,託管了伊犁。後來是通過了曾紀澤在歐洲列國的斡旋,才以割地被賠款的方式基本收回了新疆。順便說一下, 左宗棠從來沒和沙俄打過,他前腳出京城後腳沙俄就增兵,立馬就被召回來了。

清法戰爭對清朝的海軍建設又是一個大坑,現在人們只關心馮子材在鎮南關擊敗法軍,對於戰爭的局勢卻沒有一個整體的認知。首先,戰爭爆發在邊疆,軍費支出異常龐大,清政府到戰爭後期已經扛不住了。而法國在越南的陸軍,僅僅是打了個熱身賽。不信你可以去了解一下當時雙方各個戰爭參戰軍隊的人數,法軍多少個戰場陣亡人數全加起來才四百多個(不包括僕從軍),在北越的主力部隊還沒開動,清軍已經全線壓上了。馮子材三萬多人作為防守方,依託著重重防禦工事,在兩千多法軍面前依然只能被動挨打。即便是最樂觀的看法裡,清朝陸軍也沒有半點取得最終勝利的可能(清軍根本沒有能力攻取法軍在城市的據點,宣光之戰就是最好例子,完全打不動)。

真正要命的地方是,法國海軍將領孤拔消滅了清朝當時最精銳的福建水師,順便搗毀了當時清朝唯一能自主造船福州船政局。馬尾海戰中清軍海軍的損失,一點也不比甲午海戰中的小。搞笑的是,福州船政局好像還是法國幫忙修的。當時北洋海軍還沒有形成戰鬥力,只能縮在北方,任由法軍在東南沿海肆虐。法國新內閣通過增兵之後,李鴻章和德崔琳利用英法矛盾調停,最後倒沒賠一分錢,所以知名度遠不如甲午戰爭。

上面兩場戰爭基本燒光了清朝的國庫,遠比北洋艦隊先進的福建水師全軍覆沒也就不說什麼了,能夠自主自強的福州船政局被摧毀,真的太傷了。海防體系經過這兩輪打擊,一蹶不振是必然的。

甲午戰爭爆發的時候,李鴻章是當家做主的人,知道北洋海軍和日本艦隊實力差距過大,不建議開戰。主戰派又蹦出來了,居然說日本發行債券已經要破產了,不堪一擊(清流相關的奏摺很多,現在看來就是個笑話。)。

慈禧和光緒居然信了,也不想想,當時日本財政收入和清朝持平,行政管理支出卻要健康的多,這完全是不可能的事情。稀裡糊塗的去打仗,自己和對手幾斤幾兩都不清楚,怎麼贏?

晚清定律,不怕主和派投降派,就怕主戰派。說的越大義凌然,鬧得亂子越大。混在裡面沽名釣譽、紙上談兵的人太多了,完全不考慮正面戰場的壓力,拿嘴打仗的麼?

PS:這裡說的是海軍失敗的原因,甲午戰爭包括陸戰和海戰兩個部分,其實陸戰輸的更難看,只是損失和海軍比起來相對較小。

歡迎下方討論,如有不足之處,還望指正


看不見的角落


甲午戰爭的失敗根本原因是制度不行,落後的封建國家如何打的過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呢?甲午戰爭又被日本稱為日清戰爭,是中日兩國近代第一次大規模的戰爭,這次戰爭的勝敗對中日兩國都產生了深遠影響。

日本在1868通過“明治維新”,實行“脫亞入歐”一切向西方看齊開始走上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資本主義迅猛發展。當時的日本正好處於第一次工業革命末期,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期,趕上了好時機。到19世紀80年代日本通過積極引進西方機器設備,培養西方專業人才經紀實力大大增強,一舉成為亞洲僅此與大清朝的經紀強國。然而經濟的發展帶來的必定是野心的膨脹,加之日本國內的消費接近飽和急需新的市場投入,所以日本製定了以滅亡清朝為主,並最終獨霸世界的政策。日本的軍事實力是以近代西方國家為藍本的新式軍隊,同時又經過二三十年購買了大批新式的西方艦船,軍事實力躍居世界前列。

於此同時的清朝,正處於封建王朝的末期,國內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為了維護封建專制統治一部分開明的地主階級不得已從19世紀六七十年代掀起了“自強,求富”的旗幟開始了洋務運動。清朝軍事技術向西方看齊,建立了一批新式陸海軍,其中猶以甲午戰爭的主角北洋海軍最為驕傲。然而清朝的本質還是故步自封的,清朝統治者企圖以“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思想來武裝自己,對內繼續實行專制統治。隨著統治階級思想僵化,不以發展的眼光看世界,統治集團內部腐敗嚴重,各派系鬥爭激烈,廣大的人民群眾處於水深火熱,強大的軍事實力只不過是個空殼子,徒有其表。

於是在19世界末兩個東亞強國發生了近代以來第一次碰撞,經過豐島海戰、平壤之戰、黃海海戰、鴨綠江江防之戰、金旅之戰、威海衛之戰等戰役,清朝全面落敗被迫向日本乞和。戰後簽訂《馬關條約》日本獲得了鉅額的戰爭賠款,割佔了中國的遼東半島、臺灣等領土,實現了以戰養戰壯大自身的目的,開始登上帝國主義的舞臺。清朝的主權進一步遭到破壞,民族資本主義遭到打壓,西方國家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民族危亡之際志士仁人開始覺醒,掀起了救國行動(改革派的維新變法,革命派的各種起義)。

甲午戰爭中的清朝統治階級盲目自大,各派鬥爭不斷,貪生怕死之徒多如牛毛。有人認為以慈溪,李鴻章為首的個人要對戰敗負責。我們要通過這些表面看深層次的本質,其實體制思想的僵化落後是造成統治階級戰敗的根本原因。落後就要捱打,只有前進才能屹立於世界之林。





喈語


甲午戰爭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慘敗,甲午戰爭的意義重大。它讓清朝洋務運動功虧一簣,大清國的衰亡成為定局。而日本則擴大了其在國際上的影響力,成為亞洲的新霸主。

甲午戰爭戰敗,是一次國家級的戰敗,所有參與到這件事情中的人都有責任。

慈禧首先主和,為了過自己的六十大壽修建頤和園,挪用了幾百萬兩的海軍軍費,使得北洋海軍未能再購入新的軍艦,錯過了抓住世界海軍發展的時機,慈禧為失敗負絕對的主要責任。

李鴻章應該對甲午戰爭的失敗負責,李鴻章想以夷制夷,利用外國的形勢來玩平衡。但一方面因為國力的限制,一方面李鴻章也沒有深層次地瞭解競爭對手,這導致他對時局常有錯誤的判斷,既浪費了時間和精力,也耽誤了戰備和時機。

所謂的“主戰派”——翁同龢,就是這種人的集大成者。甲午戰爭之前,翁同龢主管戶部,負責給李鴻章的軍隊提供軍費。然而,翁同龢與李鴻章卻是政敵,於是在經費方面屢次刁難李鴻章。結果直到甲午戰爭爆發都沒執行。原因是翁同龢不給錢。

以上是我的一點點見解





臣默讀歷史


翁同龢。甲午戰爭前,李鴻章就預判到世界海戰已經進入速射炮時代,軍艦講究齊射火力和速度。要求戶部尚書翁同龢撥款購買新式軍艦和速射炮,但是翁同龢早年與李鴻章曾國藩等人不和睦,積怨很深,一直不給撥款。導致北洋水師軍艦更新停滯不前,原先擬訂購的如吉野號軍艦被日軍買走,炮彈也不足,導致大東溝海戰失敗。甲午戰爭開始後,守衛山東的陸軍也與李鴻章不和睦,導致日軍從陸路登錄,繞道威海衛基地背後,最後北洋水師腹背受敵,最終全軍覆沒。翁同龢和許多大臣認為北洋水師乃李鴻章個人的,才有了內部的爭鬥。當然,清朝制度落後,軍事體系落後也是一方面原因。


與你惺惺相惜


甲午中日海戰也不可能將戰敗的原因歸到一個人或一件事的身上,我認為有作戰裝備的落後、指揮的不足、準備的不足等因素。

戰爭爆發的時間為1894年,是甲午年,故稱甲午中日戰爭。中日甲午戰爭當時出戰的是為國當時最好的海軍北洋艦隊。北洋水師於公元1888年正式建立,成立時還是亞洲比較強大的海軍力量。

裝備的差距

當時我國的裝備與日軍有很大差別。在1890年時,北洋海軍二千噸位以上的戰艦有7艘,總噸位27000多噸;到甲午戰爭前夕,日本已建立了一支擁有63000名常備兵和23萬預備兵的陸軍,戰前日本海軍有軍艦32艘、魚雷艇24艘,總排水量72000噸,超過了北洋海軍 。而我國在1891年以後,北洋水師甚至連槍炮彈藥都停止購買了。

說到當時的裝備落後就會想到軍費這個問題,很多人都認為是慈禧太后挪用這筆公款去修頤和園了,雖然有,但也沒有我們所認為的那麼多——幾千萬兩白銀,其實大概只有幾百萬的樣子。

還有一個關於軍費的問題,當時對疆土的看法,左宗棠認為邊防的疆域重要,李鴻章認為沿海的海防重要,最後軍費還是大部分給了邊防,當然左宗棠也做出了成績。

政府腐敗、指揮不利

其實當時我軍還是有和日軍一較高下的能力的。但當時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乾,紀律鬆弛。

日本侵略中國是蓄謀已久、做了充分準備的。而我軍當時沒有完全的準備,也以為當時日本不會入侵中國,這也是當時李鴻章沒有想到的地方。還有當時沒有對戰爭進行充分分析,作戰思想還是以陸地為主、海上為輔。還有指揮官丁汝昌置軍令與不顧,龜縮在威海衛港口內,這也是失敗的原因。

所以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並不是單純某個人或事的錯,是由很多因素共同造成的。


拾有叭久


非要找一個責任人,非慈禧太后莫屬,一場事關國運的戰爭的勝負,當然應該由最高統治者負責。

個人認為甲午戰爭的失敗是必然的,雖然在戰前單獨從軍艦數量噸位等數據上看,北洋水師甚至是佔優的一方,但戰爭從來就不是數據的比拼,而是綜合國力的體現。

日本明治維新後,已經成為一個現代國家,而大清卻仍然是一個古代國家,在政治體制、戰爭動員能力等方面,並不處在同一個時代。因此雖然將士們一心報國,但補給、後勤、情報等全方位落後的情況下,北洋水師其實並沒有勝算。


懷念夏天


關於【甲午海戰】,又稱為【日清戰爭,第一次中日戰爭】的歷史,我們或多或少的從電視劇或者電影中能夠得到一些信息。

雙方歷史信息

參戰雙方:中國,日本

時間: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參戰人數:清軍630000人 ,日軍240616人

地點:朝鮮半島、遼東半島、山東威海、黃海北部

主要指揮官:中國-李鴻章、丁汝昌;日本-山縣有朋、伊東佑亨

結果:日本獲勝,清廷委派李鴻章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

戰爭原因

  1. 1894年朝鮮發生“東學黨”起義,朝鮮原為中國的隸屬藩國,朝鮮國王請求清廷派兵去鎮壓“東學黨”起義;清廷李鴻章按照朝廷旨意排人前去鎮壓,而後日本按照前期與清廷簽訂的《修好條約》,“清廷出兵朝鮮,日本有義務派兵保護日本商人”為由,找藉口出兵朝鮮,蓄意挑起中日戰爭。

  2. 日本明治維新後,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佔領領地,佔領資源,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日本從英國、德國購買軍艦,而大清則依“國庫緊張”多年未購置新的軍艦與大炮。可想而知,實力懸殊不可等量齊觀,不可同日而語了。而大清練兵紀律鬆弛、管理混亂,武備廢弛,戰鬥力低下;而日本則是武器先進、紀律嚴明、戰鬥力強;

總結結論:

  1. 是否擁有一艘先進的軍艦,並不能決定戰爭的勝負,但晚晴封建統治者把本來不多的海軍軍費挪作他用,說明了他們根本沒有近代的海權意識和海防觀念,這和已經資本主義化的日本集團相比,實在是不可同日而語,而後發生的甲午海戰的勝負,也就可想而知了。

  2. 如果按照責任制來劃分的話,大清慈禧是第一責任人,李鴻章是第二責任人,晚晴朝廷大臣是第三責任人。


松竹竿娛樂


都說甲午戰爭是由於作戰計劃不利而失敗的,但是我不這麼認為。  首先,當時帝黨和後黨相比是帝黨佔優勢,後黨主和,帝黨主戰,由此可以看出,甲午戰爭是以光緒為首的帝黨當家做主的一次決策,而且從後來光緒嚴辦李鴻章來看,說明他有決戰的意念。  那麼甲午戰爭為什麼失敗呢,第一,軍備,炮和船都不如日本,那為什麼不如呢,很簡單,沒更新。而當時北洋水師和日本艦隊就這麼個情況,當然,沒這麼誇張,但是當時的力量對比就是日本剛從英國訂回來一艘新軍艦,北洋水師是幾年前的舊軍艦而且日本的炮口徑比北洋水師的炮口徑大,那是李鴻章不想買船買炮嗎,當然不是,他也想,一來可以擴充自己的實力,加大當時影響力,老子水軍亞洲第一,日本,菲律賓什麼的別跟我犟,說打你就打你。二來還可以吃回扣(和英國做生意,拿的回扣可是大大滴),但是問題就是沒錢,為什麼沒錢,朝廷沒撥款?NO,給慈禧修頤和園去了,這是一方面,而且不是最重要的一方面,  第二就是統帥,是那些管帶,艦長嗎,當然不是,人家劉步蟾啥的那可是高等學院畢業的高材生,海歸派加職業軍人,打仗槓槓滴,只比日本人強,絕不比他們遜色。這裡的統帥指的是步兵,就是平壤戰役的那些人,其實當時打不打中國日本分歧也很大,進攻平壤的第一天日軍就傷亡慘重,因此就在那開會,討論什麼,打不打。打,沒那麼多人,沒那麼多糧食,沒那麼多彈藥,這人家這源源不斷的補給相比,這不作死嗎。不打,好,你來這邊幹什麼的,死了這麼多人說不打。最後得出的結論是哥們兒再抗一天,明兒打不下來,回家,沒法了。就在此時,清軍突圍(不是突圍,就是跑了,命重要啊,趕緊回國,人家小日本不怕死一個勁兒向上衝,清朝將領受不了,官兒也不要了,還是回家看著田,望著地,摟著媳婦兒聽著戲比較好)。因此,平壤陷落,其實,只要不用進攻,只要再堅守幾天,日軍就退了,也就不會有黃海海戰,威海衛戰役啥的了,所以,統帥無能怕死,這是甲午戰爭失敗的一個最重要的原因,歸結起來就是四個字:士氣不振。有句話叫將有必死之心,士無貪生之念。你統帥都想回去保命享受,當兵的誰還為你賣命啊,因此,在很多戰役上,不是清軍打不過日本,而且不願意打,不敢跟日本打,這就造成了很多戰役的失敗,地方的淪陷,為甲午戰爭失敗埋下了伏筆。  第三,戰略的失策。甲午海戰後,北洋艦隊主力尚存,雖然沉沒了五艘戰艦,但是由於家底兒厚,還不到捉襟見肘的程度,而日本被重創了五艘戰艦,這就被要了親命了,這在日本來講太是個數兒了,太心疼了,因此,日本方面也不打算再跟清兵打海戰了,損失太大,耗不起,剛崛起的創業第一代和這有些破敗的富二代相比,還是有些差距的,這就跟有些復讀生和高三學生比差不多,人家就算沒考上,起碼高三一年,把政史地知識點都該背下來了,你剛上高三,這玩意兒還沒吃透呢,想在這些方面超越他,還是有距離的。可戰略傻就傻在避戰保船的地點上,你選哪不好,選威海衛,從地理上講非常不好,大家可以看地圖,威海衛大概是半面海,半面陸地,而且離日本近,日本一看,好嘛,送上嘴的肥肉啊,那就別客氣了,包圍,打擊,由於離日本近,所以補給啥的都很方面,打了十幾天,最後清軍潰敗到什麼程度,打炮臺。為什麼,怕日軍佔領後向自己開炮。而且最後還命令自爆沉沒,你自爆沉沒有什麼用,再怎麼地也應該撞沉一艘日本軍艦,然後一起沉默吧,這個計劃骨氣有了,不讓日本人佔便宜的意念有了,但缺少一樣,戰略眼光。經此一役,北洋水師也差不多了,海上再沒跟日本較勁的資本了。  第四,堅持的決心,日本當時是什麼情況,天皇皇后把首飾啥的都賣了買船買炮打這一仗,而清政府呢,把買船買炮的錢用到了過壽上。而且打輸了以後日本要求賠款三億兩白銀(李鴻章中了一槍,日本就減了一億兩,當時李鴻章就說,你痛快的,再給我兩槍,咱七十三八十四也差不多了,因此,我個人覺得,籤馬關條約和甲午戰爭的失敗怪到李鴻章身上不是很讓人信服,李鴻章是有責任,但是不是全部。)而當時就有人建議,遷都西安,為啥,第一,這就遠了嗎,你東部打仗,皇帝什麼的在西邊,人質總不會被抓到了,第二,現在為什麼要和,就是因為怕皇帝太后被打死,你遷了以後就沒這個顧慮,而且長期作戰的消耗不過才幾千萬兩銀子,和兩億兩相比,少太多了,更多的是日本耗不起,這個想法其實很實際,而且很正確,八國聯軍的時候就印證了這個辦法的可操作性和切實性,但是最後沒采用,這就沒人知道為什麼了。從上可看,堅持的決心清日相比,差的更多。  從上面看來,這場戰爭失敗的原因有多種,因此很難歸結到某個人身上,但是最重要的就是士氣,因為據史料記載,中日軍備水平相差不多,而且經濟上清朝還超過日本太多了,日本後面崛起很大程度上是靠那賠款,而那些士氣卻是自鴉片戰爭後遺留下來的,這恐怕不是一個人,幾個人所能改變的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