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著名的文學作品是以武漢為故事背景的?

ft2883407


我知道一個兒童文學作家,武劍老師,他寫了一系列以老武漢為背景的小說,文筆好,情節感人,很有教育意義。比如《外婆》《西大街》等。感興趣可以看看。





夸父追太陽


古往今來吟誦武漢的詩詞很多,早在先秦,屈原稱江漢匯合處為“鄂渚”,有“乘鄂渚而反顧兮”(《涉江》)的詠歎。漢唐以降,僅以江漢交會、龜蛇鎖江處的黃鶴樓、鸚鵡洲為描述對象的題詠便數以百計,著名者如唐代岑參的“路指鳳凰山北雲,衣沾鸚鵡洲邊雨”(《送費子歸武昌》),崔顥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黃鶴樓》),李白的“鸚鵡洲橫漢陽渡,水音寒煙沒江樹。南浦登樓不見君,君今罷官在何處?漢口雙魚白錦鱗,令傳尺素報情人。”(《贈漢陽輔錄事二首》之一)。

  李白的一首七律更為武漢贏得“江城”雅號: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

還有我們偉大的開國領袖毛主席也寫了兩首詞《菩薩蠻·黃鶴樓》

茫茫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鶴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水調歌頭·游泳》

才飲長沙水,又食武昌魚。

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

今日得寬餘。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風檣動,龜蛇靜,起宏圖。

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

更立西江石壁,截斷巫山雲雨,

高峽出平湖。

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菩薩蠻,黃鶴樓,更是讓武昌魚享譽八方。

描寫武漢的文學作品,即使談不上多不勝數,也不勝枚舉。這裡就不過多闡述了。




蕭子毅


方方的小說《萬箭穿心》。

池莉的《霍亂之亂》。

彭建新的《紅塵》三部曲。

姜燕鳴的《漢口之莉春》、《傾城》、《大智門車站》。

曾憲德的《老通城曾家》。

肖靜的《轉身》。

崔立民的《父親的紅鋼城》。

陸明祥的《深秋》等等。


老僕人洪


四大名著裡面就有啊,《三國演義》裡面的故事背景就有在武漢的,當時的江夏郡就包含今天武漢市、當然也包含江夏區全部,此外還有什麼咸寧,赤壁,黃石等等吧,基本都是周邊的縣市區。發生的故事也是多的不得了,比如:孫權當時佔領了江夏,後來發生的赤壁之戰(這個有點牽強),另外今天的武漢市黃陂區黃花澇,就是三國時期“石陽之戰”的舊址。

當時孫權領兵5萬大軍浩浩蕩蕩地,去打石陽的文聘(三國時期曹操麾下大將)。在《三國志 文聘傳》有記載:孫權以五萬眾自圍聘於石陽,甚急,聘堅守不動,權住二十餘日乃解去。聘追擊破之。什麼意思呢,就是孫權領兵5萬,圍困文聘於石陽,文聘堅守不動,一連二十多天孫權久攻不下,遂撤軍,後被文聘追擊,大敗。可見孫權不怎麼會帶兵打仗,但是孫權非常會用人,所以在三國鼎立時期,才有一席之地。

另外的文學作品,比如《水調歌頭.游泳》,開頭就是:“才飲長沙水, 又食武昌魚。”當時以武漢長江大橋為背景,著名的一句“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這篇文章大家非常的熟悉,主席的經典名篇嗎。表達了主席對中國人民建設祖國和改變山河的豪邁氣概,體現出主席對未來景象的展望,也表達出了一橋貫通大江南北的歷史意義。

關於其它更多作品,歡迎大家評論告知,我能想到的最出名的 就是這倆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