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南斯拉夫消失了?

輿地鏟史官


南斯拉夫對國人有著特殊的含義,甚至可以說是一種情結,尤其是南斯拉夫電影,整整陪伴了一代人,其中的《橋》,《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等更是家喻戶曉,成為與《地道戰》《地雷戰》齊名的老電影。

南斯拉夫電影能夠在華大行其道有深刻的歷史原因,二戰結束以後,作為**主義大家庭的一員,南斯拉夫早早與蘇聯老大哥分道揚鑣,雖然後來關係有所緩和,但裂痕很難完全彌補,而上世紀六十年代中蘇關係破裂以後,中南關係就變的微妙起來。

作為歐洲傳統火藥桶,多民族雜居的國家,南斯拉夫曾經在國際舞臺上扮演過重要角色,尤其是鐵托上臺以後,推行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不僅在政治上獲得了獨一無二的地位,在經濟上也頗有建樹,成為獨立於冷戰之外的一個異類,說是“叱吒風雲”也不為過。但隨著鐵托的離去和冷戰的結束,南斯拉夫也趨於瓦解,此後波黑內戰,北約轟炸科索沃等事件更是將這個國家推上了國際政治的風口浪尖,時至今日,南斯拉夫早已不復存在,甚至連個名字也沒有留下,紅極一時的國家為何淪落至此?

(1)南斯拉夫民族宗教太多,難以融合

表面上看,南斯拉夫是以斯拉夫人為主體的國家,但深究起來,其民族構成遠比名稱所傳達出的含義更加複雜,鐵托時代的南斯拉夫有三種宗教信仰,分別為東正教、天主教、伊斯蘭教。官方語言有四種,分別為馬其頓語、塞爾維亞-克羅地亞語、斯洛文尼亞語、阿爾巴尼亞語。龐大的語言體系和複雜的宗教信仰,源於巴爾幹地區複雜的歷史發展過程,但這些因素一旦確定下來,就難以更改,而且極易引發不同信仰種族之間的隔閡,時至今日,南斯拉夫分裂為多個國家,與此關係最大。

(2)冷戰結束

冷戰時期,鐵托依靠強大的個人魅力,牢牢掌控這個國家,縱然有一定民族矛盾和宗教衝突,也都被壓制下來,而在鐵托較為開明的政策下,南斯拉夫經濟發展迅速,上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年均旅遊人數就高達800萬,海量的遊客,不僅帶來了鉅額旅遊收入,也讓南斯拉夫人獲得了從未有過的滿足感,且由於地理位置的和外交政策的關係,大量南斯拉夫人外出到意大利或者德國等發達國家務工,同樣收入頗豐。80年代初,國內有學者訪問南斯拉夫,發現人家小轎車已經趨於普及,大吃一驚,壓根沒想到同為**主義兄弟,日子過的簡直是天差地別。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的發展開始轉向,但多年的發展勢頭,依然保有一定的慣性,一直到冷戰結束。此後南斯拉夫地位下降,相關收入大幅減少,各種民族矛盾開始凸顯,最終導致國家分裂。

(3)美國打壓

作為中東歐地區的堡壘戶,俄國人傳統的勢力範圍,美國人對南斯拉夫天生抱有敵意,其實不僅僅是美國,就是歐洲其他國家也不願意巴爾幹半島存在一個強大統一的國家,冷戰結束後,南斯拉夫趨於解體,即便如此,美國也沒有放過南斯拉夫,此後的波黑內戰,科索沃問題,都有美國和北約國家在幕後推手,其目的就是徹底瓦解巴爾幹半島政權,從結果上看,美國及其他歐洲大國基本達成了目標,南斯拉夫不復存在,現存的國家都是面積較小,人口較少的效果,難以形成統一的力量。

當然,近年來,前南各國家努力發展經濟,不僅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在科技、體育等多方面都頗有斬獲,例如上屆世界盃克羅地亞打入決賽,等等。

站在歷史的角度,無論曾經紅極一時的南斯拉夫,還是現在四分五裂的各色效果,都是巴爾幹半島發展的一個階段,將來何去何從,仍舊是世人關注的問題。



日慕鄉關


首先要說明的是:南斯拉夫從來就沒有“叱吒”過什麼“風雲”,只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段上能夠左右逢源而已。

南斯拉夫的滅亡是必然的。

南斯拉夫的歷史說明了“國家”不可以任意製造的道理,也證明了民族共存的困難性。

歷史上並不存在“南斯拉夫”這麼個國家,第一次大戰之後的1922年,歐洲列強們在處理大戰善後時拍腦袋弄出來了這麼一個國家。他們把奧匈帝國南部的塞爾維亞人、斯洛文尼亞人以及克羅地亞人居住的區域和當時已經存在了的塞爾維亞王國合併起來弄出來了一個“塞爾維亞人、克羅地亞人和斯洛文尼亞人王國(Kingdom of Serbs, Croats and Slovenes)”,以塞爾維亞王國的王室為國王,這個塞爾維亞王國原來是基督教敵人的奧斯曼帝國的屬國,在1867年得到了完全獨立。

大概是這個名稱太長了,1929年10月改名為“南斯拉夫王國(Kingdom of Yugoslavia)”,因為組成這個王國的民族主要是南部斯拉夫人。二次大戰中部被軸心國佔領,南共領導了抵抗運動,戰後王室被放逐,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1963年又更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

斯拉夫人在歐洲分佈相當廣,除了南斯拉夫人之外的斯拉夫人被稱為“北斯拉夫人”,北斯拉夫人還能進一步分為“西斯拉夫”和“東斯拉夫”的概念。西斯拉夫人是指捷克人、波蘭人、卡舒比人、斯洛伐克人和索布人,而東斯拉夫人是指白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俄羅斯人。北斯拉夫基本都分為不同的國家,不同民族在冷戰之後也都分了開來,像捷克斯洛伐克就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兩個國家,白俄羅斯和烏克蘭也和俄羅斯分開了。這是一個趨勢,只不過在南斯拉夫的分離過程中使用了武力,而且相當慘烈。

南斯拉夫位於巴爾幹半島上,這是基督徒對峙奧斯曼帝國的最前線,歷史上就戰亂不斷,被稱為“歐洲火藥桶”。上世紀初發生的兩次巴爾幹戰爭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這個“南斯拉夫”本身就是個餿主意。

南斯拉夫立國不到20年就趕上了二戰,被意大利和德國佔領。戰後因為其領導人鐵托的魅力和才能這個唯一的原因才維持了統一。鐵托雖然是共產黨人,但和蘇聯人刻意保持距離,因此在1948年就被開除出了蘇聯主導的共產黨情報局,被認為“已完全蛻化為法西斯主義並投入了世界帝國主義陣營”。中蘇交惡之後,中共“九評”的第三篇就是《南斯拉夫是社會主義國家嗎?》,表明了對南斯拉夫的態度。

斯大林去世之後,蘇南關係開始緩和,恢復了外交關係,但南斯拉夫堅決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拒絕加入蘇聯的國際經濟組織經濟互助委員會和華沙條約軍事組織,和歐美的關係也不錯。這樣南斯拉夫成為了北大西洋條約組織和華沙條約組織之間的緩衝和平衡,為雙方所借重。

鐵托在1980年去世,鐵托是南斯拉夫能夠維持統一的唯一原因,但鐵托也無法改變各民族間不和的歷史原因、文化原因和宗教原因,沒有了鐵托,南斯拉夫的統一就沒有了維繫,再加上冷戰結束,原來被華沙條約和北大西洋條約雙方所藉助的南斯拉夫的平衡作用也消失了。各民族再也無法在一起混,就只能解散了。

(鐵托出生的庫姆洛維茨村的鐵托銅像,現在大約也就是家鄉人還在懷念他了)

不過南斯拉夫的足球不錯,貝爾格萊德紅星隊在1991年曾經拿過豐田杯冠軍,說南斯拉夫的足球“叱吒風雲”倒說得過去,而且解體之後除了繼承南斯拉夫的塞爾維亞之外,還增加了一個鬼見愁的克羅地亞,其實挺不錯。


冰冷雨天


前南斯拉夫是一座建立在南歐巴爾幹半島上的一個國家。它是從當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獨立出來的塞爾維亞族建立的塞爾維亞王國為基礎建立起來。


二次大戰,鐵托領導著南斯拉夫的人民,經過艱難的抗爭,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並且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主義共和國,後改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簡稱“南聯邦”。



南聯邦解體的原因很複雜,其主要原因是由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是南聯邦內部複雜的民族矛盾


由於南聯邦創立的時間比較短,沒有統一的文化,國內環境比較複雜。南聯邦有著“七條國界、六個共和國、五個民族、四種語言、三種宗教、二種文字、一個國家”的說法。


雖說南聯邦是社會主義國家,實行的是民主自治:聯邦政府下放權力給各共和國,共和國再下放權力給各個社會自治體。擴大了民主範圍,全民參與社會發展。這是一種理想的社會主義。


過度強調民主性,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他們的發展,但他們的利益很難達到統一。各民族之間為了自己民族的利益,對其他民族實行打擊。


包括他們的領導人鐵托,也對之前執政黨的塞爾維亞實行打壓,沒有處理好內部關係,因此造成南聯邦內部很難團結。


同時,由於權力的過度下放,削弱了中央政府的權威和功能,制約了聯邦政府宏觀調控管理整個國家的能力。


南聯邦由六個國家組成,每個國家信奉的宗教幾乎都不同。鐵托推行了積極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大融合政策,漸漸形成了三大派系,而且每個派系之間的實力勢均力敵。


但是對於別有用心的政客來說,挑動宗教、種族矛盾,造成分裂對立,是實現個人野心最有效的武器。


由於歷史地理方面的原因,各共和國之間經濟發展水平差別很大,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發展較快,其他共和國比較落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讓提供聯邦財政收入較多的共和國心生不滿。


隨著國內經濟政策的失敗,南聯邦國內物價高漲、政局動盪、失業率大幅攀升,百姓開始對執政黨失去信心。


最重要的是,鐵托是憑藉個人魅力來維持各方平衡,而不是通過法制。在鐵托死後,南聯邦中央由於權力過度下放,沒有相應的能力手段協調各民族的矛盾。



這些社會矛盾逐漸演變成經濟危機。加上外部力量的滲透,導致民族分裂勢力日益壯大,最終導致國家瓦解的惡性結果。


二是外部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分化


當時冷戰爆發時期,美國與蘇聯分別建立了北約與華約。而鐵托領導的南聯邦堅定不移地奉行不結盟政策。


南聯邦地理位置特殊,地處在歐亞非三大陸的交界地帶,其所控制的亞得里亞港口,扼住了蘇聯向外發展通道。


其次對於美國相當重要的蘇伊士運河以及地中海兩條貿易航道來說,強大的南聯邦,也是極大的威脅。重要的地理位置,引得周邊各個勢力虎視眈眈。


南聯邦是歐洲南部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西方勢力所包圍,一直以來都是西方勢力的眼中釘、肉中刺。


歐盟國家想拉攏它,又怕因為南聯邦太大,話語權偏向南聯邦。


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如同對待蘇聯一樣,絕不允許南聯邦這樣一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存在,以挑戰他們的霸權地位。無論是美國還是歐盟方面,都想試圖把這個國家瓦解掉。


隨著蘇聯解體,歐美方面加大對南聯邦的滲透及分化,致使南斯拉夫經濟發展嚴重不平衡,民族分裂勢力越來越強大。


這個過程很複雜,發佈虛假消息,為分裂份子提供資金和武器支援,製造恐怖事件等等,南聯邦政府完全無力應對。


1992年,在各民族的獨立浪潮中,南聯邦正式解體,瓦解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納、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6個共和國。不過,這還只是南斯拉夫的第一次解體。


同年,塞爾維亞和黑山兩大共和國宣佈組成新的“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簡稱“南聯盟”)。南聯盟只繼承了南聯邦百分之四十的國土,但國內的少數民族分裂勢力依然猖獗。



其境內的阿爾巴尼亞族組織了名為“科索沃解放軍”的獨立武裝,堅持與南聯盟中央對立。


1998年,南聯盟為了維護國家統一,派出了大量軍警、部隊去鎮壓科索沃地區的民族分裂份子,此舉被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國家指責為“極端暴力與反人道主義”,反過來成為北約出兵的藉口。這是西方列強慣用的技倆,舉正義之旗,行不義之事。


南聯盟不甘心被北約干涉內政,採取了強硬態度回擊。在1999年3月美、英、德等組成的八國聯軍,直接繞開聯合國的授權,發動了著名的“科索沃戰爭”,長達78天的狂轟亂炸,死傷無數。


戰後,科索沃地區在美國的支持下取得實際獨立權,而南聯盟則因為這場毀滅性的打擊土崩瓦解,名存實亡。隨著黑山脫離南聯盟,科索沃自治省脫離塞爾維亞。至此,南斯拉夫聯盟已不復存在。


一個國家的分裂或滅亡自有其必然性。南聯邦的消失,國內各民族之間的不團結是最大禍首。無論外界如何滲透分裂,只要內部團結一致對外,就不可能被分裂。


盲目的只考慮個人、個別團體的利益,而不考慮國家利益,是不可能達到團結的。傾覆之下,焉有完卵。國家力量不強大,個人利益同樣會受到損失。


兩個強大的社會主義國家被解體,作為超級大國的中國,我們不得不加強自身的防範,不能忽視外部勢力的破壞力。


吃瓜群眾應該擦亮眼睛,不要盲目受到某些分裂份子的誘惑或鼓動。一雙筷子一折就斷,十雙筷子、百雙筷子抱成團就擁有巨大的力量。大家團結一心,才能實現中華夢!


有書博物館


因為天下無不死之人,也無不亡的國家。

南斯拉夫作為世界歷史上的一個重要國家,無論強盛還是衰落,無論正義還是邪惡,都逃不過興亡盛衰的自然規律,所以它總有滅亡的那一天,就像人的生老病死一樣。

但從今天的角度來看,南斯拉夫實在是太短命了,這個令蘇聯忌憚、令西方國家側目的巴爾幹之虎,只存在了74年就壽終正寢了。即便算上後南斯拉夫時代,也才85年,實在是英年早逝的光榮代表,令人不勝唏噓感慨。

要知道正是這隻巴爾幹之虎的撕裂,我天朝的足球排名下降了至少好幾個名次,白斬雞們比南斯拉夫人更痛心疾首。

那麼,南斯拉夫為何會走向滅亡?靜夜史認為這和南斯拉夫的歷史與現實緊密相關:

1、位置尷尬

和馳騁在東歐平原上的東斯拉夫民族以及活躍在中歐的西斯拉夫民族相比,生活在巴爾幹半島上的南斯拉夫民族命運更為曲折坎坷。

歷史上的巴爾幹半島被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奧斯曼帝國等相繼佔據,半島西部的南斯拉夫,更是歐洲基督教勢力和亞洲伊斯蘭教勢力劍拔弩張的戰場,尤其是15世紀以來奧斯曼帝國崛起後。

因為特殊的地理位置,巴爾幹半島自古以來就是民族和宗教衝突異常激烈的地區,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第一次世界大戰也是由此爆發,繼而燒遍整個歐洲。

一戰徹底摧毀了巴爾幹半島土地上的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因為塞爾維亞所屬的協約國取勝,1918年12月,塞爾維亞和黑山合併,並將昔日奧匈帝國治下的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吸收,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王國,1929年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作為一個國家終於登上歷史舞臺。

但由於南斯拉夫本來就是由多個民族風俗習慣迥然不同的板塊拼合在一起的國家,缺少凝聚力,更沒有佔據明顯優勢的民族,這注定了南斯拉夫從一開始就是一個凝聚力不強的國家。

塞爾維亞作為南斯拉夫的主體,人數卻只有南斯拉夫總人口的40%左右,相比於其他民族沒有壓倒性優勢,這注定了1929年開始實行的大塞爾維亞主義必然失敗,南斯拉夫的解體從建國的那一刻開始就埋下了禍根。

2、鐵托不再

主體民族不強意味著南斯拉夫的聯盟異常脆弱,1941年德國入侵南斯拉夫時,南斯拉夫王國便宣告解體。

但鐵托的出現再次使南斯拉夫團結在了一起,二戰期間,鐵托領導的南斯拉夫共產黨迅速壯大,解放了南斯拉夫全境,建立起了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

相比於東歐其他國家,南斯拉夫的解放並未受到蘇聯的影響和幫助,因此南斯拉夫不受蘇聯的擺佈,在國際社會上有著崇高的威望。鐵托作為南斯拉夫國家領導人,是南斯拉夫各板塊緊密團結的關鍵。

但作為克羅地亞人,鐵托並未效仿蘇聯的“大俄羅斯”主義推行“大塞爾維亞”主義,反而對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不斷打壓,使其人口比例降到36%左右,南斯拉夫陷入極其危險的境地。

但鐵托仍然是南斯拉夫統一的關鍵,某種程度上說,南斯拉夫是鐵托一人的南斯拉夫。因此一旦鐵托不再,南斯拉夫必然分崩離析。

再加上鐵托在世時推行的一系列政策,比如放開市場、給予各加盟國自治權,雖然使南斯拉夫欣欣向榮,成為共產主義陣營最富裕的國家,卻也導致地方勢力坐大,貧富差距積重難返等一系列嚴重問題,這些問題在鐵托去世後迅速爆發,並直接摧毀了南斯拉夫聯邦。

3、外因推動

作為巴爾幹之虎,南斯拉夫雖然綜合國力很強,足球水平很高,但在美蘇英法等傳統大國面前,南斯拉夫各板塊即便統一起來,體量也不是其他大國的對手,這注定了南斯拉夫從始至終都要受到外國,特別是西方國家的影響。

南斯拉夫的解體,和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顏色革命密不可分。而他們對南斯拉夫的從中作梗早在一戰爆發前就開始了。

由於塞爾維亞受到奧斯曼帝國和奧匈帝國的雙重擠壓,於是出現了“大塞爾維亞”主義,即團結一切南斯拉夫民族,也就是成為塞爾維亞的附庸。正是這一思想的光輝指引下,塞爾維亞成為一戰的爆發點。

雖然一戰作為世界大國的饕餮,並未讓塞爾維亞獲得更多的實在利益,但“大塞爾維亞”主義卻引起了戰勝國英法等國的注意,為防止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的死灰復燃,他們支持塞爾維亞吞併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區組成南斯拉夫王國。雖然南斯拉夫王國內部消化不良,但它的出現符合英法等戰勝國的利益。

二戰後的南斯拉夫聯邦,雖然奉行共產主義路線,但因為和蘇聯關係僵化,南斯拉夫反而成為西方國家的寵兒,每年前往南斯拉夫旅遊的人數超過600萬,為南斯拉夫帶來大量的外匯收入。

但畢竟有意識形態的根本對立,西方國家更不願意看到一支巴爾幹之虎橫臥在西歐國家面前,因此一旦條件成熟,西方國家便開始為肢解南斯拉夫躍躍欲試。

鐵托去世後,南斯拉夫各板快民族矛盾迅速凸顯,加上西方國家的推波助瀾,南斯拉夫陷入民不聊生的煉獄之中。

所以南斯拉夫的解體不是意外,而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夜史,期待您的關注。


靜夜史


南斯拉夫是一個語系概念而不是民族概念。羅馬帝國時期稱斯拉夫人、日耳曼人和凱爾特人為歐洲三大蠻族。其中斯拉夫人又可以分為三大支系:演變為今天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的東斯拉夫人;演變為今天的波蘭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的西斯拉夫人;剩下的一支就是南斯拉夫人,這是由使用相近語言的不同民族組成的一個語系集團,在這一語系集團之下大體涵蓋了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民族。在漫長的歲月長河裡南斯拉夫各族繫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史,事實上在古代是從來不曾存在過一個統一的南斯拉夫人的國家的。

15世紀興起於小亞細亞半島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開始向歐洲擴張:1389年奧斯曼土耳其在科索沃戰役中擊潰塞爾維亞人,到15世紀末奧斯曼帝國已完全征服了塞爾維亞。在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全盛時期整個南斯拉夫人聚居的巴爾幹半島都處於其統治之下。17世紀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日益走向衰敗,與此同時奧斯曼土耳其帝國遭到沙皇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雙向夾擊,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等地被奧匈帝國佔領。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在奧匈帝國的影響下皈依了天主教,從而和其他南斯拉夫民族呈現出不同的宗教信仰,而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的情況則相對比較複雜:信仰東正教的塞爾維亞族、信仰天主教的克羅地亞族以及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影響的穆斯林混居於此。這樣一來南斯拉夫各族系之間的差異進一步增加。

一戰後作為戰敗國的奧匈帝國解體,奧匈帝國治下的南斯拉夫族系紛紛獨立,這些從奧匈帝國獨立出來的南斯拉夫族系同塞爾維亞、黑山一起組建了南斯拉夫王國,然而這並未改變南斯拉夫各族系彼此之間的文化心理認同上的差異性: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主張只維持一個較為鬆散的聯盟體系,而塞爾維亞則主張建立一個高度集權的南斯拉夫國家。1920年9月對集權政策不滿的克羅地亞爆發了農民起義。1921年6月28日通過的南斯拉夫憲法確定南斯拉夫是單一制國家,原來各族系聚居的傳統地理區域被廢除,將全國重新劃分為33個省,這就進一步加深了南斯拉夫中央政府和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地的矛盾。1929年南斯拉夫王國解散議會和諸個黨派,國王實行大塞爾維亞主義(波斯尼亞人、馬其頓人、黑山人在南斯拉夫王國時期都被歸為塞爾維亞人,其語言視為塞爾維亞語方言)。1941年被納粹德國入侵,克羅地亞成立了由納粹扶植的烏斯塔沙政權,這一政權受到當地天主教會的支持並加入了軸心國。烏斯塔沙政權殘酷地鎮壓塞爾維亞人、猶太人和吉普賽人,根據統計:烏斯塔沙建立超過十個集中營,殺害達九萬三千人;但與此同時塞爾維亞人的切特尼克組織也殺害不少克羅地亞人,這都導致南斯拉夫族群問題進一步惡化。

1945年約瑟普·布羅茲·鐵托領導下的南斯拉夫共產黨建立起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人民共和國實行聯邦制:由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1963年南斯拉夫通過新憲法並改國名為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塞爾維亞、黑山、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6個共和國以及科索沃、伏伊伏丁那(伏伊伏丁)兩個自治省(屬於塞爾維亞共和國)組成。然而各加盟共和國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並不一致: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等地由於靠近西方發達國家,由此在對外貿易上獲利較多,成為了南斯拉夫內部較為富裕的地區,而南斯拉夫中央政府為維持全國的發展均衡就向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徵收較重的稅賦用於其他地區的建設,久而久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就對自己的窮親戚們越來越不滿。

南斯拉夫內部各民族之間一直存在著較大差異:克羅地亞和斯洛文尼亞由於信奉天主教,而波黑地區生活著大量穆斯林,這些民族都和塞爾維亞的東正教信徒有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南共執政時期以統一的紅色意識形態維繫各民族之間的團結,但在蘇東劇變之後紅色意識形態逐漸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擠壓,這就導致南斯拉夫維繫內部民族團結的紐帶被割裂。與此同時隨著歐盟和北約的東擴,東歐國家紛紛改換門庭轉而投入歐盟和北約的懷抱,而歐盟和北約為了維持自己在東歐的勢力範圍不願意看到一個作為區域霸主的南斯拉夫的存在,他們更希望南斯拉夫分裂為一堆小國後分別加入歐盟和北約,於是在美國主導下歐盟和北約開始大力煽動南斯拉夫境內的民族分離運動。

在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和馬其頓率先宣佈獨立。1992年波黑宣佈獨立,"南聯邦"解體,未獨立的塞爾維亞、黑山等兩個加盟國組成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波黑獨立後因境內的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和穆斯林的民族教派衝突而爆發了1992年4月~1995年12月的內戰,1995年波黑和平協議簽署,宣告波黑戰爭結束。1998年南聯盟政府指責塞爾維亞境內的科索沃自治省的阿爾巴尼亞族武裝分子多次發動暴力襲擊,派遣軍隊進入科索沃。美國及其盟國指責南聯盟在科索沃殺害了大批阿族居民,製造了"人道主義災難",對南聯盟制裁。1999年以美國為首的北約對南聯盟進行打擊。南聯盟被迫接受和平協議,聯合國和北約接管科索沃。2003年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正式取消南斯拉夫這一國家名稱。2006年黑山經由公民投票脫離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至此塞爾維亞和黑山國家聯盟解體為塞爾維亞共和國、黑山共和國兩個獨立的主權國家。2008年科索沃宣佈脫離塞爾維亞獨立,目前獲得全世界108個國家承認,中、俄等國至今未承認科索沃為獨立國家,2016年8月5日科索沃首次參加奧運會。迄今為止由前南斯拉夫解體分化而成的一共有塞爾維亞、黑山、馬其頓、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6個獨立的主權國家以及一個處於事實獨立狀態但未獲國際社會完全承認的政治實體——科索沃。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南斯拉夫這個共同體概念的國家,本來就沒有存在多長時年,現在的前南斯拉夫地區的分裂成多個國家的狀況只不過是恢復本來面目。

所謂的“南斯拉夫”對應的是斯拉夫人一支——南斯拉夫人,主要居住在南歐巴爾幹半島地區,主要國家有塞爾維亞、黑山、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馬其頓、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



南斯拉夫和東斯拉夫國家俄羅斯、烏克蘭、白羅斯以及西斯拉夫國家波蘭、捷克同宗同源,但已經分成多個民族,只不過同屬於一個語系,因此俄羅斯至今仍然對於巴爾幹半島施加影響力,就是認為這裡是居住的是自己人,當然也有其他的政治目的,沙俄時期,沙皇俄國一直想要吞併巴爾幹半島,徹底打敗奧斯曼土耳其帝國。

而所謂的南斯拉夫國家歷史也就從1929年~2003年,不足80年曆史,這70多年曆史中跌宕起伏,南斯拉夫經歷了南斯拉夫王國、南斯拉夫人民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南斯拉夫聯邦共和國等第一、第二、第三南斯拉夫國,隨著國名的變遷也可以看出南斯拉夫一直處於不穩定的狀態,不然這地區也不會稱為“世界火藥桶”。



一戰後,二元制帝國——奧匈帝國戰敗解體,南斯拉夫地區脫離了奧匈帝國的統治,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共同組成王國,最終在1929年成立南斯拉夫王國。二戰中,南斯拉夫王國被軸心國入侵佔領,而鐵托領導反抗組織成為反法西斯同盟國普遍認可的一直隊伍,最終在蘇聯的幫助下建立了南斯拉夫人民聯邦共和國,一統南斯拉夫地區。

二戰後,鐵托領導建立的南斯拉夫一躍成為地區強國,本來蘇聯想把其控制住,但鐵托硬頂蘇聯,與之鬧翻,雖然鐵托政權也是社會主義性質,但卻和蘇聯不同,也不會跟著蘇聯走,走自己特色的道路,又稱之為“鐵托主義”。但鐵托低估了南斯拉夫內部民族的複雜性,在位期間瘋狂打壓主體民族塞爾維亞人,從開始的佔總人口數42%塞爾維亞人,在上個世紀80年代下降到36%,主體民族的人口不佔優勢,必然導致國家向心力下降,國家凝聚力也就慢慢沒有了,民族矛盾頻起,分裂不可避免。



1989東歐劇變,蘇聯式體制國家再也撐不住了,慢慢走向崩潰,1991年南斯拉夫的加盟國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馬其頓宣佈獨立,雖然遭到主體塞爾維亞和黑山的反對,但沒有任何用。1992年,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也宣佈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南斯拉夫算是正式宣告解體。

但主體部分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成立南斯拉夫聯盟,勉強維持前南斯拉夫的一個殼,1998年爆發了科索沃戰爭,主要是因為科索沃地區的阿爾巴尼亞族鬧獨立,南聯盟政府出兵鎮壓,1999年美國和歐盟等北約國家干涉科索沃戰爭,轟炸南聯盟,最終導致科索沃地區處於半獨立狀態。

2003年南聯盟改名為“塞爾維亞和黑山共和國”,“南斯拉夫”這個名字正式消失,2006年黑山共和國獨立,成為聯合國第192個成員國,南斯拉夫徹底撕碎,成為一段封存的歷史。



總結南斯拉夫消失原因,那就是巴爾幹半島複雜的民族結構,宗教信仰之間的衝突——東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教徒之間的衝突,加上前南斯拉夫領導人錯誤的民族政策導致大分裂、大沖突以及大災難,不過也不要指責鐵托,人家是克羅地亞人,沒有必要維護塞爾維亞人的利益,雖然他是靠著塞爾維亞人崛起的。

以上就是“大正”對於該問題的解析,歡迎評論轉發!


大正看世界


前南斯拉夫是東南歐最強大的國家,面積大約26萬平方公里,人口2300萬左右。由六個自治共和國、兩個自治省組成。

南斯拉夫曾經持續了20年的經濟迅速增長,平均年增速超過6%,上個世紀70年代,南斯拉夫的識字率已經超過90%,施行免費的醫療與教育體系,預期壽命超過72歲,幾乎每家每戶都擁有電視機,36%以上的家庭都擁有私家車。經濟實力強大的南斯拉夫被稱作“巴爾幹之虎”。


另一方面,雖然是南斯拉夫是紅色國家,但是與蘇聯也好,美國也罷,都保持了一定距離。南斯拉夫拒絕與蘇聯結盟,也不願投向美國,成為當時華約與北約之間的一道緩衝地帶。
然而從建立之初開始,南斯拉夫就醞釀著巨大的危機——與當年強大的奧匈帝國一樣,南斯拉夫的民族構成非常複雜,佔據主體優勢的塞爾維亞族也只佔40%左右,與其他比較強大的克羅地亞人、阿爾巴尼亞人等矛盾重重。

曾經的克羅地亞等,就希望獲得平等地位建立聯邦制國家,卻被塞族拒絕,嚴重的衝突對立與西方勢力的滲透干涉,最終摧毀了這個強大的國家,南斯拉夫一分為六。



澹奕


在歐洲除東歐六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外,還有一個就是南斯拉夫。但在這些社會主義裡最強大,最獨特例行的就是南斯拉夫了 。他完全是依靠自己的力量打下來的天下,所以才沒有聽蘇聯的指揮棒,好蘇聯徹底地分道揚鑣。走上了自己的獨特的社會主義道路。這是南斯拉夫的幸運,所以在冷戰期待南斯拉夫的無論在經濟上,政治上,社會穩定上都是 首屈一指的,而且高於土耳其希臘這些國家,比意大利也差不多,但他卻最終走向了分裂和解體,但素有巴爾幹之虎的南斯拉夫何以落到這步田地?在二戰後鐵托走上了歷史舞臺, 在他的領導下靠自己就解放了南斯拉夫。樹立了崇高的地位和威信,各民族也都心悅誠服的接受鐵托的領導。基於此這成立了南斯拉夫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由六個聯邦主體組成(塞爾維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波黑)、馬其頓、黑山6個共和國組成,面積合計25.58萬平方公里)。

南斯拉夫解體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央聯邦政府權力鬆散和弱小,地方聯邦聯邦政府權力巨大。南斯拉夫的主體無疑是塞爾維亞,但由於鐵托是克羅地亞人,所以刻意打壓塞爾維亞。過於強調各個加盟共和國權力的平等。使得聯邦主體失去權力,鐵托在世的時候還好說,待1980年鐵托一死,沒有威望夠的領導鎮得住局面,局勢急劇惡化,聯邦政府失去權威和和威信。而塞爾維亞的大塞民族主義高漲。民族糾紛和獨立傾向高漲,內戰就此爆發。但也必須說明的是。歐美在背後起到了非常不好的推波助瀾的作用。甚至發展到種族仇殺地步,分裂就是一個時間問題。

南斯拉夫的聯邦制過於鬆散。除了國防,外交,關稅之外,地方完全可以作主,所以說南斯拉夫解體是必然的,只是一系列災難實在不應該發生。在1974聯邦政府年規定,各地方邊防軍不再聽命於中央,而是各自區域的各民族政府管轄,其地位和人民軍平級。一旦地方民族政府有了軍權後果就可想而知,只是當時鐵托在世而已。在國際方面,歐美國家需要這個南斯拉夫這個社會主義國家“異類”當樣板,和蘇聯反調,給予了南斯拉夫準歐盟的待遇,也是就是說可以不承擔歐盟的義務卻可以享受歐盟的待遇。在美蘇勢力的夾縫中生存,沒有偏向於任何一方。而當時南斯拉夫也很開放,美國電影可以第一時間在南斯拉夫上映。但隨著鐵托去世,南斯拉夫找不到這樣的戰略大師在冷戰期間左右逢源縱橫高手,再加上蘇聯解體,南斯拉夫的作用下降。也間接導致了南斯拉夫經濟的崩。

在就是在南斯拉夫這樣的沒有一個民族能佔絕對多數的多民族國家,如果沒一個有力的中央政府控制,解體是必然的、六國加盟共和國信仰不同,彼此對立。南斯拉夫解體完全取決於民族間矛盾,內部地緣結構分裂、人文結構撕裂。鐵托死後,國家最高權力由聯邦各共和國和自治省的領導組成的聯邦主席團,而聯邦主席團內部分裂嚴重,雖然是一黨執政,但民族卻已經分裂了。兩個最大的聯邦主體克羅地亞和塞爾維亞幾乎是為了反對而反對。都想擴大自己 權力,權力向誰要,只能向聯邦主席團要。而聯邦主席團沒有權力只能解體。在1992年克羅地亞(最富的聯邦主體,比意大利富裕)既拒絕向聯邦政府上稅,最有錢不繳稅,其他加盟共和國自然也不繳稅。在1993年初聯邦財政枯竭,也就無需存在了。

鐵國立國標準是“民族分封制”大家各分一塊地說的算,鐵托自己就是“周天子",過於平等,但南斯拉夫又沒有主體民族。刻意平等只能分裂。南斯拉夫的肢解和強人政治體制消失後。無法按照這樣一個模式走下去,但由又沒有一個好的體制而走進了“死衚衕”。要知道,保加利亞、羅馬尼亞、匈牙利、波蘭這些社會主義國家,在變天后至少維持了領土完整。而南斯拉夫無疑是最慘的一個,這就是民族政策的失敗。

我是清水空流,歷史的守望者。期待你的關注和點評。


清水空流


前南斯拉夫解體的原因很複雜,是內外兩個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內部複雜的民族關係,外部西方勢力的滲透與分化。巴爾幹半島一直有“歐洲火藥桶”之稱,這是由其該地獨特的地緣政治環境決定的,該處西北面是“公教”的中歐,東北面又是東正教的俄羅斯,東南是伊斯蘭世界,歷史上是各方勢力爭奪的要地。除了該地宗教複雜,還有民族眾多,各民族之間在長期的交往過程中雖然有矛盾,但是大多相安無事,不過隨著近代民族國家思想的傳入,複雜的民族形勢也為日後的紛爭買下了隱患。


二戰尾聲,在蘇聯的幫助下,鐵托領導南斯拉夫人民取得最終的勝利。開始領導前南地區,其採取包容的民族政策,打壓大塞爾維亞主義,倡導大南斯拉夫民族國家的認同。然而伴隨著,東歐鉅變、蘇聯解體,前南地區成為西方勢力滲透重要目標,民族自決推動下,聯盟內部民族矛盾逐步被激化,前南地區開始動盪,最終陸續開始分裂,分裂成為斯洛文尼亞、克羅地亞、波黑、馬其頓、黑山、塞爾維亞六個主權國家。

圖片為前南斯拉夫地區以及幾個國家,來自百度圖片。


古姿


一戰以前,斯洛文尼亞和克羅地亞,波黑都是奧匈帝國的地盤。一戰期間,在俄羅斯帝國的支持下才推翻奧匈帝國統治建立了南聯盟國家。二戰期間,又被德國給滅國了。二戰後,在蘇聯的支持下又成立了南斯拉夫聯邦。冷戰結束後,蘇聯撤兵,在北約的資助下,又肢解了南斯拉夫。

巴爾幹半島處於奧斯曼帝國,俄羅斯帝國,西歐的交界處,是彼此攻防門戶,兵家必爭之地。塞克戰爭時期,克族屠殺克羅地亞領土塞族20多萬人,驅逐了60多萬塞族人。所以等到波黑內戰,塞族也如法炮製。其實南聯的悲劇只是周邊大國地緣鬥爭的結果,民族不合和宗教問題當然也是南斯拉夫難以保持穩定的原因。民族問題,宗教的分裂只是藉口而已。歷史並未終結,新時代的瓦爾特在未來某一天殺回薩拉熱窩,也並非無法解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