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昨晚剛看完美劇《我的天才女友》第二季。在最後一集的結尾處,我最喜歡的男性角色尼諾出現在女主萊農的售書會上,為第三季埋下了精彩的伏筆。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是怎樣絕望的人生,才需要靠渣男來拯救?

在豆瓣標記了看過之後,友鄰紛紛留言說不喜歡尼諾這種淺薄又功利的渣男。但或許因為與萊農共情太深,我被尼諾這個狡猾、懦弱、濫情又處處投機的知識分子形象深深吸引。如果我年輕時遇到一個像尼諾這樣的男人,八成也看不到他的本質,而是被其英俊瀟灑的外表、不同俗流的談吐,以及獨行特立的舉止所吸引。

尼諾,如果我沒記錯的話,本名喬萬尼·薩拉託雷,是鐵路工人兼詩人唐納德·薩拉託雷的兒子,六七歲的時候就跟著爸媽離開了女主萊農和莉拉居住的貧民區。

尼諾是萊農的初戀,一個在第一季和第二季中未完成的初戀。看原著小說就會發現,尼諾從小就傾慕萊農的天才好友莉拉(自從知識競賽輸給莉拉之後),但卻在搬家前夕跑去和萊農告白,讓萊農“一見尼諾誤終身”。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第一季中尼諾對萊農的告白

看第二季的時候我把這部劇推薦給我爸,他沒看一會兒就說“看不下去,太灰暗了,裡面的人怎麼都過得這麼慘”。這部美劇是在意大利拍的,語言也是意大利語。上世紀四十年代的那不勒斯貧民區,整個色調都是灰暗的,灰暗的單元樓,灰暗的學校,灰暗的生活。然而劇中的故事卻如此精彩。

在第一季中,門房的女兒萊農和鞋匠的女兒莉拉是班上最優秀的兩個學生。小學一年級,當老師表揚萊農字母寫得工整時,莉拉已經會拼單詞了——從來沒有人教過她,她全都是自學的。後來她又自學拉丁語,自學希臘語,自學物理化學,10歲的時候就在筆記本上寫了一本童話書。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莉拉和萊農一起讀《小婦人》

萊農是靠自己的努力和老師們的幫助一步一個腳印離開了那不勒斯的貧民區,而天才的莉拉小學畢業就輟學了。作為那不勒斯貧民區最美的少女,莉拉的前半生一直深陷在男人的慾望中,被開面包店、放高利貸的索拉拉兄弟覬覦,又被開肉食店、放高利貸的卡拉奇家大兒子斯蒂凡諾欺騙。

嫁給斯蒂凡諾之後,她很快就發現這場婚姻是個騙局——父兄早就與她丈夫合謀,把她作為交換的籌碼,用以擴展自己的生意;丈夫又與索拉拉兄弟合謀,獲取他們的投資和人脈支持。為了逃避索拉拉家兒子的糾纏而選擇斯蒂凡諾的莉拉曾以為自己遇見了幸福,後來發現那不過是男人的慾望。不甘於屈從命運的莉拉從來都是倔強的,因此婚後的生活充滿了毆打和強暴。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二戰後的意大利貧民區,青少年輟學、丈夫毆打妻子的現象早已司空見慣,女性的命運尤其悽慘,甚至於她們毫無光亮的人生需要靠渣男來拯救。他們都是處於社會底層的勞動者——男人打女人,女人打孩子,每個窮人家裡都有好幾個孩子,孩子很早就輟學,長大了繼續從事低收入的體力勞動。瘋女人梅麗莎死了丈夫不久之後,在單元樓裡和尼諾的母親大打出手,尼諾的父親不得以帶著全家搬出了貧民區——他就是那個害梅麗莎發瘋的情人。

愛學習的左翼知識分子尼諾一輩子鄙視自己濫情的父親,並逐步逃離了自己出生的階層,然而卻變得和父親越來越像。

命運是如此沉重,整個《那不勒斯四部曲》,講的都是與命運的抗爭。

兩個女人與尼諾的三角戀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尼諾是萊農的初戀,實際上也是莉拉的初戀,雖然愛上尼諾的時候,莉拉已經嫁給了斯蒂凡諾。和性格較為溫和的萊農相比,莉拉更能看穿事物的本質,然而她還是愛上了虛榮、軟弱又多情的尼諾。

也不難理解,小時候,她們周圍的男性大都是粗野、專橫的。第二季中萊農、莉拉、莉拉的母親,以及莉拉的嫂子皮諾奇婭(也是斯蒂凡諾的妹妹)一起去伊勢卡島度假,萊農和莉拉都愛上了尼諾,皮諾奇婭愛上了尼諾的朋友布魯諾。這兩個披著紳士外衣,受過良好教育的男人,其實本質上也很渣——不僅處處留情,還對女人極盡利用與欺騙。

但是她們當時被環境所困,沒有更好的選擇。皮諾奇婭嫁給莉拉的哥哥里諾是因為未婚先孕,而裡諾早已從那個一心保護妹妹,為妹妹的夢想而努力的哥哥變成了一個暴躁又無能的男人。在更有錢的布魯諾身上,已經懷孕的皮諾奇婭體會到了男人的溫柔和(表面上)對女性的尊重,然而她已經結婚了,只能選擇中斷度假,回到丈夫身邊。

莉拉則不然。她原本不屑於尼諾,卻在海灘的相處中愛上了他的與眾不同。陷於無望婚姻的莉拉太需要一個出口,尼諾就成了她的希望之光。他們瘋狂地相愛了。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尼諾迷上了莉拉,不顧一切地想要得到她

與此同時,一直默默深愛著尼諾的萊農徹底心碎,在一個失魂落魄的夜裡,她絕望地坐在海邊的沙灘上,將自己委身於前來尋找她的尼諾之父,那個一年前曾在她打工的民宿裡騷擾她的老渣男,唐納德·薩拉託雷。穿上裙子之後,萊農與他徹底了斷。

無助的萊農用一場近乎於性侵犯的初夜告別了少女時代,告別了自己卑微的單戀,而莉拉的愛情開始了——她先是在自己經營的鞋店裡和尼諾偷情,隨後又離家出走,搬出去和尼諾同居。

可惜兩人只同居了20多天,尼諾就後悔了,意識到不該為了一個女人放棄自己的大好前程。和莉拉吵架之後,他打算離開,半路上又想折回去,不料剛好趕上索拉拉兄弟派來的“打手”安東尼奧(萊農的前男友)在蹲點,安東尼奧把尼諾胖揍了一頓,威脅他必須離開莉拉。手無縛雞之力的尼諾照做了。

有朋友說第二部太狗血。這劇情確實聽起來挺狗血的,然而作者和導演都把細節刻畫地那樣生動真實,讓人慾哭無淚。莉拉和萊農,一個以不合作的態度勇於衝破一切父權制社會的枷鎖,卻因為被剝奪了受教育的機會而在原地打轉;一個努力走出貧困落後的社區,把自己變成一個知識分子,然而遇到愛情,她們還是迷失了。

愛情可以改變命運嗎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在莉拉和斯蒂凡諾的婚禮上

很多女孩年輕時都曾希望靠愛情來改變命運,希望遇到一個白馬王子,把自己從黯淡無光的生活中拯救出來。究其原因,或許還是因為太多年輕女性是自卑、無助的,她們生活中的壓抑與束縛太多,而轉機則太渺茫。

男性也會自卑,多是因為學歷不高,或者沒有錢。女性的自卑則體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萊農,除了貧窮,她還覺得自己長得不漂亮,沒有莉拉有魅力,前途也不甚明朗,隨時有可能失學。她只有拼命讀書,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在第二季的末尾,她成了社區中唯一一個大學畢業的人。

尼諾確實從某種意義上改變了萊農的命運,給了她成為知識分子的憧憬,但對她影響最大的人是莉拉。最初,是莉拉鼓勵她走出了泥淖。小學時代,莉拉帶著她買了《小婦人》。中學時代,莉拉幫她改文章,送給她一套全新的課本(在這之前萊農一直在用小學老師給的舊課本)。莉拉說“如果你和我賭輸了,你所有的功課都要得八分”。

在和莉拉的競爭與互相激勵中,萊農成了作家,在第一本書出版前,她發現自己寫作的核心秘密來自莉拉十歲時寫的那本《藍色仙女》。而當萊農把寫著《藍色仙女》的筆記本拿給離家出走,在布魯諾的豬肉場打工的莉拉時,莉拉早已忘了這件事。

在四部曲的第二部中,萊農努力改變命運,莉拉浪費自己的天賦。幸好有童年小夥伴恩佐一直默默愛著莉拉,帶她離開了一地雞毛的婚姻。莉拉一邊在豬肉場打工,一邊和恩佐學習編程。而萊農又遇到了尼諾。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即便被最優秀的男人們愛著,萊農也沒有完全擺脫那份從小就有的自卑。萊農的三個男人,真的改變了她的命運。他們分別是詩人的兒子尼諾、富二代革命青年弗蘭斯科,和出身於學者世家的彼得羅——萊農後來的丈夫。

在大學時代,改變萊農命運的不是愛情,而是她所選伴侶的社會階層。小說第二部《新名字的故事》裡面提到,和弗蘭斯科交往以後,他為她買了新的眼鏡和衣服,讓她從被嘲笑的灰姑娘變得受人尊敬。弗蘭斯科因為醉心社會運動、掛科太多被學校開除後,萊農又變回了灰姑娘,直到在舞會上遇見彼得羅(電視劇改為在街頭被彼得羅追上)。

第三部中,萊農和彼得羅的婚姻很快出現了問題,最終因為尼諾的插足而破裂。而從來沒有和自己妻子斷掉的尼諾也展露出了濫情與不可託付的本性。

在萊農和莉拉的人生中,愛情曾一度是希望之光,帶她們暫時離開了生活的庸常,但始終無法解決最根本的問題。愛情的偉大往往因為它和追求自由的進步思想(比如革命、反父權、反封建的使命)相結合,但其本身並不足以支撐起整個人生。女性如果將一切寄託於婚姻和愛情,終究還是會幻滅的。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從這個意義上看,《我的天才女友》無疑是一部女性主義的作品——幾乎所有的男女之愛最終都成了夢幻泡影,因為萊農和莉拉都不甘於一份安定。沒有男人能解決女人的問題,女人在和男人交手的過程中,感受到父權制社會無孔不入的壓迫。因此她們互相競爭,互相嫉妒,最終互相鼓勵,互為鏡像,走過了漫長的一生。在第三部第四部,還有萊農和莉拉的互助式生活實踐和育兒實踐。她們一個極具天賦又桀驁不馴,一個格外努力地戰勝命運,她們的人生註定不凡。

除了兩位女主的故事,書中還有一些女性形象也非常感人,比如萊農刀子嘴豆腐心的母親,一個從來沒有坐過火車的家庭婦女,一瘸一拐地從那不勒斯到了比薩,只為給發燒的女兒送一鍋湯。比如她們的小學女老師,一直在鼓勵萊農讀書,也非常欣賞莉拉,為她早早嫁人、中斷學業而痛惜,一直到去世都保留著莉拉十歲時寫的《藍色仙子》。當老師得了重病,步履蹣跚地在路上邂逅被困於無望婚姻的莉拉時,仍舊對她說:你註定要做大事。那時候,推著嬰兒車,心如死灰的莉拉哭著跑開了。


《我的天才女友》:女性的成長就是走出一個又一個的泥淖

童年和青年時代的莉拉與萊農

在《那不勒斯四部曲》之前,我沒有看過任何一部作品,如此生動、細膩地描述了女性的友誼和成長。它不僅寫出了女性友誼的偉大,也寫出了女性友誼的微妙。它不僅僅描繪了女性的掙扎,也寫了男性,社會,階層和革命。很多人看完這部作品,感慨自己沒有像莉拉和萊農那樣的友情。

其實,少一點對父權制社會的盲從(包括為爭奪男人而引發的爭鬥),把人生目標放得更大一些,我們是可以像她們那樣一輩子完善自己,追求事業(後來萊農成了作家,莉拉開了自己的公司),擁有更廣闊、更包容的友情的。只是那背後的代價,或許不是每個人都能承受。

身處男權社會,有時候走出泥淖,便是新的泥淖,越是勇敢的女性,越不一定會有世俗意義上更幸福的生活等著你。可我們還是要走。

如魯迅所說,希望本無所謂有,也無所謂無,這就像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