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生活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胡慎之公號簽約專欄作者

向日葵工作室簽約心理諮詢師

你生活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老胡說:


內攝型抑鬱,源於我們內外不一的需要。

因為他人的期待,原生家庭的束縛,我們總是無法做真正想做的事。

所以,無論現在多富有,我們依舊無法開心。

而開心,只需要一樣東西。


抑鬱症,已經不再是一個陌生詞了。

從演員明星到企業高管,總是有抑鬱的新聞見諸網端。

可每每看到類似的新聞,總是有人忍不住問:Ta都那麼有錢了,為什麼還會抑鬱?

你生活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1、內外不一的“分裂”,會誘發抑鬱

Sam是我一位來訪者,他說自己得了抑鬱症。

在我們第一次見面的時候,他淡然地說,自己不缺錢。確實,作為一傢俬營企業的企業主,一雙兒女都在國外讀書,太太的父母、兄妹住的房子都是由他來提供的,而且是房價頗高的一線城市。幾個簡單的信息,他的財力可見一斑。

用Sam自己的話說:

“即便現在退休不幹了,這輩子也絲毫不用為了錢而感到擔憂”。

看到這兒,你可能會感慨:既然都這麼有錢了,為什麼還不快樂呢?很多人掙扎在貧困線上,還活得開開心心的,怎麼一個億萬富豪會得抑鬱症了呢?

這也是Sam自己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他不明白,金錢的充足為何沒有給他帶來想象中的快樂。

我們每個人的生活,其實都可以分為兩個層級,一個層級叫做“淺表”

它對應的是外在形式,是他人眼裡的樣子一個層級叫做“內裡”它對應的內在需求,是自己渴望的模樣。

  • 當外在的形式和內在的需求和諧一致的時候,我們說,這個人處於“整合的狀態”,Ta必然也是開心的、愉悅的;
  • 可若內外不一致,我們則認為這個人處於“分裂”的狀態,Ta自己肯定是痛苦的、難受的。

從Sam的表達——“金錢的充足,沒有給我帶來想象中的快樂”可以看出,富裕多金,是他生活的表象;渴望快樂,是他生活的實質。

而對於Sam來說,他符合大多數人對於“成功”的定義,無論是飛去倫敦喂鴿子,還是隨便換一臺新出的豪車,對於他來說,似乎都不是什麼難事兒。但這只是他生活的表象。

這些表面存在的東西,不能夠滿足他內在真正的需求。這才是Sam抑鬱的原因。

可是,他內在需求到底是什麼呢?

你生活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2、對金錢的追求,源於匱乏感

每個人的行為背後,一定隱藏著某種驅力。

就好像你喜歡的是某一類型的異性,這背後的驅力可能是潛意識的吸引;大家都喜歡用美顏相機拍照,這行為後面的驅力是每個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自戀。

同樣,對於Sam來說,拼命賺錢的背後,肯定也藏著他未曾意識到的驅動力。

據Sam回憶,在自己兩三歲的時候,母親就去世了,上面有一個哥哥和一個姐姐,兄妹三人是被嚴厲的父親養大的。

小時候家裡很窮,有時候父親會讓他拿著碗去隔壁鄰居家借米煮飯,為此,他受過不少冷臉白眼。不止於此,父親有時候做工回來,會因為喝多酒或者心情不好,對他們兄妹幾人暴打一頓。

Sam說,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內心就清楚地知道,他長大後一定要錢。

故事講到這兒,相信你已經找到了關於Sam賺錢背後的驅力,沒錯,是源於小時候的匱乏。

每個人對於自身匱乏的東西,都會本能地去追求並以此獲得補償性滿足,這是人類所共有的本性。

按理來說,當匱乏被滿足的時候,就應該快樂了呀,可是為什麼Sam還是鬱鬱寡歡呢?

這是因為,拼命賺錢的背後,其實還暗合著一條心理暗線:Sam賺錢,並不是僅僅為了彌補物質的缺失,更是因為小時候物質的匱乏,與之捆綁他人的嘲諷和白眼,他希望成年後的物質豐富,可以換來別人的尊重乃至敬仰。

用更直接的表達,似乎是這樣的:他拼命賺錢,是因為不想再被人瞧不起。

也就是說,在Sam的潛意識裡,“錢”與“瞧不起”這樣的字眼是捆綁在在一起的。只要想到錢,或者想到物質,他內在的匱乏感就會如影隨形地被喚起。

因為有錢,Sam也的確換來了很多人的尊重,但在他看來,那些人之所以尊重他,是因為錢,而不是因為他。如果他一旦沒錢了,尊重也必然會隨之消失。

對Sam來說,生活裡的一切,似乎都是虛假的,是徒有其表的。

你生活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3、一個人的快樂,源於懂得拒絕

每個人都有通過自我肯定和通過人際關係而體驗自我的習性,對於前者,我們可以叫作“自我界定”,對於後者,我們可以稱為“人際中的自我”。

對於Sam來說,他體驗到的“人際中的自我”,似乎是非常美好的:人們會誇獎、稱讚、投來羨慕或者崇敬的目光。

可問題的關鍵在於,他不相信這些是真實的。

而之所以不相信,其實就源於他的“自我界定”。這種自我界定不是意識層面的,而是潛意識層面的

也就是說表面上看,Sam可能會覺得自己很厲害,很多人都很在意他,但在潛意識深處,由於父親的嚴苛、鄰里的挑剔,他根本不相信自己的美好,他更相信自己不夠好、有缺陷、不被愛、不被尊重,這才是Sam對自己真實的“自我界定”。

事實上,大多數人的抑鬱,其實都源於這種內在的自我譴責、自我嫌棄,

它是通過“內攝”了早年父母或其他重要養育者對我們的態度而形成的某種人格特質,因此,這類型的抑鬱,也被稱為內攝型抑鬱

這種根深蒂固的自我偏見,就像骨髓一樣,融入了Sam的身體裡,已經成為了他的一部分。所以,想要讓他從潛意識上相信,沒人瞧不起他,很多人愛他,實際上是非常艱難的。

這個問題讓我想起了一部美國電影,叫作《美國麗人》。男主角萊斯特在電影裡說了這樣一句話:

“我們的婚姻只是個幌子,為的是表示我們正常。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

之所以想起這句話,是因為它大概能夠照見很多人的現實:他們活在徒有其表裡,他們掩藏自己的感受,掩埋自己真實的慾望,活得像一個精緻的木偶。

你生活得那麼好,為什麼還會抑鬱呢?

而解決內攝型抑鬱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學會拒絕

  • 學會對他人的期待,說“不”;
  • 學會不再跟隨別人的指示做事;
  • 學會按照自己內心想法去做事。

所以,當Sam看到自己賺錢是為了滿足父親的期待、鄰里的期待的時候,他其實可以說,“我不想滿足你們,我只想滿足我自己”。

拒絕別人的期待,其實就是接納一部分自己,這樣,你所想要達成的一切,才不會成為阻撓你的反作用力。

說到這兒,你是不是發現了快樂的一個秘密?對,那就是無論做什麼,都悄悄地提醒自己:做這一切,都是為了滿足我自己。


< the end >

作者介紹 楊思遠,專欄作者、心理諮詢師。追求有用的反雞湯主義者、擁有積極態度的悲觀主義者。個人微信公眾號:拉姐(ID:byjzlajie)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