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流亡政府原計劃是往哪裡逃?為什麼攻打雷州?如果打下雷州會怎樣?

楊永信l


南宋不是攻打雷州,是收復。因為雷州是南宋的固有領土。之前南宋被蒙古打得到處流竄,元軍尾隨宋軍,攻破了雷州城(今湛江),無奈之下,南宋抗元軍民只好逃到了硇洲島。當時宋王室知道大陸待不了,所以決定逃亡占城(越南中南部的古國,也是漢人政權,與宋交好)。而因為當時還沒有從北部灣到占城的航線(而硇洲島位於湛江的西北,靠近廣西北海市的地方),要想去占城,必須要經過雷州。所以宋軍不得不去收復雷州。但在宋軍攻打雷州時卻遭遇了失敗,眼看南渡占城已經沒什麼希望了(雷州之戰損失了很多人,剩下的那麼點人,就是到了占城也難以立足了),他們只好又逃到了崖山島。但之後,元軍又攻崖山,最後南宋十萬軍民全部跳海……


全球大歷史


看到這個標題,彷彿20萬將士集體跳海的壯烈情景在我眼前浮現。感慨於南宋流亡政府寧死不投降的氣節。此刻,我的心情是沉重的。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要了解南宋政府為什麼要“逃”?怎麼就成了“流亡政府”?

南宋後期,忽必烈的元軍逐漸強大起來,在經過一系列的擴張後,逐漸統一了北方。但忽必烈沒有停下腳步,繼而兵指中原南宋。

公元1276年,都城臨安(今浙江杭州)淪陷,宋恭帝投降。但太后楊淑妃不甘心宋室就此滅亡的命運,於是攜兩個兒子(益王“趙昰”、廣王“趙昺”,史稱”宋朝二王”)逃出京城,過起了漂泊的逃亡生涯。

一、南宋流亡政府原計劃向想把福建泉州作為落腳點,建立一個“偏安”政權,伺機反攻。

“宋恭宗”投降後,一些忠勇之士並不承認“亡國”,流亡途中又擁立益王“趙罡”為“宋端宋”,尊生母楊淑妃為太后,封弟弟趙昺為“衛王,”組成了“流亡政府”,奮力抗元。



流亡政府遴選排在第一位的自然是泉州,因為這裡有著政治上和經濟上的優勢。

①宋朝的大批宗室子弟都在泉州。血脈相連自然會同仇敵愾。他們認為泉州人民會是他們的堅強後盾。

②在臨安外灘,長期預留著一支海上部隊。一旦元兵來襲,可隨時從海上撤離。並且沿海的“制置使”手中還有一支打擊海賊的水師。所以流亡政府對泉州的海上力量比較有信心。

③蒙古原是騎兵或步兵,後雖經一些投降元軍的將士的訓練,水師力量有所增強,但元軍戰船基本上是內河船隻,根本入不了海。所以宋軍決定憑藉海上力量的優勢與元一搏。

④在經濟上,自宋立國以來,非常重視海外貿易。特別是泉州,1087年設置為“市舶”,吸引了大量的海外商人。海上貿易的繁盛也帶旺了當地的經濟發展。

這其中,尤以蒲壽庚為最典型的代表。由於蒲家的影響力,朝廷任命蒲壽庚為“舶司提舉”,掌握著舶司所有的進出口貿易商品,同時負責舶司的對外招商。

這樣,蒲壽庚實際上是一個“官商”的身份。以此身份經商,他不僅積攢了鉅額財富和大批海船。還以“護商”的名義,蓄養了一批私兵。

由於以上原因,在元軍的追擊下,流亡政府直奔泉州而來。他們看中的是泉州政治上有依託,財富上有保障。

但是,由於與蒲壽庚的矛盾,流亡政府在泉州裁了個跟頭,根本無法在泉州立足。

矛盾的起因是蒲壽庚的重利輕義的奸商本質。蒲壽庚只看重家族的商業利益,而全然不顧南宋的存亡命運,竟然拒絕向流亡政府提供海船。

在情勢緊急又別無他法的情況下,大將張世傑直接以暴力方式強徵蒲家二千艘海船。蒲壽庚乾脆向元軍投降了。

元軍利用南宋與蒲的矛盾,大力籠絡蒲,加官升職。由泉州市舶>福建、廣東市船>福建行省參知政事>福建行省中書左丞(正二品)。

在元軍的配合和援助下,蒲壽庚殺盡了泉州城內二千多名宋朝宗室子弟,並打敗了駐守泉州的淮軍。率數萬軍隊的張世傑卻對泉州城久攻下。3個月後,“唆都”率元軍援蒲,流亡政府只得退兵放棄,再南下廣東。

廣東雷州,具有天然的地理重要性,流亡政府孤注一擲也要拿下雷州

雷州半島號稱“中國南端第一大半島”,全境面積約13225平方公里。這裡是亞熱帶氣候,盛產甘蔗、橡膠、劍麻等,是我國熱帶、亞熱帶經濟作物的重要基地,同時海產品豐富。流亡政府若能佔據雷州,經濟、生活保障上沒有問題。

最重要的是雷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它是中國的最南端,西控北部灣,東瞰南海北部大片水域,南方隔著瓊州海峽,與海南島相呼應。

崖山海戰,將士們演繹了為南宋殉身的悲壯,成為南宋的絕唱

所以泉州淪陷之後,南宋就直奔雷州。但從泉州逃往雷州的途中,偶遇颱風,宋端宗落水染病,不久崩逝。於是眾臣再擁立其弟趙昺(年僅7歲)為新君。


一場風暴改變了宋軍的行程,後面又有元軍窮追不捨。逃到崖山(廣東新會)時,張世傑決定不再逃亡,欲與元軍決一死戰。崖山背山面海,地勢險要。

張世傑下令焚燒島上所有行宮,全部人馬登船,將所有戰船排成長蛇陣,用繩索連在一起。喻示將士要麼先死而後生,要麼與艦船共存亡。

為防元軍火攻,船上塗上溼泥;為免元軍撞擊,船上綁縛長木。元軍久攻下,就採取圍而不攻,斷水絕糧的辦法。被圍困了十多天後,宋軍的戰鬥力減弱。



看來匡復已無希望,陸秀夫哭拜帝昺說:“國事已至此,不應再受元軍之辱,還是以身殉國吧!”。將傳國玉璽系在腰間,背起趙昺奮身躍下了大海。見到二人淹沒在滾滾洪流中,楊太后、陸妻也步其後塵,跳下入大海。




張世傑得知陸秀夫、太后、帝昺殉國的噩耗,絕望地說:

滅宋也,天意!非我等不力。

於是也縱身躍入大海。


二十萬將士(包括家眷和宮女)也紛紛緊隨著投海殉身。次日,

海上浮屍十餘萬

自此南宋滅亡了。

最後回答題主的第三個問題:如果當時攻下了雷州會怎樣?

攻下雷州,南宋能以此為基地,站穩腳跟嗎?甚至反攻匡復嗎?我認為不能。最多是“苟延殘喘”,多延續幾年罷了。

①在與元軍的戰爭中,南宋處於防禦,被動挨打,早已失去了昔日的“萬國來朝”的光環。遼國原是宋朝的附屬國,現已成兄弟國,西夏雖名為附屬國,卻常以下犯上。就連“交趾國”(今越南)也敢趁火打劫,擄掠宋朝人口和財物。

②元軍自北向南,已將宋土基本蠶食殆盡。

③宋軍中已有大部將士投降元軍。元軍也就基本瞭解了宋軍的作戰風格。所謂“知己知彼”,以後的戰爭中,宋軍將會輸得更慘。

④除非流亡政府能夠迅速反攻成功。否則,將士們的根還在中原,若遷延時久,難免會有思念故土的情結,而不願再起兵釁。

所以流亡政府即使攻下雷州,也無匡復宋室的可能。至多是雷州守不住,再逃往臺灣,偏安一隅罷了!

崖山海戰,是中國歷史上最悲壯的時刻。這其中夾雜了太多的無奈和決絕。而南宋將士們以自己的行動,用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可歌可泣的最壯麗詩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