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專家說,可以將餐飲制度改為一日兩餐,這樣有益於身心健康。你能接受嗎?

竹籬茆舍墨客


坦然接受,個人認為這個倡議非常的好!

既節約了糧食,又控制了體重,保證了健康,杜絕暴飲暴食給我們身體帶來的傷害,綠色環保,支持專家。

其實,據說在唐朝之前,古人吃飯都是一日兩餐,很少有人會吃三頓飯,不管是富貴人家還是貧窮人家,這都已經形成了一種習慣,保持著高度的一致,一日三餐習俗的形成是在唐朝,從那時起,中國百姓才進入了一日三餐的幸福時代。

由此可見一日兩餐也是科學的,是因日後生活好轉而改為一日三餐。

現代人營養過剩,適當的捱餓也可消除一部分脂肪堆積,讓自己變得更加健康強壯,有效預防一些疾病的發生。

一日兩餐制,本人已身體力行4月有餘,就是剛開始的這一個星期有點受不了,看著別人有點嘴饞,強烈飢餓感。

為了不讓自己去想,我晩上6點鐘就躺下早早睡覺來抵消飢餓感,頭一個月都是如此堅持下來。

後來忍飢挨餓逐漸慢慢的習慣了,也就不覺得了。現在既使晚上很遲睡覺,和家人一起看電影看電視都不吃不喝,也沒覺得有餓肚子的感覺!

以前的我挺著個大肚腩,搖搖晃晃的,鄰居都笑話我為圓乎乎。自從移除晚餐後,肚子逐漸變得瘦削扁平,大肚腩消失不見了,穿衣服也好看了。

所以個人覺得挺好!

習慣就好!




閒談話溫州


看自己情況。至少在我個人來說,一日兩餐沒什麼問題,反而腸胃很舒服。從三餐到兩餐,有個過程,剛開始中午不吃會很餓,就吃些水果或喝個湯,後來餓的時間慢慢推移,從一兩點到三四點再到五六點,基本也就是晚飯了。現代人營養過剩,勞動量又不大,兩餐的營養絕對夠用。當然,對於體力勞動者或許這樣不行,所以還是要看個人情況。


無言的老任


位置:西部小縣城,農村

從小一直都是兩餐制,上午9-10點吃飯,下午4-5點吃飯。一天兩餐制,沒有任何問題。現在依然是這樣,不過上學的小孩,要跟隨學校的作息,是三頓飯。

其實吃兩頓還是三頓,主要還是看作息,白天工作安排的計劃。

今年疫情期間,在家辦公,我就是在家吃兩頓飯,早上8點起來,洗漱好,開始做飯,做好差不多九點多,吃完飯10點,然後開始辦公到下午3點多,然後開始做飯,5點左右吃飯,吃完飯如果任務沒有完成,再做一會就到7點。

其實吃幾頓飯主要還是看時間的安排,因為上班,所以人都必須保持一致,所以才是三餐制,但是你會發現大家到4點左右都會餓。

農村人的作息:早上六點起來地裡幹活,到九點多回來,做飯,10點吃飯。休息一下,再去幹活,5 6點吃飯,吃完飯,再幹活到7.8點。

兩餐制最大的好處是,不會太晚吃飯,晚上不會餓。當然前提條件是你11點前睡覺


文行忠信


在家的日子裡,我每天兩頓,早飯八點左右,晚飯三四點左右。我不是聽了專家的建議,而是,為了健康,為了吸收不了的能量,為了晚上睡得安寧,必須這麼做。我們的老祖宗,也沒有規定必須一日三頓;在山西山村,當地的農民,也是一日兩頓,沒見什麼不好。中國人,必須要改掉晚餐胡吃海塞的毛病,為了胃,也為了眠,部分人嘗試兩餐制,是完全有益的。


胡楊2020


過去,我小時候,早上上學,九點回家吃早飯,然後十點到校下午四點半放學吃飯,農業社勞動也是同樣,一日兩頓飯。只有老人飯後還要勞動,晚上吃兩片饃倒頭便睡,沒有夜生活。

老人瞌睡少,四五點在被窩裡講故事,蠻有意思。


用戶684665180674


專家說改一日兩餐益於身心健康。這位專家的角度可能是看現在身體超重與肥胖的人很多,三高人群以及腦梗心梗的也是高發,讓人們少吃一點。

“管住嘴”少吃一餐肯定會益於身心健康。

但是吃東西的時候能分泌多巴胺,使人非常愉悅,所以對很多人來講,三餐改兩餐可能做不到。

附:我小孫子在幾個月大的時候一段吃東西的視頻,看他吃的多享受,所以吃的誘惑力太大了。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960,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p-0000/36efa3ba1247417f8c95984c49829bc5\

跑者博士


我國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國後形成的。解放前我國大部分地區特別是農村多為“一日二餐”,這個習慣可能與當時的經濟條件和糧食不足有關!國人目前的“一日三餐制”是建國後蘇聯專家向中國政府建議的,是介於人體營養的需求考慮,有些人甚至一日四餐,因為解放後我國很多人參加了社會主義建設,他們在工廠上班多為“三班倒”形式,有些上夜班的人回家後還得加夜餐……改革開放後,大家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也隨之提高了,一日三餐都跟豐富。但問題也出在這個“豐富”上,目前我國患“三高症”的人越來越多,特別是糖尿病患者已經過億已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其原因出於“營養過剩”!出於健康的考慮許多專家提出國人的“一日三餐”改為“一日二餐”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也就是說讓我們每天攝入的營養讓身體充分吸收而不能過剩,因為營養過剩就會給健康帶來威脅!當然在營養攝入上是不能一視同仁的比如:腦力勞動者與體力勞動者之間的營養攝入是不能一概而論的。腦力勞動者因為工作環境原因體力消耗少出汗少(空調),日常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可以嘗試“一日二餐”。而體力勞動者體力消耗大、出汗多清淡的飲食會導致營養不良而出現各種疾病,可以繼續保持“一日三餐”但切忌暴飲暴食,應時刻觀察是否出現“三高症狀”。我個人覺得不管是“一日三餐”還是“一日二餐”必須因人而異絕不能過於教條!同時我也建議向西方國家那樣實行“分餐制”的飲食習慣,這才是防止疾病傳播和健康的飲食標準!


拂曉的泉水


自古以來,無論是在文化層面,還是在實實在在的生理健康層面,一日三餐都是必不可少的。

一、早餐作為休息10多個小時候的進食,又要為一天上午的工作提供能量,因此是必不可少的。如果不吃早餐,糖類物質供給不上,很容易造成低血糖症狀。不吃早餐還容易造成胃部不適,分泌出大量胃酸,長期容易形成胃病。科學的飲食方式是要倡導早餐要吃好、少吃。

二、午餐是全天中非常重要的一頓,必須要吃好吃飽,保證全天的營養所需。特別對於正在長身體的小孩來說,午餐就是保證身體營養,補充體類糖類、氨基酸、無機鹽的主要途徑。因此,午餐是必不可少的。

三、晚餐作為全天最後一頓飯,要補充適宜的能量,提供接下來的10多個小時的能量所需。雖然我們在夜間休息的時候,能量消耗相對減少,但我們體內仍然要緊張呼吸作用等,仍然需要能量維持。但是,科學的飲食方式建議,晚餐最後少吃,這樣更有利於晚上更好的睡眠,以及減少對腸胃的負擔,也讓腸胃能有一定的休息時間。

所以,從科學的飲食規律來說,一日三餐是必不可少的。建議:早餐吃好、午餐吃飽、晚餐吃少。



醉山水


難道自己一天吃幾餐還要什麼專家決定或提倡的嗎?這專家是閒到蛋疼了。他一天天輕輕鬆鬆拿著高薪吃著好飯菜,農民們臉朝地背朝天累死累活,一餐吃了還沒到下餐就餓得肚皮貼後背,傻子才聽這話


開掛了的人生


有這種提議的專家,說明他(她)們已經老了,胃腸功能衰老了,一日三餐已經消化吸收不了了,對於他(她)們,一日二餐是比較合適的。但是,對於中青年人,尤其是工作生產第一線的人、活潑好學的學生,一日二餐肯定就不夠了,長期下去,就會成長髮育不好,體質衰弱,整個民族就危險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