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崇禎十七年,李自成逼近北京,大明王朝處在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崇禎皇帝雖有南遷意向,但滿朝文武大臣皆沉默不語,個個只磕頭不說話。歷朝歷代,中國從不缺乏能臣幹臣,也不缺乏奸臣庸臣,挾天子令諸侯的有,忠君護國的也有,但滿朝文武消極怠工,都不肯幹活的現象卻是有史以來頭一遭,那麼明朝的政治制度究竟是怎麼設計的?以至於出現這種千古奇聞?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一、君與何人共天下?

對於一個政治系統,只要稍微複雜一些就會涉及基層管理問題,例如非洲古代的一些較大的部落,也出現了地方官員這樣職務的雛形。而對於像中華帝國這樣的龐然大物,各地治理的複雜性和多樣性是同時期幾乎所有的文明都難以想象的,靠皇帝一個人,或者說靠皇室一個家族來管理,肯定不具備任何可操作性。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於是這就涉及到了中央勢力和地方勢力的協調問題,歷朝歷代一般表現為皇權與相權的合作與矛盾,簡而言之,就是皇帝必須選擇一個群體作為合作對象共同管理這個龐大的帝國,說的再直白一點,就是皇帝賦予一個群體管理地方的合法性,而這個群體給皇帝幹活,大家雙贏。

漢代與豪強合作,唐朝與門閥合作,宋朝與讀書人合作,而到了明朝,當朱元璋建立起這個王朝,首先要考慮的問題就是,明朝到底該和誰合作?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在這個問題上朱元璋非常謹慎,因為皇帝和合作者也並非一團和氣,皇帝理想中的合作者,既要忠誠,又要能幹,還要有道德,最後還得聽話,最好是除了榮譽什麼物質獎勵都不要。

那麼合作者的群體呢?他們希望把持帝國的方方面面,皇帝最好什麼都由著他們,做一個聽話的傀儡。

雙方合作的崩潰在歷史上也不是一回,漢代依靠豪強,最後亡於豪強,唐代依靠門閥,最後衰敗於門閥,宋代的讀書人倒是忠誠,但宋代的皇帝卻也窩囊,被冒犯,甚至被斥責都是常事。

所以,明朝到底要與何人共天下?

二、搖擺不定的選擇

朱元璋最開始是打算與讀書人共天下的,這個選擇其實很正常,管理國家需要文人,無論是最基層的小吏還是高層的高原,不識字肯定是不行的,而到了明代,豪強、門閥這種強橫的可以自己培養人才的地方勢力早就被消滅掉了,效仿宋朝與讀書人合作似乎是最好的選擇。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然而洪武十三年就爆發了胡惟庸案,理由是謀反,但其實想想就知道不太可能,明朝的史學家鄭曉、王世貞、錢謙益就對這個理由嗤之以鼻。真正的理由是胡惟庸獨斷專行、很多重要的事情不請示就自作主張,讓權力慾極強的朱元璋不能容忍,之後朱元璋立刻就廢掉了丞相這個職位。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其實宋代的文人要比胡惟庸過分多了,文人集團的基本邏輯就是忠君愛國,作為一個集團他們是不會謀反的,但是要獲取更多的權力。朱元璋不能容忍權力的分散,所以他廢除了宰相。

這是一個重大事件,文人集團其實也不是鐵板一塊,從明朝後期的東林黨、浙黨等一系列黨派就可以看出問題,宰相是百官之首,他存在的目的是表達文人作為一個集團的整體訴求,說在再簡單點,就是和皇帝直接交流談判的代表。朱元璋廢掉了丞相制度,說到底,就是不想再依靠文人了。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那麼不依靠文人,誰來幹活?朱元璋的第二個合作對象是勳貴集團,從《大誥》裡就可以看出,他對一起打天下的功臣將士們很有感情,再加上大明立國後功臣們的子女在嚴格的制度下都得到了很好的教育,完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取代文人集團,當然文人集團也只是離開了權力中樞,沒有被徹底排除出官僚體系,畢竟基層官僚和很多職位都離不開他們。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洪武十五年空印案,洪武十八年郭桓案,朱元璋殺起文人來毫不手軟,因為他們已經不再是權力分享的對象了,他們只是大明帝國的僕人,或者說只是朝廷的辦事員。

但事情並沒有結束,洪武二十六年藍玉案,朱元璋漸漸發現勳貴集團比文人還要危險,從戰場上拼殺下來的驕兵悍將們目無法紀,肆意踐踏帝國的法律和威嚴,更糟糕的是槍桿子裡出政權,他們手裡的武裝力量是決定一切的,而且勳貴集團自古以來就沒有文人忠君愛國的邏輯體系,他們才是真正可以威脅到皇權的!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太子朱標的死讓朱元璋再一次下定決定剷除勳貴集團,與此同時,朱元璋也最大限度的將權力向皇室收攏,得益於親歷過戰爭且接受過良好的教育,他的第一代子孫都很有出息,為此朱元璋不惜分封藩王,給與他們財政權和兵權。同時,洪武十五年錦衣衛成立,直接向皇帝負責,專門負責逮捕審訊勳貴集團,監視文人集團。

三、文人集團,朱元璋的最後選擇

朱元璋的權力慾非常強,他不想將權力與任何人分享,在將勳貴集團的元老幾乎全部消滅掉以後,問題又回到了最初的原點,君與何人共天下?誰來幹活?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面對文弱的太子朱允炆,朱元璋再次對文人集團拋出了橄欖枝,他做出了很多安排,選中了方孝孺、黃子澄、齊泰這些後來對建文皇帝忠心耿耿的大臣,畢竟文人集團再厲害,只要其忠君愛國的基本邏輯不變,保住皇位是沒有問題的。

與此同時,朱元璋也並沒有對勳貴集團趕盡殺絕,後來的靖難之役中,以徐輝祖為代表的勳貴集團仍然非常活躍,這是他留給朱允炆乃至於後代皇帝制衡文人集團的。

君與何人共天下?明朝後期為什麼沒人肯幹活了(上篇)

那麼朱元璋對文人集團的殺戮就真的沒有副作用嗎?至少在當時是沒有的。一方面,文人集團的基本邏輯是忠君愛國,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雷霆雨露,具為君恩,這麼多年過去了,新一代文人心理上是沒有牴觸感的。另一方面,成為皇權的分享者,其利益難以估量,而且勳貴集團雖然遭受重創,但並沒有被毀滅,皇帝還有別的選擇,大家都是聰明人,孰輕孰重分得清。

朱元璋認為自己安排的萬無一失,但計劃趕不上變化,朱棣起兵,靖難之役再一次改變了明朝的政治生態,這個以後再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