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農村的兄弟分家了,為什麼要叫舅舅來做見證人?現在還有這個規矩嗎?

農夫也瘋狂



個人覺得答案就是:舅舅是和外甥唯一沒有直接利益關係的男性親屬!!!沒有直接利益關係!!!

無論是叔叔伯伯還是兄弟,和外甥本人,都是有直接的利益關係的。這一點在分家和繼承中特別明顯。


傳統的中國家族因為死亡率很高,經常會有過繼的情況,過繼誰不過繼誰,就是嚴重的問題。分家的時候也是,財產怎麼分配,都是大問題。



父系家族中所有男性,都是潛在的家產爭奪者,這是關鍵。

而舅舅呢?舅舅是一個有血緣聯繫但是沒有財產權利的外人。他是超脫於父系家族之外的。


所以對於外甥來說,舅舅是最能被信任的天然的代理人和保護人,是外甥最可以依靠的外援。


在中國的很多地方,結婚的婚宴上,舅舅是要坐在首席的。在一些地方,女子出家的時候,是要舅舅抱出家門的。當然,舅舅還有一個作用,一旦自己的姐妹可能在男方家受欺負了,舅舅要負責“討說法”,“興師問罪”,甚至是“打上門來”。



有一個詞叫:舅權。舅權,指”舅父對外甥的特殊權力,是父權制代替母權制的中介環節。”許多民族都留下了敬畏舅舅的諺語和習俗。通常,一個文明離母系氏族社會越近,舅舅的地位就越高。”


舅權是指在某些社會中母親的兄弟具有的特殊權利和義務。母

系社會中,舅舅是外甥、外甥女最親的男性親屬,他會與姐妹一起撫養下一代,年老後則由外甥(女)孝養,其財產也由外甥(女)繼承。


直到20世紀早期,納西族、彝族、苗族等中國少數民族仍有舅權制殘餘,現代摩梭人仍保留舅權制。日耳曼人在公元前後也盛行舅權制。在非洲的一些土著民族,舅權制一直保留了下來。



此外,在世界很多文明中,都盛行過“姑舅表婚”。“姑舅表婚"是人類自血緣家庭建立以來,一直普遍存在的一種特殊的婚姻形式。農村裡還有一句話,叫“姑舅親,輩輩親”,這句話在中國很多地方都有。


為什麼在幾乎是全世界的傳統社會中,舅舅的地位都很高?因為全世界的所有文明,都是從母系氏族社會走過來的。


悅讀越樂


現在這個規矩肯定是有的,但是這個“分家”的傳統由於九十年代生育結構的轉變,現在對於“分家”的這個概念幾乎是沒有了,這種“分家”的事情也基本上不會再發生了。

1、 在我甘肅農村老家裡面對於“分家”叫做“各四”(甘肅農村方言)。這個前提就是一家人最少有兩個兄弟,然後住在一個四合院裡面,然後兩個裡面最少有一個已經是娶了媳婦結了婚的。

我家我爸和我二叔也是分過家的,那是在1999年,當時分家的時候聽我老爸說來的就是舅舅家的人來主持這件不大不小,但是很有傳統的事情。

2、 分家這個事情一般是發生在60和70後身上是最多的,因為在上個世紀這個時間段沒有特殊的生育計劃,所以每一個家庭生出來的男孩子還是比較多的,而且在農村是更多的,因此到了80和90年代,甚至是新世界初期,也就盛行起來了這個分家的傳統。

這也可以說是咱們國家人口增長的一個縮影,影響可以說是很深刻。那麼舅舅作為分家的一個“主持公道”的第三方對象,也是很重要的,其實舅舅算是那個時候最親的親戚了。尤其是父輩的60/70後感受是很強烈的。

3、 現在分家其實基本上是不存在了,因為很多的80/90後是獨身子女,那麼他們在長大結婚後,就是一個人,所以也就沒有了“分家”這件事情,在一定程度上他們可能是沒有聽過這個詞語的。

“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這是一個在農村裡面影響深遠的傳統與說法,不管是在分家還是結婚、喪事、喜事上面,在現在這個時期,舅舅也是扮演著一個很重要的具有提出建設性意見的角色。

雖然現在這個“分家”的事情由於人口結構的原因,在很多農村地區基本上是不會再發生了,但是其他事情還是很有規矩的,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見過和經歷過呢?


寧寧說的話


以前農村兄弟間分家時的確會請大伯、親叔或舅舅主持分家事宜,一般都是父母輩的至親並有一定威望者擔當中間人,力求公平公正!由於過去農村家庭兒女眾多,往往到了子女成家立業後就會面臨分家過日子,為此老話常說“樹大分杈,兒大分家”,其實就是那個年代不可避免的家庭大事,一旦劃分不公平,很容易造成“親兄弟反目成仇”,並且父母養老也會成為大問題,畢竟幾個兒子都追求“親兄弟明算賬”,往往也會將贍養父母方式劃分特別細緻,如果一戶家庭為兄弟兩人,可能還會令分母分開生活,使得晚年“痛不欲生”!



記得小時候父母和二叔就是通過分家各自過日子的,一般分家財產包括土地、房屋、生活用品和生產農具等財物,記得小時父母分家時,分給我們家為一頭驢和驢車、推平車和一半農田,而二叔家則佔據了其他生活用品和部分農具,並佔據了已進城生活三叔家的宅基地,而爺爺奶奶則是搬回父母從小長大的老宅居住,那時候分家還算比較和諧,並在農業生產和過節過年時會一起到爺爺奶奶家過!

對於分家過程,一般是由兄弟母親孃家的舅舅主持,然後還會請父親家族裡有威望的大伯、親叔作為中間人,在力求公平合理上進行分家事宜!而至於題主提到“為何要叫舅舅來做見證人”,我感覺還是與過去家族觀念和利益糾紛有關係,具體表現為:

由於兄弟的大伯和叔輩都是家族中帶有血緣關係的至親,可能會對侄子有所偏向,並共同生活在一個村莊內,可能有一些共同利益並會有一定繼承權利,很容易侵佔侄子的部分家產,因而會讓一些侄子不太信任!而舅舅則不同,雖然也是重要親戚關係,但因為是家族中的外人,往往會更在乎父母,而對外甥不會太偏心,因而兄弟分家時比較信任!不過,為了力求公平合理,往往分家時舅舅和叔伯都會請過來主持參與,這樣相互間也可以防止偏心情況,儘量分家順利完成!



另一方面,舅舅要比叔伯更在意維護父母的權益,畢竟舅舅是母親的親兄弟,往往與父母關係更近,每年走親戚拜年時也是看望父母為主,尤其是看望母親!而叔伯作為父親的親兄弟,也是從分家方式走過來的,往往分家後就是兩家人了,並不一定會完全站在維護父母利益角度看問題!因此,過去人們經過長期生活經驗,可能認為舅舅在分家時更能為父母著想,儘量保障父母晚年生活不會太艱難,故而更適宜作為分家見證人!

現如今隨著獨生子女家庭越來越多,以及農村年輕人大多進城生活,使得分家過日子情況越來越少,很多農村家庭基本上不存在了!但舅舅作為父母和兄弟間調解矛盾的中間人身份並沒有改變,仍可以發揮作用!例如我們家鄰村大姨家也有兩個孩子,早已成家立業,但後來在贍養老人和子女照顧方面產生矛盾,後來也是經過中間人調解,先是姨父的兄弟出面調解,後來又讓大姨的兄弟調解,由於外甥與舅舅關係每年都會經常走動,再加上舅舅又全力維護大姨家的養老問題並公平對待外甥,目前已將兄弟間矛盾最小化!(以上僅為個人見解!)


龍百曉生


在以前家家戶戶的孩子都多,等到家裡的男孩子長大成人娶了媳婦,下一步就是要分家了,為了使分家變得更公正,在分家時不僅要找本家族有權威的人來作證,還要找舅舅來做見證人,那麼現在在農村分家時還會叫上舅舅來作證嗎?在農村結婚時是一件大事,等到兄弟之間分家時也是一件大事情,分家後男人就要承擔起養家的責任,不能像以前一樣被父母所庇護,所以分家對男人來說也是一個長大成人的象徵。對於家裡有幾個兒子的家庭,在兒子成婚後不久父母便會找上本家族的有權威的大輩,在叫上舅舅,準備一桌好飯好菜把分家的事情落實。在分家時叫上本家族有權威的大輩是為了讓大輩做個見證,證明分家是公正的,那麼為什麼還要叫上舅舅來作證呢?

說到在分家時叫上舅舅就不得不說在以前人們常說的一個俗語,那就是“天上雷公,地上舅公”,意思就是舅舅的地位就像天上的雷公一樣很重要,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古代是母系社會,母親在家庭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作為母親的兄弟在家庭之中也有很高的權威,在分家時叫上舅舅,因為舅舅是外姓人,在分家時並不會偏袒一方,如果在分家時出現分歧時,舅舅的觀點就很重要,因為舅舅在家庭中有很高的權威,所以在分家時的決定也會受到大家的尊重,所以舅舅在分家時除了有長輩的身份以外,還有公正,調節的身份。現在雖然很多人家都已經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所以在兒子結婚以後並不會有分家的事情,但是舅舅在家庭之中仍然佔有很重要的地位。隨著二胎政策的放開,要二胎的家庭越來越多,以後自然也會有分家的事情發生,相信到了那個時候分家時,在分家時仍然會有叫上舅舅的規矩。你們那裡分家時會叫上舅舅嗎?歡迎大家回覆討論。


小馬話三農


以前兄弟們多,成家立業後都是分家單過,俗話說得好樹大分權,人多分家。這很正常,自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實行計劃生育後,一般家庭只有一個兒子,因此分家的現象已基本沒有了。

那麼以前兄弟們分家,為什麼要請舅舅做見證人呢?除了本家族的長輩,和村裡德高望重的老人,舅舅更是不可缺席的,也是無法替代的。


舅舅是母親的兄弟,是家裡尊貴的客人,看在同胞姐妹的份上,為了家庭的和睦,對家產和財物方面主持公道,對於外甥也會一視同仁,一碗水端平,沒偏沒後。舅舅在關鍵時刻都有發完權,每一句話都會置地有聲。舅舅也有威懾力,既使是蠻橫不講理的外甥,在舅舅面前也會服服貼。

我們家族中的兄弟們分家,都是舅舅做的見證人。”天有雷公,地有舅公”。這是因亙古不變的真理。


落英鄉間


俗說“天上雷公,地上舅公”,足以見舅舅的地之高。以舅舅為尊是古代母系氏族制社會形成的,那個時候外甥是舅舅撫養長大,因此舅舅理所當然是外甥最親近的人,也是最具權威的人。人類經過漫長的演變,到現今早已變成父系氏族社會。但是,舅舅的權威和地位在很多農村仍然是受到尊重。

“樹大分杈,人大分家”,兒子長大了,自立門戶過日子,在農村是很普通的一件事。為了在分家中,子女之間能平均獲得父母資產,彰顯公平、公正,這個時候就需要一位有權威又有地位的人來主持公道。由可分家屬於家務事,自古有“清官難斷家務事”之說,一般外姓人都不願意摻和。而作為舅舅,此時便是不二人選。兒女都是母親生的,是舅舅的外甥,分家時,舅舅作見證,不偏不倚,兒女心悅誠服。

我們家兄弟多,老大、老二分家的時候,父親都是找舅舅來做的見證。我那時還小,十分不解的問父親,你的兒子分家,作為父親,你說了算就行了,幹嘛還要勞煩舅舅呢?父親很嚴厲的對我說,父母不好做,手掌手心都是肉,一碗水要端平,那有那麼容易。找你舅舅來做見證,你舅舅母親的孃家人,不代表兄弟任何一方。以後兄弟之間為了一支筷子或者一個而扯皮,舅舅能說上公道話。

由此可見,舅舅在兄弟分家時,不僅能承擔公證人,而且在日後還能做為調解人。

當然,現在社會的法律健全,兄弟之間都有文化,凡事都能相互包容。分家的時候,該得多少就是多少,既使談不攏,也會完按照法定規矩走。舅舅此時只做為長輩和客人,受到外甥的尊敬。在家務事上,舅舅一般也說不上什麼公話。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鬧,舅舅能勸則勸,實在不聽,還有村幹部可以進行調解。

因此,現今舅舅已基本退出兄弟分家的中間人和調解人的身份了。一旦兄弟間遇上難以解決的事情,更會尋求具有法律效力的司法程序解決。


鄖陽老五


規矩現在還在,可是已經近乎無用武之地了!


為什麼要這樣說呢?這要從一個家庭中的兒子的數量說起。過去,雖說日子苦,可哪個家庭裡面不是孩子一大堆。要不人說咱國人繁殖力強呢。

孩子大了,就要結婚娶媳婦。結了婚娶了媳婦,就要分家單過,剩下父母繼續撫養小一點的弟弟妹妹。

按說,那時候家家都窮,也沒啥可分得。沒啥分也得分呀,牲口、草房、瓦屋、犁耙掃帚揚場鍁、鐵鍋面盆,總之得分給結婚的孩子一套,不然他也沒法幹活呀、吃飯呀。要因為分家,不是沒有鬧得雞犬不寧的。想分得均勻,就得找一箇中間人,找誰能夠真正放得心呢?有舅舅的那就找舅舅。舅舅是誰?是自己母親的兄弟,自己兄弟幾個都是舅舅的親外甥。對於當舅舅的來說,手心手背都是肉,無論如何一碗水是要端平的。就像下面的天平一樣,值得大家信賴。

(民國時期老銅托盤天平秤)

這就是過去分家找舅舅來當中間人的緣故。


(當年的計劃生育 牆體標語)

隨著計劃生育這個基本國策的實施,大家都是“只生一個好”,農村稍微放寬一些,可以生二胎,但孩子總數畢竟少了,還有些家庭的孩子是一男一女。這樣的情況下,分家的也很少了。就是分家,也因為物質條件的逐漸豐富,大家對多少也都不那麼在意了,


所以說,找舅舅分家的規矩仍在,但用著規矩的是越來越少了。隨著時間的推移,有可能變成一種習俗被寫在地方誌書裡、唸叨在老一輩人的口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