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

《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365日醒吾身】之035-20200210正月初十七

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


燁子\\/悟

美國心理學家貝科爾認為:“人們一旦被貼上某種標籤,就會成為標籤所標定的人。”這種現象,在心理學上叫做“標籤效應”。

先講一個故事,話說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心理學家在招募的一批行為不良、紀律散漫、不聽指揮的新士兵中做了一個特殊的實驗:讓他們每人每月向家人寫一封說自己在前線如何遵守紀律:聽從指揮、奮勇殺敵、立功受獎等內容的信。結果,讓所有人不敢相信,半年後這些士兵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他們真的像信上所說的那樣去努力了,而且普遍變得聽話守紀。

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


心理學認為,之所以會出現“標籤效應”,主要是因為“標籤”具有定性導向的作用,無論是“好”是“壞”,它對一個人的“個性意識的自我認同”都有強烈的影響作用。給一個人“貼標籤”的結果,往往是使其向“標籤”所喻示的方向發展。

標籤效應,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體現,如果用好了,肯對會影響人的一生。

在職場,如果老闆和上級多給下屬一些鼓勵和認同,下屬的工作一定更加出色,更加盡心盡力。相反,如果老闆處處找茬挑刺,員工感覺怎麼努力都不行,最後懷疑自己能力不夠根本就幹不好工作,最後的結果可想而知,不是老闆主動開除辭退員工就是員工自己離職。

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


在學校,如果老師儘量採納鼓勵和讚美的語言,少說批評話語,孩子一定會被貼上“我真棒”的標籤,自然會更加用心聽講更加努力學習。反之,被貼上“壞孩子”“搗蛋鬼”“小笨蛋”等標籤,孩子十有八九會越來越讓人頭痛。在家裡,父母教育孩子其實也一樣。要多鼓勵多讚美自己的孩子,永遠不要說教,而要啟發式教育。

在一般的社交圈,標籤效應都在。稍微延伸一下,標籤效應有時也和人的成見,人的固定思維,也有某種重合。一旦你對誰有成見,其實就相當於你給他貼上了標籤,就像一個電視劇裡的好人壞人都是作者預先設定好的,貼了標籤。可是,這個社會無時不變,此一時彼一時,好多事情不可以同日而語,所以,成見一定適時打破,標籤要及時撕掉,才能正確認識別人,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也!固定思維也是這樣,尤其是老人,因為認知水平有限,也因為知識結構老化,好多認知上的“標籤”早已貼上去,就像小廣告一樣貼牢了,咋撕也撕不下來。這也是現在年輕人和父母之間最大的隔閡所在,看似劍拔弩張,無解,實際上都有辦法撕下標籤,改變固定思維,去除成見。我的辦法是,面對老年人不要直接去“撕標籤”,而是引導老人自己去驗證和考察事實的真相,讓他自己主動撕掉標籤而不是你幫他撕掉標籤。比方說,這次突發的新冠病毒肺炎,我讓父母別串門,取消拜年,一開始父母是完全不認同的,他們覺得春節哪有不拜年的根本不聽我規勸。後來,我把手機打開給二老看疫情蔓延的情況,打開電視看任何一個臺都在講疫情防控,很快父母就接受了,而且比我們還要關心每天的新聞。

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


燁子說:“標籤效應是一柄雙刃劍,用好了可以影響甚至改變人的一生,用不好也會輕鬆毀掉一個人。說到底,標籤效應是一種心理暗示,這種心理暗示能影響潛意識,是潛意識在決定著你的行為和意識。只有意識到這點,你才會主動去掌控標籤效應這個神奇但不神秘的生命法則。”

標籤效應,用好了能改變人的一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