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導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

風雲一點通


古巴導彈危機中,為什麼是蘇聯先認慫?(關注葛大小姐,天天曆史故事!)


很多人認為,蘇聯人認慫的證據就是1962年10月26日,赫魯曉夫寫給肯尼迪的那封信,“我深切地渴望和平,讓我們不要使這種局勢弄得不可收拾吧!”,我們看到的是赫魯曉夫態度軟化了,露出了想和解的意思。

其實很多人不知道,第二天,美國又收到了蘇聯外交部的另外一封信,意思非常明確,撤走古巴導彈可以,美國也必須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

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果是雙方都退一步,各自撤走導彈,蘇聯的目的已經達到。

任何一次爭執都必須有一方首先表明和解的意思,如果針尖對麥芒,那麼在20世紀60年代初期,世界上第一次核大戰就已經爆發了,如今的地球是什麼樣子誰都不知道!

1962年的古巴導彈事件是人類歷史上最接近滅亡的一次,短短的13天,地球與核大戰擦肩而過!

赫魯曉夫向古巴部署核導彈絕不是腦子發熱,突發奇想。

導彈事件首先是美國先出招的,蘇聯只不過是還手而已。美國陸續向土耳其、意大利和西德部署核導彈和轟炸機基地,蘇聯最重要的工業中心都在美國核彈、轟炸機的威脅下,而蘇聯核導彈無論在數量上還是打擊範圍都與美國有一定的差距,只有把導彈向前部署,才能大大提高第一次打擊的能力,蘇聯一直在等待這樣的機會。

機會終於來了,1961年美國宣佈同古巴斷交,進行全面制裁,並策劃了著名的豬灣事件,在美國的壓迫下,卡斯特羅全面倒向蘇聯,蘇聯正求之不得,期待已久的前沿陣地終於有了,立即對古巴進行援助。並策劃在古巴建立導彈陣地,一來可以躲開美國的預警系統,二來用1000至2000英里的導彈就可以全面覆蓋美國,彌補了導彈數量少、射程短的缺陷,實現與美國的戰略平衡。

蘇聯部署在古巴的導彈射程

與美國相比,蘇聯的軍事實力還是有不小的差距的。但是1957年蘇聯的洲際導彈和人造衛星發射成功,讓赫魯曉夫自信心爆棚,宣稱蘇聯已經把美國這個“世界第一強國甩到後面”了,但是,赫魯曉夫心裡最清楚,蘇聯的導彈和轟炸機幾乎都是中程和中遠程的,打擊北美的能力十分有限,對美國本土構不成實質性威脅,古巴的出現,讓他看到了扭轉不平衡,抵消美國戰略優勢的希望,於是,一個大膽而又冒險的計劃在他的腦海裡形成了。

冒險計劃開始了

從1962年8月開始,一艘艘裝滿導彈和士兵的貨輪、客輪出發了,這只是一個開始,蘇聯共在古巴部署了5個導彈團,其中3個團裝備了R-12,2個團裝備了R-14,4個摩步團,3個巡航導彈團,2個直升機團,1個殲擊航空團,48架伊爾—28轟炸機和兩個防空兵師,總人數高達4萬人。

穿格子衫的蘇軍士兵進行閱兵訓練

為躲避美國偵察,所有船隻都是民船,士兵一上岸就發給格子襯衫,偽裝成平民,兩個月時間完成了機場、導彈陣地建設,部署了SA—2防空導彈。

赫魯曉夫以為他所作的這一切都很神秘,沒人知道,其實,美國人8月份就開始抓拍了,10月份已經確認戰略和導彈身份,10月16日,總統拿到了CIA的報告,經過密集協商,結果是:準備開戰。

美國戰爭機器開動了

參聯會日夜開會,制定戰爭方案,偵察機頻繁監視。

10月22日,肯尼迪發表全國講話,公開蘇聯在古巴部署核武器的消息,全面封鎖古巴領海。

美國空軍進入三級戰鬥戒備。921架轟炸機攜帶核彈執勤,220個蘇聯城市列入打擊目標,動用120架飛機和2858枚核彈。12萬人攻佔古巴的出鞘行動準備實施。

美軍68個空軍中隊,8艘航母,90艘軍艦封鎖古巴,全球美軍基地進入二級戰備。

肯尼迪同指揮東京轟炸的李梅交談

蘇軍也不甘示弱,三個R-12導彈團完成發射準備,36枚核彈頭,射程2080公里,覆蓋華盛頓、紐約9200萬人,每一枚核彈頭相當於投在廣島原子彈的71倍。

當時的世界與核大戰究竟有多近?

B-59潛艇和艇長瓦連京·薩維茨基海軍大尉

10月27日星期六,蘇聯B-59潛艇在古巴外海遭遇美國“倫道夫”號航母和11艘驅逐艦組成的編隊,美軍立即開始追蹤,投擲大量訓練用深水炸彈,迫使潛艇上浮,但B-59潛艇並不知道是訓練彈,以為遭到攻擊,艇長瓦連京·薩維茨基海軍大尉認為戰爭已經爆發,決定發射秘密武器T5核魚雷,同樣緊張的政委伊萬·馬斯連尼科夫立即同意,蘇聯海軍規定,只要艇長、政委意見一致就可以使用特殊武器,核戰爭一觸即發,幸運的是,由於B-59是編隊旗艦,艦上配了一名編隊指揮官,也就是副艇長瓦西里·阿爾希波夫,冷靜的阿爾希波夫深知核攻擊的後果,立即進行阻止,最終核魚雷沒有發射,最後,B-59被逼出水面,發現四周都是驅逐艦、直升機和探照燈,對峙了一晚上後,B-59只好返航,放棄前往古巴。

人類的命運關鍵時刻其實只掌握在幾個人手裡,這是核大戰與世界最接近的一次。

這個星期六註定是黑色的,與B-59潛艇一同遭遇危機的還有空中的美軍B-2轟炸機,美軍魯道夫•安德森少校駕駛B-2轟炸機進入古巴領空,剛進入就已經被蘇軍SA-2導彈鎖定,但奇怪的是,蘇軍沒有開火,而是讓他在古巴逛了一圈後,即將離開古巴領空時,發射了導彈,直接命中,魯道夫•安德森少校墜機身亡。

魯道夫•安德森少校

與此同時,另外一架U-2偵察機誤入蘇聯領空,遭到米格戰機攔截,幸虧飛行高度超過兩萬米,有驚無險的回到基地。

人類歷史上最漫長的一個星期六過去了。

另一邊,美國在聯合國大會上展示了蘇聯在古巴的核導彈陣地。

最終,蘇聯高層決定撤回運送武器的船隻,美軍得到消息後,命令艦隊保持觀察,沒有命令不許開火。

隨後,赫魯曉夫又耍了一個心眼,派幾艘沒有武器的民船試探美軍,然後就發生了美軍強行登船檢查,差點引發流血衝突,據稱,肯尼迪和國防部長麥克納馬拉全程視頻觀看搜船過程,美軍最後放行。

我們回到文章開頭,美國兩天內收到了赫魯曉夫和蘇聯外交部兩封態度不同的信件,由此判斷出赫魯曉夫的權威受到了國內實力派的挑戰,正在思考應對方案時,偵察機發現古巴導彈基地即將完工,36小時之內具備發射能力,一旦發射,將在十幾分鍾內殺死數千萬美國人,以為被耍了的美國議員要求肯尼迪立即行動起來,經過痛苦的思考,決定10月29日(週一)對古巴空襲,發動地面戰爭。

局勢突然又開始緊張起來,兩國駐所在國的大使館開始銷燬機密文件,美蘇進行大規模防空演習,進行平民疏散。

此時,肯尼迪想出了一個好辦法,忽略蘇聯外交部的信件,回覆赫魯曉夫的態度,只要蘇聯撤走古巴導彈並承諾不再部署,美國半年後撤出土耳其導彈,不再入侵古巴,肯尼迪將這一決定通知了杜布萊寧大使,赫魯曉夫認為目的已經達到,既安撫了國內強硬派,又避免了核大戰,10月28日最終決定撤回古巴導彈。

撤出決定惹惱了卡斯特羅,氣得他砸碎了一面鏡子,認為自己被蘇聯當槍使了,其實,保護古巴只是蘇聯的一個藉口而已,小國的利益永遠都要服從大國,任何時候都是這樣。

最終,“緊張得讓人透不過氣”的古巴導彈危機終於結束了。

有人認為關鍵時候赫魯曉夫認慫了,其實,我們應該感謝他的認慫,不然,世界將會生靈塗炭,不知道多少人會死於戰爭。


古巴導彈事件的兩位當事人也沒有落下好下場:

1963年,肯尼迪遇刺,至今都是一個迷案;

1964年,赫魯曉夫被政變推翻,一直軟禁到去世。


歡迎關注、轉發、評論,葛大小姐和你一起讀有趣的歷史!


葛大小姐


古巴導彈危機的結果讓蘇聯很沒面子,不管後來美國有沒有偷偷的把導彈從土耳其撤出,明面上蘇聯的尊嚴都丟掉了,甚至還深深的傷害了古巴人的心,在美國嚴陣以待,誓死維護自己權益的一系列動作後,赫魯曉夫迅速向肯尼迪示弱,在得到美國的回覆後,立刻把在古巴的導彈拆卸打包運回蘇聯,連卡斯特羅都顧不上了。



為什麼“鋼鐵洪流”蘇聯會這麼容易就認慫?這還要從蘇聯的經濟開始說起,赫魯曉夫當政後,開始了一番大刀闊斧的改革,除了在政治上批判斯大林和進行平反工作外,在經濟上,赫魯曉夫也進行了較大規模的改革。長期以來,蘇聯只重視重工業,而忽視了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導致蘇聯經濟產生嚴重問題。



蘇聯在1952年時宣佈穀物產量達到了13000萬噸,宣佈農業問題得到了永遠徹底的解決,但實際上只生產了就千多萬噸糧食,越往後糧食產量越低,到時候魯曉夫還鼓動了30多萬志願者來到東部墾荒,但是因為蘇聯沒有調查和準備這場運動,幾年內成為農業和生態上的災難,國內矛盾日益加重。



這個對外宣稱是超級強國的蘇聯,實際內部危機重重,哪怕是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國力達到最強大的時候,也只有美國的60%,所以當蘇聯面對美國的圍困,赫魯曉夫甚至蘇聯根本都耗不起雙方對峙時間越長,對於蘇聯來說,損耗也就越大,赫魯曉夫很怕禍起蕭牆,但是又不敢真的和美國開戰,最不得已只能退出。


琅琊利劍


因為蘇聯的實力比美國弱,而且赫魯曉夫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見好就收,絕對是當時蘇聯最正確的選擇。


冷戰期間,美蘇誰都不想打仗。因為雙方都明白一個道理——開戰即死。

只要開戰,世界瞬間毀滅,包括美蘇自己。

所以,開戰是不可能的,美蘇之間只能玩玩戰略威懾的把戲。

何為戰略威懾呢?

就是所謂的見著出招。不管你搞什麼,我一定要有回應,就拿當年的薩德事件來說,韓國同意部署薩德系統,中國抗議無果,只得搞出能把薩德干穿的新式“真理”出來威懾。

我也不跟你打,我就是給你露露底,讓你有自知之明,讓你明白手裡捏著的那堆玩意就是破銅爛鐵而已。

而古巴彈道危機這一事件,就跟薩德事件是一樣性質的事件。

1959年,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核彈,從而威脅到蘇聯的腹地。


蘇聯吃了大虧,當然是要報復的了。可是要怎麼報復呢?

當時蘇聯擁有的核運載工具大約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而且還多是中短程導彈。這些中短程導彈對付歐洲、北約國家還可以,想打到美國,是不現實的。

並且,蘇聯的海軍也遠遠落後美軍。蘇聯當時沒有航母,甚至沒有大型導彈艦,即便是常規的海上對抗,蘇聯當時也夠嗆。

所以也就是說,就美軍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導彈威脅蘇聯腹地這件事來說,蘇聯根本沒辦法還招。

不過,瞌睡了有人送枕頭。1961年的“豬灣事件”,給了蘇聯還招的機會。



1961年4月17日,在中情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向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入侵。後被古巴革命政府鎮壓。

這一事件發生後,美古關係一落千丈。

古巴為了自保,只得對抗美國。而蘇聯就在此時搭上了古巴的線,援助古巴,並把中程導彈送到古巴,繼而威脅美國本土。

也就是說,所謂的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其目的就是為了和美國討價還價,逼美軍撤走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核彈頭。並不是要跟美國開打。


但是蘇聯人的想法,美國人並不知道。當美國知道蘇聯悄悄在古巴部署導彈後,第一反應就是蘇聯要打自己,美國必須要反擊,即便是開打也在所不惜!

1962年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件事發表電視講話,他宣佈美國進入警戒狀態,督促蘇聯立即撤走部署在古巴導彈。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是要臉的人,美國讓他撤走導彈,難道他就要撤?他不要臉了?

所以在肯尼迪表態的第二天,10月23日,赫魯曉夫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撤!

1962年10月24日,針對赫魯曉夫的回應,美國對古巴進行了全方位封鎖。

你不撤,我就封死古巴。到時候,整個古巴,連同蘇聯運到古巴的導彈,我給你們直接一勺燴。


面對美國的強力回應,赫魯曉夫沒服軟。因為他還不知道美國的底線在哪裡。

所以在10月25日,赫魯曉夫命令蘇聯運輸船和潛艇繼續前進,突破美軍的包圍圈。

10月27日,美國認為不能再等,就對蘇聯核潛艇進行攻擊。美軍的科尼號驅逐艦向潛伏在海底的蘇軍潛艇投擲了五顆訓練用深水炸彈,以逼迫其上浮。(這艘被逼上浮的潛艇艇長在上浮前以為核戰爭爆發了,竟然要發射核魚雷進行報復,所幸的是,核魚雷最後並沒有發射)

雙方正式撕破臉皮,大有開打之勢。

白天的針鋒相對,讓肯尼迪和赫魯曉夫晚上都沒有睡著覺。

肯尼迪認為這個事情不能再拖,否則就真有可能爆發戰爭了。於是,他就在1962年10月27日晚上,以他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的名義,緊急召見蘇聯大使,並向蘇聯大使口頭傳達了他的意思:美國可以撤走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核彈,但迫於軍方和執行委員會的壓力,總統不能出具書面出具文件,但總統保證將實現這一點。而如果赫魯曉夫執意要書面保證或因此而拖延的話,總統將難以壓制軍方,局面將有失控的可能性。

肯尼迪的保證正是赫魯曉夫需要的結果,所以他在權衡利弊後,當天晚上就同意了肯尼迪的意見。

10月28日早上,赫魯曉夫正式發表講話,同意撤回導彈。

持續了13天的導彈危機宣告結束。



不過,赫魯曉夫也不是傻子,肯尼迪只是口頭保證,沒有任何書面承諾。所以,赫魯曉夫在宣佈撤出導彈後,在古巴仍然留了一批核彈做後手。

按他的設想,美國耍賴,他就來第二次古巴導彈危機。

最終,美國在1963年撤走了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蘇聯也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

大家各退一步,表面上,似乎美國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實際上蘇聯並沒有輸什麼。以當時蘇聯實力而論,它能逼迫美國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導彈,已經是當時的極限挑戰了。

另外,由於撤走導彈,美蘇在事後為了安撫土耳其和古巴的情緒,都對自己的小弟給予了大量的補償。這個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Mer86


古巴導彈危機是在冷戰時期,爆發的最為激烈的一次,美,蘇兩國的軍事對抗,短短的十三天時間,差點斷送了整個人類文明,世界和地獄近在咫尺。

古巴導彈危機爆發背景

1959年,美國在古巴扶植的傀儡政權被推翻,卡斯特羅奪取古巴政權,也成為了美國人的眼中釘,而前政府的很多流亡分子,四散而逃,古巴離美國最近也就一百多公里,美國政府想方設法要把卡斯特羅政府剷除,於是就把這群流亡分子召集起來,決定提供他們軍事援助,打回古巴去。

卡斯特羅

1961年,這場美國人策劃的政變行動開始了,美國政府調遣了部分空軍和登陸艦,掩護一支約1500人的部隊登陸古巴,很快古巴軍隊和這支僱傭軍部隊展開了交火,經過了72小時激戰,這次行動宣告失敗,一千多人被俘,美國和古巴的關係降低到了冰點,也讓古巴政府在1961年5月,正式宣佈加入社會主義陣營。

這次事件爆發後第二天,赫魯曉夫就致電肯尼迪,他呼籲肯尼迪立刻停止對古巴的入侵行為,並且蘇聯將不排除對古巴提供必要的軍事援助。這次軍事行動讓美國政府顏面盡失,對古巴實施了各種制裁,也讓古巴政府更加的提防美國政府,和蘇聯越走越近,蘇聯則將古巴作為北美的跳板,大力的對古巴提供各類經濟,軍事援助。

豬灣事件中被俘僱傭軍

赫魯曉夫為何敢如此冒進,在古巴部署導彈

豬灣事件,美國政府以失敗告終,這個時候美國總統肯尼迪上任不過才三個月,這次行動的失敗,讓肯尼迪政府遭遇了很大的信任危機,甚至也導致了肯尼迪和CIA的關係搞得很僵,美國政府在世界各國面前臉丟大了,所以也讓蘇聯方面判斷,肯尼迪政府在這之後的一段時間,不會出現過於激烈的動作,如果再出岔子,甚至有可能會導致肯尼迪政府的倒臺。

同時美國在冷戰開始後,也是對蘇聯步步緊逼,在蘇聯周邊國家,先後部署了導彈系統來和蘇聯對抗,當時美國在土耳其就佈置有導彈,蘇聯在這樣的較量中,處於不利的位置,而古巴開始向蘇聯靠攏後,赫魯曉夫希望在古巴,和美國的對抗中能扳回一城,考慮到肯尼迪政府不會再出現較大的動靜,在古巴部署導彈的計劃就開始了。

卡斯特羅和赫魯曉夫

1962年,卡斯特羅訪問了蘇聯,蘇聯同意給古巴提供軍事援助,同年八月美國的偵察機拍攝到了,古巴一些地區開始安裝蘇聯防空導彈,美軍也偵查到,蘇聯的一些船舶向古巴運輸地對地導彈,很快美國的情報部門也傳回了情報,蘇聯方面為古巴提供了約三千人的技術人員,用於對古巴的導彈技術服務。

蘇聯方面對此完全否認,美國也只是表示在北美出現的威脅,美國政府將會給予有力的反擊。一直到了十月,美國才確實掌握了蘇聯在古巴建立了中程導彈基地的證據,美國絕大多數城市都在導彈的射程範圍之內,美國政府這才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軍隊進入了戰備狀態,並集結了美軍自諾曼底登陸之後,最為龐大的登陸部隊。同時呼籲蘇聯撤出部署在古巴的導彈,並保持克制。

古巴導彈危機

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導彈,除了有防止美國入侵古巴,對抗美國步步緊逼的冷戰戰略外,蘇聯當時的經濟,工業也比不上美國,在這樣的戰備競賽上,蘇聯急於尋找恢復蘇美平衡的突破口,古巴尋求軍事援助就成為了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雖然赫魯曉夫早就意識到這樣的行為,很有可能導致美蘇之間激烈的衝突,但是就肯尼迪政府的處境,形勢上也對蘇聯政府有利。

古巴導彈危機中,為何蘇聯先認慫了

如果按赫魯曉夫的設想,蘇聯在古巴布置導彈後,美蘇之間必然會產生激烈的軍事衝突,但是這沒關係,因為美國人必須掂量,一旦和蘇聯交火後,那麼這些佈置在古巴的導彈,就將會給美國本土造成嚴重的打擊,肯尼迪政府不敢冒這個險,那麼美國政府最後退縮是可以預見的事情。如果這些導彈就可以留下來了,在美蘇爭霸中,就能重新平衡美蘇之間實力。

運送導彈的蘇聯艦艇

即便蘇聯最後不得不撤退,這些導彈也將會成為和美國佬談判的條件,最後蘇聯也會以一個十分體面的方式從古巴撤回導彈,同時減少蘇聯周邊的威脅。但是赫魯曉夫沒有想到的是,肯尼迪遠比他想得要堅強很多,肯尼迪很快就意識到,赫魯曉夫的舉動是為了恢復雙方的戰略平衡,但是真要不惜一切代價和美國一戰,這未必是赫魯曉夫想要的結果,赫魯曉夫是想要藉機和美國談條件。

美國政府開始對古巴採取海面封鎖,陸地施壓的方式,來和蘇聯對抗,其實美國也不願意和蘇聯真的爆發戰爭,所以肯尼迪和赫魯曉夫都下達了,沒有自己的命令不得發射核彈的命令,在雙方開始對峙後,最初蘇聯的態度非常強硬,嚴厲的譴責美國政府,還讓美國政府不要玩火自焚,運導彈的艦艇也沒有停下的跡象,和美軍繼續對峙,古巴的導彈基地也在不斷的加速建設。

蘇聯在古巴修建導彈基地

美國人也毫不退縮,對蘇聯艦艇嚴防死守,八艘航空母艦參與了封鎖行動,登陸部隊不斷的集結,赫魯曉夫看美國人的架勢,完全不像自己預測的,有一點點退縮的痕跡,似乎是打定主意和蘇聯幹一場,赫魯曉夫其實對蘇聯遠跨重洋作戰,勝算幾何真沒有多少把握,更何況還是在美國家門口開戰,於是赫魯曉夫猶豫了,決定進入談判階段。

他先是讓蘇聯運導彈的艦艇停下來,然後和美國談判,最主要的一個要求就是,如果美國承諾不入侵古巴,那麼蘇聯方面可以考慮撤回在古巴部署的導彈,一天後,赫魯曉夫又補充了一句,在古巴部署導彈只是提高古巴的防禦能力,並非是為了進攻,因為美國在土耳其部署武器,也讓蘇聯感到了焦慮,如果美國撤回在土耳其部署的武器,那麼蘇聯也可以在聯合國承諾尊重土耳其的領土主權。

古巴導彈危機中雙方對峙的軍艦

談判中,赫魯曉夫首先表態更是讓美國確定了赫魯曉夫不會堅持和美國對抗,於是在古巴問題上也做出了一些退讓,蘇聯48小時內撤回部署在古巴的導彈,美國可以取消對古巴的隔離和制裁,並保證不入侵古巴,但是拒絕在蘇聯以武力威脅的背景下,撤回佈置在土耳其的武器,赫魯曉夫看著在美國撈不到什麼好處,也不想讓局勢繼續惡化,撤回了佈置在古巴的導彈。

結語

古巴導彈危機,是人類在二戰後,所經歷過最危險的一次考驗,美蘇雙方對峙雖然十分嚴峻,但是雙方的領導人始終保留了最後的剋制,最後蘇聯率先讓步,除了有蘇聯並沒有在這次對峙中,獲得勝利得實力外。即便美蘇真的開戰了,蘇聯的導彈基地已經暴露,對美國實質性威脅並不大,赫魯曉夫本身也沒有魄力,將這次對峙,甚至是戰爭進行到底的決心,再這樣的背景下,蘇聯確保古巴安全,威脅下美國的目的都已經達成,結束這次危機自然也就合情合理了。

赫魯曉夫和肯尼迪的博弈

我是玄坤,一個熱愛並不斷學習歷史文化的求學者,每天一點分享,期待著朋友們的關注留言,能多和大家交流學習,感謝各位閱讀!


玄坤文史


因為當時蘇聯跟某國鬧掰了,某國在看蘇聯笑話,有一些隱瞞的東西沒有說出來,可以理解為一種手段!實際上古巴導彈危機蘇聯並不吃虧也沒有認慫,反而是北約跟美國不得不做出相應的讓步。

當時蘇聯之所以在想在古巴建立導彈基地並不是心血來潮,而是為了報復北約在土耳其設立了導彈基地。古巴導彈危機的是冷戰的第二階段,在第一階段中雙方把軍事對抗的焦點放在歐洲中西部,以德國跟波蘭作為主戰場進行對抗。而在1960年之後,北約率先開闢第二戰場,在西亞地區與蘇聯對抗,這也就有了土耳其導彈事件,美國在土耳其部署了射程3500公里的導彈,直接瞄準了蘇聯的裡海油田跟蘇聯烏克蘭產糧地區。蘇聯則以牙還牙在古巴部署了導彈。

蘇聯當時能夠成功突破美國在大西洋的封鎖線,在古巴登陸並部署導彈本身就是一件很成功的事,完全就是瞞天過海。當美國發現的時候蘇聯已經豎起了16枚攜帶分導彈頭的導彈(總彈頭量一百多枚),美國無可奈何,只能一邊做好戰備一邊開始跟蘇聯談判,結果雙方分別做出妥協,由美國撤退駐土耳其的導彈,蘇聯撤走駐古巴導彈。


優己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是美蘇冷戰期間發生的最嚴重正面對抗事件,危機雖然只持續了短短的13天,卻在人類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不僅雙方的前線將士劍拔弩張,雙方最高領導人也徘徊在核按鈕邊上,核戰爭一觸即發,整個世界都籠罩在毀滅的邊緣,最後蘇聯率先認慫。雙方回到談判桌上,以互相讓步結束了這場危機。


蘇聯之所以會率先認慫,其最重要的原因還是與美國的實力差距,包括經濟實力和軍事實力。經濟實力就不用說了,最巔峰時期蘇聯的經濟總量都只接近美國的一半,而且結構偏向重工業相當不合理。

至於軍事力量是美蘇之間差距最小的方面之一,尤其是陸軍蘇聯還佔據了上風。二戰期間蘇聯正面硬扛納粹的精銳,鍛鍊了蘇軍的陸軍部隊,二戰之後蘇聯陸軍綜合實力全球第一,光是在歐洲一線蘇聯陸軍坦克就有數萬輛,整個西方生活在蘇聯滾滾鋼鐵洪流的陰影中;



但是在海軍方面美軍遙遙領先,在二戰期間包括護航航母在內美國一共製造了100多艘航空母艦,而且在於日本聯合艦隊的作戰當中鍛鍊了航母艦隊的作戰能力,而蘇聯一直以陸軍為主,海軍只是附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仍然不具備製造航母的能力,二戰結束之後蘇聯高層原本打算向當時的盟友美國借一艘航母作為範例來打造自己的航空母艦,但是冷戰使這一幻想破滅,直到古巴導彈危機時蘇聯海軍仍然沒有航空母艦在役,這使得蘇聯海軍的遠洋作戰能力遠遠不如美國海軍;在空軍方面美國稍強於蘇聯;在戰略力量的對比上,美國不僅率先研發出了核武器,而且在上世紀50年代美國大力投資建設核力量,在古巴導彈危機時期雙方戰略力量對比高達17:1。




而且美蘇雙方起衝突的古巴位於拉丁美洲,距離美國本土極近,卻遠離蘇聯本土,所以美國能夠非常從容的調集重兵。當美國的U2飛機偵察到了蘇聯在古巴建設導彈基地的時候,美國總統能夠迅速下令全軍進入戰備狀態,他調集了包括八艘航空母艦在內的近100艘各型軍艦和68個航空中隊近1000架飛機將古巴海域團團包圍,同時在美國南部佛羅里達囤積了二戰之後美軍最大的登陸部隊,各導彈基地也進入高度戒備,載有核彈頭的戰略轟炸機出現在古巴上空,核戰爭一觸即發




美國的激烈反應讓赫魯曉夫非常震驚,但為了保全自己的面子,赫魯曉夫聲稱強烈拒絕美國的封鎖,要對美國的威脅給予重擊,他組織的力量去嘗試衝破美國的封鎖,但由於在古巴雙方實力的巨大差距無功而返。考慮到蘇聯根本沒有能力突破美國的封鎖,且在封鎖期間蘇聯的損失遠大於美國,赫魯曉夫不得不轉向與美國和談;而美國也非常擔憂一旦向蘇聯在古巴的軍事設施發起進攻,美國本土將會遭到核武器的襲擊,最終雙方談和成功。



蘇聯撤回了在古巴布置的導彈,美國稍後撤回了在土耳其佈置的中程彈道導彈部隊,美蘇雙方實行了利益交換,都保住了雙方各自的顏面,是一個較為圓滿的結局。 古巴導彈危機促使克林姆林宮下定決心大力發展核武器,大步追趕上美國的步伐,以洗刷當年“懦夫的恥辱”,終於在上世紀60年代末,蘇聯在核力量上追上了美國,並在上世紀70年代初全球爭奪中轉為了攻勢。


龍武驍衛


古巴導彈危機是目前為止人類最接近核戰爭的一次,一念之差,蘇聯的潛艇就會發射核導彈,而古巴導彈危機的成功解決是以蘇聯妥協撤出在古巴部署的彈道導彈為前提,美國同時撤出在土耳其意大利部署的導彈,雙方達成一致,才成功解決。

古巴導彈危機是蘇聯在核戰爭的威脅下先慫了,一般來說,俄羅斯人在我們印象中是非常兇悍的戰鬥民族,大部分俄羅斯男人千杯不醉,敢和熊一對一battle,而蘇聯紅軍更是所向披靡,建國時力扛十餘個國家的武裝入侵,二戰時又硬鋼納粹德國,但這次古巴導彈危機,蘇聯的認慫確實是因為真的慫了。

古巴導彈危機出現原因

其實這次古巴導彈危機還與我們中國有一定的關係,1962年9月,在臺灣的國民黨空軍使用u2偵察機在江西執行偵察任務的時候被解放軍擊落,美國受此事影響一度暫定了例行的對古巴的空中偵察任務,蘇聯得以趁機向古巴大規模運送了導彈。一度使危機走向高潮。

在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前,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開啟了反斯大林的政治工作,在社會主義陣營之中引發軒然大波,東歐爆發了一系列反蘇運動,雖被蘇聯紅軍武力鎮壓,但一定程度上引發了社會主義陣營內部的矛盾,加上中蘇關係惡化,一定程度上蘇聯喪失了很多同盟國的支持。而1961年的柏林牆事件,美國肯尼迪總統採取妥協的方式應對,反而使赫魯曉夫重返自信,認為古巴導彈危機,美國一定也會採用妥協的方式。

但赫魯曉夫完全判斷錯誤,肯尼迪這次的態度極其強硬,甚至不惜開戰,這使赫魯曉夫大失所失望,因為他明白真正開戰蘇聯沒有必勝的把握,加之古巴遠離蘇聯本土,蘇聯海軍力量很難在古巴沿岸與美國海軍進行對抗。再加上蘇聯軍隊走的是重武器風格,而遠不如美國的武器精細精密。

蘇聯認慫有幾大原因

1、美國在土耳其意大利已經完成了導彈部署,蘇聯在古巴的導彈部署並沒有完成。所以蘇聯沒有必勝的把握,在美國強硬的態度之下,也確實有些慫。

2、赫魯曉夫本人在二戰中從事的是部隊的政治工作,親身參與了基輔圍殲戰,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他經歷過被納粹德軍圍殲灰溜溜逃亡,也經歷過死守城市最終反擊取勝的酣暢淋漓,但其本人戰爭中失去了兒子,而且赫魯曉夫在斯大林格勒險些被炸死。從這些來看戰爭給赫魯曉夫帶來了不少恐懼,其上任以來,一直推行反對核戰爭的政策,在這些因素下,蘇聯首先認慫也是理所應當的。

3、赫魯曉夫本人在蘇聯內部其實並非具有絕對權威,斯大林死後,赫魯曉夫通過一系列手段,經過重重困難才得以上臺,可以說蘇聯高層不缺少他的政敵,包括古巴導彈危機之後的1964年,赫魯曉夫就被勃涅日列夫政變推翻下臺。而且赫魯曉夫推行的農業改革也可謂是以失敗告終,在這些內部因素作用下,蘇聯也確實該慫。

大國博弈其實和兩群人打架有點兒像,不比誰人多勢眾,比的是誰在關鍵時刻不慫,即使慫了你也不能表現出來,美國其實也慫了,但美國沒有表現出來,給人的感覺就是蘇聯先慫了,其實雙方為解決此事得出的方法就是蘇聯放棄在古巴部署導彈的計劃,而美國要撤出在土耳其意大利已經完成部署的導彈,這麼來看蘇聯是佔了個便宜的,等於空手套白狼,但雙方協定不能洩密,所以一般來看像是蘇聯主動放棄在古巴部署導彈的計劃,但其實不然,而蘇聯佔了個小便宜,讓美國人掙點面子,表現的像是蘇聯先慫了也沒什麼損失了。

花先生供

實說歷史


有人曾說,現在的“世界和平”是因為“世界核平”。確實,二戰結束至今,除了局部戰爭之外,全世界再也沒有爆發過大規模全球的戰爭,這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來自於核武器。但核武器的存在也讓全世界人類陷入了危機之中,最典型的事件就是古巴導彈危機。



很多人都說在古巴導彈危機中,是蘇聯人先認慫的。但不得不說句公道話,這次事件中兩個國家都認慫了,而且從事件發生後處理、退讓程度來看,實際上是美國人先認慫的。另外這次事件表面上是美國人贏了,但實際上確實蘇聯人贏了。

古巴導彈危機

事件的根源

二戰結束後,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了鐵幕演說,這件事標誌著美蘇冷戰開始。

冷戰開始後,美蘇雙方相互遏制,但並不會直接動用武力。一般情況下,它們選擇的對抗方式為代理人戰爭,軍備、太空和科技競賽,或者軍事戰略威脅。



1958年4月,美國計劃在法國部署三個朱庇特導彈中隊(一箇中隊15枚導彈),但當時的法國總統戴高樂拒絕了接受朱庇特導彈。為此,美國轉而考慮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導彈遏制蘇聯。

實際上,當時美蘇雙方都已經擁有了洲際彈道導彈。但因為距離對方太遠,反應時間太長,所以美國決定在蘇聯的周圍部署中程導彈,降低反應時間。(朱庇特中程導彈添加燃料的時間僅為5分鐘,可以大大降低反應時間)

1959年4月,美國空軍部長下達命令,準備在意大利部署兩個朱庇特中隊。同年10月,美國又與土耳其簽訂了協議,在土耳其伊茲密爾附近部署一個導彈中隊,基地由土耳其空軍負責,但核彈頭卻由美國空軍控制。

美國的行動很快引起了蘇聯的注意,畢竟這是在人家的家門口。

為此,蘇聯開始尋求對應的方式遏制美國的戰略威脅。



豬灣事件讓古巴投向蘇聯

古巴作為美國的後院,最開始是非常親美的。古巴領導人卡斯特羅推翻巴蒂塔斯獨裁政府後,第一件事就是去了美國訪問,而且還受到了當時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的熱烈歡迎。

美國的目的很明顯,把古巴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鞏固自己在美洲的影響力。

不過,人算不如天算。古巴的新政府很快就被激進人員掌控,因此美國擔心古巴新會動搖美國在拉美地區的基礎。為此,美國開始對古巴實行經濟制裁和封鎖,企圖通過遏制其經濟命脈逼迫古巴就範。

眼看經濟封鎖不行,美國又組織了大量流亡到美國的古巴反政府人員,駕駛著飛機轟炸古巴。並且訓練了不少軍隊在古巴的豬灣登陸,準備推翻卡斯特羅。



最終,卡斯特羅擊潰了美國組織的古巴流亡軍人。但卡斯特羅也清楚,美國不會就此善罷甘休,而古巴也不可能每次都能頂住美國的壓力。

這時,卡斯特羅想到了蘇聯,並且主動的向蘇聯尋求援助。

蘇聯面對對古巴的投靠求之不得,畢竟蘇聯也想在拉丁美洲尋求一個立足點。於是在美國和古巴斷絕外交關係後,蘇聯很快就開始對古巴進行經濟、軍事等各方面的援助。

當然,蘇聯面對美國在意大利、土耳其部署中導時,也想到了在古巴部署中導,以降低將來可能發生核戰爭時的反應時間。當時,赫魯曉夫和蘇聯的國防部長在黑海散步時還說,“這無異於是將一隻刺蝟扔進了美國人的褲襠裡。”



1962年5月21日開始,蘇聯計劃向古巴運送了幾十枚中導,每個導彈上都攜帶一枚核彈頭,其威力相當於廣島原子彈的20~30倍。而且兩種導彈射程分別為2000公里和3700公里,一旦發生戰爭,這些中導足以覆蓋美國全境。

1962年10月14日,美國的偵察機拍攝到了古巴的導彈發射場。第二天,經過美國專家的確認,這些發射場為中程彈道導彈的發射基地,而且發射裝置上安裝的也是核武器。

此時,美國政府人員亂作一團,他們提出了各種不同的應對方案;例如空襲、武裝入侵,向蘇聯交涉等等。不過一旦對古巴進行入侵或者空襲,難保卡斯特羅政府不會利用核武器襲擊美國本土,而主動向蘇聯交涉也顯得過於軟弱。

綜合考慮之下,美國還是選擇了對古巴進行封鎖。



10月22日,美國軍隊進入警備狀態,大量的美軍移駐佛羅里達,200艘左右的軍艦開始圍繞古巴進行封鎖。英、法、西德、加拿大等美國小弟也表示了支持美國。

另外,美國政府發表聲明,要求蘇聯將導彈從古巴撤出。

蘇聯收到美國的消息後,當然不會迅速的屈服,反而是繼續派遣了船隻進入古巴,美國艦隊也不敢貿然襲擊。直到美國收緊包圍圈之後,蘇聯到古巴的船隻才悻悻而歸。

在事情逐漸升級後,蘇聯給了美國兩封信件。



10月22日,美國收到了第一封信,署名是赫魯曉夫,內容比較和緩,說只要美國同意不入侵古巴,蘇聯就會撤出古巴的導彈,收到寫封信後,美國決定暫時不對古巴動用武力。這也就是後來很多人所說的蘇聯先服軟認慫,但這並不是,因為美國很快收到了第二封信。

10月27日的信比較正式,其中的措辭也非常強硬。蘇聯聲稱;如果想要蘇聯撤回古巴的導彈,美國必須撤回放置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

美國正式認慫

說句實話,美國根本不敢入侵古巴,畢竟蘇聯在古巴的導彈已經佈置完畢,如果強行入侵,難保卡斯特羅不會來一個魚死網破的鬥爭。



為此,10月27日,華盛頓時間下午7點45分,肯尼迪總統的弟弟羅伯特·肯尼迪在自己的辦公室秘密會見了蘇聯大使。他聲稱,如果蘇聯撤回安置在古巴的導彈,美國也會撤回安置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中導,但因為美國軍方的問題,暫時不能出具書面協議,不過在不久的將來,肯尼迪總統一定能夠辦到。

但是,如果蘇聯執意要書面保證,肯尼迪總統很可能無法壓制美國軍方,局面很可能失控。而且羅伯特·肯尼迪還透露說美國軍方將在29日凌晨發動進攻。

顯然,羅伯特·肯尼迪的話軟中帶硬,硬中有軟。雖然主動認慫,答應了蘇聯從土耳其和意大利撤出導彈,但卻保全了肯尼迪總統的臉面,而且也沒有以命令的方式通知蘇聯必須在29日前撤出導彈,也保全了赫魯曉夫的臉面。



10月28日,談判成功,赫魯曉夫和蘇聯知道目的已經達到,態度大變。於是蘇聯宣佈美國已經同意不入侵古巴,所以蘇聯也會從古巴撤回所有導彈。但為了保全美國和北約的顏面,蘇聯並沒有說出美國決定從土耳其和意大利撤出導彈。

雖然很多人說古巴導彈危機中,失敗者是蘇聯,但說句實話,當時蘇聯除了從古巴撤回導彈並沒有其他損失。而且,當時蘇聯所擁有的核武器是美國的九分之一,而蘇聯卻利用這次事件,在國力不濟的情況下達到了很多目的;

第一、強迫了美國不能入侵古巴,這也使得古巴成為了蘇聯安插在美國後院的一顆釘子。

第二、強迫美國撤出安排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導彈,保證了蘇聯本土免於核武器的威脅。

所以,綜合來說,這次事件的實際勝利者應該算是蘇聯。



當然,這次事件的影響非常大,在短短13天的時間內,如果不是雙方努力剋制,尋求解決辦法,很可能人類將無可避免的展開熱核戰爭。到那時,人類的存亡很可能成為未知的問題。而這次事件之後,美國和蘇聯也建立了美蘇熱線,方便美蘇最高層的即時聯繫。後來在其代理人戰爭時,雙方也經常電話聯繫,看著自己的傀儡在拼死爭鬥。


我是越關


這是為蘇聯的實力比美國弱,而且赫魯曉夫的戰略目的已經達到了。

見好就收,絕對是當時蘇聯最正確的選擇。

冷戰期間,美蘇誰都不想打仗。因為雙方都明白一個道理——開戰即死。

只要開戰,世界瞬間毀滅,包括美蘇自己。

所以,開戰是不可能的,美蘇之間只能玩玩戰略威懾的把戲。

何為戰略威懾呢?

就是所謂的見著出招。不管你搞什麼,我一定要有回應,就拿當年的薩德事件來說,韓國同意部署薩德系統,中國抗議無果,只得搞出能把薩德干穿的新式“真理”出來威懾。

我也不跟你打,我就是給你露露底,讓你有自知之明,讓你明白手裡捏著的那堆玩意就是破銅爛鐵而已。

而古巴彈道危機這一事件,就跟薩德事件是一樣性質的事件。

1959年,美國在意大利和土耳其部署了中程核彈,從而威脅到蘇聯的腹地。

蘇聯吃了大虧,當然是要報復的了。可是要怎麼報復呢?

當時蘇聯擁有的核運載工具大約只是美國的五分之一,而且還多是中短程導彈。這些中短程導彈對付歐洲、北約國家還可以,想打到美國,是不現實的。

並且,蘇聯的海軍也遠遠落後美軍。蘇聯當時沒有航母,甚至沒有大型導彈艦,即便是常規的海上對抗,蘇聯當時也夠嗆。

所以也就是說,就美軍在土耳其和意大利部署導彈威脅蘇聯腹地這件事來說,蘇聯根本沒辦法還招。

不過,瞌睡了有人送枕頭。1961年的“豬灣事件”,給了蘇聯還招的機會。

1961年4月17日,在中情局的協助下,逃亡美國的古巴人在古巴西南海岸豬灣,向卡斯特羅領導的古巴革命政府發動入侵。後被古巴革命政府鎮壓。

這一事件發生後,美古關係一落千丈。

古巴為了自保,只得對抗美國。而蘇聯就在此時搭上了古巴的線,援助古巴,並把中程導彈送到古巴,繼而威脅美國本土。

也就是說,所謂的古巴導彈危機,赫魯曉夫在古巴部署核導彈,其目的就是為了和美國討價還價,逼美軍撤走部署在土耳其和意大利的核彈頭。並不是要跟美國開打。

但是蘇聯人的想法,美國人並不知道。當美國知道蘇聯悄悄在古巴部署導彈後,第一反應就是蘇聯要打自己,美國必須要反擊,即便是開打也在所不惜!

1962年10月22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就蘇聯在古巴部署導彈這件事發表電視講話,他宣佈美國進入警戒狀態,督促蘇聯立即撤走部署在古巴導彈。

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也是要臉的人,美國讓他撤走導彈,難道他就要撤?他不要臉了?

所以在肯尼迪表態的第二天,10月23日,赫魯曉夫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不撤!

1962年10月24日,針對赫魯曉夫的回應,美國對古巴進行了全方位封鎖。

你不撤,我就封死古巴。到時候,整個古巴,連同蘇聯運到古巴的導彈,我給你們直接一勺燴。

面對美國的強力回應,赫魯曉夫沒服軟。因為他還不知道美國的底線在哪裡。

所以在10月25日,赫魯曉夫命令蘇聯運輸船和潛艇繼續前進,突破美軍的包圍圈。

10月27日,美國認為不能再等,就對蘇聯核潛艇進行攻擊。美軍的科尼號驅逐艦向潛伏在海底的蘇軍潛艇投擲了五顆訓練用深水炸彈,以逼迫其上浮。(這艘被逼上浮的潛艇艇長在上浮前以為核戰爭爆發了,竟然要發射核魚雷進行報復,所幸的是,核魚雷最後並沒有發射)

雙方正式撕破臉皮,大有開打之勢。

白天的針鋒相對,讓肯尼迪和赫魯曉夫晚上都沒有睡著覺。

肯尼迪認為這個事情不能再拖,否則就真有可能爆發戰爭了。於是,他就在1962年10月27日晚上,以他弟弟羅伯特肯尼迪的名義,緊急召見蘇聯大使,並向蘇聯大使口頭傳達了他的意思:美國可以撤走部署在意大利和土耳其的核彈,但迫於軍方和執行委員會的壓力,總統不能出具書面出具文件,但總統保證將實現這一點。而如果赫魯曉夫執意要書面保證或因此而拖延的話,總統將難以壓制軍方,局面將有失控的可能性。

肯尼迪的保證正是赫魯曉夫需要的結果,所以他在權衡利弊後,當天晚上就同意了肯尼迪的意見。

10月28日早上,赫魯曉夫正式發表講話,同意撤回導彈。

持續了13天的導彈危機宣告結束。

不過,赫魯曉夫也不是傻子,肯尼迪只是口頭保證,沒有任何書面承諾。所以,赫魯曉夫在宣佈撤出導彈後,在古巴仍然留了一批核彈做後手。

按他的設想,美國耍賴,他就來第二次古巴導彈危機。

最終,美國在1963年撤走了部署在土耳其的導彈。蘇聯也撤走了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

大家各退一步,表面上,似乎美國獲得了輝煌的勝利,但實際上蘇聯並沒有輸什麼。以當時蘇聯實力而論,它能逼迫美國撤走部署在土耳其的中程導彈,已經是當時的極限挑戰了。

另外,由於撤走導彈,美蘇在事後為了安撫土耳其和古巴的情緒,都對自己的小弟給予了大量的補償。這個結果無疑是兩敗俱傷的結果。


和平精英寶寶佳


事情起因是這樣的,60年代距離二戰結束僅僅只有十幾年,當時表面上看世界一片平靜,世界各國也都在忙碌著修建自己的家園,然而世界上兩個超級大國卻一直在較勁,這就是美國與蘇聯,一方是資本主義大哥,一方是社會主義大哥。

美國不顧蘇聯人的面子直接在土耳其佈置導彈,時任蘇聯最高領導人赫魯曉夫也不甘示弱,在古巴布置了導彈,古巴位處美洲,距離美國本土距離很近,其地位就如同美國的後院,後院起火可是一件大事。肯尼迪立刻調集美軍大兵將古巴圍得水洩不通,光航空母艦就有8艘,巡洋艦2艘,驅逐艦118艘,潛艇13艘。



美國擺出了一副準備開打的架勢,最後還真就把赫魯曉夫給“嚇住了”,實際上赫魯曉夫真被肯尼迪這一舉動嚇住了?這肯定不可能,實際上這是赫魯曉夫權衡利弊作出的決定,赫魯曉夫在古巴布置導彈的目的已經達到了。

赫魯曉夫在古巴布置導彈並不是真的為了打擊美國,美國與蘇聯都是擁有核武器的國家,無論是誰率先使用核武器攻擊對方,都會遭到對方瘋狂的反撲,除非能一招就把對方秒殺,這在當時是不可能的。



赫魯曉夫沒這麼傻,會去幹與美國兩敗俱傷的事,他的目的只是逼迫美國撤走佈置在土耳其的導彈,最後他達到了目的,蘇聯與美國各自撤走了導彈,只是最後害慘了古巴,受到西方國家幾十年的封鎖與制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