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公使:美英法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態度

太平天國運動爆發後,對大清王朝產生的威脅,令西方世界和清廷都是極為震驚的。當時又趕上清廷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將要到期。本來,美英法等國對條約獲取的特權就不滿意,認為還可以獲得更多的特權。現在,太平天國佔據大清王朝的半壁江山。美英法等國擔心,太平天國不承認列強與清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曾在1853年1854年兩次前往太平天國所控制的南京訪問,試探太平天國的態度,結果令列強大跌眼鏡,在太平天國列強遭到冷落,列強本有心偏向清廷,但又感到幫助清廷鎮壓太平天國時機還不成熟,便趁此之際,開始要挾清廷。

1854年10 月間,英、美兩國公使各自乘坐自己國家的軍艦北上,說是要與清廷商量修約的事,目的就是迫使清廷就範,希望清廷接受美英法等國的修約要求。

美國公使:美英法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態度

本文根據《晚清外交七十年》改寫

10月15日,英、美公使所乘的軍艦先後抵達大沽口。既然敵人來了,咸豐帝不可能沒有態度。他得到奏報後,就諭令直隸總督桂良赴津主持交涉,並告誡他不要輕易地就答應外夷的要求。雙方進行了幾次非正式的見面,然後才開始了正式的交涉。

在非正式的接觸中,英美兩國公使故伎重演,又打出太平天國的牌子,表示,英國人是可以保持中立的。他還說,修約的問題如果被拒絕,那麼他們將被迫與叛軍談判。真是赤裸裸的侵略者,時時刻刻都不忘向大清提出要挾。

外交上的較量就是這樣,看誰打得牌響亮,出的牌能夠壓倒對方。雖然,列強們並沒有做好介入中國內戰的準備,但是嗓門喊一喊卻是無關緊要的,如果碰上個膽子小的,還真能使其就範。在這一點上,美英兩國公使都充滿信心。

麥蓮在給美國國務卿的一份報告中說的很明白:中國南方的地方官希望西方幫助他們鎮壓太平天國,但是這樣做未必能夠給美國帶來利益。如果答應他們的要求,那必須是“它成為引誘帝國當局達成協議的一個主要因素。”因此,麥蓮對此次北上躊躇滿志,以為咸豐帝會就範,會答應美國的要求。作為麥蓮翻譯官的伯駕更是信心滿滿,

他認為:中國朝廷“遭受的國內壓力,一定會促使它對外國採取更加開明的友好的貿易通商政策。這種感覺也被在中國的有智力的外國人所接受。”[1]美英法等國也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的態度,當然,麥蓮所說的“開明”就是按照西方的意志行事,無條件的接受西方的貿易通商條件,這樣才不會發生向第一次鴉片戰爭那樣的事件。

美國公使:美英法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態度

1854年在大沽口的英軍戰船。

這種心態的作祟,使得侵略者對清廷漫天要價。英國與美國公使獅子大開口地開列出二十九條修約要求,在11月3日的會談中正式向清廷代表拋了出來。這些要求, 英國提出了十八條,美國提出了十一條。主要內容是:英國派出公使准予駐京;英國人在中國內地、沿海口岸可以自由出入;開放中國內地和沿海各處,開天津衛貿易港口,派領事駐紮;鴉片貿易合法化;免徵進出口內地稅,准許外國人在中國各處購買土地;自由航行長江,每隔十二年為期繼續修改現行條約等等。

在當時,英、美、法三國在中國都享有片面的最惠國待遇。《南京條約》簽訂時,英國女王就鼓吹,要與各國利益均沾。在這種思想主導下,只要一國獲得特權利益,別的國家很快也可以獲得。

列強的非禮要求,咸豐帝感到全然拒絕列強的要求,勢必激起列強更大的不滿。於是他在給桂良等人的上諭中說,對於列強提出的條約中一些條款需要修改之事,朕認為,對於百姓與夷人發生爭執,條約中都有規定的。至於他們說的近來地方官在民夷爭執中審案不公,可以讓他們調查,促使地方秉公辦理;對於“上海匪徒滋事,貿易維艱,如果夷商因此賠累,欲免欠稅,朕撫馭中外,柔遠為懷,原不準(難)稍從減免,但應如何核減之處,亦須由該督撫查明酌辦。至廣東茶稅,據稱濫抽每擔二錢,天津也無成案可考,必須由兩廣總督辦理。以上三款,尚可允其查辦,此外各款,概行指駁。”[2]

英、美公使提出了二十九條,咸豐帝答應了三條,在無關緊要的問題上作了讓步,而對主要條款,嚴旨一概拒絕。

美國公使:美英法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態度

咸豐帝派欽差大臣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等人來到天津

對於英、美公使來說,天津之行是來要求修約的,不是北上來旅遊觀賞風景的。在他們看來,修約要求與同意條款有點兒所問非所答。咸豐帝只在枝節上的讓步,讓他們非常失望。認為大清根本就不想修約,他們只得返回上海。英、美公使離開天津後,咸豐帝還有些得意,認為這是外交上的一次大勝利,絲毫沒有想到,戰爭正在一步步地迫近。

英、美公使於11月16日離開天津後,包令已決定等待時機,發動一場新的戰爭,來迫使中國答應要求。但是,當時美國由於自身條件的限制,還不能夠立即對華使用武力,所以他仍然希望通過訛詐、恫嚇的手段,迫使清廷就範。11月26日,麥蓮返回香港,也許在中國要求修約進行得很不順利,他很生氣,想不到返回香港後,竟然病了,他不得不返回美國。麥蓮離開後,美國政府又任命在中國傳教多年,曾經做過眼科醫生,被視為“中國通”的伯駕為新任駐華公使。

伯駕對中國非常瞭解,且又是一個詭計多端的傢伙,他上任後即又開始與中國交涉,希望達成修約的訴求。為此,他曾經前往英國、法國活動,希望三國聯合起來,共同行動,迫使咸豐帝答應他們的要求。

三國的舉動,咸豐帝也不可能毫無動作。他給葉名琛發了一個諭令,要葉名琛等英、美公使南下後,與英、美兩國商辦他之前答應的修約條件中的三款。

美國公使:美英法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態度

第二次鴉片戰爭時的廣州城全景

葉名琛接到這個諭令後,也期待兩國公使能夠來找他協商。可是美英法並沒來找他。葉名琛認為列強是妥協了。因而他給道光帝又寫了一道奏摺,說之前皇上答應英、美的三款也應該收回,不能答應他們。理由很簡單:英、美等國在天津廢然思返,回粵後又毫無動靜,當更應該“堅持定約”,“杜絕奸謀”。[3]這樣,咸豐帝答應的三款也不了了之。

1856年2月3日,伯駕通過江蘇巡撫吉爾杭阿向清廷報告:美國公使即赴上海,“將條約重行酌議”。咸豐帝得到這個報告後,又諭令兩廣總督葉名琛在廣州接見伯駕,他要葉名琛恩威並施,設法杜絕伯駕北上的念頭。咸豐帝告誡葉名琛不要再用拒不接見的老辦法,那樣會給夷人藉口的。咸豐帝要葉名琛改變策略,不要對外國公使採用拒不接見的老辦法,希望他“設法鉗制”,但是,葉名琛認為,即便是答應英、美、法各國一些條件,但稍為變通的答應那些無關疼癢的要求,外國公使肯定不會滿意,反而,會引起這些“夷人”得寸進尺地掀起更大的波瀾。所以,他仍舊堅持自己的立場,不作任何退讓。

葉名琛不讓步,各國公使的要求就得不到實現。美國公使伯駕於1856年7月1日,率兩艘兵艦前往上海,希望通過上海的官員向清廷施壓。

伯駕到上海後,他對上海官員分析大清當時的內外形勢,他說:“到了今日,只有讓叛亂的人們知道,英、法、美聯合一致,同情並支持滿清政府,這樣叛軍(指太平軍)將會看到,他們是無力抵抗這一巨大力量的。”他又說:“如果大皇帝拒絕西方國家之友誼的表示,則將來的發展,是難於逆料的。而且,如果太平王今後對外國公使建議簽訂條約,各國公使接受他的建議,大皇帝是不能埋怨我們的了。”[4]

美國公使:美英法需要中國在對待西方的問題上採取更“開明”態度

中間為美國公使麥蓮

伯駕的威逼利誘,吳健彰、蘭蔚雯表示,會在合適的時候向兩江總督怡良傳達。但是,此時怡良已經得到咸豐帝的諭令:“若該夷酋等竟至上海等口,有妄求代奏之件,總須回粵呈請,兩江督撫不能代奏。”[5]

咸豐帝的諭令,奕良怎麼敢違背,不用說,伯駕在上海的如意算盤沒有得逞。伯駕的行動,英國公使包令知道不會有任何的結果。因而,他要求英國政府向中國派出更多的炮艦。他的理由是,如果要迫使中國答應修約“一支代表締約國各自國家的威武艦隊,應於明年五六月間會同於北直隸灣(指渤海灣)”。[6]

事實正如包令所預言的,伯駕前往上海之時,咸豐帝發下諭旨:一、令怡良等設法開導拒駁;二、令桂良嚴密防範,如果夷般駛至,不可派大員接見;三、禁止沿海居民及商漁船隻與夷船交易貨物,“使之無利可圖,自必廢然而返”[7]。無疑,咸豐帝又一次拒絕了伯駕的修約要求。他寄希望於官商民人不與夷人交往,而達到迫使夷人無功而返的目的。

顯然,咸豐皇帝太過幼稚了,還有一個更加十分幼稚的人就是葉名琛。他和咸豐帝一樣,都在因為迫使外國公使的無功而返而竊喜,絲毫沒有感覺到戰爭正在走來。

————————————————

參考文獻:

[1]茅家琦主編:《太平天國通史》上冊,第636頁,南京大學出版社1991年版。

[2]茅家琦:《太平天國與列強》,第150頁,廣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3]茅海建:《近代的尺度:兩次鴉片戰爭軍事與外交》,第151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1年版。

[4]卿汝楫:《美國侵華史》,第1卷,第160頁,人民出版社1957年版。

[5]王乃莊:《亞羅事件的風波:第二次鴉片戰爭》,第16頁,中國華僑出版社1992年8月版。

[6]茅海建:《苦命天子:咸豐皇帝奕詝》,第165頁,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2013年3月版。

[7]徐立亭: 《咸豐、同治帝》,第114頁,吉林文史出版社1993年6月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