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樂大帝將大明推向了巔峰,也埋下了滅亡禍患

大明帝國作為最後一個,大一統漢人王朝滅亡了,實在可惜。如今網絡上有人認為,如果大明不亡,中國或許很容易確立君主立憲制度。

有人說明朝亡於崇禎帝無能,也有人說明朝亡於萬曆帝。萬曆帝三十年不上朝,怠政懶政,貪財好色,都是種下明亡的惡果。

但是,縱觀明朝滅亡各種因素。其實,它都是永樂皇帝朱棣種下的。

確立大明帝國各項政治制度的,除了洪武大帝朱元璋,還有明成祖朱棣。

洪武25年,皇太子朱標病死,朱元璋白髮人送黑髮人。

頓時,皇位繼承人問題,成了大明帝國首要問題。


永樂大帝將大明推向了巔峰,也埋下了滅亡禍患

最終,朱元璋選擇了皇太孫朱允炆,而沒有選擇更加像自己的燕王朱棣。

接下來事情,大家都很清楚。朱允炆要削藩,燕王朱棣反對削藩,以“清君側”為藉口,奪取了皇位。

問題來了……

朱棣性格更加像朱元璋,剛毅果斷,崇尚暴力。為何朱元璋放棄朱棣,選擇優柔寡斷的皇太孫呢?

其實,這個問題很好解釋。

因為朱元璋,是一個“制度狂”。他對於自己定下的制度,特別有信心,自己也要以身作則,遵守自己定下的制度。

封建社會皇位繼承人原則,就是嫡長子繼承製度,即“父死子繼,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原則。雖然皇太子朱標死了,但他還有兒子。至於其他藩王,根本不予考慮。

如果不按照制度來,讓藩王朱棣繼承大統。那麼今後哪一個藩王,都有資格問鼎皇位。如此一來,豈不重演西漢“七國之亂”和西晉“八王之亂”?

但讓朱元璋萬萬沒想到的是,建文帝朱允炆一上臺,就挑戰自己創立的藩王制度,著手削藩。

燕王朱棣不甘心,奮起抗爭,居然成功逆襲皇位。


永樂大帝將大明推向了巔峰,也埋下了滅亡禍患


朱棣也是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他上位後諸多政治舉措,奠定了大明帝國之後的命運。

為什麼這麼說呢?

一、邊患不斷

隨著北方強藩廢除,大明帝國立國沒有多久,瓦剌崛起。明英宗在宦官王振慫恿下,御駕親征,便遭遇了“土木堡之變”。如果不是于謙力挽狂瀾,歷史上可能就有北明和南明說法了。

到了明末,來自西北的李自成,還有來自關外的滿清。二者共同騷擾下,共同埋葬了大明帝國。

李自成乃是西夏國王后代,其實也算是外患。

究其原因,是因為朱棣違背了,朱元璋制定的藩王御邊政策。


有意思的是,建文帝削藩大業,卻被反對削藩的朱棣完成了。

朱棣一上臺,為了安撫藩王,穩定國內局勢,宣佈恢復祖制。但當朱棣皇位鞏固之後,因為害怕藩王有樣學樣,便果斷進行削藩。

西北邊疆的,周、齊、代、諸王護衛,相繼被削奪,駐守東北的寧王,也被遷到了南昌。由此,西北、華北、東北邊疆上不再有強藩。

沒有了強藩,邊疆上一旦出事,都得中央政府出面。中央財政精力有限,常常顧此失彼。

二、恩養宗室

朱棣一介藩王,通過“靖難之役”登上皇位。自然,他也擔心其他藩王依葫蘆畫瓢。

由此,朱棣撤銷了藩王護衛,將藩王謀反種子,消滅於萌芽狀態。藩王不但沒有了護衛,連上班工作權力,也別剝奪。

作為補償,藩王得到了優厚俸祿供養。同時,藩王行為受到諸多限制,出城都要報備地方官,猶如一群被豢養的豬,除了吃喝之外,只能專心在家生孩子。

孩子越生越多,成為明朝財政的巨大負擔。

明朝宗室人口,朱元璋時期為58人;嘉靖四十四面(1565年)為28840人;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為十三萬人。到了明末1644年,明朝宗室人口擴張到了一百萬。


永樂大帝將大明推向了巔峰,也埋下了滅亡禍患

明末盜賊蜂起,遍地狼煙。朱明王室也有人向崇禎帝,提出組織武裝,打擊流寇。但崇禎帝擔憂萬一同宗掌權,自己皇位不保,駁回了建議。

沒辦法,這也是永樂大帝既定國策呀。

三、宦官亂政

朱元璋鑑於漢唐王朝宦官亂政,在石碑上刻下:宦官干政者,殺!

建文帝朱允炆堅決執行老爹既定路線,打壓宦官。有的宦官乘機投奔燕王朱棣,洩露朝廷機密。有的乾脆做起了內應,將朝廷一舉一動,彙報給燕王……


永樂大帝將大明推向了巔峰,也埋下了滅亡禍患

朱棣登基之後,自然也對宦官投桃報李。從此以後,宦官地位上升,掌控東廠西廠特務組織,監控民眾和百官一言一行,成為大明帝國一股黑惡勢力。諸如王振、嚴嵩,劉瑾,魏忠賢等。

四、踐踏主旋律思想

儒家提倡忠君愛國,一直是封建社會主旋律思想,朱棣自然也不會例外。

可朱棣嘴巴上滿口仁義道德,乾的卻是禽獸行為。

朱棣進入南京之後,左都御史景清行刺未遂。他下令夷滅其九族,發掘了其先人陵墓。對於建文帝另外一個忠臣——方孝孺,朱棣更是獸性大發。

燕王朱棣作為篡位者,名不正言不順。他需要有人給自己抬轎子,吹喇叭,唱頌歌。於是,朱棣找來了文官領袖方孝孺,幫忙寫個詔書,昭告自己登基坐天下的合法性。

方孝孺可是一代大儒大名士,長期受到儒家忠君思想薰陶。不管朱棣開出什麼條件,高官厚祿,美女金條,威脅利誘,方孝孺一概油鹽不進。

反過來,方孝孺還質問朱棣。建文帝雖然死了,可他兒子還在,皇位怎麼也輪不到你。

朱棣啞口無言,只能強令方孝孺寫詔書。方孝孺也是一根筋,表示你誅滅我九族都不寫。

朱棣暴戾脾氣上來了,我不但要誅滅你九族,連門生學徒都一概誅殺。

其他建文忠臣,下場一個比一個悽慘。


永樂大帝將大明推向了巔峰,也埋下了滅亡禍患


朱棣這一點,就比不上漢高祖劉邦。劉邦對於忠於項羽的舊部,不但不追究,反而都給予重用;而對於賣主求榮的丁公,卻被誅殺。

畢竟,當時各為其主,不可苛責。

當然,朱棣也有一項好的制度。他召集了一幫大學士,組成自己秘書班子,給自己出謀劃策。發展到後來,形成文官內閣制度。

內閣制度被西方國家效仿,延續到現在,形成了議會制度。

朱元璋時期,由於廢除了丞相制度,皇帝直接領導百官六部,事無鉅細都要皇帝處理。但後繼皇帝精力有限,又沒有丞相處理政務。

朱棣由此在翰林院之中,挑選文人組成一個班子,在文淵閣協助皇帝處理政務,確立了內閣制度。

到了明英宗時期,內閣首輔誕生,內閣制度逐漸走向了成熟。

而明朝內閣制度一個重大缺陷,就是除了票擬權,沒有任何其他決策權。皇帝弱勢柔弱,內閣便強勢,嚴嵩和張居正,都是一時權臣;皇帝強勢任性,內閣就成了花瓶,即使建議票擬權,也被剝奪。

到了崇禎帝時期,官貪吏暴,天災人禍,邊患四起,信仰迷失,加上崇禎帝不相信任何人,亂殺大臣大將,自以為是……

所有亡國因素湊巧一起爆發,促成了大明帝國滅亡。

總而言之,朱棣依靠個人魅力,將大明帝國國力,提升到了巔峰狀態。比如,五徵蒙古大漠,南征安南交趾,鄭和七下西洋,編纂《永樂大典》……

但一個王朝興盛,最終還要靠良好制度。英國正是確立了,限制王權的君主立憲制度,才走上了資本主義擴張道路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