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匈奴為什麼不殺被俘的漢將?

東方史證


在漢匈戰爭史上,無論是大漢帝國還是匈奴,都很少殺死對方的俘虜,特別是將領級別的。被華夏人視為蠻夷的國家匈奴,為什麼在對待戰俘上能表現出頗為人道的一面呢?

第一,匈奴人敬重強者

匈奴人文化的特點之一,對強者特別敬重,對弱者特別蔑視。因此,在對付弱者時,匈奴人是體現出野蠻、殘忍、嗜殺的一面。比如匈奴征服月氏時,就把月氏國王的腦袋砍下來,當作飲酒的器具;對劫掠手無寸鐵的老百姓時,也是很殘忍的。但是,當他們遇到強者時,就會表現出異常的敬重,對勇敢無畏的人,更有一種敬若神明的崇拜。

大漢帝國的張騫、蘇武都是使節,他們表現出的超凡勇氣,令匈奴人為之折服;李廣曾受傷被俘虜,匈奴人對他特別關照,用幾匹馬駝著他;李陵、趙破奴等將領也曾被俘,他們儘管戰敗,但在戰場上表現出大無畏的精神,仍讓匈奴人欽佩不已。比如李陵,以五千步兵對戰八萬匈奴騎兵,殺敵萬餘,這種勇敢精神讓敵人為之側目。

第二,匈奴與漢在對待俘虜上有某種默契

匈奴不殺漢俘的另一個原因,是大漢帝國也不殺匈奴俘虜。戰爭是有個對等原則,雙方會保有某種程度的默契。

在漢匈戰爭期間,漢軍抓到的俘虜非常多,同樣是很少殺的,一般都是採用歸化手段。比如說漠南之戰,衛青俘虜匈奴裨王十餘名;在霍去病的第一次河西之戰中,俘虜渾邪王的兒子、相國與都尉等;第二次河西之戰,俘獲匈奴小王五名,小王的母親、妻妾、王子五十九人,各部落的相國、將軍、當戶、都尉等高級官員六十三人。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大家想想,如果匈奴人大肆殺害漢帝國的戰俘,結果會怎樣呢?倘若大漢採取同樣手段報復,誰的損失更大?肯定是人口少的一方損失大。因此,匈奴的戰俘政策,與大漢的戰俘政策,是有某種一致性,並不是匈奴人善良。

第三,匈奴積極網羅大漢帝國的人才

匈奴作為一個與大漢帝國並駕齊驅的大國,能夠強盛數百年,自然有其成功的原因。至少在網羅人才上,匈奴是不餘遺力的。

最初一個大漢帝廷小宦官中行說投靠匈奴,憑他那麼點學識,就令匈奴獲益匪淺了。當時大漢帝國在文明程度上要遠遠高於匈奴,匈奴人也渴望能學習到中原先進的思想文化,因此,他們在對待漢帝國戰俘時,相對來說也會文明點,希望這些人能對匈奴有所幫助。事實上也是如此,比如說,當時有個降將名喚李緒,就幫助匈奴訓練軍隊,教給他們兵法。後來人們誤傳是李陵教匈奴人兵法,故而漢武帝把李陵家滅族了,李陵找不到復仇對象,索性把李緒給殺了。

第四,儘管匈奴殺害戰俘或降將不多,但也有發生

匈奴殺俘、殺降或殺使者的現象儘管比較少,但還是有的。比如李廣利,他是戰敗後投降匈奴的,也是級別最高的漢軍將領。最初匈奴待他還不錯,後來被權臣衛律陷害,被綁上祭壇當作祭品殺害,下場可憐 。

到了西漢晚期,匈奴郅支單于比較殘暴,以殘忍手段殺害漢使谷吉。殺害漢使,成為郅支單于走向覆滅的開始。後來大漢英雄陳湯萬里遠征,砍下郅支單于的腦袋,並說了這麼話:“犯強漢者,雖遠必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