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前一陣子,武漢大學出版社的《動物小百科》被口誅筆伐,一本普通的兒童讀物,上了熱搜。

這套書,如果不是在這樣特殊時刻,它可能還在默默地、不斷地送到各地的兒童手中,甚至成為圖書館館藏圖書。

在這件事沉澱了多日之後,作為一個媽媽,有著十餘年出版社編輯生涯的媽媽,有一些思考想要與媽媽們交流。

一、找一本沒錯誤的書,真的很難嗎?

所有的矛頭都指向武漢大學出版社這套小書時,我突然在想,真的存在一本沒有錯誤的書嗎?聲明一下,這裡當然不是要給出版社辯護,只是一個理性的思考。

我是想說,除了那些顯見的低質差錯,比如有網友指出,武大出版社那本書裡,果子狸的圖片其實是隻浣熊;除了粗製濫造的、見利忘義的低質問題之外,真的存在一本沒有錯誤的書嗎?

我在做編輯的時候,集團有位非常嚴謹的老校對,他給號稱找不出錯誤的“毛選”裡,都找出了幾處差錯。也就是說,即便是最負責任的出版社,書中有個別的差錯也是難免的。

因此,《咬文嚼字》這本雜誌應用而生,專門挑各類出版物的差錯。當然,它的任務不僅僅是發現低級錯誤,還有更多的是知識性錯誤。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什麼是知識性錯誤?舉個例子,十多年前,上海有位資深的編輯,正是《咬文嚼字》的總編輯,出了一本書,他用一本書來糾正餘秋雨先生的文章中的錯誤。主要針對的,就是餘先生在文章中所引用的典故。那本書也有個駭人的名字——《石破天驚逗秋雨——餘秋雨散文文史差錯百例考辨》。而金先生的考辨本身就沒有任何差錯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再往下探究,除了這樣的硬傷,我們可以藉助史料、工具書等等去考、去辨的問題之外,就真的沒有可以質疑的地方嗎?

中世紀,在人們只知道歐洲、非洲和亞洲的存在時,甚至連“不可能犯錯的《聖經》,居然漏了大半個世界,隻字未提”(《人類簡史》)。第一個登上美洲大陸的哥倫布,至死都以為那片新大陸就位於東亞海外,屬於“Indies”。

站在幾百年後去看,我們不難發現,人類自身的認識其實是有侷限性的,所以《聖經》的疏漏也再所難免。但站在今天的時間節點上,我們去審視目前的認知時,就真的完全正確嗎?還是,正如中世紀的哥倫布一樣,我們也難逃自己認知的侷限?

而除了對於客觀世界認知的侷限之外,我們的文化傳統、思想意識就真的沒有可以質疑之處嗎?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我們仍然可以把目光投向過去,《紅樓夢》第四十二回,薛寶釵對林黛玉所說的肺腑之言,道出了當時的價值觀,女子無才便是德,“咱們女孩兒家不認得字的倒好,男人們讀書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讀書的好,何況你我。就連作詩寫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內之事,……你我只該做些針黹紡織的事才是,偏又認得了字,既認得了字,不過揀那正經的看也罷了,最怕見了些雜書,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這些話,說得一向孤傲的黛玉,“心下暗伏”!

當時的價值觀,以今天的視角看,便偏頗了。然而,今日今時的普世價值,就真的無可挑剔嗎?

再往下說,即便是無可挑剔,難道我們所看到的就是全部嗎?兩千多年前,蘇格拉底曾提出“無知之知”的概念,他說自己與他人的不同,在於他知道自己的無知。因此,知道的越多,所面對的未知領域就越大。也就是說,“沒有什麼概念、想法或理論是神聖不可挑戰的”(《人類簡史》)。

那麼,這世界上真的存在一本沒有錯誤的書嗎?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二、靠譜的權威真的存在嗎?

想來,世上是不可能有完美的書了,但這並不影響我們給孩子選合適讀的書。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人類的認知正因為不完美,才一點點走向進步的。

那我們要如何給孩子們選書?

現在有許多的童書推廣人,也被眾多的家長所粉。幾年前,老公買了一本《格林童話》。是一位很有影響力的童書推廣人推薦的,號稱是“最美的《格林童話》”。精裝硬皮封面,裡面有色彩濃豔的插圖,紙張考究,厚厚的一本。

老公非常認可她的推薦,況且這也是世界經典童話,近百年來的兒童都在讀,他便買了。

可是給孩子讀的時候,卻心裡覺得不適。雖然,這些故事已經與誕生之初相比,有了很大的改進,但是仍然充滿了殺戮、欺騙、仇恨,巫婆下詛咒,善良的人復仇,完全的黑童話。尤其是,女兒很喜歡充滿了奇幻的故事,一定要爸爸讀給她聽。老公一度糾結極了。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格林童話》中的《藍鬍子》是個恐怖故事

記得龍應臺在《孩子,你慢慢來》中,有這樣一段記述:她給德國長大的兒子讀《水滸傳》,大約是希望孩子們能得到一些中國傳統文化的薰陶。

“安安聽見魯智深將兩個潑皮一腳踢到糞坑裡頭時,他笑得趴在床上,直不起身來”,這些“綠林好漢”的故事,非常吸引安安。當媽媽講到武松的故事時,“安安帶著期待的興奮”!

可是,媽媽在一次次地產生質疑後,最後,神情堅決,合上了書,“安安,這武松簡直就是個四肢發達頭腦簡單的地痞流氓,他根本不是英雄”。

儘管“安安苦苦哀求,做媽媽的不為所動”。接下來,“6歲的安安和對門5歲的弗瑞弟,各人手裡揮舞著用竹竿和破布紮起的旗子,站在人行道的兩邊”,“攔路搶劫”了。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前段時間,看到梁文道的一期節目,講到泰戈爾的詩歌,他是有另一番見解的。這位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的文豪,在中國,他的詩歌也一直是被推崇的。梁文道說泰戈爾的詩更像是格言錦句,聞一多也曾批評泰戈爾的詩直接把哲理變成詩句,沒有任何的生活痕跡。當聽到這期節目時,我心裡悄悄地舒了口氣,因為自己讀不下去這位大文豪的詩作,著實為自己的智商和鑑賞能力懊喪。

這種感覺你是否有過呢?每當自己的感覺與權威有差異時,便先否定自己。

看來,我們常常習慣於,將思考和判斷的權利拱手相讓,交託給那個“權威”。然而,不管權威是眾人、是時間、是“外來的和尚”,看似是安全的,實則是危險的。

這個危險不是說相信權威就是完全錯的,而是,當信任權威成了一種習慣,那我們可能就被各種權威牽著鼻子走,而喪失了自己。那個失去自己判斷的能力是可怕的!因為,我們很可能變得人云亦云、隨波逐流,陷入迷茫而不自知。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泰戈爾

也許這些話扯遠了,給孩子選一本適合的書,難道連個可以相信的書、信任的人都沒有了嗎?

當然不是!

我想說的是,我們在選書前,需要有一份“自覺”,學會使用自己的判斷,而不是把所有的一切都交出去,給一個你認為可以完全依賴的“權威”。

在選擇前,先思考一下你想要給孩子的是什麼?你的孩子需要的是什麼?沒有這本書真的不能滿足你和孩子的需求嗎?而不是看到推薦說,“這本書是你孩子的必備,它能給你的孩子什麼什麼”,就下單了!

那樣的話,你就很可能進入了一個迷茫的漩渦。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三、家長做了篩選,就真的萬事大吉了嗎?

人是有侷限的,這個人當然也包括我們自己!你的選擇就一定對嗎?

先來看看對不對的問題。你選了一本書,是一個事實;對或不對,是一個觀點,而非事實!也就是說,這本書你可以認為選對了,但也有人可能會認為,那並不是一本好書。

如同《格林童話》,百年來經久不衰,說明仍有大量的讀者認可,但是現在也有不少人發出了質疑的聲音。

那作為媽媽,該怎麼選擇呢?也許沒有正確答案,因為要看你認同哪個觀點了。

大概我們會在這個糾結中更不知所措,又怎樣引導孩子呢?

我也在這個迷霧中徘徊了很久,曾想盡一己之力,把壞書全部擋在外面。然後明白了一件事——我們沒有辦法阻止孩子遇到那些“錯”的書!

可這並不意味著,我們就只能聽之任之!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舉個例子,最近一段時間,因為新冠病毒的滋擾,中醫和西醫再一次被比較!與之前不同的是,中醫的療法好像更為有效。那中醫和西醫最大的區別是什麼?

作為一個媽媽,有多年運用中醫方法,給我自己的孩子治病的經驗。我所理解的中西醫的差別,就在於思維方式的不同。西醫著眼於“病、毒”,總把它們當作敵人,想要消滅病而我們能夠很確定的一點是,病毒其實無處不在,並且殺不死;中醫卻著眼於“人”,當人生病的時候,是在調理人的陰陽平衡,將人調理好,“邪”自然不可侵。

我們不妨學學中醫的思維,不必去管世界上有什麼樣的壞書,只要增強孩子的“免疫力”,壞書也不能拿孩子怎麼樣。

那個“免疫力”是什麼?我覺得就是——打破我們的權威意識,教會孩子自己去思考、判斷!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四、一份“中醫”處方,真的管用嗎?

叔本華說:“每個人都把自己的極限,當作是世界的極限。”而現代科學和歐洲帝國的發展史所擁有的共同點,正是“承認無知”,“我不知道那裡有什麼”,“他們都覺得有走出去、尋找新發現的必要。而且,他們都希望這樣取得的新知識能夠讓他們成為世界的主人。(《人類簡史》)”

對於孩子,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獲得新知,還在於能夠啟動自己的思考與判斷,能夠成為那個可以超越當下認知的人!如果孩子有這樣一份力量,那讀什麼都會有所得!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媽媽們可以試試這兩步:

1. 給孩子選擇的權利

我們最常做的事情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幫孩子做選擇。記得大女兒小時候,在書店裡要買我認為沒營養的書,我是非常難受的,也常常會拒絕。但事情往往是,我為她選擇的書,她會有牴觸,並且對於沒有得到的那些書,更感興趣。

而老公能很尊重女兒,只要她想要,二話不說——掏錢埋單!買回來之後,女兒並沒有因此就沉迷於低質的書。

她自己也會有一個比較,我們給她推薦的故事也積累了不少,所以當她發現那些看起來花哨的書裡,故事千篇一律,就覺得沒有意思了。

所以,孩子小的時候,把你認為好的書介紹給她很關鍵。同時,讓孩子自主選擇也是他學會自己思考、判斷的有效手段。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2. 與孩子討論

那麼,其實還有一些情況,孩子很喜歡一些故事,而你不喜歡,怎麼辦?

哈哈,要我說,那正是“教導”孩子的好機會來了!

假期的時候,女兒(三年級)在看一本《成語故事》。有一天,她看了“愚公移山”,覺得很有趣,便和我分享。

我耐心地聽女兒講了那個故事,然後問她:你從中學到了什麼?她說了書上的觀點——愚公非常有毅力!

“嗯,愚公的執著精神值得學習。”我又問:“可是,除了把山挖掉,還有沒有其他辦法呢?”

她想了想,說:“我覺得可以開一條路,這樣會比較快,也省力氣!”

我接著問:“哇,一個好棒的辦法!還有什麼辦法嗎?”

女兒又說:“還可以挖隧道!”

我再問:“對對對,這樣也比較挖山來得容易!還有什麼辦法嗎?”

女兒說沒有了。

我說:“如果是我,那我還可以搬家啊,搬到大山外面去住啊!”

童書那麼多,我們怎麼為孩子選擇?編輯媽媽:中醫思維可以借鑑

通過這樣的討論,我們就能打開孩子的思想,不被“書”這個權威所禁錮。同時,需要注意的是,我們也需要剋制自己的權威感,不去否定孩子的觀點,讓孩子知道看問題可以有許多角度。

中醫思維,你也試試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