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今年市政府“一號文”,為何聚焦民生領域?

解讀:今年市政府“一號文”,為何聚焦民生領域?

悠悠萬事,唯民為大。

就在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進入疫情防控阻擊戰關鍵時期,市委、市政府召開東莞市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暨品質交通與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工作會議,就“一號文兩攻堅”進行部署。通過推動“一號文兩攻堅”的落實,市委、市政府自2020年起將致力於推動民生兜底、服務提質、創新提效,力爭人民生活更富裕、公共服務更優質、人居環境更優美、民主法治更健全,努力打造民生建設的“東莞品質”和全面小康的“東莞樣本”,實現全國領先、全省示範。

那麼,今年市政府“一號文”,為何聚焦民生領域呢?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黨向人民、向歷史作出的莊嚴承諾。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面對“三區疊加”重大歷史機遇,我市“一號文兩攻堅”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省部署的具體行動,也是踐行深化主題教育的重要舉措,又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現實需要,凸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使人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實、更有保障、更可持續。

“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體現東莞責任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近年來, 每年的東莞市政府“一號文”,都格外引人關注。2015年,是“東莞製造2025”;2016年,是機器人智能裝備產業;2017年,是企業“倍增計劃”。

2018年的“一號文”——《關於推動美麗東莞建設 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環境需要的若干意見》,改變了東莞市政府“一號文”連續多年聚焦經濟及產業領域的做法,提出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品質提升擺在突出位置,交出新時代美麗中國建設的“東莞答卷”。城市品質的提法,首次出現在“一號文”當中。

市政府2019年“一號文”——《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拓展優化城市發展空間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則聚焦“拓空間”。實際上,“拓空間”既是落實市委十四屆八次全會提出實施六大工程的“實施發展空間拓展工程”、市政府工作報告“九大攻堅戰”的“空間拓展攻堅戰”,也是貫徹《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的具體行動,充分體現了市委、市政府全面提升城市品質、搶抓戰略機遇、加快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態度,以及全力打造“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決心。

今年的市政府“一號文”《關於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機制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則是在前幾年聚焦產業發展和城市品質的基礎上,首次將民生工作作為主題,進行系統部署。同時,全市將大力實施品質交通和教育擴容提質兩個千日攻堅,以此來推動高水平小康社會建設。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記者 鄭家雄 攝

2020年市政府“一號文”的指導思想對此作了精準闡述: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二中、三中、四中全會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對廣東重要講話和重要批示指示精神,按照省委十二屆九次全會和市委十四屆十次全會的部署要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以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為目標,以推進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統領,以補短板、優服務、推創新為主線,著力加強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民生建設,積極提供高標準、高水平公共服務,深入推進民生領域工作和制度改革創新,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奠定堅實基礎。

記者注意到,2020年是全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之年,東莞處於經濟發達的珠三角,我市提出以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為目標。“高水平”三個字,是在全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中承擔東莞責任、作出東莞貢獻的具體體現;聚焦“高水平”,並不是簡單地停留在完成指標任務上,而是立足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戰略部署,聚焦市民群眾所需所急所盼,進一步提升工作標杆、樹立更高追求,統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各項事業邁上新臺階。

讓老百姓有獲得感、城市發展有溫度

歷年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工作,每年都集中資源和力量,實施一批又一批民生保障項目。這些民生項目得到了廣大市民的認可,提升了群眾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019年,東莞圍繞新中國成立70週年,謀劃推進了市民服務中心、中心廣場燈光夜景、東莞大道改造提升、彩色林等一批民生工程,營造了喜迎大慶的濃厚氛圍。比如,市民服務中心把原本分散在各部門的辦事窗口,集中到一個市級辦事大廳,實現了政務窗口集中、審批權限集中、政務數據集中,以便民利民、服務市民為出發點,打造新一代市民服務平臺與東莞城市會客廳,實現市民“進一扇門,辦所有事”;中心廣場燈光夜景,讓夜幕下的東莞更加璀璨奪目,成為廣大市民出遊打卡點。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市市場監督管理局供圖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記者 陳帆 攝

在教育擴容提質方面,我市新建擴建公辦中小學(幼兒園)55 所,新增學位近 6 萬個,新組建教育集團 16 個,新招收隨遷子女入讀公辦和補貼學位 17 萬個,增長 12.6%。

圍繞提升優質醫療供給,深化醫療服務價格改革,全面取消醫用耗材加成,944 項檢查治療價格平均下調 6.92%,減輕了就醫負擔。市人民醫院腫瘤中心、市兒童醫院新大樓投入使用,新增床位 1900 張。

圍繞交通擁堵治理,大力整合公交資源,深入開展 11 項專項治理行動,整治重點擁堵節點 68 個,精準施策解決部分學校、醫院、商業片區和高速出入口的擁堵頑疾,通行效率明顯優化。

這些富有成效的工作,推動了全市公共服務和社會保水平不斷提升。但是,我市城市品質、精細化管理程度以及公共服務水平等對照國際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的標準還有一定差距,對標建設“灣區都市、品質東莞”的要求,對於人民群眾的需求和期待,還存在不少問題和短板,在全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時期,亟需東莞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打造更高品質的民生,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求。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記者 藍業佐 攝

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新冠肺炎疫情,經濟社會發展受到了不同程度的衝擊,市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受到較大的影響,迫切需要我們在民生新政、民生實事、民生項目等方面有行動、有成效、有突破,切實保持社會大局和諧穩定。東莞深入貫徹落實總書記“越是發生疫情,越要注意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確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圓滿收官,得到人民認可、經得起歷史檢驗,進一步突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因此,我市提出緊緊圍繞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充分發揮政府保基本的作用,注重民生工作的普惠性、基礎性、兜底性,持續改善人民生活,讓老百姓有獲得感,讓城市發展更有質感、更有溫度。

教育和交通問題短板急需補齊

老百姓最關注什麼,最需要什麼,市委市政府就著力推動什麼。我市民生事業發展的各項短板當中,尤其以教育、醫療問題最為突出,這既是群眾最為關切的民生問題,也是影響城市吸引力和競爭力的關鍵問題。

交通基礎設施建設,一頭連著經濟發展,一頭連著民生改善,是提升市民幸福指數的重要一環,也是城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經過多年的長足發展,我市交通體系已經形成了比較紮實的基礎,特別是公路密度長期位居全國全省前列。這幾年,我市也通過建設軌道交通、開展擁堵治理等工作,推動全市交通便利化水平不斷提升。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記者 鄭家雄 攝

但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群眾對現代交通體系和綜合交通樞紐的需求越來越高。比如,東莞和廣深之間的鐵路、公路都保持極為密切的交通聯繫,但隨著高鐵時代、地鐵時代的到來,在軌道交通上的對接上需要加緊;又比如,與廣深等周邊城市相比,東莞的交通樞紐功能一直較弱,既缺乏直接服務中心城區的始發高鐵站,也缺乏直接聯繫大灣區核心城市的快速軌道服務,成為了制約交通長遠發展的短板等。

再看看教育方面,教育是民生之基,是一項關係千家萬戶、承載社會期待的民生大事。在教育供給方面,這幾年,我市人口淨流入每年在10萬人左右。此外,由於計生政策調整、學齡人口增加,未來幾年、十幾年對教育資源的需求將越來越大。我市存在極大的學位供需的矛盾,迫切需要加大投入、加快建設、推動擴容提質。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記者 藍業佐 攝

去年8月起,市委市政府從群眾最關心、最迫切的切身利益出發,圍繞市民群眾最為關切的教育和交通問題開展了紮實調研,認真總結我市民生工作的短板和不足,廣泛借鑑兄弟省市先進經驗,深入聽取各職能部門和廣大基層幹部群眾的意見。經過近6個月的反覆修改提升,形成了《關於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機制 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等成果,並經市委常委會會議、市政府常務會議審定。其中,《關於堅持和完善民生保障機制 建設高水平小康社會的實施意見》作為今年市政府一號文件,《東莞市關於加快公辦中小學建設的實施意見》和《東莞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品質交通城市的實施意見》作為教育擴容提質和品質交通兩項“千日攻堅行動”的主文件,三者共同構成“一號文兩攻堅”工作的基本框架。

通過品質交通千日攻堅行動,著力推進綜合交通體系建設,加快解決交通擁堵、停車位缺乏等突出問題,努力為群眾打造高質量的出行環境。結合“灣區都市、品質東莞”建設需要,通過重塑格局、優化體系、科學管理,促進城市動態交通和靜態交通協調發展,打造內暢外聯、功能清晰、立體高效、多元特色的現代化綜合交通體系。

通過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新建改擴建227所公辦中小學,增加學位33.99萬個,用三年左右時間扭轉學位供給不足的被動局面,到2025年全部完成教育擴容提質千日攻堅行動計劃。

一項一項抓落實 一件一件破難題

民生服務保障是一項綜合性、系統性、長期性工程,需要投入大量資源力量、付出長久努力。我市提出,要正確處理好當前與長遠、盡力而為與量力而行的關係,不斷提升民生服務保障能力。

一方面,要堅持盡力而為,緊緊抓住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實打實地做,循序漸進地推,該投入的絕“不能摳”。另一方面,也要堅持量力而行,著眼政策和制度可持續,不搞政府大包大攬,切實運用改革創新的思維和辦法,統籌維護好市民群眾的當前和長遠利益,充分調動各方資源力量,實現政府有形之手、市場無形之手、群眾勤勞之手同向發力,共同創造全市人民的幸福生活。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資料圖 張帥/圖

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資金需求量大,我市提出要牢固樹立經營城市的理念來發展交通。針對要素保障問題提出創新資金、用地、審批、法治等四個保障的工作任務,包括從財政資金、社會資本、投融資創新等三個方面發力,強化綜合交通規劃體系“硬落地”,簡化項目招投標環節和審批流程,加快相關立法計劃實施等內容。堅持政府主導與市場運作相結合,積極借鑑廣深港等城市的經驗做法,突出“資本運營”和“城市經營”兩大抓手。一方面,用好債券、私募債等融資工具,提高直接融資比重。引導社會資本通過特許經營、股權合作、委託經營等途徑,或者支持集體經濟組織的存量資金通過信託計劃、資管計劃等方式,積極參與到重點交通項目建設運營中來。另一方面,探索實施基礎設施+政府配建物業增值捆綁等新型投融資模式,推動軌道交通TOD、公交站場和客運站、高速公路(含服務區、收費站和管理中心等)綜合開發和立體複合利用,以地籌資,實現物業開發收益反哺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及運營,努力形成自求平衡、滾動投入、有序建設、持續發展的良性循環模式。

在教育擴容提質方面,制約學校建設最大的“攔路虎”,是學校建設用地的問題。我市要求鎮街要牢固樹立教育優先發展的理念,看長遠,算大賬,真正捨得把可實施性強、符合“兩規”剛性要求的“熟地”拿出來。對教育用地不足導致公辦學位供給缺口的鎮街(園區),市將按規定暫停其商住用地出讓。要以國土空間規劃編制為契機,進一步理順學校建設用地規劃,解決一批歷史已建學校不符合“兩規”的問題,為教育發展預留充足空間。要深入挖掘集體用地潛力,探索通過協議租賃、財政獎補、優先入學等措施,引導更多的集體用地參與學校建設。要將學校建設與城市更新結合起來,推動在“三舊”改造中落實學校建設用地。

解读:今年市政府“一号文”,为何聚焦民生领域?

決勝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一項艱鉅而複雜的系統性工程。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級各部門必須以對黨和人民高度負責的態度,緊盯目標不放鬆,說了算、定了幹,一項一項抓落實,一件一件破難題,持續發力,久久為功,堅持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作為黨委政府的工作追求,讓群眾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全媒體記者 李金健/文

全媒體記者 鄭琳東 鄭家雄/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