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秦漢魏晉南北朝,隋唐宋金元明清,朝代紛紜更迭,皇帝眾多,有開疆拓土的秦皇漢武,也有受盡侮辱的徽欽二帝;有斬蛇起義的漢高祖,也有一代女皇武則天;有土木之變被俘的明英宗,

也有雁門之圍差點送命的隋煬帝。

與聲名赫赫的秦皇漢武比,隋煬帝名氣倒也不小。但他的名聲多帶貶義,畢竟短暫隋朝亡在他手裡,自己最後也身敗名裂死於兵變。為什麼他不得善終,落得如此結果?為什麼隋文帝奠定一手好牌被他打得稀巴爛?為什麼會遭遇攸關性命的雁門之圍,繼而江都兵變遇弒?在他登基後都幹過什麼······諸如此類,背後其實藏著一個撲朔迷離的問題,即隋煬帝是怎樣一個人?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畫像

01 雁門之圍發預警,江都兵變突被弒

縱觀隋煬帝一生,雁門之圍並非偶然,更非孤案。他登基後,肆意孤行,以身犯險,諸事因果如出一轍。另一件更著名的,是雁門之圍後兩年發生的江都兵變,經此一變,隋煬帝魂斷江都,一命歸天。可以說,公元618年江都兵變隋煬帝被弒,與其雁門之圍存在著信息關聯,或者說,雁門之圍已經向隋煬帝發出某種預警信號,即他一以貫之的所作所為,很可能突遭不測。

世人對隋煬帝三下江都的理解,大多集中在奢侈淫慾層面,卻忽略了江都對他的戰略意義。江都,他早年尚未登基全力發展的領地,幾十年經營,基礎雄厚,關係成熟。所以,表面看巡遊江都吃喝玩樂,但更深層,則是回到江都“根據地”,積蓄力量,待機而動,再度出山平定天下。雖然他尚未來得及有所建樹,就遭弒殺。但對隋煬帝來說,回江都緩圖東山再起,確屬題中應有之義。

作為一種可能,因為過於宏大,如此解讀或許有點繞。但結合隋煬帝的統治,是隱約可以窺見他縱橫捭闔的器局,而這何嘗不是好大喜功的同義詞。因為,從歷史細節上,抵達江都後,隋煬帝毫無“臥薪嚐膽”的自律、籌備和謀劃,反而在史書的描述中盡顯自暴自棄:他曾引鏡自照,對皇后和臣下說:“好頭頸,誰當斫之。”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電視劇照

另一方面,不排除天下風雲板蕩,形勢發展太快,江都兵變超出了隋煬帝的想象範圍,所以兵變被捉後,他還問身邊人,“我待你不薄,你為何如此對我。”史書記載,是夜江都兵變,被身邊人矇蔽,他的確無從預料,而且因大意,還屢次被心腹將領施計拖延了時間,以致錯過最佳逃跑時機。

兵變的參與者有驍果軍及禁軍,更有他的貼身親信,因此,他似乎不必多慮。但天亮,大難真就臨頭了。所以,縱使你前半生如何南征北戰天下無敵,終究沒有逃過一條練巾的絞殺。一次雁門之圍無足為奇,但是一而再再而三,最後竟將性命栽在這上面,就是建功立業成大事的硬傷了。在高度集權的封建王朝,帝王但凡如此,對統治和身家性命都是致命的

如果說隋煬帝統治前期,這種硬傷導致的後果,還不足以帶來顛覆性局面。可事物總要發展,由量變到質變,隨著時間推移,當矛盾漸次累積,終將爆發不可挽回的危機。

02 隋煬帝的“拿手菜”,成敗皆因愛巡遊

兵變中皇帝被弒似乎稀有,但皇帝巡遊並不稀奇,這於各朝各代帝王都涉及。將視野轉向更廣闊的歷史,最早是秦始皇,當其一統天下,就東南西北巡遊,又是封禪又是耀武揚威,後因路途遙遠,病發而薨於半道。較晚的有清乾隆南巡六下江南。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巡遊圖

在歷史上,隋煬帝喜歡“巡遊”是出了名的。有關統計,在他13年皇帝生涯中,巡遊長達11年。所以說到這件事,恐怕沒有別的皇帝能出其右。從維護版圖和統治方面,或許這對他是需要的,但其中已然流露出個人化的好大喜功傾向,具體表現便是過於追求浩蕩的規模和儀式。

公元604年,隋煬帝登基,次年便首以皇帝身份巡遊江都。史載這次巡遊共約20萬人,隋煬帝乘坐巨型龍舟,王公貴族、後宮嬪妃、僧尼道士隨行,分坐千隻大船,綿延數百里,岸上護駕兵士成千上萬,拉縴船工近10萬。人數或許不確定,但奢侈雄大的場面確坐實了。後來,他於610年、616年巡遊江都,同樣聲勢浩大。當然,最後一次他再也沒能回來。

不同於南巡江都,隋煬帝更影響深遠的一次巡遊,是公元609年西巡。這次巡遊遠至河西走廊的張掖,在古代皇帝歷史上,他是第一位,恐怕也是唯一的一位了。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西巡圖

史無前例的西巡,對隋煬帝而言,收穫是多方面的。首先,攻滅吐谷渾,解除隋朝在西部的威脅,確保河西走廊這一經濟軍事要道徹底安全,實現完全控制。其次,在這次“軍事撐腰,經濟唱戲”的空前戰略下,隋煬帝大軍所向披靡,掃滅吐谷渾,聚齊西域27國君主使者,召開了為期一個月的萬國經貿活動,從此開啟絲綢之路的繁榮之門。要提到的是據資料記載,西巡帶領文武百官、嬪妃及十萬大軍,路途中因準備不足,遭遇大雪嚴寒天氣,凍死者甚眾,其中包括隋煬帝的姐姐。

此外,還有三徵高句麗,修長城,修顯仁宮、江都宮、晉陽宮、汾陽宮、西苑,修馳道,修大運河等,將隋煬帝的一生和“巡遊”“征討”緊緊聯繫在一起。其中的邏輯是,隋煬帝修路修河修長城,巡遊出行更方便,而每到一地,又必修宮殿園林以供起居,由此形成巡遊—修建—巡遊—修建的圓弧循環。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朝疆域圖

隋煬帝通過這種方式,對外炫耀隋朝威勢,對內彰顯文治武功,尤其在軍事和外交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但也出現慾望膨脹,及忽略出行起居細節的問題。建立在繁重民役和民脂民膏基礎上的巡遊和修建,需要人們買單,帶來沉重負擔,不僅削弱朝廷威信,也增加自己出行面臨的風險,甚至於突發性災難。要知道,無論雁門之圍,還是江都兵變,都是巡遊發生的。

03 隋煬帝雁門之圍,開繼任皇帝先河

公元615年,三徵高句麗損失巨大,卻收效甚微,各地烽煙四起,隋煬帝決定依例北巡,雁門之圍就發生在這次北巡中,但與其說這是巧合,不如說突厥早有發難之心,這次正好逮著機會。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主要活動圖示

所謂“依例北巡”,是因為在此之前,隋煬帝登基第三年,就曾統帥五十萬大軍巡遊北部邊境,有力地震懾過突厥。

歷史上皇帝親征或外出巡遊,突發被困的不多,但有這幾件比較出名。第一件是漢高祖白登之圍,因輕敵冒進,被匈奴圍困平城白登山七天七夜。第二件便是隋煬帝雁門之圍,因北巡宣威,被突厥包圍在雁門郡一月有餘。這兩次被圍事件的發生地都在今天山西北部。第三件是明朝土木之變,明英宗北征瓦剌,兵敗被俘,約一年後才被放回。撇開漢高祖是開國皇帝,隋煬帝作為隋朝繼任者,算是歷史上第一個巡遊被困的皇帝。

雁門之圍是隋煬帝的一次性命攸關之圍。當時突厥大軍連下雁門郡39城,將隋煬帝層層包圍,雁門城(今山西代縣)中糧草只夠支應二十日,箭都射到了皇帝面前,形勢十分危急,有資料說此時他抱著七歲兒子已經哭腫了眼。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雁門之圍示意圖

從宏觀層面,隋煬帝無論修長城、修大運河,還是西巡北巡,因為鞏固邊境安全,發展對外交流與經濟,沒什麼問題。但從戰略層面看細節,巡遊的組織發動實在糟糕透頂。他的巡遊征伐,隨行人口起步都在十萬,除了沿途宿衛大軍,還叨擾沿線百姓,還帶親友團。

無論西巡還是三下江都,無不如此。另外,修長城修運河徵發民夫幾十萬;開通南北大運河,男壯丁不夠,婦女也被徵來挖浚河道,又是幾十萬;三徵高句麗更了不得,除了軍隊超過百萬,徵調民役竟高達二百萬之巨,河道里運送糧草的船隻綿延無盡。

公元615年的北巡,人數不算多,只有15萬。但是,這裡面百官、宮女、嬪妃、侍從、戲子、雜耍藝人等仍高達數萬,當然包括隋煬帝七歲的兒子。

這種情形在後人看來,似乎不可理喻,後世對隋煬帝巡遊的種種道聽途說就不奇怪了。其實,民間對雁門之圍的起因也眾說紛紜,有認為它是因隋煬帝北狩引起的。而更詳細的說法是,隋煬帝避暑汾陽宮,被突厥細作探知,帶親信外出遊玩,被早已潛伏的突厥兵包圍。突厥可汗親率大軍,以重兵三四十萬再圍之。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雁門郡北的雁門關

幸運的是,公元615年的隋煬帝還有威信可揮霍,不少人都在幫他。史載李淵次子李世民就急援勤王,獻計迫使突厥退兵,救駕成功。

但客觀地講,隋煬帝雁門之圍的主因在他不聽勸諫,好大喜功貿然北巡,卻無視細節。而這次解圍更多依靠了多方外在因素。

除李源李世民發揮的作用,當時勤王的各路人馬逐漸匯聚,對突厥兵也造成相當壓力。

在隋煬帝身邊出謀劃策的陪駕臣屬,也是退兵解圍的重要因素。他們提出諸如重賞守城將士,將勤王詔綁在木頭上順河飄去,等人看到就有援兵,以及停止征討高句麗等計策,也相當關鍵。尤其大臣蕭瑀獻計求助突厥皇后,即隋文帝時和親的義成公主,才終使突厥大軍退去。

04 結語:昏暴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天下萬物都有其發展規律,與巡遊相伴的隋煬帝,好大喜功有助於建功立業,但最終毀在因此而無視細節上。他動輒巡遊,成群結隊,隊伍龐大,兒女妗姨,不避諱不檢點,無視民意。此情此景,臣下得咎,諫者照殺,誰敢說話,既昏且暴,長此以往,焉有不罹難之理。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電視劇形象)

雁門之圍成功解除後的另一吊詭之處,隋煬帝雖然得救,但事前承諾的重獎並未如眾願給到位。這一詬病,為雁門之圍當事人李淵深有感觸,所以隨後李淵晉陽起兵反隋,格外注意兌現重賞。不知道隋煬帝怎麼想,難道他認為重獎的主意是大臣提出來的,並非出自他本人,所以無需兌現?

如果真是這樣,難怪唐朝建立後將其改諡 “煬”,稱隋煬帝。何為“煬”?古《諡法》曰:

好內遠禮曰煬,去禮遠眾曰煬,逆天虐民曰煬,好大殆政曰煬,薄情寡義曰煬,離德荒國曰煬。

這裡“好內”“遠眾”“虐民”“離德”“薄情寡義”,都是好大喜功無視細節的表現。

從雁門之圍到江都兵變,由巡遊窺析真實隋煬帝:好大喜功無視細節

隋煬帝劇照

如果進一步概括隋煬帝,“昏暴”二字可也!無視細節,不察善諫,謂之“不明”,不明即“昏”;任意苛政、隨性刑殺,謂之“不慈”,不慈即“暴”。不過,更全面地審視,隋煬帝並非全無是處,他雖昏暴,但還不算庸碌無為,他修長城,開創科舉制度,召集“萬國博覽會”,鑿通南北大運河,都是順應時勢發展的功績。



參考文獻:《隋書》《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大唐創業起居注》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