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福建省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倉山區螺洲鎮店前村,建於明代,原為家廟。清康熙十六年(1677年)改建宗祠,雍正五年(1727年)重修,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清代刑部尚書陳若霖出資重建。1993年再修,1992年11月被列為福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宗祠記錄著家族的輝煌與傳統,是家族的聖殿。作為漢民族悠久歷史和傳統文化的象徵與標誌,具有無與倫比的影響力和歷史價值。

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福建省陳氏宗祠


該祠坐北朝南,佔地面積500多平方米。一進由門樓、披榭、天井組成。門樓為牌樓式建築,穿鬥式木構架,懸山屋頂,面闊三間,進深二間。二進由披榭、天井、大廳等組成。大門上有許多'南元'、'館元'、'進士'橫匾,還有左宗棠李鴻章等名人題匾、題聯。其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很有濃郁的福州地方特色。

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福建省陳氏宗祠


螺江陳氏最早是陳廣在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1398年)從新寧(今長樂玉溪)遷來,“吾螺之分支於陳店而上溯玉溪”(陳寶深語)。至於其遠祖世系,則無從稽考,便獨樹一幟,取居住地名而稱“螺江陳氏”。以陳廣為開基祖。廣號巨源,明贈徵仕郎。傳孫五人:曙、暄、映、曄、暎,是為恭、從、明、聰、睿五房之祖。

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福建省陳氏宗祠

再傳而長房又衍為三派,合之為七房。後代子孫以此七房為祖,繁衍生息。“江山代有才人出”,僅從明朝至清末,就出了二十一個進士,一百零八個舉人,可謂人才濟濟。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清代後期陳承裘父子四進士,陳寶深兄弟六科甲,真是佔盡風流。陳氏子孫中,最為著名的人物,清代的有陳若霖,清刑部尚書,精於律學,善於辦案;陳寶深,清末著名教育學家,官至太子太傅,補正紅旗漢軍副都統和弼德顧問大臣。現代的有中國海軍第一任輪機中將陳兆鏘;僑梁公路建設專家陳體誠;黃花崗七十二烈士林覺民之夫人陳意映等等。螺洲陳氏宗祠,其大殿為懸山單簷,屋構為穿鬥式賀構。正中置放著大供桌,供桌後為大型神龕,供有列祖列宗神牌約1000餘面。大廳為道光皇帝在陳若霖70歲生日時御賜的“福壽”大字匾牌,可謂皇恩浩蕩,隆寵有加。

整體結構保存較為完整,具有濃郁福州地方特色,福建省陳氏宗祠


 陳氏宗祠,給人印象最深的特色有三:其一牌匾聯對多,這裡的匾聯多達一百餘幅,且多為名人題詠及御賜之作。如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程序等人題辭,給祠堂添色不少。其二為青漆白壁,顯示出為士大夫府第,名門望族。其三,大殿中高掛燈籠的燈杆放置於“紫微鑾駕”主樑下之外側,這與其他屋宇架構有所不同,寓意著宗族子孫只有向外發展方更有前途,顯露出建祠祖先的遠見卓識。

  有清陳若霖修、道光元年刻本《螺江陳氏家譜》,及民國21年(1933)續修排印本《螺江陳氏家譜》等譜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