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文|過春天


東線德軍醞釀主動進攻

1943年7月初一天的深夜,蘇聯紅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剛剛從住處來到指揮所,準備與同僚研究一下下一步對德作戰的具體方案。就在這時,突然空襲警報傳來,緊接著,從空中掠過的德軍偵察機投下了數發照明彈,羅科索夫斯基等人的住所被照亮了,幾乎同時發生的,是震耳欲聾的爆炸聲,多處蘇軍的秘密營地被炸個粉碎,元帥本人僅以身免,與死神擦肩而過。

此時,正是德軍計劃發起大規模對蘇攻勢的前夜,公元1943年7月,軸心國集團在俄國南部的庫爾斯克地區附近集結了超過90萬的作戰部隊,3000餘量坦克與自行火炮,以及500多架飛機。其中,為了達到摧毀蘇軍防線的目的,柏林方面還調來了剛剛研製成功的新式武器——虎式坦克、豹式坦克和斐迪南自行火炮,這些新式裝備極大的加強了南方集團軍群的實力(雖然事後證明,虎式坦克笨重無比,豹式坦克極容易被摧毀)。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開赴東線的德軍主力)

可是,與德軍實力加強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德軍前線將領的猶豫不決,南方集群統帥曼施坦因曾在這年初的哈爾科夫戰役中重創了孤軍深入的蘇聯紅軍一部,暫時遏制了斯大林格勒戰役以來的蘇軍攻勢,他也因此倍受希特勒的信任與寵愛。可是,這位德國貴族元帥深知,蘇軍主力尚存,而且集結了比哈爾科夫戰役多數倍的大軍,伺機進攻,一雪前恥。所以自己的壓力並不小。在他看來,德軍在正面戰場同對手相比,僅僅在陸軍裝甲力量對比上有微弱優勢。所以與其貿然進攻,不如利用有限的部隊來保住烏克蘭南部和白俄羅斯的佔領區。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德軍裝甲部隊在推進)

曼施坦因的計劃不可謂不穩妥,這代表了一大批德軍將領的想法,可是,希特勒卻不這麼看,一方面,哈爾科夫的短暫勝利,讓他對德軍重拾信心,他迫切的希望前線部隊能再創造幾個哈爾科夫那樣以少勝多的軍事奇蹟。另一方面,就在1943年初,英美盟軍在北非的突尼斯登陸,打了德意聯軍一個措手不及,由於海軍力量弱小,軸心國集團只能寄望於沿海灘頭阻擊,可是,這很快被證明不過是以卵擊石。在對手海空軍的聯合打擊下,超過25萬德意聯軍俯首就擒,曾被譽為"沙漠之狐"的隆美爾也變成了沙漠之兔,狼狽的乘坐飛機逃往德國本土。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北非戰場的英軍)

北非盟軍勢力的擴張,很快就對意大利和巴爾幹半島的軸心國南部防禦圈構成了威脅,希特勒也深知墨索里尼的防禦承諾不可信,所以緊急調撥一部分德軍前往意大利北部邊境等地帶配合防守,這對於已經深陷東線泥潭的柏林統帥部,無疑是雪上加霜,因為他們必須在抵禦蘇軍進攻的同時,防止英美作戰部隊在西西里島或者撒丁島實施登陸,好給軸心國這頭坐西朝東的戰爭巨獸的小腹上捅一刀。

兩線作戰的壓力與對蘇防禦中獲利的甜頭,讓希特勒堅定了信心,巧的是,此時的國防軍總參謀長也擬定好了對蘇作戰的方案,這就是"堡壘計劃",一個充滿著防禦味道的代號。而他的目標,則是俄國南部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軍。這支蘇軍牢牢控制著通向富饒的頓巴斯盆地與烏克蘭工業區的大道,同時又孤立的楔進了德軍的勢力範圍。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庫爾斯克戰役形勢圖)

蘇軍攻防得當,勝利天平偏向朱可夫

作為前線統帥,曼施坦因本可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但是,希特勒直接飛赴前線的施壓,讓他感到動搖,也就在此時,為了給曼帥打氣,希特勒還把中央集群也劃歸南線,配合南方集群的反攻。無奈,東線德軍只能加快休整速度,好迎接新的進攻。

不巧的是,就在德軍以7月5日凌晨五時作為發起總攻的時刻,要給庫爾斯克的蘇軍一記重拳時。德軍一名工兵被蘇軍俘獲,供出了己方攻擊時間。蘇軍大本營代表朱可夫如獲至寶,立即宣佈以攻為守,趕在德軍進攻之前,用重炮和轟炸機打擊暴露在前沿的德軍裝甲力量。

德軍也很聰明,為了迷惑蘇軍,早在數天之前,他們就不斷地出動轟炸機來騷擾蘇軍後方,羅科索夫斯基元帥險些被火海吞沒,即是這中間的插曲。他們誤以為可以達到突然打擊的效果,沒想到卻被蘇軍搶先下手,前沿德軍被打蒙了。不過。開弓沒有回頭箭,從爆炸中緩過神來的德軍立即重新集結,在兩小時後開始了針對庫爾斯克地帶蘇軍的攻勢。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蘇軍的喀秋莎火箭炮反擊)

1943年的蘇軍,已經在長達兩年的對德戰爭中,積累了豐富的作戰經驗,他們知道德軍喜歡用裝甲力量從兩翼包抄,所以建立了長度達300裡的防禦縱深,並相應佈置了八條防線,每條防線上都有反坦克壕溝、重炮陣地和雷場,他們相互呼應,極大地遲滯了德軍的進攻。

除此以外,朱可夫在德軍進攻之前,也預料到了單靠死守無法扭轉戰局,所以在防線後方,又集結了多達130萬的蘇軍野戰部隊,以及3400多輛坦克,以便於投入反攻。這是曼施坦因和希特勒都沒有意識到的。蘇軍的戰前隱蔽工作,

大大超出了德軍的習慣性認知。

由於蘇軍早有防範,首先發起進攻的德軍第四裝甲集團軍在名將霍特率領下,意圖打開蘇軍右翼防線的缺口,好完成對庫爾斯克地區蘇軍的包抄,結果一週內僅僅推進了12公里,平均一天不到兩公里。而第二梯隊發起的攻勢,意圖在蘇軍左翼打開缺口,也遭到了不同程度的反制。曼施坦因的兩隻手臂,被庫爾斯克的蘇軍牢牢纏住了,雖然在這個掙脫的過程中,蘇軍的兵力和裝備損失是德軍的將近兩倍,可是他們始終無法吞掉庫爾斯克的蘇軍陣地。

就在進攻的德軍一籌莫展的時候,朱可夫早已將集結待命的一百多萬蘇軍慢慢投入戰場,他們與庫爾斯克地區的蘇聯中央方面軍、沃羅涅日方面軍一起,發動了對德軍裝甲力量的反包圍。戰爭伊始瘋狂突進的霍特等部,已然成為甕中之鱉。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蘇軍反撲)


盟軍進攻西西里決定了蘇軍決戰勝利?太荒謬

後世的史家在談及這一關鍵時刻,德軍為何沒能投入預備隊反制問題的時候,多輕易將原因歸結為是希特勒擔憂由西西里島登陸的盟軍進入意大利北部,因此拆東牆補西牆,把給曼施坦因的增援部隊交給了意大利北部的德軍。所以庫爾斯克會戰以德軍力量有限失敗而告終。那麼事實真是如此嗎?

其實,這種觀點其實是經不起推敲的。因為當時庫爾斯克的蘇軍已經基本掌握了制空權,德軍向前線調動兵力的通道基本處在蘇軍的轟炸區域內,而且此時白俄羅斯等地區的蘇軍游擊隊魚貫而出,進擾德軍,所以預備隊能否及時到達戰場,改變戰局還有待商榷。

其次,德軍的預備隊中,此時僅僅有兩個黨衛裝甲軍,並且還不滿員。即便他們被調到前線,也無法改變優勢蘇軍南北對進的現實。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德軍裝甲力量一部)

相反,他們只能暫時延緩庫爾斯克地區蘇軍的配合進攻,而這樣做的結果只有一個,就是朱可夫的預備隊藉助正面防禦遲滯德軍的同時,完成對曼施坦因主力的合圍,所以希特勒調預備隊去救援,無異於是飛蛾撲火,無濟於事。曼施坦因看不到希特勒所處的尷尬境地,只能以對方不積極救援,來掩蓋自己之前敷衍元首命令,貿然派兵出擊的罪責。至於德軍本身力量有限的現實,也被一筆帶過了。

最後,西西里島盟軍的登陸,是否真的撼動了軸心國南部防線,以致於讓希特勒分兵防禦,這也是一個問題。需要看到,此時盟軍雖然海空軍優勢明顯,可是配合默契不高,在攻打意大利本土時,甚至發生了美軍擊落自家運輸機的烏龍現象。至於西西里島的攻勢,更是持續了一個多月。

讓英美盟軍更感到煩惱的是,雖然墨索里尼下臺了,但亞平寧半島狹窄而又崎嶇的地形,又遲滯了盟軍機動力量的推進。與他們正面對峙的德軍雖然在裝備上不佔優勢,可仍能憑藉對隘口的控制來消耗盟軍的力量,使他們無法進入到波德平原。意大利攻勢的放緩,也迫使盟軍高層不得不在一年後開闢新戰場,實施諾曼底登陸。試問,如此蹩腳的登陸作戰,能給遙遠的庫爾斯克蘇軍多少實質性的幫助?所以無須諱言,蘇聯在庫爾斯克攻防戰中能夠取得反制德軍的輝煌勝利,

主要原因還是在於蘇聯強大的戰爭動員能力與朱可夫的縱深防禦加上預備隊及時的南北夾擊。

蘇軍打贏庫爾斯克戰役全靠英美盟軍及時攻擊意大利?大錯特錯

(朱可夫在檢閱部隊)

還需要補充一點的是,英美盟軍進攻西西里島,距離庫爾斯克戰役打響,已經過去了近一週時間。而希特勒抽調預備隊前往意大利北部,則在盟軍進攻意大利一個多月以後。如果柏林方面真的意識到盟軍的威脅,為什麼還要拖這麼長時間呢?所以小編推測,讓希特勒調走裝甲師的原因,可能不光是針對盟軍,更重要的,可能是保存實力,以便於東山再起(不過,他也沒這個機會了)。

在蘇軍的反擊下,曼施坦因終於意識到所謂的堡壘作戰,不過是以卵擊石,所以三十六計,走為上策,前線統帥的撤離,讓疲憊不堪的殘餘德軍鬥志全無,紛紛後退,而朱可夫則抓住這個機會命令各方面軍在吃掉進犯庫爾斯克地區的德軍裝甲部隊後踴躍出擊,擴大戰果,曾經在四個月前失去的哈爾科夫等工業城市也因此被光復。從此,蘇德戰場不再是雙方對掐的僵局,而一改成為蘇軍秋風掃落葉般的勝利了。


主要參考文獻:

戴維·M·格蘭茨《庫爾斯克會戰》,臺海出版社

曼施坦因《失去的勝利》,民主與建設出版社

約翰·吉根《二戰史》,北京大學出版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